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画铜 倪墨炎 文汇报2013-09-25第十五版 倪墨炎先生于9月10日辞世,享年80岁。这篇文章交给编辑部时,我们还以为他好好的!谨向这位笔会老作者表示哀思。 ——笔会编辑部 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三年,很有几位同学后来成名成家的,其中就有陈师曾。 陈师曾名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朽者。他是江西义宁(修水)人,生于1876年,长鲁迅五岁。他在矿路学堂和鲁迅同学两年,第三学年他在上海读书。陆师学堂总管(校长)俞明震是他舅舅。1902年初俞明震在带领陆师学堂三十来名毕业生去日本留学时,把他作为自费生也带去,并和鲁迅等一起进弘文学院。这样,鲁迅和陈师曾就在弘文学院又同学两年。1904年,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进仙台医专;陈师曾从弘文学院毕业后,进高等师范学校学博物学。鲁迅1909年归国,在杭州、绍兴等地教书,陈师曾1910年归国,在南通、长沙等地执教。鲁迅于1912年入教育部工作,陈师曾于1914年也入教育部工作,两人又成了同事。 陈师曾入教育部时,已是相当有名的画家,所以兼任北京高等师范等校国画教师。1919年专任北京美术学校及美术专门学校国画教授。陈师曾书法、国画都很有特色,而使他最初成名的却是“画铜”,也叫“铜刻”。 大约明清以降,文人中常使用铜制的墨盒和镇纸。墨盒里面装有丝绵、贮以墨汁,使用方便。在科举考场上用砚磨墨,远不如用墨盒干净、省时,镇纸压在纸的四角,使书写时不至飘动、移动。在经常使用中,墨盒和镇纸就被不断美化,一些艺术品就被镌刻上去。在清末民初时期,一些书画名家常提供画稿,再由刻铜艺人镌刻完成,这就是陈师曾的所谓“画铜”。陈师曾长期与刻铜名家张樾丞合作。张当时在北京西琉璃厂开设“周古堂”。以刻铜和治印为业。陈向张提供适宜于铜刻的小品画稿,张努力在铜刻中体现陈原作的神韵。两人配合默契,为爱好者和收藏者所欢迎。 鲁迅和陈师曾同在北京时往来频繁,有时一月中共同吃饭饮茶、同上琉璃厂、互赠各种拓片等事三四次。也有一些事是工作上的合作,如鲁迅日记1914年6月2日记:“与陈师曾就展览会诸品物选出可赴巴那马者饰之,尽一日”。这是指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系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建成而举行,1915年1月1日在美国旧金山开幕。鲁迅和陈师曾从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中选出104种去参展,此事两人一天就完成。鲁迅日记中记两人共事的较少,却多次记到陈师曾赠送作品给鲁迅。如1914年12月10日记有:“陈师曾为作山水四小帧,又允为作花卉也。”陈师曾还几次为鲁迅治印赠送,如1915年6月14日记有:“师曾遗小铜印一枚,文曰‘周’”。1916年4月26日记有:“陈师曾赠印一枚,‘周树所藏’四字。”1919年1月4日记有:“陈师曾为刻一印,文曰‘会稽周氏’。”可见两人关系的密切。 鲁迅对于陈师曾的字、画十分赏识、佩服,并用到自己的著作上去。早在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合译出版《域外小说集》时,书名就是请陈师曾题写的。1915年5月,拟在绍兴刻印《会稽郡故书杂集》,封面书名也是请陈师曾题写的。 1933年鲁迅和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将陈师曾的多幅信笺选入。鲁迅在《<北平笺谱>序》中说:“及中华民国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盒、镇纸画稿,俾其雕镂;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盖至是而画师梓人,神志暗会,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鲁迅对陈师曾的笺纸上作画评价是极高的,而仍不忘其开创“画铜”时的成就。 现铜墨盒已较少有人使用,镇纸多用红木、黄杨木制成,陈师曾当年大放异彩的“画铜”遂有失传的可能。查《中国美术辞典》,有“陈衡恪(师曾)”条,释文写了陈师曾绘画、书法、篆刻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提及“画铜”。该辞典有“版画类”,有各种版画词条,其中有“铜版画”条,但都没有提及“画铜”。该辞典有“工艺美术”类,其中有“金属工艺”诸多条目,也都没有提及“画铜”。 曾使陈师曾才华初露的“画铜”(林琴南、姚茫父、齐白石等画家也都有过“画铜”作品)会不会失传呢?很有可能。但令人感到意外和欣喜的是:199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陈师曾画铜》,陈封雄、谷溪编,收“画铜”93幅。失传或许不至于了。 2013年7月12日
陈师曾 泛舟
陈师曾 远浦暮帆
陈师曾 暗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