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楷书与行书的对比与练习

 半点寒心 2013-10-01

高远书唐诗二首高远书唐诗二首

  □高远

  我五岁随父习书,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其间多半以大小楷临习、创作为重,偶尔穿插行书临习。长期临习积累渐使我的感受丰满,对楷书、行书两种书体之不同也别有一番体会。

  孙过庭《书谱》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这一中国书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学典范之言真可谓字字切中要害,工整简练却学理深刻。这句话意在说明草书(或行书)与真书(具体指楷书)之差异。

  我在此从点画、形质、使转、情性四个方面说起。“点画”这个词既阐明了书法艺术形成的基本元素,也说明了笔画运动的外在形态和轨迹。我从小便从“永”字八法的运笔方法和执笔顺序学起,从基本的书法点画练起,偶尔疲于单调的横竖撇捺,想偷懒时却遭到父亲的严厉批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个道理在我日后的楷书临帖与创作中愈加有了深刻体会。再说与之相对的“使转”。孙过庭言:“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镮盘纡之类是也。”这是一个偏于动作的描述。使转是盘曲行进的快速运动,是各种力道在笔墨行进中的对抗与生息。理解了这组含义,再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形质”与“情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质”一词的字面解释是:“形”为形象,“质”为质地,是指具体实在的笔画、线条和造型,是对书法中每个字偏于物态方面的描述。而“情性”则恰与之相反,它与中国画排斥外在物象的客观再现而以画写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主观能动相连,是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

  但需要澄清的是,我对形质、情性的阐述并非是要分出二者的高下。在日积月累的楷书、行书临习中,我渐趋懂得二者的各自偏重,这也正是它们的基本不同。楷书少有纵横盘纡,以点画的提按顿挫来构成自己的形态表情。它娓娓道来,不激不厉,犹如打太极,一招一式将来龙去脉交代得如此明晰,因而楷书以点画为形质自不待言,但并非说它不讲使转。这里有个微妙而有趣的辩证关系。楷书虽以点画为本,但若过于突出点画之重要性则易于现板滞之病,此时需要用流畅笔势去破除郁结、增添灵性,这正是使转之价值。使转于楷书之作用虽无法与点画相抗衡,但适时适当的运用必会为楷书添一丝韵致。

  相比楷书重于点画提按顿挫的上下运动,行书则强调使转纵横钩镮的平面运动。孙过庭的一句话道出了楷书与行书在形质上的根本差异———“草贵流而畅”,不仅区别出行草书与其他书体特征之不同,也说明了行书之本。行书如不解决使转问题,则无以立己之面目,正所谓“使转不存,草书焉立”。在这纵横钩镮的力的角逐中,构成了行书的笔画位置、结字分布、章法安排,这是行书之形质。虽行书无使转无以自立,但点画在行书中之妙用好比使转在楷书中一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清姚配中《书学拾遗》言:“凡作草不得一概盘纡,须于当点画处跌宕以出之。虽无点画之迹,而识者玩之,知其中有点画之情性也,不然则春蚓秋蛇而已。”在临习行书的过程中,我感到点画是行书神韵之体现。如果行书流动回环的线条代表游走而飞的神龙,那这其中的点画正如为即将破壁而飞的龙点睛了。由此可见,使转、点画在不同书体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正是各种书体结字、用笔、章法等综合面目的独立之所在。说到这愈加觉得可以用喻人之“骨力”与“神韵”来对使转、点画二者在楷书、行书中的地位作用做一形象说明。楷书需要由点画来撑起骨架,由使转为其增添生动的神韵。倘若点画不周,空陈使转,就会徒有虚华,缺少筋骨;光有点画而没有使转便易成郁结板滞之病。相比之下,行书恰需要使转来造型布势,由点画为其增添精美的神韵。倘若使转不周,空陈点画,便是没有把握行书之要旨;光有使转却没有点画又易流于平淡,少生动、精美之致,也难现深厚功力。

  其实,点画、使转无所谓孰优孰劣、孰高孰低,只是在楷书、行书之不同书体中各有不同侧重。而艺术的至高境界是在运思措笔的有意无意之间,合理营造并化解众多艺术表现矛盾,使之臻于和谐之大美境界。(高远,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在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