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厨郎

 燕赵闲人 2013-09-27

  在农村老家,但凡谁家遇红白喜事,都要请附近的土厨师烧菜,农民把他们叫做“厨郎师傅”。他们亦农亦商,平时在家务农,只有当村上有红白喜事需要他们出场时,才会当一回正儿八经的厨子。

  我村里就有两个厨郎师傅,一个叫文江,一个叫兴发。文江算是较早的厨郎,他今年六十来岁,中等个头,黑皮肤,拉渣胡子,门很大,声音沙哑。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拜师学艺,学会了切菜、配菜、烧煮等基本功夫,开始了才艺展示。如遇喜事,主人会先到文江家说明情况,共有多少亲戚、村里有多少人,商定大概有几桌,再根据经济情况和主人意愿决定宴席档次,最后敲定菜单。

  如果要铺张些,就上些高档菜,如羊肉、甲鱼;若普通些,则一些贵的荤菜就不上。人们往往根据菜的档次判定主人家是否大方,谁家喜宴上了羊肉甲鱼会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谈论本身也是主人家面子所在。村民对厨郎极为敬重,吃饭时总会议论这次是谁烧的,还会品评哪个厨郎烧得好吃。

  到了喜宴那天,文江便早早挑着担子来到主人家。这沉沉的担子里有碗、汤盆、烫勺、铁钩等一应厨具若不够,主人家还需向村民借碗,所以以前农民家里用的碗都会刻上名字,以便正确归还。搭好灶,等相帮将菜洗好端到案头,文江便忙碌开来。

  每个厨郎做菜方法不一样,有的菜拿不准怎么准备时,还要请教文江。他有条不紊地切配、装盘、煎炒烹炸。瓜子、水果、鸡鸭等事先装在盘子里,等喜宴一开,便命“相帮”端出去。热菜则当场烧制,速度也极快,有时一人烧三个灶。

  等菜上完后,文江这位幕后英雄才坐到厨房长凳上和几个“相帮”一起喝酒聊天,并不到台面上吃。几只鸡爪,几碟残菜,几个人喝得醉醺醺的。末了,主人会照例给些辛苦钱,几包香烟,并说些感谢的话:“辛苦,辛苦。”文江则回应:“客气,客气。”等客人全部走光,才由主人帮着挑那副厨具,自己晃悠悠骑着自行车回去。

  现在,随着农民物质条件改善,乡村喜宴规格日益高档,一些只有城里人才吃到的菜也出现在乡村宴席上。不少新鲜菜文江就不会做了,加上年纪也大了,于是他不再受邀外出。这样,文江的徒弟兴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厨郎。

  兴发四十多岁,面相温和,穿着考究,有些文化,人缘极好,也会做珍宝鱼等流行菜,受到村民欢迎信赖。他的行头更多更齐,主人家也就用不着东借西借了。他也带徒弟一起去,帮着切菜配菜打打下手,别的厨郎一般不给徒弟钱,他总会给个三五十元。这种师徒关系没有正式拜师仪式,但过年时徒弟需去给师傅拜年,以示谢意。

  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喜宴上的菜也多起来了,一般有30多道,制作更麻烦讲究,一个厨郎忙不过来,主人会同时请两三个一起烧。以20桌计算,一天两顿就是40桌,每桌30元,三个人烧一天能分得400块,也是不错的收益。

  近年来,随着农家一次性年酒的兴起,人们一般都会请乡村厨郎去烧,他们的待遇也看涨,烧一桌至少60块,摆三桌年酒,一上午就能轻松拿到200元左右。生意好的厨郎一个新年就能赚到一两万元,而且过年时,厨郎很难叫,都要提前很久去订好。加上满月酒、大学酒、寿酒等的流行,厨郎在农村更加吃香。

  如今的乡村,很多旧行当老手艺日渐失传衰落,只有厨郎这一行完整保存下来,而且越来越兴旺,成为乡村一道独特景观。有的厨郎日渐成为职业厨师,鲜能顾及家里农活,当然收入也相当可观。因此,厨郎家成了农村新的富裕家庭,为人所羡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