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茶 饮茶 品茶

 老阿更 2013-09-25

喝茶 饮茶

 

  喝茶 饮茶 品茶 - XQJHR - XQJHR的博客 品茶

        中国人饮茶素有喝茶与品茶之分,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还有质的区分。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满足人体生理需求,所以重在数量,往往急饮快咽。品茶重在意境,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品茶重在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感情得到陶冶。这种重在精神的饮茶方式,其妙趣难以言传,却可意会。手捧一杯茶,大凡从四个方面去欣赏:观茶:从茶叶色泽的红与绿、明与暗、老与嫩,观察茶叶的同品质风格。闻香:欣赏茶叶随热气散发的清香。浸泡:欣赏茶叶在冲沏的舒展过程,茶汁的溶解状况,以及最终姿形。尝味:欣赏茶汤色泽,体会茶汤滋味。并从中获得美感,并引发联想。“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入山无处无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琴里知闻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 品茶乃是人们运用审美观对茶叶进行鉴评与欣赏,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尚的一种体现,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种追求。品茶,除了对茶叶本身“啜英沮华”外,还讲究品茗的环境,翠竹苍松抱青山,白云碧水绕幽谷,小桥流水农家舍,名人书画墙上挂,琴声梵音绕壁梁。香茗清醇香万里,茶舞升平尽情赏。甘美茶味细品味。

喝茶 饮茶 品茶 - XQJHR - XQJHR的博客

精致边框音画秋色万变 - 好地方 -  好 地 方
喝茶、品茶与饮茶

来源:中国普洱茶网 编辑:小吉

  喝茶、品茶与饮茶,茶道在中国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向来以“品茶”和“饮茶”分为不同的“茶道”。陆羽《茶经》,即谈的是品茶。换句话说,即是欣赏茶的味道、水的佳劣、茶具的好坏(  喝茶、品茶与饮茶  /金受申  品茶与饮茶  茶道在中国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向来以“品茶”和“饮茶”分为不同的“茶道”。陆羽《茶经》,即谈的是品茶。换句话说,即是欣赏茶的味道、水的佳劣、茶具的好坏(日本人最重此点),以为消遣时光的风雅之举。善于品茶,要讲究五个方面:第一须备有许多茶壶茶杯。壶如酒壶,杯如酒杯,只求尝试其味,借以观赏环境物事的,如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并不在求解渴,所以茶具宜小。第二须讲蓄水。什么是惠山泉水,哪个是扬子江心水,还有初次雪水,梅花上雪水,三伏雨水……何种须现汲现饮,何种须蓄之隔年,何种须埋藏地下,何种必须摇动,何种切忌摇动,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三须讲茶叶。何谓“旗”,何谓“枪”,何种须“明前”,何种须“雨前”,何地产名茶,都蓄之在心,藏之在箧,遇有哪种环境,应以哪种水烹哪种茶,都是一毫不爽的。至于所谓“红绿花茶”,“西湖龙井”之类,只是平庸的俗品,尤以“茉莉双窨”,是被品茶者嗤之以鼻的。第四须讲烹茶煮水的功夫。何种火候一丝不许稍差。大致是:“一煮如蟹眼”,指其水面生泡而言,“二煮如松涛”,指其水沸之声而言。水不及沸不能饮,太沸失其水味、败其茶香,亦不能饮。至于哪种水用哪种柴来烧,也是有相当研究的。第五须讲品茶的功夫。茶初品尝,即知其为某种茶叶,再则闭目仔细品尝,即知其水质高下,且以名茶赏名景,然后茶道尚矣!

  至于饮茶者流,乃吾辈忙人解渴之谓也。尤以北方君子,茶具不厌其大,壶盛十斗,碗可盛饭,煮水必令大沸,提壶浇地听其声有“噗”音,方认为是开水。茶叶则求其有色、味苦,稍进焉者,不过求其有鲜茉莉花而已。如在夏日能饮龙井,已为大佳,谓之“能败火”。更有以龙井茶加茉莉花者,以“龙睛鱼”之名加之,谓之“花红龙井”,是真天下之大噱头也。至于沏茶功夫,以极沸之水烹茶犹恐不及,必高举水壶直注茶叶,谓不如是则茶叶不开。既而斟入碗中,视其色淡如也,又必倾入壶中,谓之“砸一砸”。更有专饮“高碎”、“高末”者流,即喝不起茶叶,喝生碎茶叶和茶叶末。有的人还有一种论调,吃不必适口而必充肠之食,必须要酽茶,将“高碎”置于壶,蔗糖置于碗,循序饮之,谓之“能消食”。

  还有一种介于品茶与饮茶之间的,若说是品茶,又蠢然无高雅思想,黯然无欣赏情绪。若说是饮茶,而其大前提并不为解渴,而且对于茶叶的佳劣,辨别得非常清楚,认识得非常明确,尤其是价钱更了如指掌,这就是茶叶铺的掌柜或大伙计。

  每逢茶庄有新的茶样到来,必于柜台上罗列许多饭碗,碗中放茶叶货样少许,每碗旁并放与碗中相同的茶样于纸上,以资对照与识别。然后向碗中注沸水,俟茶叶泡开,茶色泡透,凡本柜自认为能辨别佳劣的人物,都负手踱至柜前,俯身就碗,仔细品尝。舌吸唇击,啧啧有声。其谱儿大者又多吸而唾于地上,谓之“尝货样”。大铺尝货样多在后柜,小铺多在前柜,实在是有意在顾主面前炫耀一番。

  北京的水  北京人喝茶,对于水虽不讲究,而实亦顾及此点。早年北京没洋井及自来水(北京第一个洋井,说者虽皆以耳闻目见为说,实仍以十二条西口刘家洋井为最早最佳,主人刘五,山东人,能画马,而隐于商贩),普通井水,虽不是土井,是砖井,仍以苦水为最多,那时八旗军家,四季发米,全是老米(俸米是白米),煮老米饭,应以使苦水为香越,所以苦水也为人所重视。做菜做汤,有时用甜水或“二性子”水,洗衣涤器浇花,则以二性子水为主,至于烹茶,才用甜水。够不上甜水井,家道又贫寒的人家,也以二性子代甜水。早年北京井水,因汲浚不深,所以成为苦水,水苦涩有碱性,昔年最多。二性子水较苦水稍佳,介于甜苦之间,井数较苦水井为少。甜水井最少,甜水井固然是汲淘深的缘故,实也因地当适有佳泉。笔者曾饮“上龙”井水,上龙为昔日有名甜水之一,尚不如洋井之深,然甘冽过之,可见为地有佳泉之故。

  早年挑水的山东人,聚处为“井窝子”,能得一二性子水,已能发财,人家向备两缸,一贮苦水,一贮二性子,中等人家,则另备一小坛,以贮甜水,大家则摒弃苦水不要。挑水的有专挑某种水的,有兼挑两三种水的,其专挑甜水的,则为水夫中翘楚。以前宫中例用玉泉山水,其有茶癖的,或和黄龙包袱水车夫交友,或许以金钱,以期得偶然盗用少许御水,但仍须在预定地点相候,有时且要迎出城老远的去。有的和玉泉山当差人员相识,可以取用一些。其各府第,自以水车每日向各甜水井拉水。“大甜水井”一处,每日可卖水费五十三两整宝一个。那时北京有一俗谚是“南城茶叶北城水”,所谓北城,盖指安定门外而言。安定门外甜水甚多,当是地脉所关,以“上龙”“下龙”二处为最佳。二井相离,不足二百步,上龙在北,下龙在南,现在下龙已然填堙,屋宇无存,上龙仍由毛三兄支持开茶肆。安定门外下关北口外,地当小关之内,有甘水桥甜水井一处,此井由元明以来即有名,甘水桥尚是元代旧名,以明代为最热闹,文人墨客,常在此吃茶,久之百戏杂陈,几成闹市(明代公安派文人所游之地,至今仍有茶可吃者,只剩西直门外白石桥一处了)。到清代虽没有以前的繁华,卖甜水是仍旧的,直至洋井盛行,此处立刻冰消了。安定门外角楼北土城边还有一处“满井”,水齐井口,俯身可饮,水更清甜,此地在明代也是文人常到的地方,也相当热闹,在清代却寂寞无闻,也没人在此取水。此井现在仍存,附近土地滋润,清幽异常。前几年曾和门人王永海三数人前往,自携实验化学用的汽油炉及茶具酒果,在此踏过青,难得并无主人相问,极有清趣的趣味。


喝茶 饮茶 品茶 - XQJHR - XQJHR的博客

饮茶、喝茶、品茶

39健康网社区

  当你进入芬香甘醇的茶世界中 ,一定会常常听到饮茶、喝茶和品茶等名词,是否你曾好奇究竟它们有何差别  饮茶包含了喝茶和品茶,饮茶有喝茶和品茶之分。

  喝茶的目的在于解渴,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补充人体水份不足。尤其是在剧烈运动、体力流失之后,大口大口的急饮快咽,直到解渴为止。对于茶叶质量、茶具配置、茶水选择,以及周遭环境并无太多要求,只要能达到饮茶卫生标准就可以了。

  品茶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解渴,重在精神,将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生活的享受。品茶要在‘品’字上下功夫,仔细体会,徐徐品味。茶叶要优质,茶具要精致,茶水要美泉,泡茶时要讲究周围环境的典雅宁静。往往邀两三知己,围桌而坐,以悠闲自在的心情来饮茶。通过茶颜、观色、闻香、尝味,从中获得美感舒畅,达到精神升华。其主要目的在于意境,不在喝茶之多少,随意适口而停止,‘解渴’在品茶中已显得无足轻重了。

  茶蕴含着大自然的生命力,它的文化内涵更结合了文学、音乐、艺术等,成了中华文化之一环。茶之“亚圣”卢同曾作七碗茶诗,将品茶的好处与境界写的生动别致、耐人寻味,堪称不朽的传世之作。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实习编辑:郭淑梅      

 

喝茶 饮茶 品茶 - XQJHR - XQJHR的博客 

品茶,喝茶

作者:雕女

  我很少品茶,所以,亦很少去茶楼小坐。

  迁安有几家很像样的茶楼。

  除了清雅、闲适的布局之外,却大多模仿西欧样式的建筑格局,亦有些像咖啡屋的格调,但却还是茶楼。

  迁安只有一家“上岛”咖啡屋,居然是中国样式的建筑。

  茶,本是东方圣树的叶,居然在西欧样式的建筑里供人品味!

  咖啡,本是西方圣树的果,亦居然在东方样式的建筑里供人冲饮!

  这或许就是中西文化最高雅的融合吧!

  有人说,只有懂得“茶道”的人,才有资格品茶。

  我虽亦懂得“茶道”,但我却不欣赏茶道里的繁琐和考究。

  令我欣赏的,居然是茶道里的高雅内涵!

  如此虽有些矛盾,但却是我对品茶与茶道的最好理解!

  懂些茶道的人,喜欢去茶楼小坐,当然是去品茶。

  不懂茶道的人,亦去茶楼小坐,自然是去喝茶。

  品茶的人,将茶小抿入口,茶香绕齿,茶香留在口中。

  喝茶的人,将茶一饮而尽,口虽清芬,但茶香却已然留在腹中。

  闲暇之时,我亦会约友人去茶楼品茶。

  雅兴浓时,我会陪友人品茶。

  亦是在雅兴浓时,有远友打来电话,说是前来拜访。情急之余,我自然不会再品茶,而是将品过的余茶,一饮而尽。

  我又变为喝茶了。

  同是一杯茶,有雅兴陪同时,你会品茶。

  同样一杯茶,当雅兴逝去时,你只有喝茶。

  品茶与喝茶,仿佛就在于有没有雅兴陪同。

  品茶人都会这样认同。

  喝茶的人居然亦会这样认同。

  慢饮,则是品!

  快饮,则是喝!

  难道品茶与喝茶的区分,居然是饮茶的速度吗?

  这或许是喝茶人最粗俗的理解吧!

  当然,我亦无从知晓!

  小坐在茶楼里,你当然得知品茶。

  如果是喝茶,那是对茶楼的一种亵渎!

  然则,可不可以这样说,去茶楼小坐时。

  品茶的人,喝的是茶香!

  喝茶的人,品的解渴!

  此时,茶楼里的两个人,终于有了第一次的握手!

  然则

  现在的茶楼,仿佛没有了品茶与喝茶的规范!

  那些远古的,品茶的风雅,早已逝去!

  茶楼里,虽亦有茶香萦绕,然则,待茶香飘过之后,你闻到的气息,早已不是茶香的清芬,而是追逐名利的硝烟的炙烤!

  我是一个既会品茶,亦会喝茶的人。

  虽然,我品过茶,亦喝过茶,亦曾经喝过上品的茶,但却是在我的书房里,而不在茶楼!

  日本的茶,日本的茶道,都是缘于中国!

  然则,日本人品茶的雅,却早已胜过华人了。

  我虽会品茶,但要我像日本人那样去品,我是不会去做的!

  外国人品茶,喜欢加糖,像喝咖啡一样。

  中国人品茶,喜欢品茶里最原始的苦涩!

  然则,中国的茶香,一直都是先苦后甜的!

  中国人喜欢品先苦后甜的茶。

  中国茶!

  中国人亦喜欢做先苦后甜的事!

  中国人,本就先苦后甜!

喝茶 饮茶 品茶 - XQJHR - XQJHR的博客

 喝茶饮茶品茶 体验世界 品味人生……

来源:广州日报 责编:ningxia

浓苦的茶,蕴涵人生沧桑,在心灵深处轻轻抚摩,让激动平静,让思念沉醉,让烦躁平缓。不觉之间,融入禅的境界:忘我且宽容,大度且平静,入世且无争,有为且无怨。

花茶是诗,诗可言志,志趣相融,花香茶味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志心不已。

绿茶是词,词可明心,晶莹剔透,静悟彻然。像一方碧玉,悬于心畔,一目了然。

红茶是剧,剧表人生,世间百态,众物芸芸。

添加一片柠檬,晕红有如少女之唇,清黄恰似徐娘之貌,演绎从容人生。

喝茶饮茶品茶,忧患生命,体验世界,品味人生……


喝茶需懂得品茶三大主要程序

来源:茶侃网 责编:食品中国

简 介:中国人在品茶时是十分有讲究的,品茶主要讲究三个程度:审茶、观茶和品茶。

常言都有说看一个人懂得不懂得茶,就要看他会不会品茶,也就是说会品茶的人才称得上懂茶。

品茶第一道程序:审茶

所谓的审茶就是叫在泡茶之前要审看一下茶叶,但不是说叫您去看一下这个茶叶有没有发霉,还能不能喝,审茶主要是看一下你将要泡的茶的品种,看是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冲泡的时所用到的水温、沏、冲、泡等方式均不一样。

品茶第二道程序:观茶

观茶主要是要看一下冲泡开的茶叶的形和色,观茶最主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看泡开的茶叶舒展开的各种形状和颜色,达到舒缓身心,赏心悦目作用。

品茶第三道程序:品茶

泡开茶后就开始真正在的品茶了,也就是喝茶。喝茶之前要先闻一下,就是叫闻香,闻香也是大有讲究的,闻香之后就要用到拇指和食指扣住品茶杯边沿,中指轻托杯底,慢慢分三次把茶水细细品味,这就是国内有名的“品茗”。

不要小看品茶只是三道程序,当中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才能领悟当中精粹!


品茶“三看”做到健康饮茶

时间:2013-07-19 15:50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健康饮茶要“三看”

茶作为传统健康饮品,怎么喝,还是很有讲究的。健康饮茶要“三看”: 

 “三看”品茶的方法做到健康饮茶

一看时间

早起适合喝红茶,因为其属于发酵茶,性质温和,不会刺激尚未苏醒的身体;白天适合喝绿茶,有助提神醒脑;晚饭后则首推乌龙茶,既有助消食,又不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二看地域

有关专家提倡按地域喝茶,因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般来说,本地产什么茶就喝什么茶。比如广东、福建人多喝乌龙茶;少数民族地区则喜喝砖茶。

三看体质

比如体热的人适合绿茶,肠胃不好最好选发酵茶。如春天易上火,就喝绿茶;心情不好时则饮花茶,疏肝调气;舌苔厚、肚子胀、消化不太好时则泡一杯乌龙或者铁观音这类半发酵茶,以助祛湿。


喝茶小窍门 饮茶保健 四季有别

来源:中国养生网

我国民间有句老话:“当家度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话说明茶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然而人们只知道饮茶很有乐趣,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却不知道饮茶还有学问,如不同季节饮什么茶就大有讲究。祖国医学主张: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春饮花茶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极为分明。在春天的日子里,春风复苏,阳气生发,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但这时人们却普遍感到困倦乏力,表现为春困现象。人喝花茶,能缓解春困带来的不良影响。花茶甘凉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有利于散发积聚在人体内的冬季寒邪、促进体内阳气生发,令人神清气爽,可使 “春困”自消。

 

 

花茶是集茶味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珍品。“花引茶香,相得益彰”,它是利用烘青毛茶及其他茶类毛茶的吸味特性和鲜花的吐香特性的原理,将茶叶和鲜花拌和窨制而成,以茉莉花茶最为有名。这是因为,茉莉花香气清婉,入茶饮之浓醇爽口,馥郁宜人。高档花茶的泡饮,应选用透明玻璃盖杯,取花茶3克,放入杯里,用初沸开水稍凉至90℃左右冲泡,随即盖上杯盖,以防香气散失。二三分钟后,即可品饮,顿觉芬芳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夏饮绿茶

夏日炎热,骄阳似火,人在其中,挥汗如雨,人的体力消耗很多,精神不振,这时以品绿茶为好。因绿茶属未发酵茶,性寒,“寒可清热”,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对口腔和轻度胃溃疡有加速愈合的作用。而且它营养成分较高,还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药用价值。这种茶冲泡后水色清冽,香气清幽,滋味鲜爽,夏日常饮,清热解暑,强身益体。绿茶中的珍品,有浙江杭州狮峰的龙井,汤色碧绿,清香宜人,被誉为“中国绿茶魁首”;江苏太湖碧螺春,茶色碧翠嫩绿,香气浓郁;安徽黄山毛峰,茶味清香。

冲泡绿茶,直取90℃开水泡之,高级绿茶和细嫩的名茶,其芽叶细嫩,香气也多为低沸点的清香型,用80℃开水冲泡即可,冲泡时不必盖上杯盖,以免产生热闷气,影响茶汤的鲜爽度。

 

 

秋饮青茶

秋天,天高云淡,金风萧瑟,花木凋落,气候干燥,令人口干舌燥,嘴唇干裂,中医称之“秋燥”,这时宜饮用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

色泽青褐,冲泡后可看到叶片中间呈青色,叶缘呈红色,素有“青叶镶边”美称,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让机体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作用。常见的乌龙茶名品有福建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以闽北武夷岩茶、闽南安溪铁观音为著名。但乌龙茶类很多以茶树品种而分,有铁观音、奇兰、梅占、水仙、桃仁、毛蟹等。乌龙茶习惯浓饮,注重品味闻香,冲泡乌龙茶需100℃沸水,泡后片刻将茶壶里的茶水倒入茶杯里,品时香气浓郁,齿颊留香。

 

 

冬饮红茶

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蛰伏,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气渐弱,中医认为:“时届寒冬,万物生机闭藏,人的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养生之道,贵乎御寒保暖”,因而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暧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红茶类在加工过程中经过充分发酵,使茶鞣质氧化,故又称全发酵茶。茶鲜叶经过氧化后形成红色的氧化聚合产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这些色素一部分溶于水,冲泡形成了红色茶汤。传统工夫红茶名品有湖红、宜红、宁红、闽红、台红、祁红,以安徽祁门县的祁红为著名。冲泡红茶,宜用刚煮沸的水冲泡,并加以杯盖,以免释放香味。英国人普遍有饮“午后茶”习惯,常将祁红和印度红茶拼配,再加牛奶、砂糖饮用。在我国一些地方,也有将红茶加糖、奶、芝麻饮用的习惯,这样既能生热暖腹,又可增添营养,强身健体。

喝茶 饮茶 品茶 - XQJHR - XQJHR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