分享

巢湖流域的典故溯源

 张勰 2013-09-24

巢湖流域的典故溯源

五湖四海

“五湖四海”含义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五湖”源于《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论语?颜渊》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唐人吕岩《绝句》云:“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巢湖”一词始见文献记载,当属春秋《国语》“满于巢湖。”南朝《后汉?明帝纪》有载:“巢湖出黄金。”据宋《通鉴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五湖四海”之“五湖”其中就有“巢湖”。康熙《巢县志》载曰:“《周礼》所载五湖,巢湖居一。”当代较为公认的说法,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为“五湖”。《辞海》原版称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新版称巢湖“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四海”则指东、南、西、北之四海。现在使用“五湖四海”一词,多喻广泛的团结与和谐。

构木为巢

《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巢氏构木为巢,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史进程。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的初期人类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其中自然界的猛兽,随时可能侵害人类。有巢氏看到飞禽在树上做窝,野兽爬不上去伤害它们。于是,带领人们为了生存而在树上筑巢而居,即构木为巢,又叫巢居。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5500~5300年新石器时代。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巢湖流域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结合古籍记载研究,有巢氏被认为是安徽巢湖人。

洗耳恭听

“洗耳”语出《高士传?许由》:“恶闻其声,是故洗耳”。相传尧舜时代,帝位禅让相继。尧让位舜之前,欲让位于许由。许由谦让,隐于箕山。尧又召许由任九州长,许由已从箕山至居巢。许由不就,恶其讯污耳,遂用池水洗之。适逢挚友巢父牵牛至方池饮水,问其故,赞其行,称洗耳污及池水,牛亦不能饮也。随后,二位高士离开方池,上了卧牛山。后人为颂扬许由闻过则喜的美德,将方池易名“洗耳方池”,遂成“洗耳恭听”典故的发源地。康熙《巢县志》载万家山口“有巢许二贤祠”,知县陈经言撰《洗耳池记》,并将“洗耳方池”遗址名列所绘十景形胜图。今洗耳池与牵牛巷并存巢湖市区。成语“洗耳恭听”也成了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形容恭敬地听别人讲话。现在,也有用于带有讽刺或开玩笑的意味。

夏阁奇冤

春秋时期,夏桀被商汤起兵打败,流放到了南巢(今巢湖市域),即《尚书?仲虺之诰》云:“成汤放桀于南巢。”商汤为何能战胜夏桀?夏桀是夏朝的末代国君,为政残暴,生活荒淫,任意虐杀百姓,对外滥施征伐。相传地处东方的有施氏不服,桀以大兵讨伐。有施国佯和,向桀献了一位名叫妹喜的美女。商汤也向桀献一位御厨叫伊尹。其实,妹喜和伊尹负有同样使命,用现代的话说叫间谍。他俩在夏桀身边,一个获取情报,一个传递情报,为汤败桀立下了同等功劳。伊尹为此当上商汤的宰相;妹喜却同夏桀一起被流放。据说,今巢湖市夏阁镇因曾关押他俩而得名。不久夏桀流放到放王岗,妹喜仍禁镇里的阁楼上,直至老死。因此,夏阁有中国第一起冤案所在地之说。

柘皋之讹

位于夏阁西北10公里的巢湖市柘皋镇,古称橐皋,春秋殷商时期曾为橐皋国。史载公元前483年,鲁哀公会吴王的使者于橐皋,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两国结盟。后来,吴王夫差为显示其威武,亲会诸侯于橐皋,故此地又称“会吴城”。南宋名将刘琦,曾在此大败金兀术。传说,橐皋的地名,历经岁月沧桑,人们讹“橐”为“拓”,继而又以“拓”讹为“柘”,古代的“橐皋”变成了今天的“柘皋”。也许“橐”远没有“柘”简洁,然其终究是变形又变音,以讹传讹竟被认可的结果。现在,人们借柘皋之讹,形容以假成真。但康熙《巢县志》又载:“今考《春秋》胡传,橐字章夜反,与柘同,非讹也。”如此可叹:“假作真时真亦假”。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云:“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性急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孔夫子携子路一行周游列国。这天由柘皋往巢城,途中问路神童项囊几时可达。项囊答道:“若慢行,很快就到;若性急,今日不可至也。”夫子顿觉岂有此理,遂令急行赶路。不料,车夫急驶一座独木桥时,颠翻了满载帛简的独轮车。待命打捞晾晒完毕,早已夕阳西下了。醒悟中,夫子命子路记下“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并决定打道回府,北行归鲁。今柘皋镇东行两千米处的小朱村西侧有个面积约200平方米、3米多高的土墩,相传是孔子的晒书墩遗址。据康熙《巢县志》载,孔子回车衖遗址,位于万家山路口。

蒙过昭关

俗称“蒙混过关”,源自“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的故事。春秋时期,巢湖地处吴头楚尾。而位于含山城北约5公里的昭关,则是吴楚两国的边防要塞。当年伍子胥为给父兄报仇,决定由楚奔吴。楚平王下令凡捉住伍子胥者重赏封官。伍子胥潜至昭关附近,邂逅名医东皋公,得知昭关楚军严守插翅难过。无奈中至东皋公家连住七日,连头发都急白了。东皋公见状,白头伍子胥形似其好友皇甫纳,便定下万全之策。第二天清晨,昭关守军在朦胧中发现一人神色慌张,看上去像伍子胥便将他抓起来。稍后,当发现此人是皇甫纳时,伍子胥早已趁着哄乱,蒙混过关远去。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司马迁云“项王军壁垓下”,然从地名学角度看,巢湖南岸的散兵镇和楚歌岭,更具有“四面楚歌”于散兵的历史记忆可信度。项羽是否兵败散兵,尚有待考证。但据康熙《巢县志》,散兵镇当时已被记载为全邑八大镇之一。清《巢湖志》也载:“散兵湾在巢湖滨,相传韩信追项羽,兵溃散于此。”。当年项羽散兵突围时,部分将士留在楚歌岭东南山间生息,现在居住在这里的项山村民有1000多人,项姓居多且称是项羽的后代。在楚歌岭以北有韩岗、上韩、下韩、韩田冲等村庄多为姓韩,也说是韩信的后代。这些民间佐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旗鼓相当

旗鼓:古代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相当:差不多,不相上下。比喻势均力敌或双方力量不相上下。成语出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另有一说:巢湖东郊有两座山,一是鼓山,二是旗山,两山高度相当,巢湖人有俗语称“旗鼓相当”。旗山是楚汉相争时大谋士范增的故里,遂得名“亚父山”。据唐《括地志》记载:亚父山“在庐州巢县东北五里,昔范增居此山之阳,后佐项羽”。现代史学家郭沫若,有《咏巢湖》诗云:“当年亚父出居巢”。今巢湖市亚父街道旗鼓村尚有两口年久失考的“亚父井”遗迹,山腰修有范增墓,山顶建有亚父亭。无独有偶,福州名寺自古也有“西旗东鼓,旗鼓相当”之说。

草船借箭

指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成语来源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故事。这是作者为美化诸葛亮而贬周瑜虚构的情节,诸葛亮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正史与《三国演义》完全不同,晋陈寿《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可见“草船借箭”的真实发生地,乃在巢湖东关濡须口。


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今安徽庐江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俊美而有“周郎”之称。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说明东吴前部大都督周瑜,不仅善于用兵,而且精于音律。由于周瑜英姿勃发,传说宫女为了能够接近他,经常故意错误弄曲,以引起周瑜的关注。唐李瑞《听筝》诗云:“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就是说只有不时地有意将曲子弹错,才能让心爱的人多看上自己几眼。后来,人们将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叫做“顾曲”。歌曲评论家、内行人,则称之为“顾曲周郎”。

望梅止渴

据《世说新语》记述:曹操领军伐吴,士兵在途中口渴难熬,一时又无水可饮。曹操眉头一皱,策马向前道:“前面山上就是一片梅林!”听说就有梅子解渴,士气为之一振。如今,望梅止渴成了一句形容用空想安慰自己的成语。据《历阳典录》记载,望梅止渴发生地位于含山县城南郊梅山。三国时此地并无梅林,后人为了纪念曹操口出此言大智慧,曾一度植梅树成林,此山遂成“梅山”,并建有“止渴亭”,圆了当年曹军的梅子梦。北宋王安石有诗赞云:“将军马上设良谋,遥望青山指梅树。”明嘉靖年间和州知府胡永成作有《止渴亭记》,万历年间含山知县邹盖又建梅山塔。现亭塔俱废,山间乌龟坡石壁“曹操行师至此望梅止渴”字样依稀可辨。

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字面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此乃列为古代兵书《三十六计》之第一计,用以麻痹对方,实现战略目标。《三十六计》举例:公元589年,隋攻陈国。隋将贺若弼部署隋军每次调防,必在历阳(今和县)集中,插聚旗帜搭建帐篷,屡番造势。陈国以为兵犯,马上集结兵力防御。事后知道仅是隋军调防,于是撤兵。日后,陈国对隋军的做法习以为常,不复防备。后来,隋将率部一举渡江,陈国竟毫无察觉。于是,隋军便顺利地袭击并占领了南徐州(今江苏镇江)。瞒天过海成了战役伪装的用兵首计。

杜撰

《辞源》释义“杜撰”:“没有根据的臆造。”“杜撰”来历即杜默所撰。宋代和州(今和县)诗人杜默,以“歌豪”名列北宋“三豪”。据传,杜默吟诗放歌,倡导贵在意境,反对循规蹈矩,不以词害意。史载其师石介和欧阳修等人,在开封为执意归隐故里的杜默设宴饯行,席间诗酒唱和。欧阳修赠诗“杜默东土秀,能吟凤凰声。”杜默即席答谢吟诗《上欧阳永叔》:“一片灵台挂明月,万丈词焰飞长虹。乞取一杓凤池水,活取久旱泥蟠龙。”诗句豪迈,举座赞叹。但席间一位老学究却起身指责此诗平仄失调,又重复用了“一”、“取”字,犯了诗家忌讳。杜默闻之不屑:“以词伤义,杜某不为!”殊不知,“杜撰”的初衷还具有打破陈规陋习的积极意义呢!

陷巢州长庐州

在巢湖流域,民间久有“陷巢州,长庐州”的谚语,说明巢湖、合肥具有毗邻相依的渊源关系。春秋周武王姬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二,一为“巢伯国”;二为“庐子国”,可谓行政区划上的“此消彼长”。而“陷巢州”则是地质上的“此消彼长”。据康熙《巢县志》载:“吴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2001年在巢湖北岸的护坡下发现唐嘴水下城遗址,证实“陷巢州”不仅仅是传说,而是巢湖地壳运动演绎的结果,正所谓沧海桑田的“此消彼长”。据《庐州府志》记载,肥西三河镇1855年前只是入湖口的一个小沙洲,而到1907年,它的位置却远离了湖滨,至今距巢湖水面已有十五六公里了。现今的巢湖,仍处于不显而易见的“陷巢州,长庐州”变迁之中。

姥山尖出状元

巢湖姥山顶上文峰塔,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应证此谣,主建该塔至四层。清光绪四年(1878年),洋务大臣李鸿章续建完工至七层。姥山文峰塔属风水塔,是一种取塔形式的风水文化建筑,与佛教中放置舍利瓶的佛塔没有本质上的联系。文峰塔是据传统的周易八卦风水学原理,用来提振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儒家认为建造文峰塔可以“补山水之形,助文风之盛”,以佑本地读书人功成名就。同时建塔还能够镇水驱邪,保佑一方四季平安。明清时期,“塔”遂成了勘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祥瑞气的重要建筑手段。明严尔圭和清李鸿章两位朝廷大员,顺应时风民意,修建姥山文峰塔,表达了“姥山尖,出状元”的美好愿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