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石油大学报

 闲情偶寄1968 2013-09-29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着重强调“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文化底蕴;社会的创新进步,必须具有文化支撑。高等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最顶端,它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执行着文化社会遗传和时代变革的双重功能,既要完成文化的传递活动,又要进行文化的创新活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理应承担的责任,正处于深刻变革时期的中国,赋予大学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认真学习胡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精神,我们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创新对于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意义,对于文学院“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构建文化高地,促进文化强校,在石大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文学院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文化传承创新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全校师生正在为实现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做好石大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于我校实现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必须立足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一所大学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地位愈发重要。文化强,则学校强。大学文化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引领和支配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而决定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一个时代、一个领域、一所大学,其对社会文明演进贡献的大小,最终可找到的坐标,也是文化;或者说,一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最本质、最深刻的也可以从其文化创造力和引领力中找到答案。”文化传承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前提,只有对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做好传承工作,文化建设才有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文化创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唯有融合各种优秀文化和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大学文化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没有传承,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传承。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文化强校是必经之路。
  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必须依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这所大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曾经感慨“大学文化比大师大楼更重要”,因为“有了好的文化,没有大师、大楼可以凝聚起来、召集过来,募捐筹集到钱。如果没有文化,有了大师、大楼,这些大师、大楼也发挥不了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尽管历经坎坷,但是具有鲜明石油特色的思想教育始终坚持不懈,“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和“惟真惟实”的优良传统在一代又一代毕业生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学校完成办学结构调整之后,面临新的矛盾、新的困难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迫切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来凝聚起全校师生及广大校友的力量和智慧,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石大文化的精神内核只能发展,永远不能放弃或削弱。
  加速我校的国际化进程,必须重视文化的传承创新。石油特色是石大的立校之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石油精神是立校之魂,几十万毕业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石大人的光荣与梦想。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石油石化行业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紧密联系,面向国际的国家能源战略以及我校处于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核心的战略位置,迫切需要我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够站在高起点,与国际接轨,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浓郁的民族本色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民族本色,显现的是石大人具有胸怀祖国、艰苦创业的特质;国际视野,显现的是石大人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自信。随着我校国际化进程的提速,民族文化传承、中西文化交融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风华正茂、充满思想活力的大学生,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加以引导,使青年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既能做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同时又能做到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各种纷杂的思想文化潮流中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二、学科特质是文学院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基础保障
  文学院是学校2011年进行学科布局调整的新生事物,学校领导给予年轻的文学院以殷切的期望和高度的重视,希望文学院能够发挥专业优势,撑起我校文科的半边天。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给予文学院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文学院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体现文学院对于文化传承创新在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上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文化研究的内在规律和文化育人的机制措施要有充分的把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石大文化有高度的自信,紧紧依靠文学院的学科优势,争取成为石大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渠道。
  学科专业是文学院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基础。文学院现拥有英语、俄语、法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学5个本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法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中国古代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承担全校英语公共课、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文学院所属的5个本科和专业涉及文学、法学、艺术学三大学科门类,古今文化激荡,东西文明交流。学科专业的特点决定着文学院要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重任,同时又要承担起西学东传、东学西渐的使命。
  人才培养是文学院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是文化传承创新的起点。文学院承担着全校英语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在语言教学中渗透进文化的引导,具有天然的优势;承担着全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学任务,目前学院开设的公选课包容了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和法律,这毫无疑问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大优势,有助于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熏陶,在中西文化的对话中塑就开阔的视野,在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中积淀深厚的底蕴。
  学术研究是文学院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途径。基于学科的特点和研究的范式,文学院的教师很自然地将学术视角放在东西文明交流、古今文化交融和现代文明的构建上,教师所孜孜以求的课题或者是文化传承中某个问题的细致探索,或者是文化普及中大众的接受,或者是文化创新中具体个案的研究,他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为文化传承创新而默默耕耘,通过扬弃旧义,创立新知, 吸收世界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通过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展现我校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所拥有的一支师德高尚、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师资队伍和一批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年教师,正是文学院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资本。
  特质愈强,责任愈大,文学院在学科专业所具有的特殊性,意味着文学院在我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不是文学院炫耀的资本,而是承担文化传承创新光荣使命的基础。面对党和国家对于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国家能源行业和青黄两大战略对文化建设的渴望,面对学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的期冀,文学院有责任、有自觉、有能力、有自信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主渠道的社会期待。
  三、文学院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责任的思路与措施
  新的起点,新的使命。面对社会的期望和学校的重托,文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学校“十二五”规划,紧密围绕学校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全面实施“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三大战略,坚持内涵发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实现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高,进一步发挥文科专业对我校专业结构、学科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独特性作用,成为石大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主渠道。具体措施包括:
  强化质量立院理念,实现内涵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转变专业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强化专业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全面提升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人文社科课程教学改革,充实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满足大学生接受人类文明成果、提高文化素养的迫切需要,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在比较中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所长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参加高校社团活动,全力培育和打造富有文科特色、具有校园引领作用的品牌讲坛和精品活动,切实发挥文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提升品位的独特作用。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依托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建设项目,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分层次教学和应用提高阶段分方向培养的尝试与研究,进一步完善“3+1+X”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渐进式自主学习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保持大学英语教学在山东省的领先地位,不断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加大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交流的力度,参照国际先进标准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际活动,建好青岛校区外语角,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的比较分析,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异域文化,在与中华民族文化比较、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师生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良好表现来展示我校蒸蒸日上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着力培育创新团队,打造文化研究特色,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以营造科研氛围、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凝练科研方向为重点,全面实施“人才兴院”和“特色兴院”战略,通过能源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中西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培育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和学科领域,加快培育一批青年优秀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研究特色是学科建设水平的标志,是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突破口。学院首先要围绕国家能源战略,继续强化石油文化研究,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让石油精神在学生中发扬光大;其次要围绕青黄两大战略,加强齐鲁文化特别是青岛本土文化的研究,服务于建设文化青岛的需要,在海洋文化、石油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融合中力求有所创新,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驻青高校合作,扩大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以学院文化凝心聚力,在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建设和谐学院。如何实现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打造富于兼容和创新的学院文化是新组建学院的重中之重。通过行政手段实现人财物的统一只是表层融合,学科专业的重组可认为是深层融合,而办学理念和学院文化的整合创新才是核心融合。必须承认,原有两个学院文化的差异性如果处理不善将会导致学院工作的全面被动,整合原有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打造新的学院文化,并与原有文化之间寻求平衡,这是文学院实现融合不可逾越的环节。学院自成立以来,以编制和执行“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实施党建凝聚力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传统,重视精神传承和文化积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好学院形象建设,打造充分体现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的学院文化。有思想才能有影响,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学院在石大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全院师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就越强。学院文化的内涵在石大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新的丰富,有力推动和谐学院建设和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是我们理应承担的神圣使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虽然当前文学院面临着诸多困难,学术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但是文学院上下一心,明确使命,勇挑重担,通过创造性的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文化传承创新这一光荣使命,为实现“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栾述文为文学院院长;张永宁为文学院党委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