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水浒传》讲述了英雄好汉们的悲壮故事,如此众多的英雄,为什么以悲剧收尾呢? 宋江加入贼寇以前,朝盖集团把持着梁山的命运。朝盖是仁义之士,并非想建立什么功勋,只为弟兄的活命而奔走梁山,他也思考过梁山弟兄的出路问题,但因情谊深重,不了了之。这决定了朝盖集团固守梁山的出路。 只是因为宋江的入伙,才改变了梁山的命运。宋江为梁山指出了一条出路:等待招安。 二 面对招安,梁山的军师吴用认为: 第一,朝廷不一定容下我们; 第二,弟兄们不一定同意。 宋江则认为: 第一,奏名圣上,表明诚意; 第二,只要为弟兄们着想,弟兄会理解的。 从意图上看,吴用反对招安,宋江主张招安;从故事的结局上看,他们的分析各对一半,但吴用的分析和主张高宋氏一筹。 梁山英雄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将来走向何方,谁去管它?只要大哥一声令下,哪怕拼死疆场,也在所不辞。 宋江进入梁山,逐步获取了有感召力的大哥形象。 宋江认为,只要为兄弟们着想,弟兄们就会听话,一有机会,便可奏表圣上,表明诚意,接受招安。这是为弟兄们寻找出路,为弟兄们的将来和子孙后代着想。 宋江认为,招安在梁山方面没有问题,因为弟兄们不可能违抗大哥旨意,另一方面,不会觉得大哥会欺骗他们。吴用只是高参,做不了弟兄们心中的大哥形象,他没有宋江之流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强,也很难看透好汉的心思,但对朝廷却了如指掌。 朝廷永远把自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绝不会容许一个异己力量存在,必欲除之。在朝廷眼里,宋江之辈只是贼寇,不屑于与他们为伍,也永远不能为他们所用,以防养虎为患,更不能奉为上客。无论接受招安与否,梁山的人马都低人一等,接受招安,会加深朝廷的这一看法,不去招安,或许朝廷还不敢轻视他们。 这是吴用对朝廷心态的洞见,落草为寇以来就看透了这一点,宋江却一直对朝廷抱有天真的幻想。 三 宋江为一群下层人寻找了一条被统治的出路,它不容许个人逍遥法外,只让他们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做人。宋江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在宋江的领导下,梁山虽成气候,却刮不起飓风。 其实,梁山缺少帅才领袖,宋江只配做个将军。梁山成于宋江,也败于此人之手。 四 宋江是忠孝仁义之士,始终没有忘记效忠圣上,当正面不能尽忠时,他去做贼,作为正统王朝的反面人物来为专制君主招兵买马。 宋江为专制统治招揽了众多英雄好汉,梁山岂不正好作为圣上强大而有力的储备力量?你强大了,正好可以被我利用。 宋氏政权越是胜利,就越为失败创造了条件,在其力量达到高潮的时刻,就是彻底失败的时刻。 五 宋江帮了大宋王朝的大忙,这种意义上说,宋江是暗藏在梁山的最大敌人、最大祸患,它是梁山走向穷途末路的罪魁祸首。一个隐蔽性极强的梁山叛徒,众兄弟竟没有一个人能认得出来,他带领各个弟兄一步步踏上自己敌人设计好的圈套。作为大宋统治集团的一个帮凶,宋江是忘恩负义之徒,他出卖的不光是他自己,而是整个集团的利益,如此罪恶极大的人,梁山弟兄竟然赦免了他,还欢呼他、迎接他、赞美他、拥护他、歌颂他,替他流血流泪,这是何等荒谬绝伦的事情啊! 这样的一个集团不失败才是天大的怪事。 六 宋江是爱名虚荣之人,整日想争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他自卑得很,连他自己都说,空有一腔才华和抱负。宋江受家庭的影响太大,受社会的束缚太甚。宋江只不过是社会驯化出来的一个孝子忠良,他没有一点干大事的胸怀。 宋江分明是个标准的好人,但社会岂能容他,奸臣当道、黑白不分的社会岂能容他? 官僚政客们具有厚、黑、奸、诈等基本“素质”,这些正是宋江所缺乏的,所以一直处在大宋王朝官僚集团的底层,有志不得施展。这是大宋王朝的一个落魄文人形象。 但是,宋江的种种“美德”颇受行侠仗义者的青睐和拥护。 七 宋江的感情过于细腻,气量过于狭小,他只懂得谦虚。一点点小事会把他吓倒,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叛。他是大宋王朝的一个官吏,只会做官,不会做事。宋江对其下属很有说服力,对上则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只恐不周。 这是宋江残弱的嘴脸。这样的人当然会赚取弟兄们的同情和支持,但性格的败局已定。 八 最初,宋江不愿与梁山为伍,社会逼他走投无路,只得暂避梁山,以图东山再起。宋江欲借英雄之力,争得社会和朝廷的承认,宋江没把自己看作朝廷以外的人。宋江进入梁山,说明朝廷势力渗透到异己力量内部。 九 在大宋时代,已不可能出现三国时期的英雄了,因为整个时代的格局已定,每个人都被圈定在了一定的时空范围之内,始终施展不开自身的智慧、才华和潜在能量。 梁山吸纳了大宋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各类才智双全人物,英雄们武艺高强、能征善战,文武百官,各显其能。但是他们只能聚义梁山,就是说,他们这样一群“贼寇”,只能困守在历史的一个角落,丝毫伸展不开思维的触角,徒有一股热血和满腹才华。 整个文化的场景把他们固定在一定的位置,永远跳不出八百里水波。他们不想做官,只想逃避在那世外桃源般的享乐里。世外桃源作为个人避难的场所还可以(今天这个时代,个人的世外桃源亦不复存在),若作为一个集团消遣的场所,则显得过于荒谬,仅仅资源一项就不能永远满足他们,总不能一直坐吃山空,也不能一直以抢掠为生。 十 梁山的英雄不是主动出现的,而是被逼出来的。人们已经认同了一整套的价值体系,只能顺着这样的价值阶梯向上爬,而不愿意落草为寇,因为整个统治秩序排挤了别种生存的途径,整个社会被同一化了,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肯落个贼的骂名。在正规社会之外,已没有可以容纳的空间,在正规社会之外,找不到一点出路。 梁山弟兄只能在历史的后台做事,他们没有出路,只有等待大宋王朝的招安。他们不为历史所容,因为历史被一群残弱文人统治着。 梁山的失败在所难免,好汉的悲剧顺理成章。这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是人类自身造就的一段悲惨故事。 十一 中华民族这个封闭的系统,有自己辉煌灿烂的文明,它也被这文明残压得无路可寻,只有紧紧跟随时代的潮流,方可活命。悲剧从来以喜剧开幕,繁荣的外表下裹着伤痛。 中华民族这个封闭的系统,正直的好汉被抄家、被欺骗、被利用,英雄们生活在本不属于自己的天空之下。随着历史的消融,好汉的性格已经变异,历史的环境造就了整个民族的温和性情,他们以团结为荣,以反叛为耻。好汉的定义早已被曲解,人性善恶的原始定义不复存在。 十二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背景下,个人主义的失败是自然的,真我的胜利则是鲜见的,个人只有在集体的怀抱中才显得优越。水滴融入了大海,才不被蒸发。中华民族往往以集体的胜利掩盖个人的功勋。 十三 英雄好汉的表演,聚义梁山的造反,只是整个故事的表层,故事的深层则隐藏在故事的背后,英雄们的精彩上演似波涛翻滚的巨浪,专制王朝则是整个大海。 大宋王朝自始至终主导着故事的发生、发展,甚至结局。他们深知“只能智取,不可力胜”之道,不动声色地坐收渔人之利,暗中取胜。一道招安圣旨,便把宋江之流苦心经营的兵马一并收回。若只用武力,朝廷与梁山谁胜谁负还是一个问号,然而,朝廷的“思想”与谋略捆住了好汉们强壮的四肢,连宋江被朝廷玩弄于掌股之中,至死不悟,还一直认为是被奸臣所害。 十四 一伙人窃取送往东京为太师祝寿的财物(生辰纲),拉开了梁山故事的序幕。这笔生意是晁盖等人起家的资本,只靠平常、正轨的营生,无论如何也形不成一股势力、一股力量。 因为是掠夺,这伙人必奔梁山。 明明知道路有贼人,为何仍送贵重财物到东京?仅仅是因为统治集团的贪享?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这个阴谋来自朝廷。 具体地说,来自太师本人。他希望送给自己的财富被劫,故意造成一股势力、一股力量,形成对朝中另一集团的牵制,这个集团便是太尉高俅之流。 押送生辰纲的人选(杨志),本与高俅结怨,若财物被劫,必奔梁山。如此,梁山便形成一股怀恨太尉的势力。 当梁山势起,表面上还形成朝廷一致对外的阵势。朝廷集团的最高统治者,在各种力量的对峙和牵引下,获得自保。 朝廷既在明处,又在暗处,操纵着事情的前后经过,让各类英雄上台表演。好汉们的机会,是朝廷“给”的。在各种有形无形力量的平衡下,朝廷是最终的赢家。 朝廷已经扮演了“无为无不为”的角色,朝廷谋划政治大略的本领,已经是相当纯熟,不动声色地控制着整个局面。 梁山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只不过是朝廷计划的一部分。当梁山这股力量已被借用,变得毫无价值、毫无用处的时候,梁山好汉们的故事也就结束了。中华文明发展到大宋时代,政治统治的艺术也已经相当纯熟。 梁山英雄的反抗故事,是朝廷内部斗争的表现和延伸,朝廷转嫁了自身内部的矛盾到下层民众中去。下层民众分担了朝廷内部斗争的恶果,成为牺牲品。朝廷需要这一群英雄人物的出现,需要他们的表演。 在宋江阴谋的背后,隐藏着朝廷的一个更大阴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