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2
2013-09-25 | 阅:  转:  |  分享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四组汉字中,均为形声字的一组是(C)A、颖行路公?B、裁毓戚修?C、哀赖佞雒?D、耆豪疆眉

2、在商代金文中,字体笔画的明显特征是(B)A、线条笔画?B、块面笔画?C、平直笔画?D、方折笔画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同括号内的字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B)A、尺虫隻之屈,以求信(伸)也。?B、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C、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丧期无(無)数。D、他日发,则有馈其兄生鸟我(鹅)者。

4、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C)A、《词诠》?B、《辞通》?C、《十三经索引》?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5、下列工具书中,收列材料遍及经、史、子、集,专门解释虚词的工具书是(D)A、《经传释词》?B、《说文解字》?C、《经籍篡诂》?D、《助字辨略》

6、《后汉书·斑超传》,“互抱超马脚不得行”句中,“脚”字的词义发展成今义,它的词义范围的变化属于(C)A、扩大了?B、缩小了?C、转移了?D、没有变

7、下列各旬中,“”字用其本义的是(B)A、立名者,行之也。?B、(蔡茂)梦坐大殿,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C、譬众星之环。?D、平原远而目兮。

8、《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其中“辩”用的是(C)A、本义?B、引申义?C、假借义?D、常用义

9、在“既至匈奴,置幣遗单于”中,“幣”用的是(B)A、本义?B、假借义?C、今义?D、引申义

10、下列四句中,“且”作为副词,表示“将要”义的是(D)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B、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C、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D、楚人尚在,君必左,元与王遇,且攻其右。

11、下列四句中的“尔”,用作指示代词,在句中充当定语成分的是(A)

A、虽曰匪予,既作尔歌。?B、今尔出于崖矣。观于大海,乃知尔丑。C、盍各言尔志??D、且尔言过矣,虎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2、下列四句,与“男不耕耘,女不蚕织”具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现象的是(A)A、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B、(班)超手格杀三人。C、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D、孟尝君客我。

13、下列四句中有使动用法的是(A)C、秦兵尚强,未可轻。?D、帝壮超(班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

14、传统“三十六字母”中的下列字母,属于舌音的是(D)A、帮滂并明?B、见溪群疑?C、精清从心邪?D、端透定泥

15、《广韵》:“夸,大言也,苦瓜切。”这说明“夸”与“苦”的关系是(D)

A、叠韵?B、韵母完全相同?C、声调相同?D、双声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各字属于形声字的有(AC)A、春?B、朝?C、孟?D、鼎?E、伐

2、下列汉字中以“火”为形符的是(ADE)A、然?B、燕?C、鱼?D、烈?E、照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CD)A、炫黄?

B、匍伏?C、披靡?D、辟易?E、愤懑

4、下列各句中,“比”用作引申义的是(ACD)A、家人失火,屋比延烧。?B、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C、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5、下列各句中,“就”用作本义的是(CDE)A、草创未就。?B、三窟已就。?C、是以百姓就本者寡。D、就其深矣,方之舟之。?E、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6、下列句子中,“为”作介词,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的是(BCE)A、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C、父母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寇贼之所屠剥。?D、为其老,强忍,下取履。E、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

7、下列各句中,“是”充当前置宾语的是(CDE)A、惟兄嫂是依。?B、无乃尔是过与??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D、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E、《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8、下列工具书中,按音序排列的是(ACD)A、《经籍篡诂》B、《辞海》?C、《辞通》?D、《词诠》?E、《康熙字典》

9、《诗词曲语辞汇释》这本工具书的性质是(BD)A、考释《诗经》、《楚辞》中的特殊语辞?B、考释唐诗宋词中的特殊语辞C、考释乐府民歌中的特殊语辞?D、考释曲中的特殊语辞E、考释经书中韵文的特殊语辞

10、下列古注术语中,用于注音的术语有(ACE)A、读如?B、读曰?C、读若?D、言?E、如字

三、填空题l、“贼”字的声符是则。?2、“归还”的“归”的繁体是歸。3、《国语·晋语》:“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子执而戮之。”句中“干”字用的是它的引申义。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勤”的意思是辛劳(或辛苦)。5、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一些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这些古籍汉以后被尊奉而称为经。6、《毛诗正义》中包括了汉代毛亨作的传、郑玄作的笺以及唐代孔颖达等人作的正义。7、《左传·鞌之战》:“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蔽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齐侯请战的表达方式,在修辞上称作委婉。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的首联出句是“城阙辅三秦”,那么它的颔联出顺的平厌句式应是平平平厌仄

9、中古的平声调分化为现代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是以字的声母的清浊为枢纽的。10、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

四、解释题

(一)解时下列句子中加“”的词(每小题1分,共10分)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与:参加2、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诮:责骂3、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弭消失4、式于政,不式于勇,不式于四境之外。式:用5、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释憾:发泄不满6、秦王有虎狼之心,杀入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尽7、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入。桀:通“揭”,举起8、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倍:背叛

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尽10、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白;显赫,显明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的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每小题2分,共10分)1、豕人立而啼。而:连词,连接状语“人立”和中心语“啼”2、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乎:介词,相当于“于”。3、臣不意永昌风俗敦值乃尔。乃: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竟然”。4、佗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者。曾:副词,表示加强语气,可译为“竟”、“竟然”。?5、射其御者,君子也。其:指示代词,那。

五、简答题1、指出下列5个字的形符,分别说明它们与字的本义的关系。颇髡耨融段1、①颇:从页,从页的字本义与人头有关。②髡:从(该字的上半部分),从的字本义与毛发有关。③耨:从耒,从耒的字本义与农具有关。④融:从鬲,从鬲的字本义与炊具有关。⑤段:从殳,从殳的字本义与击打有关。2、相同:①“之”、“焉”都是指示代词。②“之”、“焉”都可以充当及物动词的宾语,如例②④。相异:①“之”可作定语,如例①;“焉”则不能。②“焉”字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是”,在句中作补语;“焉”常用在结尾,兼表提示性陈述语气,如例③⑤。

列例句分析“之”、“焉”的异同。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以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③制,岩邑也,虢叔死焉。④非曰能之,愿学焉。⑤晋国,天下莫强焉。

六、古文今译题(将下面一段文章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1)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2)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贯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见我,尚可得乎?”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4)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5)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甸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1)会论虞常一同判决虞常。(2)复举剑拟之又举起剑来对他比划着。(3)空以身膏草野白白地让自己的躯体去作野草的肥料。(4)何以女为见?干嘛要见你。(5)反欲斗两主

反而要使两国君王互相攻打。

七、古文标点短(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标点符号。凡治国令其民争行义也乱国令其民争为不义也强国令其民乐用也弱国令其民争竞不用也夫争行义乐为用与争为不义竞不用此其为祸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载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反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乃归文公故曰攻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

凡治国令其民争行义也,乱国令其民争为不义也;强国令其民乐用也,弱国令其民争竞不用也。夫争行义、乐为用与争为不义、竞不用,此其为祸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载。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反,(句号亦可)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乃归文公。故曰:“攻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

八、古文阅读题(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妆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的词语(5分)l、孝闻于楚国闻:闻:闻名,使……听到。2、吾欲妆之相也相:相:担任相。3、申鸣将往死之死:、死:为……而死。4、往劫其父以兵劫:劫:劫持。5、援桴鼓之援桴:援桴:拿过鼓锤。

(二)通过分析对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词各自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4分)1、与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前一个“与”动词,“和……在一起”或“帮助”。后一个“与”介词,和、同。2、其

①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其:代词,他的。②弃父而死,其可乎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或表示委婉语气)。

(三)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文(6分)1、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如今既然离开父亲事奉国君,恐怕该为国君的灾难去死吧?2、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现在率领军队包围我们,我们该对此怎么办?3、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

象送择生存(活着)的话,有什么脸面在天下人面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l、C2、B3、B4、C5、D6、C7、B8、C9、DlO、B11、Al2、A13、A14、D15、D

二、多项选择题l、AC2、ADE3、CD4、ACD5、CDE6、BCE7、CDE8、ACD9、BD10、ACE

三、填空题l、则2、歸3、引申义4、辛劳(或辛苦)5、经6、孔颖达7、委婉8、平平平厌仄9、清浊10、词调

四、解释题

(一)解释句子中加“”的词。l、参加2、责骂3、消失4、用5、发泄不满6、尽7、通“揭”,举起8、背叛9、尽10、显赫,显明

(二)说明句子中加“”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1、连词,连接状语“人立”和中心语“啼”。?2、介词,相当于“于”。3、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竟然”。4、副词,表示加强语气,可译为“竟”、“竟然”。?5、指示代词,那。

五、简答题1、①颇:从页,从页的字本义与人头有关。②髡:从(该字的上半部分),从的字本义与毛发有关。③耨:从耒,从耒的字本义与农具有关。④融:从鬲,从鬲的字本义与炊具有关。⑤段:从殳,从殳的字本义与击打有关。2、相同:①“之”、“焉”都是指示代词。②“之”、“焉”都可以充当及物动词的宾语,如例②④。相异:①“之”可作定语,如例①;“焉”则不能。②“焉”字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是”,在句中作补语;“焉”常用在结尾,兼表提示性陈述语气,如例③⑤。

六、古文今译题(1)一同判决虞常。(2)又举起剑来对他比划着。(3)白白地让自己的躯体去作野草的肥料。(4)干嘛要见你。(5)反而要使两国君王互相攻打。

七、古文标点题凡治国令其民争行义也,乱国令其民争为不义也;强国令其民乐用也,弱国令其民争竞不用也。夫争行义、乐为用与争为不义、竞不用,此其为祸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载。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反,(句号亦可)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乃归文公。故曰:“攻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

八、古文阅读题

(一)1、闻:闻名,使……听到。2、相:担任相。3、死:为……而死。4、劫:劫持。5、援桴:拿过鼓锤。

(二)1、与前“与”:动词,“和……在一起”或“帮助”。后“与”:介词,和、同。2、其①其:代词,他的。②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或表示委婉语气)。

(三)1、如今既然离开父亲事奉国君,恐怕该为国君的灾难去死吧?2、现在率领军队包围我们,我们该对此怎么办?3、象送择生存(活着)的话,有什么脸面在天下人面前。



献花(0)
+1
(本文系mgxbyhzhch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