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林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虽然对太极拳起源的说法很多,但总的来说,太极拳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而创编的。这些理论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成为一项集健身,技击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并一步步走向世界。《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言之“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是产生天地之“母”,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这种自然之道是一种遵循本源,循序渐进,无急功近利思想的过程。而太极拳习练也要讲究这“自然之法”,不可操之过急,是一种过程的体悟和感受,方能有长足的进步。这样的特点显示在外就是“慢”的特色。“慢”,能使气息流遍全身,使心神合一,在心神合一的状态下练就太极拳的内功修为,成就太极拳内外双修的特色。松、稳、慢、匀是太极拳最重要的运动的特点。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做到身心放松、顺其自然。稳,就是在练拳过程中身体重心及动作重心稳定,做到不丢不顶、来去顺从。慢,就是运身缓慢。在练拳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缓慢的速度,以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运行畅通无阻。匀,就是动态均匀。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练拳一势接一势,连绵不断,做到“运劲如抽丝”。学习太极拳,无论是什么目的,健身、娱乐、研究文化,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都要用“缓动慢练”的方式去习练太极拳。这不仅是因为“缓动慢练”是太极拳最主要的特点,而且缓动慢练的练习方法对太极拳的“盘架”、“技击”、“养生”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历年来,太极拳锻炼在我国人民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提高人体抵抗力及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太极拳具有“以意行气”的特点,它把用意与运气、运劲三者自然结合起来,通过意守调整呼吸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得以发挥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使血液中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气机通畅,加强胃肠消化功能和全身物质代谢,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保健强身、延年益寿、防病治病的目的。太极拳是古代凭借在实践中的经验创编的,在实践中也充分证明了太极拳的实用性和健身性,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只凭借一种直觉体悟来研究,必须有坚实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本文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缓动慢练”对太极拳“盘架”“技击”、“养生”方面的实用性。借以充实太极拳理论体系,并具体指导太极拳运动的实践。
【关键词】:太极拳盘架技击养生缓动慢练【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G852.11【目录】:
中文摘要5-7
Abstract7-9
前言9-10
1文献综述10-13
1.1相关研究现状10-12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3
2研究方法13-14
2.1文献资料法13
2.2专家访谈法13
2.3综合分析法13-14
3结果分析与讨论14-28
3.1关于“缓动慢练”的论述14-18
3.1.1“缓动慢练”相关内容的含义14
3.1.2太极拳“缓动慢练”的思想基础—“阴阳学说”14-18
3.2“缓动慢练”在太极拳“盘架”中的运用18-21
3.2.1“盘架”相关内容含义18-19
3.2.2“缓动慢练”在太极拳“形”—外练中的作用19-21
3.3“缓动慢练”在太极拳技击中的作用21-25
3.3.1太极拳技击要素21-23
3.3.2“缓动慢练”在太极推手中的作用23-25
3.4“缓动慢练”在太极拳养生方面的作用25-28
3.4.1对运动系统的作用25-26
3.4.2对呼吸系统的作用26
3.4.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26-27
3.4.4对循环系统的作用27
3.4.5对神经系统的作用27-28
4结论28-30
参考文献30-3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3-34
致谢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