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曾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和平庸。”
对于2003年创办的栏目《冷暖人生》来说,他们在十年间的五百多期节目中所记录、回味、思索的,正是“活着”二字。在传媒形式高度发达、栏目形态朝生暮死的今天,一个能慢慢吞吞不急不慌埋头于记录时代人物命运,并且活了十年的栏目,对“活着”二字的理解,并不是“忍受”。《冷暖人生》的力量不是来自高声的喊叫,也不是来自犀利的进攻,而是享受、感受。去享受职业赋予他们的责任,去感受现实社会给予人们的幸福、苦难和平庸。
陈晓楠:给你一只笔,写一部社会心灵读本
2003年,关注普通人生活命运的栏目《冷暖人生》应运而生。“冷”是寒冷、饥饿和黑暗,“暖”是底层人物顽强的生命力与他们心中那一抹温度,让观众感受人生冷暖。正如一切生命在前行中蜕变,《冷暖人生》并不是始于一个现成的成功范例,他们在这十年坚持中同样经历着时常困惑,豁然开朗,进而又闯进死胡同的反复过程。
在开始制作《冷暖人生》的最初阶段,陈晓楠和摄制组就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这种疯狂多半来自于一开始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应该采访什么样的人物、应该把栏目引领向何方,最初他们想到的是把一些抓眼球的人物请进演播室。性工作者、流浪歌手、裸体模特、变性人……陈晓楠把最初半年的工作状态概括为“盲目找寻嗜血的故事”,同时每天都陷入到“我是否胜任这份工作”的情绪中。直到遇见现在的栏目制片人朱卫民,陈晓楠和他都觉得再也不能这样活,必须走出演播室,走出嗜血的怪圈。
十年过去,陈晓楠对最初有一次采访中的细节依然记忆深刻。她说:“我们准备了那么久,这次才真正被现场的东西打到了,突然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栏目的走向是什么。其实《冷暖人生》讲的就是人、人生和人性,或者简单地说,是活着。”
在摸索中,《冷暖人生》成长为一档具有纪录精神的人物访谈节目,他们揣摩出一种自画像式的采访方式,为每一个拥有故事的人营造出“我相信、我愿意相信”的气场,然后把这只“笔”交给他,让他以自己的手画出自己无比细腻的内心世界。在陈晓楠心中,所有人在一些大的历史当中都是“小人物”,但“小人物”都是大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所经历的人生中一小段留在大的历史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着各自“活着”的滋味儿、方式,各自甘苦、各自精彩,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部时代的心灵读本。《冷暖人生》要做的就是坚持用自己的视角去选择那些身上投射了时代烙印和着落了社会尘埃的人,用朴素的好奇心去探究他们的内心,用人的命运去记录时代,用人物的内心去解读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