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

 yzsr273 2013-09-26

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


 
近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带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茂东任组长的执法检查组,在格尔木听取了海西州及格尔木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汇报,并进行了热烈座谈。

  支出比计算方法不适合

  2012年,格尔木市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55286万元(不含教育费附加),同比增长11.91%;本级教育支出72591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21.17%;生均财政教育事业费拨款6926元/年,同比增长17.5%。

  “格尔木市可支配财政有多少?”听完海西州和格尔木市的汇报后,任茂东首先发问。

  “今年目标是15亿,去年不到12亿。”格尔木市相关负责人回答。

  “扣除中央和省里转移支付部分,本级财政教育投入特别是对义务教育投入占多少?”任茂东又问。

  “这个没有计算过。”该负责人有些支吾。

  “这里有个情况我想反映一下。”青海省教育厅厅长王绚插话道。

  “没关系,你说。”任茂东示意。

  “现在中央财政算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比的时候,对西部是不太合适的。计算时,在分母中要将所有国家专项转移支付都加上,分子中却排除国家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这样一算下来,西部省份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难度特别大。”王绚说。

  “你的意见是什么?”有执法检查组成员问王绚。

  “我的意见是,计算时,分子、分母部分都不包括国家专项转移支付,只计算本级财政投入。”王绚回答。

  “确实,'一揽子’全都包括无法看出本级财政投入占比了。”王绚的意见引起了执法检查组成员的讨论。

  师生比情况异于大城市

  格尔木市在校生总数34313人,其中幼儿园及学前教育人数为3539人、小学生18259人、初中生6882人、高中生3855人、中职在校生1778人。全市教职工2008人,其中小学教职工926人,专任教师883人;初中教职工589人,专任教师574人;高中教职工406人,专任教师350人。

  看到上面这组数据,执法检查组成员把关注点放在了格尔木市中小学的师生比上。

  一谈到这个问题,海西州教育局长刘颜成就打开了话匣子:“这里有个问题我曾多次谈过,现在还想反映一下。到了基层、牧区之后,师生比的情况与大城市和人口集中地区完全不一样。”

  他举例说,在海西州的都兰县和格尔木有所民族中学,是布局调整之后由原来的一所藏族中学和一所蒙古族中学合并成立的,学校的语文教研组中,包括蒙语老师、藏语老师和汉语老师,语文老师人数虽多,却都是各教各的,彼此无法替代。这种情况在基层牧区非常普遍。再比如,离格尔木几百公里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加上学前三年共12个班、一百多名学生,根据师生比学校只核定了五名教师编制,要想把所有的课都开足开齐是远远不够的,海西州只能从格尔木和州上其他地区借调编制补到17名老师,学校才能初步运行。

  对此,刘颜成表示,“师生比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是合理的,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希望有特殊的政策倾斜。我们的建议是,希望国家能够对上述地区的小规模学校采用班师比的标准核定教师编制。”
 
 
 应提高班主任补贴标准

  “我想问一下,教师进修的情况怎么样?”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讨论后,执法检查组成员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现在关于老师培训的种类很多。”十二中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马上回答道,“有国培计划,网络远程教育培训也比较多,三年来学校90名教师都培训了一遍;电子白板使用后,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信息化培训;教研方面,教务处每月集中培训两次。就在此刻,还有一个英语培训正在进行……”

  该负责人一项项说下来,执法检查组成员听了,连连点头。

  据介绍,对于教师培训工作,青海省可谓不遗余力。要求中小学教师每5年进行一个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学校每年安排不少于专任教师20%比例的全员培训。2010年至2012年,依托“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培训义务教育学校教师42096人(次)。

  “我想了解一下学校老师结构性问题。有没有科目老师缺少的情况?”任茂东问。

  “这也正是我想要谈的问题。”十二中学校长柳建祖说,“这里面存在一个教师编制核定是否合理问题。在我们学校,音体美‘小三科’老师如果走掉一个,这门课教学就会非常紧张,让语文老师去代美术课的情况时不时就会发生。”

  对此,柳建祖希望教师编制可以适当放活一些,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核定,不搞“一刀切”。

  柳建祖告诉执法检查组,还有一个让他感到头疼的问题就是班主任待遇问题。

  “十几年前我当教务主任时,班主任补贴就是一个月14元。如今,这一标准依然如故。”他介绍说,班主任责任重大是大家的共识,而在格尔木这样一个流动人口众多的城市,班主任责任就更加重了:关爱留守学生、联络辍学学生、补贴贫困学生……

  “为鼓励班主任,在格尔木,虽然标准不一,但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对班主任的补贴。但学校资金毕竟有限,我们更希望国家能够提高班主任补贴标准。”柳建祖建议。

  流动人口带来教育压力

  从2005年至今,格尔木市建了七所学校,平均每年一所。在青海省作出学校学生数不能超出1800人的规定之前,每所学校的学生数都在1700至2000人左右,如今每所学校也都约有1700名学生。格尔木市相关人员曾笑称,“再建十所学校,也能装满。”

  这一切,都源于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

  “格尔木是一个典型的客大于主的流动人口城市,三十万人口中有本地户籍的只有十万多人。大量流动人口既给城市带来新鲜活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给教育带来巨大压力。”格尔木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格尔木市所在的海西州把全州17000名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纳入义务教育管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免费教育政策。

  “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格尔木市是无条件接收,并且采用接收后完善手续方式,这是我们对学校的要求。”该负责人说,“随着学校办一所满一所,政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据介绍,这些年格尔木市陆续聘任了600多名老师,虽没有编制,但是规定任教满两年后享受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待遇,全是政府掏钱。尽管这样,师资依然短缺,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

  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涌入也使格尔木市“控辍保学”、完成“两基”教育方面难度非常大,这一点,柳建祖深有体会。

  “每年秋季入学,学校就会有大量学生涌入。但到了第二年春季再开学时,就有一大批学生‘消失不见’了。这些学生的父母都是来格尔木打工的流动人口,经常是招呼都不打就举家搬迁,寻找起来非常困难。”柳建祖说,该校约有1700名学生,每年的流动人数都在200人次左右。而且,这一情况在格尔木市所有中小学校都普遍存在。

  据了解,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法,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海西州政府下一步将坚持以“流入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原则,把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