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6月在某班最后一课的告别辞)
与诸位在一起的时间,算起来其实也不长,144小时。毛算。
你们也可以算算,一学期16周,每周3小时,48小时。
一年半,三学期,144小时。
但这144小时,已经足够产生充足的友谊,我将之称作甜美的师生情。
实际上是不止144小时的,因为我们还有很多次课外交流,除开作业交流外,还有很多同学给我来过信,给我看他的作品,说他的想法,或者只是问询书目,甚至只是泡妞前来求助。而最近令我感动的是,在我被全网销号的那几天,我接到了20多个同学的邮件问候,10来个同学的短信问候。
你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向地下工作者传递鸡毛信的英雄小儿女啊!
我感动,当然不止是因为赢得了你们的关心,或者还有尊重,更因为在这1年半里,在144小时后,我看到你们所有人的长足进步。我看到你们正在走向成熟,走向一个优秀的职业者,你们充满灵气,创意与积极。
而这,才是我作为一个人师,——人师这个字现在已经不太流行,人妻似乎更红一点。不过我更喜欢前面这个词。作为人师,学生们的进步,就是他最大的成就。这进步不止在学业,更在人生观,知识面,思维方式。
我当然不敢夸口说我影响了你们的人生观,开拓了你们的知识面,帮助树立了健全的思维方式,但是,如果我在这几方面一点作为也没有,我也就太虚伪了,快成爱民如子的影帝了。
在我30年的教学生涯中,你们占据了我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而现在,你们占据了我心里的更多地方,我愿你们将来一切一切都好,比我更有出息,这个如果比较难的话,那么至少和我一样有出息。
做一个健全的人,积极的人,乐观的人,善良的人,真诚的人,永远保持对美的感悟力,当看到早晨树叶间滴进的第一缕阳光时会感到快乐,永远保持对苦难的同情心,当看到这个还需要很多进步的国家上演的所有阴暗悲剧时候,会叹息,会流下泪,到97岁,也要保持跑马拉松的体力,还有流泪的冲动。
这些说教味道似乎太重了,那么请允许我煽煽情,当然,最优质的煽情需要真诚,需要动情。下面我就动情地向你们说出我心中那柔软的小肉尖上的话语。
作为一个资历并不小但师德无愧的教师,我不能说什么我热爱这三尺讲台的屁话,我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也和传统的三种说法不太一致。第一种呢是说老师是园丁,成天就拿个锄头挖啊挖的,埋人啊?或者拿着水壶浇啊浇的,灌水啊?第二种呢说老师是春蚕,没事就吐啊吐,吐着吐着学生就长大了,这都是啥事儿呢?第三种说老师是蜡烛,没事情就流啊流,流着流着自己就挂了,然后学生又长大了,这都是啥玩意儿啊?
我心中的老师,应当是一个兄长,麦田乌鸦样的兄长。它是一头乌鸦,徘徊在麦田。做麦田守望者。麦田守望者是一个很牛逼的小说家写的很牛逼的小说的名字,其中有个经典段落,一个兄长,看着自己的妹妹在金色的麦田中嬉戏,自由自在,阳光打在她脸上,笑声响在麦浪上,但是麦田就在悬崖边,而这个兄长要做的,就是看着自己的妹妹,不要在玩耍中,四处奔跑中,跌下悬崖。
我想老师要做的也无非是给同学们指出悬崖之所在,他是一个讨厌的乌鸦,不厌其烦地告诉同学们,什么是不可以的,什么是不好的。那么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好的,自然也就浮出来。好的方式有千百种,譬如做人,做新闻,做网络,做电视,而坏的方式却往往惊人的相同。我们可以好的不一样,但我们坏的时候,却基本一模一样。
我希望在过去这144个小时里,我曾经尽到自己的职责,曾经作为一只乌鸦大声地喧哗,告诉你们:
“不要冷漠,如果有一天再也没有热情在血管里流动,那么我们就不只是老了而且是接近死亡。不要欺骗,你撒的每个谎,最后都可能返诸自己身上。不要不孝顺,父母是我们最后的宝藏,是我们必须守候终身的宝藏,当他们想跟你们唠叨的时候一定不要觉得厌烦,当有一天你们不再有听到他们唠叨的可能时,所有的遗憾抱歉和悲伤会让你抓狂。不要伤害爱你的人,不要对你爱的人有保留,不要变得麻木不仁,不要让功利与势利的猪蒙上你们的心灵。不要消极也不要悲观,悲观是不道德的,乐观是一种美德且本身就是一种成就,不要失去自己最初的正义感,不要失去最初的希望,不要失去最初的理想,不要失去最初的朝霞般灿烂的微笑。”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那段感人至深的话,第一要真诚,第二要善良,第三要我们永不相忘。
永不相忘是不可能的,我们肯定会彼此相忘,但在今天,在这一刻,我很认真地告诉你们,你们永远是我喜欢的学生,而我,也将永远是你们真诚、谦逊和牛逼的朋友。
(资料图: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剧照。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附录】
写文章可以有上万人看到,讲课只有几十百把人(至多几百人)听到。我以前觉得写文章意义更大,现在却觉得讲课意义同样大——如果不是更的话。
我几乎每天都收到学生的信,大多回复得很短,因为精力有限,但这封信让我感动,所以回复得较长。其实也是趁机想给更多的学生说我心中常盘旋的一些话,事实上我也一直在说,但可能没有这封信表述得明白。
学生的信:
“黄老师好哦,这学期能上到您的课太开心了,真希望你的课能再多一些,我们学生很多都受到你影响,就我一个朋友说,开始会想一些事情了,以前就没有思考的意识。”
“好老师,我就叫你知识分子吧,以前我看过这样一句话,鲁迅说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他们对社会永不会满意,所感受到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我认为你对社会上的问题会思考很多,感受到的很多是痛苦吧,但是从你上课来看,又会故意很幽默,可以用故意这个词吗?其实我在想,表面上的欢笑越多,是不是心里的苦难也越多呢。我只是有点疑惑而已。”
“好老师,还有关于做PPt的事,我们几个同学都想上去讲,但是时间有限,所以就我和**去讲,***和***想再做一份PPt给您,你看可以吗,谢谢好老师啦。”
“还有,好老师,您每次上课可以不用都买饮料,可以带一个水杯,每层楼都有一个接热开水的地方,这样您冬天就可以喝到热水了,有时还可以泡点茶哦。”
我的回复:
“收到你的来信非常开心,也非常感动,必须认真回复一下。”
“你们几位同学的进取心非常值得赞美,所以我会在下讲课给你们留出两个演讲的时段,也就是30分钟,请转告他们。”
“你对我喝水的建议很感谢,女生就是心细啊,我这么喝了几百瓶矿泉水、可乐啥的,也没人管过,呵呵。不过我懒,带水杯去接水麻烦,还是喝矿泉水撇脱一点。”
“好了,现在说主要的话题了,那就是我对一个知识分子的理解,以及对一个直立行走的公民的理解。”
“鲁迅说的话在我看来对了一半,真正的知识分子当然对社会永不满意,真正的知识分子当然只能持批判立场,永远站到权力的对立面去(或至少保持怀疑态度),不管是商业权力,还是政治权力。但是知识分子所感受到的并不永远是痛苦,至少在我看来,人生有非常多的乐趣,即使在暗室,人生也可以过得亮堂。因为暗的只是室而已,而亮的是你的心。”
“人是生而悲剧的,某种意义上我们都被判了死缓而且迟早要执行。但是,如果对自己还稍微有一点骄傲一点期许,如果对社会还保持一点正直一点责任,那么我们总要在死之前寻找一些意义。做有意义的事,让生活有意义,并非徒劳无功,这是人类社会之所以一直走到今天的终极秘密之一。我们人生的意义也许不能重大,也千万不能伟大——因为伟大往往建立在无数人的卑微、渺小之上,但在我们死之前,总要让它有那么一些意义。”
“尽管人生而悲剧,但仍生而自由。一部献给昂山素姬的广告片拍得不错,其中有句话我很喜欢,也送给你们:‘你不可能将一个人同他的自由隔离开来,因为自由总会找到一条出路。’”
“关于自由的论述太多了,我只选择一个较为简化的表达。在伦理学范畴,个人自由体现在纯粹的行动里面,对应的是情感、道德与规则下的自由;在政治学范畴,个人自由体现在创造而非仅仅接受体制,体现在遵守同时也缔造法律,对应的是正义与公平下的自由。”
“这说得也许太拗口了,那么我们再简单一点。个体自由总是体现在公共自由之中。现在不少同学觉得,关注公共话题,参与公共事务,离自己太远了,‘算了吧,那不是我们关心的,我们工作还不知道在哪里呢’‘算了吧,除了围观,打酱油,路过,我们能干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呢?’”
“这还不算最坏的态度,更坏的是对那些有勇气反对或抗争的人,不理解、冷嘲、鄙视乃至痛恨,如昂山素姬所言,‘最为阴险的恐惧方式是化装为常识、乃至于至理名言,将有助于保存人的自尊与内在的人性高贵的日常的勇敢行为,谴责为愚蠢、鲁莽、没有价值或琐碎无用的。’”
“我们也许始终不能像那些最有勇气的人一样去担当,但我们至少要能够尊重勇气,如果不能这样,我们就和行尸走肉,就和帮凶无异。”
“为什么作为一个直立行走的公民,我们应当关心公共话题乃至参与公共事务?因为即使你不去关心政治,政治也会来关心你,还因为人的生命不能过分简化,过分肤浅,人也不能真正做到遗世独立,高举孤清。直立行走的公民自然会看到比屈膝者更远之处,大写的人也注定需要大视野。人不能是病梅馆记中的梅花,任人束缚切割,扭曲成为有力者欣赏的病态模样。人也不能只做一颗沙漠中孤独的胡杨,他始终生活在社会这种森林里,他所接受的阳光、空气与水,是与整座森林一起分享,因森林的整体而变化,也因森林中任何一颗树而变化。”
读读约翰·堂恩那段话吧,其中一句被海明威引用而非常出名: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我们之所以要直立行走,要彼此分享分担,还因为人的生命无法复制也无法替代,不管是一个每月只有几十元生活费的穷人,还是一个身陷囹圄的义人,或者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或者一个正在崛起的中间阶层,人一旦降临世间就注定要有一段奇遇,创造一些不大不小的奇迹,生命的尊严就在于无人能够回头重活一次,哪怕是权杖一挥就流血千里的帝王,哪怕是可以买下世界上所有黄金的巨富。”
“因此,作为普通人,我们应强调也应坚信,我们有这么一份权利,享受现实的而非纸上的有尊严的生活,用一种闪耀着人性光亮的尽可能完满的方式享受人生,遇到过美好的人,做过美好的事,去过美好的地方,也抵抗或至少反对过让这一切不那么美好的邪恶。”
“这一切不应该是在痛苦的状态下完成,处在今日中国,人很容易充满愤怒,也因而悲观失望。但仅仅愤怒是没有用的,愤怒如果缺乏理性支撑,只能通向戾气。悲观就更等而下之,在今日中国,悲观是一种缺德。失望亦然。失望只能制造更多的失望,就如暴力只能制造更多的暴力。”
“那我们青年人该怎么样呢?毕竟世事残忍如此,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我没有别的法宝,只能送给你们两个字:积极。”
“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偶像梁启超,在多次演讲中不断强调人生之乐趣,强调进取,对浪费生命深恶痛绝,对消极怠慢不屑一顾。这深深地影响了我。”
“怎么积极呢?胡适先生倡导的易卜生主义毕竟有其颠扑不破的道理:‘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过于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胡适在抗日初期高唱‘读书救国’,要青年人不要太多涉足风潮,甚至有学生给他写信,痛骂他,并称要打断他的腿,让他‘成个拐狗’!联系到今日之实际,尤其是大学生纷纷起而上街,不是为保被强拆的家园,而是为保那遥远的钓鱼岛,不是为弱者权利而呼告,而是为大国崛起的民族主义打鸡血,胡适先生的倡导真是一剂清醒剂。”
“当然,不上街并不是要我们完全不参与公共事务,只是在读书阶段,我们更多的还应该是读书,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我们可以关注,甚至可以行动,但前提是这一切不要影响自己的读书。”
“只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个体权利意识与公共精神,对弱者不侮辱不伤害,对强者不帮凶也不帮闲,并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相当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始终不灭理想,始终有稳定的价值观,始终有独立思考能力,始终有积极的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就是在参与建设一个新中国,并迟早会成为新中国内一个直立行走的公民,大写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