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河西走廊到库布其

 了望星空 2013-09-26

从河西走廊到库布其

作者: 稿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2013-09-06 05:41


  不同的模式 相同的进步

  李成侠

  早在198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出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其中明确论述了沙产业这一概念,认为这是解决荒漠化问题、拓展农业新空间、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经之路。

  1989年,我省河西走廊率先实践这一理论,并最早在山丹建成了300多个塑料大棚,由此拉开了设施农业大幕。20多年来,经过探索实践和辛勤努力,河西走廊出现了一片片规模巨大的新绿洲,点染出令世人瞩目的绿色希望。

  与此同时,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中一家濒临倒闭的盐厂,为了修通与外界连接的公路,正在尝试种植固沙植物。这家后来发展为亿利资源的集团企业,它所创立的治沙模式,却成了全球荒漠治理的样本,其公司市值也达到1000亿元。

  从河西走廊新绿洲,到库布其沙产业链,前者是一个点与点的经济产业型模式,其产出目前仍为单纯的特色农业,这包括制种、水果等;后者则是由经济产业型迅速转变为由点到面的社会责任型模式,其产出有药业、生物能源、沙漠观光、沙粒建材等。两相比较,后者的产业链更长,其附加值更高,具有更大范围的可复制性。而可复制性是商品社会化的固有属性。

  但令人欣喜的是,我省河西走廊的沙产业链正在迅速延长,产品线日渐丰富。

  在张掖,宋有年创办的有年集团花3000万元买土改造沙漠,在干旱荒漠上植树造田,引进以色列大棚搞设施农业,逐步建立起集科工农贸为一体的集团公司。柴在军,一名退伍军人,投身荒漠治理20多年,把3万多亩荒漠改造成而今的绿洲林地,建立起大漠紫光生物科技公司,繁育的黑枸杞、黑番茄等黑色有机食品,成为保健品市场的抢手货。

  在玉门,清泉镇循环农业园一处占地500亩的人参果种植园,全部由非农用地改造而来,现有700多个塑料大棚,每个大棚一年产出的人参果可售5万多元,整个园区年产值接近4000万元。这种高效的设施农业,完美地阐释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

  我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12%,是中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自从河西走廊开展设施农业建设以来,根据近20年监测成果显示,我省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程度减轻,且植被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取得的这些成绩,令人鼓舞。

  和库布其相比,我省尽管在大面积治理荒漠上仍然存在差距,在沙产业链的延伸上还有许多文章可做。但在荒漠设施农业的点与点之间,通过节水技术、风电产业、生物能源等许多个亮点,已经将“点”逐年放大并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态势。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低碳经济的新模式,沙产业已经为我省河西走廊低碳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沙区经济、社会、生态共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将来的发展历程中,我省有必要借鉴库布其模式,以实现我们的“沙漠强省”之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