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人为镜明得失

 红瓦屋图书馆 2013-10-01

  一个思维健全的人活在人世间,都会思考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我赞同这样一种说法,人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厚度与宽度。珍惜生命的宝贵、人生的美好、人间的温暖、生活的幸福,没有人想自己早逝,也没有一个人不想使自己的生命厚实、宽阔。那么,一个人凭借什么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呢?我认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间断地读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为此,最近我写了两篇文章,一篇为《文学与阅读靠大众拯救》,另一篇《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两篇文章都围绕全民阅读的问题表达了我的忧虑。有网友在我的博客留言:“现在有什么值得读的书?”这个问题有它的价值,或许是质疑,表现出对当今作家和出版者的不满;或许是诉求,希望得到引导和指点。

  何为值得读的书?这个问题因人而异。若推荐他读文学经典,他可能觉得死活读不下去;建议他读国学名著,他也许喜欢读科普;劝他读莫言,他或许更喜爱郭敬明;读书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无法勉强。但人有共同和互通的东西,人的灵魂所需的营养也有基本必需的东西。最近我读到由刘上洋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00例经典系列》丛书,不失为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的人生宝鉴。

  人之与人生、之与自然、之与世界变化的万事万物,太渺小,太微弱了。生命的短暂、认知能力的有限,知识才华的局限,导致人生、自然、世界万事万物对于人,永远是个不可穷尽的不可知。这么说,局限的人与不可知世界的距离是不是没有可接近的途径?不可知的世界是不是永远无法认知?是不是永远无法企及?是不是永远无法征服?不!阅读便是通往不可知世界的捷径。

  每一个体的独立人,他的生命是短暂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知识才华也是局限的,但作为人的群体,作为全人类,它的生命是恒久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知识才华也是无穷的。书籍便是汇聚人类这种恒久、这种无限、这种无穷的工具和载体。我们阅读书籍,实际是在借鉴。借他人、以至全人类的智慧与才华,照亮自己个人的人生之路、认知之路、创造之路。墨子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非攻》)中华民族的五千年辉煌文化,就是炎黄子孙一代接一代在借鉴前人经验中传承、发扬、发展的文化。

  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套《100例经典系列》丛书为人生宝鉴,是它具备喻世、警世、醒世的功能,这套丛书不是写史,而是写古今中外的人与事,读这套书,最直接的感受是“以人为镜”。阅读这套丛书不只在读书读人中增长知识才华,更具价值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别人的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使自己之后的人生之路充实稳健、避免曲折,让可贵的生命更加光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