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乡宁白面油糕的做法

 资料室111 2013-09-29

       农历四月初八,是山西乡宁县城"结义庙"古会,又名"油糕会"。“油糕会”期间,乡宁山城便成了一个油糕世界,一个古朴、温馨、甜美、舒心的四月八油糕会。

       我喜欢黏黏糯糯的油糕。根据乡宁油糕的配方和一位吃货朋友的建议,我做了些改动,减少了中筋面粉的量加了黄米面和糯米粉,依然是乡宁的油糕哦!这个油糕室温放置第二天依然是软软的。如果只用一种面粉来做,放凉后就会发硬,在次加热后也不好吃。

1.将黄米面与糯米粉混匀,这两种面粉的比例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调配。没有黄米面全用糯米粉也可以,加水揉成面团,放入蒸锅中蒸10分钟

2.取出蒸熟的面团,放凉后加入中筋面粉,揉的完全没有干面粉时面团有些粘,可加些油继续揉,面团要揉匀揉透,否者会变成死面油糕皮不脆

山西乡宁白面油糕Sb.jpg

3.放入保鲜袋里饧2-3个小时,冬天要饧7-8个小时

4.将饧好的面团分成7个相等的剂子,擀扁,包上豆沙馅,捏好口,按成圆饼状。包馅时手上抹些油,面就不会粘手

5.下入到烧至四五成热的油锅中,炸至鼓起且色金黄时,捞出沥干油。只有在油平缓翻滚时,糕坯下锅就漂起来的火候最合适。一次不要炸许多,炸的时候要用小勺反复翻动,上色均匀

山西乡宁白面油糕pk.jpg

山西乡宁白面油糕HC.jpg

山西乡宁白面油糕nQ.jpg

山西乡宁白面油糕AY.jpg

       山西晋中晋北的黄米面油糕:

山西乡宁白面油糕LF.jpg

饮食小常识

       乡宁县城的四月八传统古庙会,兴于唐而成于宋,宋建隆三年(公元 962 年)始有记载,明请年间达到鼎盛,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庙会起初,是在距离县城十五里地樊家坪村南的柏山(俗称猪头山)上举行荀息祠集会,祭祀晋国大夫荀息。后来转移到县城西的结义庙,改祭关公、张飞和刘备。在周边的河南、陕西、四川、甘肃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当时,只要古会一开始,城里的厨师和周边的能人们便亮起了显功夫、亮手艺的把势,争相摆摊设点炸油糕、吆喝油糕、卖油糕进行着加工油糕、兜售油糕的生意。不仅为十村八乡的乡邻和外来的客商送上了独有的风味食品,也为古香古色的庙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演绎出了长达千余年的民俗盛会。因此,久而久之,大家便把“四月八”的传统庙会称其为乡宁的“油糕会”,历久不衰。

       其实四月初八日,也是佛诞节,属于我国佛教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之一,即释迦穆尼的生日纪念。那乡宁的油糕节也一定与佛教有着必然的关系,按照佛家的说法,这油糕原名叫做”罗汉果”。精精细细的头罗白面,用滚烫滚烫的滚水浇烫、搅匀、拌凉、包馅之后,没有入锅前就是佛学上说的 “乳糜”(象乳汁一样的糜子面),是为成佛前的凡身。炸糕进入油锅犹如舍身炼狱,经过一番火与油的高温煎熬,便出落修成了金身的“佛”。每年佛诞日四月初八,佛徒在寺院炸油糕,其一为纪念悉达多王太子舍身向善,食乳糜后在普提树下修成正果而成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其二以油糕施斋周济众生,意在启人向善。

       乡宁油糕以“色泽金黄、油而不腻、皮脆内软、味美香甜”而享有盛名。从古时起,油糕就被当地人当作美味佳肴,招待客人的上等饭食。当地人取“糕”为“高”的谐音,把吃油糕当作一种吉利象征流传下来。逢年过节、款待亲朋、欢庆喜事都少不了油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