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述杨再思与西南民族关系及其历史贡献

 圣人可汗 2013-10-02

试述杨再思与西南民族关系及其历史贡献

杨晟东

       杨再思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蛮”首领,他亲立"再正通光昌胜秀"杨氏字辈,是天下"七字杨"的共同祖先("七字杨"是杨氏最大支派)。他虽然多有建树,却鲜见于史书。评论杨再思文章很多,争论也很多。笔者大致总结了一下,争论和谜团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杨再思的族别之争;2、杨再思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虚构文学艺术人物之争;3、杨再思是否民族英雄之争。笔者认为杨再思是“飞山蛮”族人,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民族英雄,具体观点阐述如下:

 

一、 生长在靖州的“飞山蛮”

 

很多网友们提出要终止对杨再思的族别的讨论,尤其专家在学术层面对杨再思的族别的展开的讨论,更让网友们厌恶。用现代民族的标准根本无法区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飞山蛮”首领杨再思的族别。对杨再思的族别的争论伤害了“飞山蛮”地区的各民族和杨氏宗族感情。目前一些著名的、有影响力的专家们在杨再思的族别上所给出的倾向性结论,笔者认为这些杨再思族别结论的理据极不充分。

(一)关于"飞山蛮"首领、七字杨共祖杨再思的族别有多种说法。

邓敏文先生所著《从杨再思的族别看湘黔桂边界的民族关系》总结杨再思的族别结论有以下6种,内容节选如下:

    1、汉族说----杨芳在其所叙《杨氏家谱》中称“ 杨氏系出汉太尉伯起公震世居关西。再思公以唐豁宗咸通十年己丑岁(869)生至昭宗朝(889~904)值世乱马殷据长沙虎视滇、黔公先由淮南承迁辰州长史结营靖州飞山扼要拒之屡战屡捷与李克用同受绢诏征兵道长梗阻众奉为诚州刺史威名日著称令公焉” 湘、黔、桂边界的许多姓杨的汉族群众也认为杨再思是他们的祖先。

    2、侗族说----湘、黔、桂边界姓杨的侗族人民多半认为自己是杨再思的子孙,已故学者廖耀南先生认为“证以今黔、湘、桂侗族中的杨姓多半自称是杨再思的后代初步把杨再思定为侗族不能认为是主观想象吧。”(《杨再思的史实及其族别初探》载《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侗族学术界也多持这种意见。

    3、苗族说----湘、黔、桂边界有许多姓杨的苗族也自认是“ 飞山大王” 杨再思的后裔。

     4、土家族杨氏与侗族同源说----居住在川南和黔东北的一些姓杨的土家族也认为杨再思是他们的老祖宗, 因此李绍明先生认为“ 杨再思是侗人川黔边杨氏既为杨再思后裔无疑应源于侗族但杨氏源于侗族并不排斥其为现今的土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川黔边杨氏来源看侗族与土家族的历史关系》载《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

     5、巴族说----有的学者根据《杨氏族谱》上的记载:杨再思的父亲杨居忠“ 以随宋室避唐隐于播州即古黔中夜郎故地” , 因此认为杨氏出自古代巴族。(杨通惠《秀山县土家族、苗族族源初探》载《秀山县文史资料》第1, 198612月编印)

6、侗母汉父说----杨再思的父亲杨居本(可能是“ 杨居忠” 之误)原来是汉族人唐末来到叙州一带当官地有一位姓吴的侗族款首他有一位年轻貌美的独生女儿,杨居本看上了这位侗族姑娘遂与之结为夫妇生下了杨再思。所以说杨再思是侗、汉两族人民的后代。

(二)历史文献与遗传学研究相结合,有助于推测杨再思的族别及其与西南民族关系。

本文引用《遗传学报(200410月)》中登载了《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的结论,帮助推测杨再思的族别。《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虽然是一篇遗传学学术论文,但该文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其结论很明确。笔者尝试把该文所提出的土家族与汉族的遗传学结构比较、土家族与氐羌系族群的遗传结构比较、土家族与苗瑶的关系、土家族的起源等问题的结论归集如下:

1、土家族与周边民族的 Y 染色体单倍群频率的初步比较结果表明:土家族与北方汉、南方汉和藏缅语族彝语支有较大的相关性 ,而与侗水语族的各支及藏族则分得较开。

2、土家族氐羌系统的 4 个群体纳西、基诺、彝、拉祜首先被分开 ,显示土家族与氐羌系统的上述 4 个群体分离时间较早。白族是个例外 ,原因可能是他们受汉族的影响较大。恩施土家与湖南苗和北方汉较接近 ,而吉首土家则与白、湖南瑶和南方汉靠得较近。

3、吉首土家在主成分2上与其他土家族相差较大 ,可能是由于同当地的南方汉和瑶族通婚所致。

4、家族与汉族的遗传学结构比较:从实验结果来看 ,汉族与土家族主体的遗传结构无疑是很相近的 ,尤其是北方汉。

5、土家族与氐羌系族群的遗传结构比较:从主成分图 2 上来看 ,龙山土家与云南氐羌在主成分 1 2 上靠得最近。在主成分 2  ,拉祜族又  3 个土家族群体(龙山、永顺、恩施)极为相似。结合图 5 可以发现 ,氐羌与土家族 (吉首土家除外 共性要比其与汉族和其他南方群体的共性大得多。

6、土家族与苗瑶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湖南瑶族与吉首土家相近 ,但与其他地区土家的关系不大;湖南苗族在主成分 2 上与其他土家相似,提示当地土家族与苗族可能有过较大的血缘交流。

(三)廖耀南、李绍明等先生提出“杨再思是侗族”的判断理据不充分。

1、汉、苗、瑶族与土家族遗传关系比侗族更密切,动摇“杨再思是侗族及土家族杨氏与侗族同源”这个结论。

《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提出:“ 杨再思是侗人川黔边杨氏既为杨再思后裔无疑应源于侗族但杨氏源于侗族并不排斥其为现今的土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得出结论却相反:“土家族与北方汉、南方汉和藏缅语族彝语支有较大的相关性 ,而与侗水语族的各支及藏族则分得较开。”;“恩施土家与湖南苗和北方汉较接近 ,而吉首土家则与白、湖南瑶和南方汉靠得较近。”;“家族与汉族的遗传学结构比较:从实验结果来看 ,汉族与土家族主体的遗传结构无疑是很相近的 ,尤其是北方汉。”;“湖南瑶族与吉首土家相近”;“湖南苗族在主成分 2 上与其他土家相似,提示当地土家族与苗族可能有过较大的血缘交流。”⑵。这些结论说明汉族、湖南苗族、瑶族与土家族较相近,侗族与土家族相对较远。

杨再思如果是侗族,几百年来杨再思后裔的侗族血统势必深刻影响土家族,怎么会产生汉族、湖南苗族、瑶族与土家族的遗传关系较近,而土家族与侗族遗传关系较远的情况呢?只能说明杨再思是侗族的可能相对比较小。(虽然《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没有拿秀山土家族的数据作比较,但该文数据收集的地区的杨姓分布密度很高,是否采用秀山土家族的数据估计对结论不会造成实质性改变。)

2、廖耀南先生两段话认定:1、杨芳误判杨再思为汉族,2、杨芳向胡长新施加影响,使胡长新屈从。这两个提法不妥当。

“名重当时的胡长新氏也只好屈从。”⑴;“我们不能仅凭杨芳的片言支字就把侗族人民杨姓公认的祖先颓预地说成是汉族吧。”⑴。这个提法不公允:1、杨芳曾遭贬谪,虽然朝廷眷顾以提督身份退休,但他不至于权倾朝野,他也不是学术权威,在杨芳逝世数十年后,他用什么来让名重当时的胡长新、黎平知县彭应珠也只好屈从了?2、杨芳是忠臣,忠孝之人,他绝对会对宗庙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不会随意杜撰《杨氏家谱》。杨芳作为一个有传统封建思想的、有地位的朝廷大员绝不可能把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少数民族”列到庙堂之上当祖先膜拜。

3、某些专家判定杨再思是侗族的材料缺乏说服力

廖耀南先生的《杨再思的史实及其族别初探》一文,整个杨再思族别探究过程,直接用于说明“杨再思是侗族”的材料只有两个:“(1)侗族人虔诚恭敬而持之以恒拜祭杨再思。(2)蛮、僚” , 都是当时汉族统治阶级对西南少数民族的“ 蔑称” , 其中包括侗族,侗族杨姓多半自称是杨再思的后代。”

这两个论据显然不够充分:

1)杨再思后裔均对其先祖虔诚恭敬而持之以恒地信仰,不唯独侗族后裔。

“如果各寨侗族杨姓与杨再思无血缘关系不可能如此虔诚恭敬而持之以恒。”⑴。城步的“杨氏官厅”、邵阳的“大园古苗寨”苗族人也虔诚恭敬而持之以恒地拜了他们的祖先几百年了,他们和杨芳一样认为其先祖杨再思是杨震的子孙;秀山等地则多立土王庙(或叫土主庙),据《秀山县志》云:“供奉的是唐诚州刺史杨再思”,土家族也拜了杨再思几百年了。不仅侗族,汉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民族的七字杨姓子孙都虔诚恭敬而持之以恒地拜了杨再思几百年,这说明各民族“七字杨”族人都与杨再思有血缘关系,杨再思是西南各民族七字杨族人的共祖,但不能说明杨再思就是侗族。

2“ 蛮、僚” , 都是当时汉族统治阶级对西南少数民族的“ 蔑称” , 其中包括侗族证以今黔湘、桂侗族中的杨姓多半自称是杨再思的后代初步把杨再思定为侗族不能认为是主观想像吧。”⑴。照这个逻辑,初步把杨再思定为苗族、瑶族或土家族也不能认为是主观想像吧。

3)古代汉人不可能因为杨再思有汉族血统就不蔑称他为“蛮酋”,因此古代汉人称杨再思是蛮,这并不能说明杨再思没有汉族血统。

《杨再思的史实及其族别初探》中“初步把杨再思定为侗族不能认为是主观想像吧。”这个不确定的结论,竟成为后来一些学者、史志编辑工作者判定杨再思是侗族的信条,专业的研究学者们缺乏研究精神,足见一斑。

(四)杨再思后裔与西南各民族关系的推测

1、由于杨氏的峒寨与苗族、侗族、瑶族先民的峒寨交错在一起,部分七字杨子孙在五代十国期间已经进入像黎平这样的侗族先民人口密集地区,他们留在当地相对独立地繁衍、发展,逐渐成为侗族的强宗大姓。

2、杨再思的大多数子孙主要在苗族、瑶族的地区活动,由于这些子孙领地内的人口及各方面资源都相对较多,因此他们开拓领地的能力较强,在后来的几百年间,他们进入了包括土家族、白族居住地在内的西南各民族聚居地,这些地区主要包括湖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

“杨再恩和他的嫡系子孙不可能在太平兴国四年(979(附宋前即进入“ 五开洞” (黎平)定居”⑴,“徽宗崇宁二年(1103)改诚州为靖州徽州为漪竹孙直接派员统洽从而把杨再思的嫡系左迁黎平。上述推测虽无文献可考但与实际情况可能不致于相径庭⑴。黎平是侗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推测大部分杨再思后裔主要在苗族、瑶族的聚居地活动,早期进入侗族聚居地(类似黎平等)的七字杨后裔不多。

“再思后代在历史长河中辗转迁徙,从二世起分向各地,择地立寨,选风水为祖莹,训子耕读,兴家立业。在十房子孙繁衍中,以 "奇多、奇少"出现,尤以滔裔人丁最为兴旺,分布于湘、黔、川、滇、桂、赣等省区,人口愈两百多万。仅款裔发展缓慢,千余年来仍居通道罗岩及中团两寨,人口仅过两百。自外迁后多与各民族同居,传授生产技术,交流民族文化。⑸”

     3、杨再思有汉族血统。

1)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鲜有少数民族有字派的,杨再思为其后裔子孙编写字辈谱,是其有汉族血统的有力佐证。据著名谱牒研究专家何光岳先生说,湘西古代土著民族是无谱的,也没有字派,唐宋时只有汉族有谱有字派。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鲜有少数民族有字派,这是杨再思有汉族血统的有力佐证。“再正通光昌盛秀”这七个字,笔者试从字面上理解,其大意是:通过坚持不懈、正直地工作,通向光明的前景,让社会繁荣昌盛,山河秀美。这七个字相当精炼,既是杨再思为民生保障边境的管理理念,也是杨再思勉励后世子孙的语重心长的嘱托。“昌盛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在足以让现代那些持牺牲资源谋发展观点的人汗颜。

2)杨再思将辖地自署为“诚州”。诚:诚信知礼,“诚心固守”四个字是杨再思秉承杨氏四知堂清白家风的写照,说明杨再思是四知堂的杨氏子孙。在五代十国初年,南楚王马殷派吕师州士兵平定“飞山蛮”。“飞山蛮”族人节节败退,其控制的地区只剩下潭阳、郎溪等部分地区,情况非常危急,在这紧要关头,在叙州为官的有汉族血统的“飞山蛮”人叙州长史杨再思,带领族人固守“飞山蛮”最后的土地。杨再思将其驻守的潭阳、郎溪等地区,自署为“诚州”,以表达他“与“飞山蛮”人民并肩战斗、同生共死,“诚心固守” “飞山蛮”地区。在吕师周将士兵调到其他地区作战后,杨再思扑灭烽火硝烟,医治“飞山蛮”地区的烽火硝烟。(本文将在第二部分,“杨再思的历史形象中”详细阐述杨再思固守诚州,从未附楚的观点)

3)、汉族统治者承认杨再思有汉族血统。

宋朝执政者多次加封杨再思,杨再思势力不大,就算朝廷为更好羁縻统治,对杨氏封赏,给个州刺史应该已经足够了,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给杨再思加封,是不是有点太慷慨了,况且,朝廷也摆不平啊,依附朝廷的少数民族这么多,比杨再思后人势力大的应该还有不少吧,你给杨再思一次又一次加封不给我加封什么意思啊,想逼我造反吗?只有一个情况,杨再思有汉族血统,我给汉族人加封,你不会有意见了吧?

陆游给飞山庙提的对联:“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河山”,“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这几个字不难理解汉家朝廷对杨再思宣扬儒家思想的行为是褒奖的,充分肯定了他用儒家的思想教化“飞山蛮”的功绩,如果杨再思没有汉族血统、没有汉族官宦人家的家学渊源,他既不可能主动教化,也不可能有能力去教化“飞山蛮”族人。

“有昌衔者,亦愿罢进奉,出租赋为汉民,诏补为右班殿直,子弟侄十八人补授有差。”杨再思后裔主动要求回归汉族的史实说明,当时杨再思后裔和统治者们都清楚杨再思有汉族的血统。

类似大园古苗寨这样,先辈为逃避压榨改成汉族的情况,在古代“飞山”地区有不少,杨再思族没有更改自己的姓氏,甚至连字辈都不改,仅改称自己是汉族,就可以不被压榨,这些说明在古代汉族统治者们认为杨再思及其族人有汉族血统。

4、杨再思后裔在云南确实有分布。

(“杨芳把区域扩大到云南不知其据何经典。” ⑴。),笔者认为杨再思后裔在云南确实有分布的依据如下:

1)从遗传学角度看,湖南苗族、瑶族、土家族都和白族靠得较近。(“白族是个例外,原因可能是他们受汉族的影响较大。恩施土家与湖南苗和北方汉较接近,而吉首土家则与白、湖南瑶和南方汉靠得较近。⑵”)。

2)宋末元初至明朝初年白族和“飞山蛮”士兵都不止一次相互进入对方聚居地,并在对方聚居地安家落户。

《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认为“白族受汉族的影响较大”是湖南苗族、瑶族、土家族都和白族靠得较近的因素。笔者认为除了这个因素外,白族和湖南土家族、瑶族、苗族大量直接通婚也是造成遗传特征相近的重要因素之一。

战争是形成杨再思后裔与云南白族大量通婚的主要因素。在宋末元初至明朝初年,湘黔川士兵与白族族军队交战主要的战争至少有两次(宋末元初元朝从西面攻打宋朝的战争、明初平云南战争)。

宋末元初的战争:1258年,兀良合台组建了一支由灭亡后的大理国子弟“白子”组成的军队,即历史上著名的“寸白军”,由大理亡国国王叔父段福统领,随兀良合台的蒙古军北上东征。蒙哥战死,忽必烈去鄂就任蒙古汗位之前,令兀良合台就地解散寸白军。大部分寸白军冲破险阻,回到大理故乡,但少数散兵游勇流落到了赣西一带。这些散兵游勇中“钟谷王熊”等姻亲,流落江西多年。战事平息后,思乡心切,1276年,相约一起回乡。几家邀集了刘、李、段、杨、陈、朱、高、彭等部开始了漫长的回家旅程。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落慈邑,众人到了古慈利县鸟坪、狐狸溪一带,此地人烟稀少,于是指手为界,插草为标定下各部创业范围,开始了他们落业慈利(今桑植)的民族繁衍历史⑶。”。可考当时在湖南定居的白族士兵只有一两百人,现在已经繁衍到10万人。“寸白军”有2万之众,就是保守地按有5%的白族士兵流落在湘川黔地区计算,应该不少于千人吧?繁衍到现在的子孙估计有十万计,大量白族士兵的后裔后来完全融入了湘川黔各民族当中,对各民族的血脉产生影响。

明初平云南战争:“大军自辰沅趋普定分据要害,然后进师曲靖,云南咽喉,彼必并力于此以抗。我师既下曲靖,一将军向乌撒以应永宁之师,直捣云南,破之必矣。云南破,分兵径趋大理,可勿顿刀也,于是东川、芒部诸蛮震詟,皆望风降附”⑷。明初平云南战争明朝出动了30万军队,从杨再思后裔的聚居地辰沅出发,蓝玉、沐英应该在辰沅地区的带走了大量士兵,途中还征集播州、思南州士兵,在这些士兵中,杨姓士兵应该不少,可以肯定其大部分杨再思后裔,一部分是播州杨氏后裔。战争结束后,部分士兵随沐英戍边,留在云南繁衍生息。

明朝和清朝中叶,朝廷数次征缅战争,也有从贵州、湖南调兵,一些士兵及其后裔留在云南的情况也是有的。杨芳曾作为主要统帅在西南指挥过一些战争,他熟悉我国历朝历代的战争史,尤其熟悉西南战争史,杨芳把杨再思后裔分布区域扩大到云南确实有理有据。

5、杨再思后裔的拓业与迁徙。

“飞山蛮”(“苗蛮”)是抗击张士诚主力,洪武皇帝在洪武年间就册封当地土司,从蓝玉、沐英以辰沅为明初平云南战争军队集结地来看,“飞山蛮”地区不是张士诚及其残部抗明的基地,自然不会遭到洪武皇帝的血洗。洪武年间“飞山蛮” 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湘东东及湘北地区高。湘东及湘北的肥沃田地大量荒芜,“飞山蛮”人(主要以苗族、土家族先民居多)向东北方向迁徙,逐步分布到整个湘西和部分湘北地区。

在洪武年间杨姓一方面从江西迁入湖南,另一方面居住在辰溪、沅陵一带的“七字杨”向东北迁徙,进入整个湘西北及湘北部分地区,覆盖湖南西部及武陵山脉地区全境(《杨氏族谱》自称:洪武二年迁居石门。一支由辰溪、沅陵迁石门。据考杨姓在阳泉坪有宗祠,祠堂边修七里公王庙,民间编修杨氏族谱中所绘祠堂图上明确标示七里庙,为土家族。另有鹤山、燕子山、尹家山、苏家铺等处杨氏为改土归流时迁入石门,定为汉族。)⑼,不少在洪武年间迁入湘西、湘北的杨氏族群,在上世纪60年代还保留着湘西少数民族的遗存,他们因年代久远,近代居民已经记不清从哪里迁过来的,只知道迁入的大致时间,于是他们结合洪武年间湖广填四川这段史实,误以为自己是从江西进入湘西、湘北地区,其实他们中大多数应该是杨再思的后裔。

七字杨迁入贵州、重庆、四川和云南地区的子孙非常多。尽管很多杨再思的子孙已经不按杨再思创建的字辈谱排辈起名了,很多子孙对祖先的足迹已经迷茫了。但是杨再思后裔自己身上流淌的血液将永远忠实地记载着祖先的基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能按现代民族的划分标准来给杨再思定族别,杨再思不专属于现代某一民族。杨再思有汉族血统,他在靖州出生,是生长在靖州的古代“飞山蛮”(“飞山蛮”包括古代飞山地区的苗族、瑶族、土家族和侗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杨再思创建了七字杨,他是这支杨姓支派的共祖。杨再思的后裔(七字杨子孙)分布覆盖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包括汉族,苗瑶族群的苗族、瑶族,壮侗族群的侗族、水族,藏缅族群的白族、土家族等许多民族都有杨再思后裔分布。

 

二、杨再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以十峒首领和诚州刺史形象出现的杨再思史无其人,他只是宋代以来飞山地区杨氏在家族传说中首先创造出来的精神领袖和宗教形象”⑹笔者对这个观点持不同看法,准确地说杨再思只是“史书无其人”,但“史书无其人” 并不能说明“史无其人”。

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均没有记载杨政岩等多位“七字杨”子孙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活动,也没有对诚徽州进行记载。按史书没有记载的就是“史无其人”这个逻辑:在五代十国时期(包括后周时期),1、不存在“诚徽州”这个地区;2、不存在杨政岩等众多位“七字杨”子孙在拥有 “诚徽州”及其附近地区数十个州峒的史实,3、在“诚徽州”和附近地区甚至根本就没杨氏居住过。显然以这样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只能是悖论。

“诚徽州”在宋初不为朝廷所知,在五代十国期间不为汉族政权所承认,不等于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没有少数民族设立的诚徽州存在( “诚徽州,唐溪洞州。⑺”);“七字杨”族人在“诚徽州”的势力绝对不是宋朝初年短短几年间一蹴而就形成的;“七字杨”不可能在宋初才迁入“诚徽州”地区,用短短不到二十年间一下子成为当地的强宗望族。显然用“史书无其人” 这个逻辑推断“史无其人”是缺乏说服力的。

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宋史》都在其划定的时间、区域范围内对历史进行记载。超过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宋史》所划定记载的时间、区域范围的历史事件未被记载是正常的。宋朝初年已经天下大定,朝廷已经收复了南方本来属于五代十国疆域的所有地区。宋朝认为诚徽州只是“方外之国”,因此宋朝在立国后近二十年中,都没有拿出平灭十国的气势派军队占领她。“太平兴国四年,首领杨蕴始来内附。五年,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⑺”。“诚徽州”杨氏在宋朝招降吴越、平定北汉后,“诚徽州”杨氏认为,现在宋朝已经大定天下,继承唐朝正统了,才是主动来归附宋朝,请求宋朝将杨氏的领地纳入宋朝疆土中,按宋朝的州郡对其领地进行管理。

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不对这个“方外之国”的历史事件进行记载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她的处在五代十国疆域之外,因为她很“安静”,既没有袭扰五代十国割据势力的疆土,也没有归附行为,她就像一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宋史》不对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记载很正常。

综上所述:杨再思这个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方外之国”首领不属于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宋史》的记载范围,不被这些史书记载很正常。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峒诚徽州”没有得到南楚等割据势力的承认;杨再思没有接受任何割据势力的任命,担任诚州刺史;史书上没有记载少数民族杨再思的事迹。种种这些都不能成为否认杨再思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依据。

宋初居住在“诚徽州”的杨氏是个庞大的氏族。前去宋朝内附、入贡杨氏族人,不全是杨政岩的直系子孙。显然在“诚徽州”拥有强大势力的“七字杨”氏族是个枝繁叶茂的庞大家族,发展到当时这样的规模,绝不会是“再正通光昌盛秀”任何第二代祖先中某位先祖个人(如:杨政岩)在宋初短短不到二十年间可以做到的。“七字杨”杨氏发展到当时的规模,需要近百年的经营,需要几代人传承。据众多七字杨《杨氏家谱》所载,使“诚徽州”杨氏“中兴”的关键人物是“再正通光昌盛秀”字辈谱的创始人、“诚州”的创建人杨再思。在五代十国时期,杨再思统一了十峒诚徽州,把州峒分散给自己的后裔管理。经过杨再思及其后裔的发展,十峒诚徽州成为了五代十国期间的坚强势力屹立于乱世诸侯之林。

后世的著名学者撰写的文学作品,《杨氏家谱》,飞山庙历史等等资料都可以证实:在历史上 作为“七字杨”氏族共祖、十峒诚徽州的实际执政者的杨再思真实存在。杨再思是儒家文化、中华国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者;是“飞山蛮”地区乃至西南边陲的守护者,是抵御外辱、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

 

三、宣仁布义,教化边民

 

杨再思及其先祖作为唐末派驻到边疆地区的官吏,来到叙州地区的真正目的不是讨逆,而是宣扬儒家思想,传播中华文明。唐朝宣扬“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边疆地区人民,杨再思及其先祖正是带着这种使命来到叙州的,可以说他们是带着书本和纸笔过来教化边疆人民的,而不是带着刀兵过来平灭叛乱或平蛮的。

笔者认为杨再思制定的“七字杨”字辈谱:“再正通光昌盛秀”和坚守诚州时提出:“诚心固守”,这些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杨再思创建“七字杨”字辈谱和以“诚”字来命名他的领地,在杨再思留给世人的寥寥几个字中,最核心的两个字就是“正”和“诚”。正直、诚信是儒家思想倡导的道德规范,也是杨再思对杨氏“清白家风”的高度概括(杨再思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崇尚杨氏家风,是“诚徽州”杨氏来自中原的铁证)。杨再思是位好教师,他不仅敦敦教诲边疆地区人民诚信守礼,他还反对分裂,提出忠于唐朝的思想,向边疆人民宣传中华民族的大局观。在杨再思的教育和感染下“诚徽州”地区人民较早接受汉文化,这在客观上加快了中华民族融合。杨再思对杨氏后裔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受先祖的教诲“诚徽州”杨氏后裔的尚学之风盛行,科举高中的子孙很多。到了唐代晚期、五代十国初期,军阀势力割据、混战,严重影响到“飞山”地区安宁,这时文武双全的杨再思才不得已拿起武器,结营飞山以拒马。

 

四、 对唐朝忠诚,从未附楚

 

大量史实说明杨再思(杨氏)根本没有附楚。

   一般说来,约接近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史料,就越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除非有可靠的史料反证其谬误)。清朝中叶以前的史料、文学作品、杨氏家谱都不支持“杨再思(杨氏)以其地附楚”的说法,可证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杨再思(杨氏)附楚的事件。人们对“杨再思附楚”的误判始于《湖南通志》“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的错误记载。

(一)笔者将有关“飞山蛮”的史料、文学作品按编撰时间排序,以进一步阐述杨再思从未附楚的历史事实:

1、《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七》吕师周讨伐“辰州蛮酋宋邺”、“溆州蛮酋潘金盛”

编撰时间:北宋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

记载内容:“辰州蛮酋宋邺,溆州蛮酋潘金盛,恃其所居深险,数扰楚边。至是,邺寇湘乡,金盛寇武冈,楚王殷遣昭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入飞山洞袭潘金盛,擒送武冈,斩之。移兵击宋鄴。”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后梁乾化元年(911年)

分析:

《通鉴》没有关杨承磊、杨再兴、杨再思等的记载。吕师周此次用兵更像现在战争的“斩首行动”,取得袭击并擒获潘金盛的军事目的就移兵他处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朝太平兴国年间,“诚徽州”杨氏内附宋朝,不少杨再思后裔在成为当地地方官员。“诚徽州”杨氏内附宋朝的时间在欧阳修、司马光编撰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之前。杨再思后裔当时在西南地区的势力较大,除世袭诚、徽州知州外,还有几十人获得宋朝封赐的朝廷命官职位。欧阳修、司马光不可能不知道“诚徽州”杨氏。尤其是在《通鉴》编撰期间“诚徽州”还发生了杨氏反宋战争:朝廷拟在诚、徽州地区筑城砦欲钳制杨氏,反遭杨氏抗击,迫使朝廷让步割地、废堡砦的事件。“诚徽州”杨氏军事势力足以震慑西南,司马光对杨氏势力的存在更加印象深刻。

赫赫有名“诚徽州”杨氏先祖如果在梁乾化元年(911年)吕师周讨伐潘金盛,甚至整个五代十国时期中有任何附楚行为,新旧《五代史》、《通鉴》绝对不会不记载。“诚徽州”杨氏势力传到了宋朝,而潘金盛、宋鄴、昌师益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势力不复存在。从历史价值看“诚徽州”杨氏归附南楚的事件比擒杀潘金盛,降服宋鄴、昌师益的事件更值得记载。新旧《五代史》、《通鉴》没有记载杨氏活动,很可能是:1、认为杨氏势力盘踞的地方是“方外之国”,到宋初才归附中原朝廷的,在五代十国年代“诚徽州”杨氏没有归附到南楚的疆域中,其活动范围超出了新旧《五代史》、《通鉴》进行历史记载的区域,《通鉴》不记载很正常;2、“诚徽州”杨氏没有与南楚部队发生战争;3、南楚部队在与“诚徽州”杨氏的战争中不胜,南楚不做记载。

南楚吕师周的部队在“诚徽州”乃至整个叙州的整体作战,极可能是不成功的。杨芳在《杨氏家谱》中记载的杨氏对南楚屡战屡胜的情况极有可能存在。南楚吕师周讨伐“叙州蛮”、“辰州蛮”的战争失利,让南楚感到颜面尽失,因此南楚不记载这场战争的历史,直接导致新旧《五代史》对这场战争失载。《资治通鉴》经过对史料挖掘,记载了南楚吕师周伐叙州、辰州的一些战争片段,但由于资料有限,《资治通鉴》找不到“诚徽州”杨氏与南楚吕师周部作战的史料,因此对“诚徽州”“杨再思”杨氏在这场战争中的活动没有做记载;

2、陆游、孙国传为“飞山庙”所提对联

     对联创作时间:(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至嘉定二年(1210年)间)

记载内容“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河山。”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至嘉定二年(1210年)间)

分析:

显然这副对联是陆游褒奖杨再思的佳作,概括了杨再思(杨氏)在文治武功上的建树,讴歌了杨再思在武功上:平息战争,对唐朝、对人民忠诚;在文治上:在“飞山蛮”地区开创天子的教化,宣扬儒家仁义思想的壮举。

这幅对联是对杨再思毕生功绩的高度概括,可以证明在宋朝时杨再思确实被公认为英雄。陆游是倡导抗金,爱民如子好官,他绝对不会给一个卑躬屈膝,出卖人民的人撰写这样的对联,也绝对不会给一个虚构的神写这样的对联;

3、孙国传为“飞山庙”所提对联

     对联创作时间:(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

记载内容:“扫尽五溪烟忠心耿耿辉庙宇,大化千年患声威赫赫壮河山。”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

分析:

孙传国是南宋淳熙年间的靖州太守,这副对联是他对杨再思平息战火,化解战争忧患的高度评价,声威赫赫壮河山是对胜利者的赞扬,这可以佐证:杨再思从来没有归附南楚。

 4、《宋史·蛮夷二·诚徽州》对杨氏居住在诚徽州的记载 编撰时间:元至正三年(1343年)

记载内容:“诚徽州,唐溪洞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前

分析:

杨氏在归附宋朝前,只是号十峒首领,南楚没有授予其官职,如果杨再思(杨氏)附楚,南楚没有可能不授予杨再思官职,让杨氏号十峒首领。可见,杨再思(杨氏)根本没有接受南楚的羁縻统治,“飞山蛮”和南楚根本就是两个独立的、对峙的、不同的割据势力。

5、“诚徽州,唐溪洞州。⑺”的大意是:“诚徽州”是属于唐朝的溪洞州。如果“诚徽州”是南楚马氏溪洞州的为什么不直接说“诚徽州,马氏之溪洞州”或“诚徽州,楚之溪洞州”呢;

6、《读史方舆纪要· 湖广八》对吕师周讨伐“飞山洞酋”潘金盛和对杨氏城的记载

编撰时间:约康熙三十一年(1692)

记载内容:

“诚州城在州东。五代时蛮酋杨氏所置,亦曰杨氏城。宋熙宁中,亦为诚州治。元丰中,始移治渠阳。《志》云:故城址今名渠水滩头。又故渠阳城,在渠江东岸,与今城对,遗址犹存。”

 五代梁开平五年(911飞山洞酋潘金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马殷遣吕师周讨之攀藤悬岩直抵飞山分军布栅全盛大骇承磊来战师周破其军缚降者为向导袭斩金盛平其巢穴。”

“《禹贡》荆州之域。秦为黔中地。汉属武陵、二郡。后代皆为蛮地。唐为溪洞诚州州境在唐时,为叙州之境。五代时,马氏有其地初,马希范击破诸蛮,蛮皆降附。后周时,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宋初,为羁縻州。”

“《禹贡》荆州荒裔。秦属黔中郡。汉为武陵郡南境地。唐为夷、叙二州地。宋为诚州地地分十洞。五代时,属马氏置诚州。后为土酋杨正崖所据,遂以十洞移徽、诚二州刺史。宋乾德中,授其土酋为蛮夷官。太平兴国中,十洞酋长杨通蕴内附,使其弟杨通宁来贡。以通宁为诚州刺史。”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五代十国到北宋初年

分析:

顾祖禹生活在明末清初,他家学渊源,穷其毕生之力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经典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对诚州(杨氏城)进行了记载详细记载,却没有记载“杨氏以其地附楚”,说明杨氏从未把诚州城(杨氏城)拱手相让给南楚。《读史方舆纪要》对诚州的描述前后似乎有些不一致,有的分卷说诚州是“杨氏所置”, 有的分卷说是“马氏置”。这个不影响我们判断。说明在五代十国初期“马氏”拥有叙州大部分地区,杨氏只拥有诚州城(杨氏城)及其周边部分地区。到了五代十国后期(后周时期)整个诚、徽州全境已经全部属于杨氏了。

晚清撰写《湖南通志》的史官对《读史方舆纪要》推崇备至,他们在《湖南通志》中除引用《资治通鉴》的内容外,还将《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修改后加入了《通志》中,这本来未尝不可。史官还发现《读史方舆纪要》记载 “禹贡荆州之域,秦为黔中地,汉属武陵、牂牁二郡,后代皆为蛮地,唐为溪洞诚州(州境在唐时为叙州之境),五代时为马氏有其地,初,马希范击破诸蛮,蛮皆降附。”。史官惊呼,这是南楚马氏的领地,马希范击破诸蛮,蛮皆降附,说明降附者中包括杨氏。于是史官判断:赫赫有名的杨再兴也在降附的诸蛮之列,便别出心裁编了“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这句写入《通志》中。所幸《读史方舆纪要》的编撰者顾祖禹是一位负责任的史学家,他接着写了一段话后周时,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宋初,为羁縻州。,顾祖禹将杨正岩单列拿出来,说明杨氏不在降附南楚马氏之列,杨氏称徽、诚二州为十洞(十洞指整个徽、诚二州,后人多望文生义误解为只有十峒寨),到了宋朝初年,杨氏才归附宋朝,徽、诚二州从宋朝起正式开始成为羁縻州。晚清史官“草菅”历史,妄加“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的谬误,后来被晚清知名学者邓显鹤、胡长新等人及时指出,只是可惜今人视而不见;

渠阳布衣所述以下这段长者的话应该是误传:笔者解放前在靖城读中学时,曾寄宿于西街远房姑母家,常听有人议论杨再思。问姑母杨再思为何许人,姑母说,杨再思是马王打飞山寨时,下山招安的。可见杨再思招安之说,民间早已流传 。”值得注意的《读史方舆纪要》是杨再思(杨氏)所建造的诚州城所处的位置是一片河滩湿地“故城址今名渠水滩头”。“杨再思(杨氏)所据守的诚州(杨氏城)是建在河滩地上,那里根本不是在山上。可见“杨再思下山接受南楚招安”的说法是误传;

《读史方舆纪要》中“潘金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可见杨承磊是潘金盛的“党羽”(部将),杨氏城与飞山峒,一东一西相距少说二、三十公里,显然潘金盛和杨再思是两个分别据守不同地区的酋长。潘金盛和杨再思分属两个不同部落。

尽管潘氏、杨氏两家关系应该不错,但潘金盛绝对不会用杨再思(非本部落的酋长)的族人当自己的部队统领,潘金盛也担心杨承磊和杨再思联合起来吃掉自己。杨承磊和杨再思虽说都是“飞山蛮”,但却分别属于不同的“飞山蛮”部落(不同部落的人或许还不能互相称族人吧)。可见杨承磊和杨再思的关系疏远,甚至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人们将杨承磊和杨再思硬扯在一起是不正确的;

7、邓显鹤、胡长新等撰文,肯定杨芳《杨氏家谱》对杨再思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否定晚清对杨再思历史的失实记载。

编撰时间: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记载内容:“据此《家谱可破《宋史》杨承磊族人以地附楚之谬”(邓显鹤);“是虽私家谱碟然果勇侯当代大人谈书博恰能文章其言当可信”(胡长新)。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杨再思在世期间(唐末、五代十国时期)

分析:廖耀南先生称:“明知其伪者也只好随声附和如湖南新化人邓显鹤撰文为之捧杨”;“名重当时的胡长新氏也只好屈从。”邓显鹤:道光、咸丰年间担任宁乡训导,晚年先后主讲常德朗江书院、宝庆濂溪书院;胡长新:道光年间的进士,晚年主讲于黎平书院。邓显鹤、胡长新是晚清的教育家。邓显鹤、胡长新或许是杨芳的朋友、学生,或许彼此根本不认识。邓显鹤、胡长新军师主动辞官,从事教育事业的,在官场上没有向权势屈服,又怎么会屈服于杨芳。在杨芳逝世(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36年后(光绪五年1879年), 胡长新为杨再思题写《墓表》肯定杨芳对杨再思记载的真实性,他绝对没有屈从任何压力,难到杨芳在逝世36年后还能给胡长新等人施加什么压力不成?。

邓显鹤、胡长新是晚清教育家,学问家,他们是对学生,对后世负责任的人。邓显鹤、胡长新看到了当时湖南史官在编修《湖南通志》是对杨再思的历史的记载不实,于是站出来指正:“杨承磊族人以地附楚之谬”。邓显鹤、胡长新这些高义的做法,究竟是顶住官修《湖南通志》的史官们的压力,还是屈从于已经去世多年的杨芳的压力呢?光绪五年1879年正是《湖南通志》定稿开雕之时,胡长新等人无法改变《湖南通志》中“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地附楚”的失实记载,只好通过撰写杨再思墓表方式告诉后人,杨再思真实的历史是什么。

一代名士、一代教育家邓显鹤、胡长新对杨再思真实历史的评说,在后世那些号称大家的历史学者们眼前如浮云般飘过,大家们竟视若无睹,无理抨击邓显鹤、胡长新屈从权贵,试想邓显鹤、胡长新看到历史真相被今人越搅越混,他们在九泉之下如何能安息。

(二)总结杨再思(杨氏)没有附楚的理据如下:

(1)“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是清朝史官妄加的不实之词,《资治通鉴》无记载,连记载有杨承磊事迹的《读史方舆纪要》也对“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无记载 

(2)杨承磊与五代十国“七字杨”再字辈先祖的关系疏远或根本不存在亲属关系。“杨承磊”、“杨再思”虽然同是“飞山蛮”族人,但不同一个部落。即便“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地附楚”存在,那么这位“再兴”和“杨再思”的关系也只能是不同部落的“飞山蛮”族人,与杨再思关系疏远或根本没有亲属关系;

(3)五代十国“七字杨”再字辈先祖中没有杨再兴此人。在宋朝“七字杨”子孙叫杨再兴的不少,如果在五代十国存在杨再兴附楚事件,那么“七字杨”第二轮的“再字辈”子孙,尤其史料记载的杨再思嫡亲子孙,没有可能不避赫赫有名的“以其地附属楚”的先祖杨再兴的名讳,只能说明五代十国“七字杨”再字辈先祖中没有杨再兴此人;

(4)诚州(杨氏城)从未被南楚占领,“七字杨”再字辈先祖誓言“诚心固守”诚州,又怎么轻易以其地附楚,把诚州拱手相让给南楚;

(5)诚徽州,唐溪洞州⑺。的大意是:诚徽州是属于唐朝的溪洞州。如果是南楚马氏的《宋史》为什么不直接说“诚徽州,马氏之溪洞州”或“诚徽州,楚之溪洞州”呢;

(6)陆游不可能为一个归附割据势力的人题写对联,陆游的对联只给杨再思这样的平息烽火的英雄题写;

(7)在军事上,南楚根本不具备占据诚州城的军事实力(在下文将展开阐述);

(8)杨氏从来没有接受南楚的羁縻统治, “号十峒首领、五溪长、自署为徽诚二州刺史”这些历史上对杨再思的称谓,我们不去争论是杨再思自称的还是百姓拥戴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称谓、这些官职绝都不是南楚给的。

个别《杨氏族谱》记载杨再思受楚王马希范之封为江淮湖广都钤辖使”迁“左仆射尚书”,是不符合史实的。宋徽宗崇宁间才开始在州刺史之下设置钤辖,五代时期官员不可能得到宋朝的官职;“左仆射尚书的描述有误,尚书可能是误加上去的,正确的表述应为“左仆射”,但不管如何仆射、尚书都是中央级的官员,藩王设置仆射、尚书这样的官职是逾制的。楚王马希范只是个藩王,当时只设置了些学士的官职。杨再思“左仆射”的官职是后唐封赏的(待考),他没有接受过南楚任何官职,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杨氏割据一方,假使杨氏真“以其地附楚”,南楚没有不授杨氏高官厚禄的道理;

(9)在南楚统治者眼中杨氏的诚徽州是一个“方外之国”,南楚马氏和诚州杨氏在五代十国初年的关系是一种睦邻关系,南楚没有占领诚州(杨氏城)或对其实施羁縻统治的必要和意图(在下文将展开阐述);

(10)维基百科《五代十国地图》(后唐(923-937年))中,南楚疆域不包括诚州。南楚的军队分别击败彭士愁、宋鄴、潘金盛,招降昌师益,通过军事占领的手段取得的溪州(今湖南龙山)、辰州(今湖南沅陵县)和巫(叙)州部分地区(今湖南芷江县东南),这三个地区一线以西(包括诚徽州),没有马楚军事占领的记载。维基百科《五代十国地图》所绘南楚疆域与上述描述一致,南楚西边界在巫(叙)州以南呈向东凹进去的弧线,南楚疆域未标出诚徽州,可见南楚从未占领弧线以西的诚徽州地区。诚徽州地区根本不属于南楚疆域。一些描述后周时期五代十国对峙形势的地图,向东凹进去的弧线更加深入了,弧线东端已经很靠近潭州(今长沙),说明“诚徽州”在后周时期呈扩张态势;

(11)宋朝初年的两位开国皇帝其疆域意识极强。只要是五代十国疆域内的土地宋朝都竭力收复,军事力量也较强盛,在“诚徽州”杨氏内附宋朝(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以前,宋朝与辽国的几次收复失地战役都是胜多负少。虽然诚徽州所具有的军事实力足可抵御地方割据实力及宋朝地方部队有余,但挟平灭十国之威的宋朝只要派出宿将及精锐部队收复“诚徽州”,平灭“诚徽州”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宋朝初年在湖南境内也平灭,收复了很多“溪峒州”。宋朝开国近二十年都没有向“诚徽州”用兵,为何独对“诚徽州”网开一面?原因是宋朝认为“诚徽州”是个“方外之国”,不在南楚的疆域之内。

“诚徽州”杨氏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首次来宋朝主动内附,宋太祖当时并没有在“诚徽州”设置地方政权,估计宋太宗误以为这个“方外之国”只是想来寻求保护而已,翌年“诚徽州”杨氏再次向宋朝诚恳地表达渴望融入大宋的意愿时,宋朝才开始在“诚徽州”设立地方政权,对其实行统治。(“明万历初曾任靖州知州的秘心传,有《靖州题名碑记》,认为:“靖之为郡与郡之有守,皆自宋始也。⑹)。

(12)清末湖南著名学者邓显鹤、胡长新等认为“杨承磊族人以地附楚”是谬误。

综上所述,可以雄辩的证实:《湖南通志中》“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之说,完全是晚清史官们炮制出来的毫无根据的、失实的、荒谬的、不负责任的错误历史记载。

 

五、诚心固守三省边境八十载

 

“正当马殷破飞山峒灭潘、杨之际,马殷强兵压境之时,便派出代表再兴以其地附楚,这是杨再思为了保全脑袋的稳妥之举,也是杨再思最佳最可靠的选择。”⑽;“有人著文说“楚王马殷素闻再思英勇善战,精通韬略,从不无理犯人,故不敢向杨再思挑衅。”好大的口气!须知,那马殷可不是胆小鬼,也非无勇无谋之辈。吴国的杨行密比杨再思也比马殷的势力强大多了,马殷都敢于对抗,与之为敌,对付这杨再思还在话下吗?马殷在称霸为王的过程,他在湖湘先后夺取十余州郡,除吉州、澧州、辰州、叙州降附外,其余州郡的邓处纳、蒋勋、杨师远、唐世旻 、陈彦谦、刘存、陈知新、蔡结、李业、李饶、可璠和曾景仁等,无一不被马殷擒斩或坑埋或自杀。这些人又有谁无理触犯过马殷?杨再思若不降附,难道杨再思的脖子是铁铸的,马殷刀砍不下?”⑽渠阳布衣以上的犀利论述,几乎把杨再思附楚定成铁案。诚然如果没有证据说明杨再思拥有可与南楚相抗衡的军事实力,等待杨再思的只有两条路:灭亡或投降。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三个,天时、地利、人和。杨再思和南楚的较量中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不可能在战争中处于劣势。杨再思领导的“飞山蛮”和南楚的战争经历和平共处、对峙、全面反攻(扩张)三个阶段。在杨再思和南楚这场看似强弱悬殊的较量中,杨再思不是失败者,他没有归附南楚。在与南楚长时间的对峙和较量中,杨再思(杨氏)不仅没有在这场对峙中失利,反而取得了很多原来属于南楚的土地。杨再思及其后裔取得的这些土地都不是南楚赐予的,而是杨再思及其后裔通过与南楚、西南诸蛮的一次次较量中取得的。杨再思为其后裔在西南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七字杨”子孙在西南一些地区的统治延绵了数百年。

    (一)固守诚州(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

在唐朝末年,马氏和杨氏都是朝廷的官员,在乱世中他们打着朝廷授权讨逆的旗号各自扩张自己的领地。马氏实力强劲很快占领了湖南绝大部分地区,而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唐末叙州长史有汉族血统的“飞山蛮”族人杨再思实力单薄,扩张之路举步维艰,领地狭小,只占领了叙州的潭阳、郎溪两县及其周边的少部分地区。为保卫自己的领地,阻止南楚继续西扩杨再思和靖州“飞山蛮”几个重要部落结盟,约定各自扼守有利地形共同抵抗南楚马氏。

1、避其锋芒

杨再思是据战略眼光的唐末官吏,他知道马殷远较“飞山蛮”强大,因此他必须极力维持“诚徽州”与南楚的和平环境。杨再思一方面提出“诚心固守”,“后梁乾化二年(912),杨再思私改叙州为诚州,以示“诚心固守”之意”⑻和“飞山蛮”人民共同守护诚州城,杨再思加固诚州城,构筑防御工事,随时准备痛击来犯之敌;一方面严禁自己的部属主动出击南楚,减少军事摩擦,这等于向南楚发出和平共处信号。

五代十国初期“飞山蛮”由多个部落组成,部分自以为强大的部落见南楚富庶,竟趁南楚与周边割据势力混战之机,派兵袭扰南楚,这正好给了南楚发兵讨伐“飞山蛮”的借口。南楚在五代十国初期最重要的是防守杨吴的进攻,讨伐“飞山蛮”的任务只能派军阀吕师周的率非南楚嫡系的衡山兵出兵“叙州”、“辰州”。吕师周驻守的地区受到“飞山蛮”的袭扰最为严重,因此他成为讨伐“飞山蛮”的急先锋,率重兵奇袭了叙州“飞山蛮”,给“飞山蛮”的打击极其沉重。

尽管吕师周在这场讨伐战中大败“飞山蛮”部分部落,达到预期军事打击目的,但杨再思的领地、部队却没有在这次战争中受到损失。其原因在于:

古诚州(杨氏城)附近的湿地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当时诚州附近有广袤的湿地,水面宽阔,河汊纵横,泥沼凶险,峡谷幽深俨然是个小“毛尔盖”(红军穿越“毛尔盖”草地,最终摆脱了数十万“国军”围堵的草地(湿地))、小“沙家浜”(抗日战时期,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安全伤愈归队。新四军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诚州(杨氏城)附近的湿地甚至比“毛尔盖”、“ 沙家浜”更凶险,可以推断在五代十国时期杨再思(杨氏)所建造的这座诚州城一开始是一座水寨,她隐秘在广袤的湿地中央,在连天的芦苇,凶险的泥沼,纵横的河汊中。对翻山越岭而来的缺乏水路作战装备的吕师周“山地部队”来说,杨再思(杨氏)的水军战船及其隐秘在芦苇丛的弓弩手,绝对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令人人生畏还不止这些,军队进入方圆百里的泥沼,一旦陷进去,就别想出来了。吕师周是精通战法的军阀,素知兵不入险境的道理。杨氏没有进犯武冈,无冤无仇,吕师周犯不着和杨再思(杨氏)“死磕”。军阀吕师周需要保存实力,“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这样的事他是不会干的,把自己的家底拼光了,他将无法在的割据大小军阀中间立足。吕师周不想打草惊蛇,他的主要军事目标是对“飞山洞酋”潘金盛实行“斩首”行动。吕师周指挥部队只是悄然从杨再思(杨氏)领地的边缘通过,双方部队根本没有“交火”。吕师周成功奇袭“飞山峒”后,急于找另一个“仇家”宋鄴算账,自然也不会去进攻杨再思(杨氏)徒增兵力消耗。吕师周与宋鄴的一场苦战后,部队消耗很大,吕师周更没有能力对付杨氏了,只好将部队撤出“飞山蛮”地区。可见在吕师周攻打潘金盛时杨氏根本没有与吕师周的部队交战。没有交战就意味杨再思(杨氏)没有战败,他没有必要以战败者的姿态,主动向南楚提出“以其地附楚”的屈辱求和请求。

 (二)和平共处

“马楚以“善事中国”为主,其核心就是减少战争,与民休息,和平发展。”⑾南楚王马殷是个精明的战略家,他不是穷兵黩武的匹夫。在五代十国年代他主要兵力要派驻到东部、北部地区防御杨吴等强大藩镇割据势力,暂时他还顾不上彻底剿灭西南蛮夷,再说西南边蛮夷这么多他也不可能剿灭得完。

在马楚眼里杨再思的领地只是个安静的“方外小国”,马楚不想攻击杨再思,他甚至希望杨再思继续以“方外之国”的方式存在下去:

(1)杨再思有汉族血统,懂礼节,知进退,不会主动袭扰强大的南楚,让马殷放心;

(2)杨再思的哲学思想和马殷一样,是中原地区的儒家思想,马殷觉得他不是“异教徒”;

(3)马殷地处西南,与西南诸蛮接壤,西南诸蛮的袭扰让马殷烦心。而杨再思为了“飞山蛮”的生存,他一定会阻止西南诸蛮对自己领地的袭扰。无形中杨再思就是拱卫南楚西南疆土一块不花钱的坚实盾牌。马殷要不战屈人之兵,他绝对不会做把杨再思灭了,然后让自己的珍贵的精锐部队冲上去顶住西南诸蛮袭扰的这种蠢事。

马殷不仅没有灭杨再思的意图,甚至连招安杨再思的心思都没有动过,因为招安以后,杨再思成为自己的臣子,一定会伸手要抵御西南诸蛮的军费、物质。杨再思打不过西南诸蛮时,马殷还要派兵帮杨再思的忙,这样太不合算了,还不如让杨再思直接和西南诸蛮血拼,自生自灭好了。马殷将自己的女儿下嫁杨再思,以和亲的方式换来南楚西南疆土数十年的和平这一招是高明的。

(三)战后重建

杨再思偏安诚州,不争霸业,为“飞山蛮”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 医治战争创伤。

吕师周的部队轻装深入“飞山蛮”地区,除了装备外并没有带备多少粮草。古代战争最残酷之处是“以战养战”的掠夺,吕师周为获取部队所需给养,疯狂地向掠夺“飞山蛮”峒寨,由于不少峒寨山高林密,地势险峻,给南楚军的进攻、掠夺造成困难,吕师周干脆命令士兵烧山,以驱赶“飞山蛮”族人,扫荡“飞山蛮”峒寨。浓烟遮天蔽日连绵百里。吕师周的部队在“飞山”燃起的烽火,燃遍了“飞山蛮”的峒寨,大火持续烧了两三个月,北风在不断催促着山火的蔓延,潮湿的树木不完全燃烧时散发的黑色有毒浓烟压抑着的“飞山”地区,烧焦的“飞山蛮”族人的尸体杂乱散落在漫山遍野中,往日风光秀美的“飞山”已经变成一座人间炼狱。“飞山蛮”族人在吕师周的部队屠杀,在被熊熊的山火驱赶下,已经几乎无路可逃,他们顺着河谷逃到杨再思的“诚州城”附近的沼泽地隐秘起来。

为最大限度的拯救“飞山族”人,挽救局面,杨再思在沼泽地附近的河谷设置了很多个哨所,一来固守关隘,二来接应那些进入沼泽的“飞山蛮”族人,诚州城成为了“飞山蛮”族人的安全区。

为扑灭山火,恢复家园。杨再思将组织起10多个救援小分队,分赴各“飞山蛮”的峒寨,扑灭山火,抢救幸存族人及其财产、生产资料,杨再思的部队和当地幸存的族人一起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经过杨再思及其部队的扑救,山火终于被扑灭了,在春雨的洗刷下天空又重新变得澄清明净。杨再思救助了大量“飞山蛮”族人,为重建“飞山蛮”打下了基础。杨再思扑灭战争烽火的故事广为流传,杨再思成为“飞山蛮”族人的救世主,被人们奉为飞山太公、飞山之神。宋朝著名诗人陆游提联:“澄清烽火烟”,南宋靖州太守孙传国提联:“扫尽五溪烟”这些都是赞美杨再思扑灭战火烽烟,医治“飞山蛮”族人战争创伤丰功伟绩的不朽诗句。

南楚军队在历次征剿“飞山蛮”的战争中日渐削弱,而战争却使 “飞山蛮”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到了后唐初年,杨再思统一了诚徽州全境。“杨再思在安葬杨承磊等死难兄弟之后,着手重建飞山峒,结营飞山,以飞山为(古代军事行政单位)。飞山寨从此得名。”,“并捐银安抚三千死难者遗属”,“ 后梁龙德元年(921),昌师益的子孙和辰州蛮复叛侵楚失败后,与杨再思辖地相连较近的峒蛮也投靠了杨再思。至此,杨再思控制了大部分叙州。”⑻

2)发展经济。“发展稻作为主的农业生产,提高生产力。古诚州本是我国上古楚之南炎人国主要辖地之一,农耕鼻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一带以木制耒耜教人耕种五谷,属稻作文化发祥地范围,农耕生产条件较好。再思父子积极推广中原汉族先进生产技术,普遍推行牛耕,兴修水利,改良品种,精耕细作,摒弃刀耕火种,提倡轮作,奖励种棉、纺织,并择集镇开辟市场,促进商贸,繁荣经济,逐步提高峒民生活水平。”,“实行轻徭薄赋,革除苛捐杂税,抑制豪强势力,扶助老弱贫困,减轻峒民负担。 第五,废除苛政,建立宽简法制,明法慎刑,严正曲直、赏罚;惩恶护善,稳定社会秩序;宣仁布义,和睦邻里,全州峒蛮一体,人人和谐相处。 再思父子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终使诚州军、政、财、民各方面都显著改观,峒民安居乐业,衣食有了保障,虽处乱世,却安享太平,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即和谐社会),有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 ⑻。五代十国时期诚徽州(今靖州)由蛮荒之地成为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土,经济繁荣。汉人、三苗(今苗族、瑶族等民族)、百越(今侗族、壮族等民族)、巴人(今土家族、白族等民族)等西南十多个民族的人民聚集到这块没有战火烽烟的净土,他们安居乐业,过着安定的生活。

3)增强军队实力。“杨再思为保所管辖的少数民族领地,组织当地人民保家卫国,建立了割据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大峒以下有小峒,小峒以下以寨为单元,实行了全民皆兵,各寨修建严密的自卫体系,昼夜守卫,遥相呼应,以十解一,一寨有事,各峒支援。”⑿。杨再思派十个儿子分镇各峒要塞,组织各峒青壮年编队习武,定期训练,实行全“蛮”皆兵,严密边防警戒,有战上阵,无战生产。来投奔的“飞山蛮”族人越来越多,杨再思军队得到人员补充,加上平时训练有素,到了后唐初年杨再思已拥有一支让“西南诸蛮“和南楚都不敢小觑的强大的军队。 (四)发展壮大:(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至后周广顺元年(951年))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马希范继位执掌南楚政权。马希范在位的10多年中,羁縻溪州少数民族,发展马楚文化,功绩显赫;但马希范奢欲无度、诛杀功臣、痴迷佛神等过失,使马楚政权由盛而衰,马楚逐渐变得外强中干。

尽管诸蛮都依附马希范,“溪州刺史彭士愁率锦、奖诸蛮攻澧州,希范遣刘勍、刘全明等以步卒五千击之,士愁大败。勍等攻溪州,士愁走奖州,遣其子师暠率诸蛮酋降于勍。溪州西接牂柯、两林,南通桂林、象郡,希范乃立铜柱以为表,命学士李皋铭之。于是,南宁州酋长莫彦殊率其本部十八州、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等十二部、牂柯张万浚率其夷、播等七州皆附于希范。”⒀,杨再思领导的“飞山蛮”没有和诸蛮一起依附马希范。这时“飞山蛮”的军事实力已经完全可以和南楚抗衡,杨再思不会忘记,南楚剿灭“飞山蛮”的惨状,以前没有归附南楚,现在更加不可能归附一个外强中干的南楚。

1、军事力量进一步发展。

经过二三十年的苦心经营,“飞山蛮”的军事力量发展很快。本文拿杨再思后裔100多年以后杨再思后裔(杨晟台)反宋战争与杨再思在五代十国中期的情况比较,以说明杨再思当时的军事实力:据《宋史》载: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杨再思后裔杨晟台举事,反抗朝廷的钳制,以致“三路俱惊”, 战争最后以杨晟台胜利,朝廷让步割地平息。 “朝廷方务省事,议废堡砦,彻戍守,而以其地予蛮,”,“渠阳为诚州,命光僭之子供备库使昌达、供备库副使杨昌等同知州事,而贯保、丰山、若水等砦皆罢戍,择授土官,间毁楼橹,撤官舍,护领居民入砦。”。相比之下,杨再思在五代十国中期已经统一了“飞山蛮”,“飞山蛮”近三十年的发展,没有受到任何势力钳制。杨再思此时的军事实力远应该比100多年后的子孙杨晟台强多了,可以想象杨再思所拥有的军事力量绝对可以让“三路(省)俱惊”,绝对可以震慑南楚。

在杨再思的强大军事实力面前,南楚不敢对诚州轻举妄动。唐末帝李从珂为表彰杨再思忠于唐朝,授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食邑一万二千户。此时杨再思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万户侯”他与南楚的对峙形势已经初步形成。

2、保护边境、开疆拓土。

“杨再思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克人” ⑻。后晋期间(936—946),都匀、罗甸蛮酋尹怀昌、牂牁蛮酋张万浚,见诚州富庶,先后兴兵进犯诚州,都被再思父子率飞山蛮击溃逃遁。”⑻;“ 西南诸番则畏再思父子为天兵神将,再也不敢觊觎诚州,纷纷修好。”⑻杨再思的征西、平南战役,不但保卫了诚州百姓的家园和生产,增强了全州峒民的凝聚力,而且扩大了诚州范围,不愿忍受西南诸蛮封建领主残酷压迫的农奴,相继投靠诚州,臣服杨再思的德治。

(五)后周年间的扩张 五代十国后期,马楚开运四年至南唐保大九年(947─951年),马楚连续发生内乱,楚王马殷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爆发战乱,致使马楚最终被南唐所灭,史称:“众驹争槽”。马楚灭亡后潭州(长沙)变幻大王旗,马楚的原部将、军阀在原南楚土地上混战,混乱的局面还在继续。 杨再思及其子孙们抓着这个时机,向四面八方扩展疆域,取得了南楚、西南诸蛮大片疆土。诚州除原叙州大部分地盘外,还包括东到湖南辰溪、中方、新宁一带,南抵广西义宁(即今临桂、龙胜、三江)及贵州从江、榕江,西至贵州的石阡、黄平,北达重庆的秀山、酉阳。杨再思子孙们分镇驻守这些领地。

六、抵御外辱、纳土归宋

 

后晋天福四年(939),吴权建立吴朝,越南开始中国版图分离出来。很多地图显示五代十国时交趾(吴朝)的控制区域北边与南楚接壤,东面与南汉接壤。“诚徽州”的杨氏势力正好处于南楚和南汉之间,因此诚徽州政权的西南面与交趾(吴朝)有很长的边界线。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杨再思通过在“平南战役”,使诸峒酋长部属威服,不敢冒犯诚州。平南战役的交战方可以确认包括交趾(吴朝)。马楚、南汉和“诚徽州”杨氏共同往南压迫交趾(吴朝)向北渗透的势力。杨再思抵御交趾(吴朝)势力渗透,是抵御外辱的英雄。

虽然在后周时期“诚徽州”的杨再思后裔据守三省边境,军事势力雄厚,地方势力难以与之匹敌,宋朝视其为“方外之国”,但“诚徽州”杨氏始终用儒家仁爱思想治理领地,始终奉中华文明为正溯。“诚徽州”杨氏希望回归中华正统,五代十国期间混战的割据势力,都不能代表中华正统,“诚徽州”杨氏只能暂时割据一方。宋朝取代后周以来,“诚徽州”杨氏关心中原战事。在宋朝在北宋平灭北汉、招降吴越后,“诚徽州”杨氏认为宋朝已经成为中华正统,主动决定内附宋朝。“诚徽州”杨氏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首次来宋朝内附,踏入了回归中华正统之路。宋太祖一开始并没有在“诚徽州”设置地方政权,估计宋太宗误以为这个方外之国只是想来寻求保护而已,翌年“诚徽州”杨氏再次向宋朝诚恳地表达渴望纳土融入大宋请求,宋朝才开始在“诚徽州”设立地方政权,对其实行统治。杨再思子孙陆续归附宋朝,几十位子孙获宋朝封赐官职,仅在《宋史》中留下姓名的杨再思子孙就有十多位。

杨再思为“飞山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福泽惠及后世子孙。杨再思后裔在湘黔贵渝诸省的数十个地区担任宣慰使、安抚使、长官司、千户,在西南一些地区的统治连绵数百年。

杨再思及其后裔抵御外辱,纳土归宋,维护国家统一的行为,彰显了杨再思等“七字杨”先祖的民族大义和杨氏的家风。

 

七、 修建“飞山庙”的主流思想是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古代执政者重修“飞山庙”有消极的一面,但其主要意图是积极的。古代执政者把杨再思的形象神化,渲染“飞山神”的神技,这些确实具有迷信色彩,不值得提倡。但从主流看,历代重修“飞山庙”主要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历朝历代重修“飞山庙”作用是正面的,我们不能以“飞山庙”有消极作用之偏盖其积极作用之全。

通过以下是历代修建“飞山庙”的记载和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古代统治者“飞山庙”的主流思想是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杨再思逝世三年后,在靖州飞山之头宝顶峰,建起了祭祀杨再思的“飞山庙”,“飞山庙”内供供奉杨再思的塑像,这个“飞山庙”是茅棚庙,建造得较简陋。

     2、宋元丰六年(1083)修葺改建,金碧辉煌,颇具规模。

分析:“宋元丰六年(1083)已经“赐庙显灵”,当时徽州知州是杨光倩,诚州则杨光潜曾被任命为刺史。杨氏首领奏请为“祖先”封号并立庙祭祀,以光大群体形象,顺理成章。”杨氏奏请朝廷重修飞山庙,主要目的是祖先讨封号并立庙祭祀,以光大杨氏群体形象,同时也带有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情感在内。

3现飞山庙是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靖州知州孙显祖于州城西一里之作新书院左边(现飞山中学),建太公大庙,又名飞山公庙。

分析:淳熙是宋孝宗赵昚的年号,宋孝宗是南宋较有为的皇帝,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他给岳飞平反,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肃清秦桧余党。淳熙年间南宋朝廷修建“飞山庙”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表彰杨再思宣扬民族大义,抗击外辱,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来激励南宋军民抗击金军的士气,宣誓朝廷收复山河的决心。

4、明正统十年(1445年),知州苏忞重建。庙共三进,四围砌墙护之,雕梁画栋,翘角屋檐,肃穆庄严。

分析:明英宗朱祁镇,坚持抗击瓦刺,在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刺,不行在土木堡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当时给杨再思修庙是为了号召明朝军民支持抗击瓦刺的战争。

5、明正德三年(1508),参将黄焘于飞山庙前100米处立石坊一座,上嵌“惠此南国”、“威镇渠阳”石刻巨匾,使飞山公庙尤为雄伟壮观。

分析: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明武宗行事乖张却崇尚武力,他曾亲征应州大败小王子。当时朝廷为杨再思立石碑是通过表彰杨再思的文治武功,宣示朝廷抗击外辱的决心。

6、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十一年(1692)屡次重修。

分析: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平灭三藩势、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抵抗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武功卓著。康熙皇帝推崇杨再思的爱国思想,多次修庙。

7、清乾隆皇帝弘历给“ 飞山庙”赐“宣威助顺” 匾额。

分析:乾隆皇自诩十全老人,成就十全武功,但他在缅甸、安南等西南战役的损失很大,为鼓舞军民士气,他给“飞山庙”赐匾。

8、清同治七年“奉旨列入祀典”

分析:清朝末年英法两国势力深入西南地区,清同治年间飞山庙“奉旨列入祀典”,清政府此时把飞山庙“奉旨列入祀典”,主要是想通过对杨再思的祀典活动,发动西南人民抗击英、法殖民者。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统领杨昌魁(杨再思子孙)身先士卒,率兵六营击退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杨昌魁所率六个营的士兵都是湘黔桂三省边界人民的子弟兵。可证实:清政府出于激发西南人民抵抗英、法殖民者考虑,把飞山庙“奉旨列入祀典”。

尽管中法战争后期冯子材、杨昌魁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痛击法国陆军,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导致法国费里政权垮台。清朝还是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约》,不仅承认法国对安南的宗主国地位还向法国打开了西南门户。《中法新约》的签订是全国人民所反对的(尤其被西南地区人民所反对)。朝廷意识到如果继续鼓励人民在“飞山庙”祭典曾经抗击交趾(吴朝),倡导国家统一的杨再思,会给晚清朝廷在西南的妥协政策带来麻烦。晚清朝廷为压制西南人民抵抗英法帝国主意的情绪,决定淡化“飞山庙”影响,再也没有官修“飞山庙”。

从历朝历代修建“飞山庙”的情况看,确实存在有古代封建执政者神化杨再思,利用杨再思对人民进行统治的消极一面,但历代统治者通过“飞山庙”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主流,这是积极的应该予以肯定。今天地方政府修建“飞山庙”的目的就是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符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八、读史辨真伪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之旧史》一文中指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不是所有官修史书的内容随便拿来都可以用的,在引用一些史料前需要推敲,有问题的要考异。杨再思及其后裔事迹的史料(包括史书和家谱、碑记等)、评述(包括古代的、现代的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和网文等)有客观的公正的,有不够客观的公正的;有据实而言的,有臆断的;有真的,有伪的,还有目前暂时无法证实的。笔者尝试对一些史料、评述的真伪进行分析和判定,具体阐述如下:

1、对杨再思民族的判定

真:杨再思是“飞山蛮”族人。

分析: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民族划分标准来划分生活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再思的民族。“只要符合该民族的鉴别条件,不一定坚持血统论。但关键问题是当时没有谁划分苗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单一的民族,我们不能违背历史,用现代的民族称呼去套改古代的称呼。⑻”

暂时无法证实:用现代民族标准来划分的杨再思的民族。

理由:目前一些知名专家用现代民族标准来判断杨再思的民族,其判断理据不充分。

2、对杨再思及其先辈来叙州使命的判定

真:杨再思及其先辈来叙州的主要目的是传播者是儒家思想,教化“飞山蛮”(“叙州蛮”)人民。根据:陆游提联:开辟王化宣仁布义壮河山;“诚州杨氏应该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吸收当地侗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等民族的文化成分而形成的,是多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⑹。

伪:杨再思及其先辈来叙州的主要目的是讨逆和征蛮。分析:《杨氏家谱》。“与李克用同受绢诏征兵”的史实可能不存在。(李氏政权摇摇将坠在自顾不暇的时会即使马殷此时已有西向扩地野心(李氏政权)也没有力量(也无必要)派兵去进行防堵⑴),杨再思在保卫“飞山蛮”领地时或许曾经打出“受绢诏”的旗号抵御“马楚”。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军阀、地方官员们几乎都打着“代天巡狩”的旗号相互征讨,这是常事。杨芳官至“果勇侯”“湖南提督”何尝不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直接下“绢诏”给一名“州长史”,让他负责讨逆的道理。杨芳把“与李克用同受绢诏征兵”的事件记载保留在《杨氏家谱》里,足见他对原《杨氏家谱》及其历史素材的尊重。杨芳是修《杨氏家谱》不是编家谱,杨芳忠于国家,也忠于家族,他绝不会无凭无据地编家谱,也不会肆意删改家谱。

3、“平蛮征苗”,“残酷剥削苗民”的判定。

杨再思从来没有平灭“飞山蛮”,没有残酷剥削苗民。

分析:杨再思不可能发动针对“飞山蛮”的“平蛮征苗”战争,他不是血债累累的征苗战将。杨再思是“飞山蛮”人,“飞山蛮”族人是杨再思的父老乡亲。他和“飞山蛮”族人一道,成就共同的事业,他绝不会残酷剥削甚至杀害“飞山蛮”族人。杨再思与当时社会现实相比较而言较开明的、主张施“仁政”的封建领主,杨再思的领地扩张后,他对新领地同样实行较开明的封建统治,同样不会残酷剥削西南各族人民。“平蛮征苗”是封建统治阶级强加给已经去世多年的杨再思的“武功”。部分杨氏子孙为拓展基业,或许有打过杨再思“平蛮征苗”的旗号,但杨再思本身从来没有残酷剥削苗民。

3、杨再思附楚的问题的判定

真:杨再思从未附楚。

分析:略(请参看本文有关阐述)

假:“杨承磊其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 ”,“杨承磊其族人杨再思以其地附楚 ”。

分析:略(请参看本文有关阐述)

4、对杨再思是是历史人物的判定。

真:杨再思是是历史人物。

 “七字杨”《族谱》都认为杨再思是是其先祖;杨再思创造了“再正通光昌盛秀”字辈谱,创建了诚州;著名诗人提联描述的杨再思毕生功绩历历在目;杨再思的事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杨再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铁证如山。

假:杨再思是虚构的人物。

分析:杨再思的子孙分布很广,在历代战乱时期,背井离乡拓展事业的杨氏先民对其先祖杨再思的记忆,相互间有偏差很正常。由此造成不同版本的《杨氏家谱(族谱)》所记载杨再思的生卒时间、地点矛盾和错乱很正常,不能据此认为杨再思是虚构的人物。就像今天很多人能够说出自己太爷爷、太奶奶、太外公、太外婆的名字,晚辈们大多能记得起先祖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晚辈们甚至能大体记的先祖曾经担任过的职务,因为这是家族的荣耀晚辈们是不会忘记的,尽管有时会夸大,但大多出入都不会太大。如果把“不能记住时间,时间有出入就是虚构”这个逻辑套用到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我们会发现这个说法完全是个悖论(可用来论证的历史事件很多,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在此略去)。“七字杨”在各地的族群很多,几乎所有族群认为的杨再思为共祖,毋庸置疑杨再思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

在杨再思对后世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在杨氏族谱一致记载杨再思是“七字杨”先祖的铁证面前,试图用杨再思生卒时间、埋葬地点的矛盾,用史书无记载等等这些细枝末节的所谓论据,根本无法推翻杨再思是真实历史人物事实。

5、对杨再思曾担任“十峒首领”或“诚州刺史”的判定

真:杨再思曾号称“十峒首领”,自署“诚州刺史”,为“五溪长”。

分析:这些职务不管是自称的,还是被推举的,可以肯定一点的是这些都不是五代十国任何一“代”,任何一“朝”授予的。杨再思(杨氏)担任过唐朝的“叙州长史”和后唐“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但从来没有接受过马楚的官职。(《靖州直隶州志》,,“杨再思、州人,五代末、为五溪长”。 《宋史》卷四九四《蛮夷二》:“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

假:杨再思曾担任“诚州刺史”

分析:史料都没有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杨再思(杨氏)担任过任何割据势力的“诚州刺史”,尤其是马楚的“诚州刺史”。

6、对附楚取得合法政治地位的判定

真:杨再思从未附楚,从来没有获得楚国任何官职。

分析:略(请参看本文有关阐述)

假:迫于形势,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屯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

杨再思(杨氏)附楚的记载在清朝光绪以后才有的。马楚在平溪州抓住彭师暠都在溪州立了一个铜柱记载,马楚的学士真是好员工,没有白拿马希范工资,将平定区区场平灭溪州的战果渲染成“南宁州酋长莫彦殊率其本部十八州、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等十二部、牂柯张万浚率其夷、播等七州皆附于希范。”。如果真有马楚迫使赫赫有名的割据“湘黔桂渝”数省边境的杨氏附楚这么重大的事件,擅长讴歌的马楚的学士们,为什么不把杨氏附楚的丰功伟绩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一番?因为根本就没有南楚迫使杨氏归附的事件发生过,马楚的学士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连南楚小军阀吕师周擒潘金盛,降宋鄴、昌师益都依靠《资治通鉴》补记,我们不去推测吕师周征“叙州蛮”、“辰州蛮”一役可能打得多么窝囊,至少没有获得全胜,没有降服杨氏是肯定的。我们在杨氏和马楚的交战的问题上为什么就不能相信杨芳《杨氏家谱》的记载呢。马楚灭亡后,杨氏诚徽州还继续割据一方30年,军事实力孰强孰弱,不言而喻。强者反向弱者归附,献出土地哀求其给予“合法地位”,这种荒天下之大谬的说法竟然能大行于世,实在不可理解。笔者忍不住再说一次:专业的研究学者们缺乏研究精神,足见一斑。

杨再思及其后裔对取得“合法地位”的要求是迫切的。杨氏要找继承天下大统的统治者讨要“合法地位”,而非割据势力。从唐末到宋朝初年,“诚徽州”杨氏在割据80年后,终于等来天下大定,杨氏才向主动宋朝内附,一次一次地找宋朝要了几十个“合法地位”。

 

九、修正目前对杨再思历史的误判和不实之词

 

笔者是一介寒士,在这里恳请专家们,杨氏长老们,爱护杨再思的宗亲及各界朋友们:“修正目前对杨再思历史的误判和不实之词!”,系统研究杨再思历史

(一)修改对诚州的描述:

原描述:“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杨氏首领自封的政区”

建议修改为:“唐代末年由占据湘黔桂边界的“飞山蛮”杨氏首领自封的政区。”

理据:目前百度词条及包括邵阳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网站在内的多家邵阳地区官网均用“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杨氏首领自封的政区”描述“诚州”。

“(诚州是)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杨氏首领自封的政区”在时间上、杨氏族别划定上明显存在误差和争议。“诚州”建立在唐代末年还比较接近事实,杨再思不专属于现代某一民族。对“(诚州是)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杨氏首领自封的政区”这一描述,估计苗族、瑶族、土家族和汉族关心杨再思的人们都不见得认同,这样描写只会增加争论,不利于个民族团结。恳请邵阳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网站及百度网站及时予以修改。

(二)删除杨再思附楚的不实描述,删除杨再思附楚后取得合法地位的描述。

原描述:“迫于形势,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

建议整句删除。

理据:“迫于形势,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严重不符合事实,本文已经阐述了观点,不再展开阐述。为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做出附楚行为无损杨再思大节。但根本在于杨再思(杨氏)从来没有附楚,杨再思(杨氏)从来没有取得马楚给予的“合法地位”, “迫于形势,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整句话明显与事实不相符。目前这句话已经被广泛引用,不尽快把这句话整句删除,长此下去,人们再也无法正确了解杨再思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后果相当严重啊。

(三)建议史学家们系统地研究杨再思历史

读者渴望史学家们系统地研究杨再思历史。

目前很多专家热衷讨论杨再思族别,杨再思是否虚构这些问题。首先,杨再思真实存在铁证如山;其次,在目前条件下判断杨再思族别的理据尚不充分,除非考古有重大发现,目前讨论杨再思族别只能是臆断,也伤害民族感情,与其浪费时间研究目前不可能得出成果的课题,不如系统地研究杨再思。读者极其想看到史学家们对杨再思系统研究的成果。

杨再思首先是少数民族的酋长,尽管他有汉族血统,他推崇儒家思想,但杨再思领地不在传统的五代十国范围内,史书不记载很正常。笔者认为研究对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应该主要立足于少数民族自己形成的史料(包括文化、风俗、建筑、甚至家谱在内),其次才是参考汉族编撰的史书、文学作品、建筑、碑记等文史资料。

有这么多骚客文人为杨再思题诗、提联,杨再思后裔的事迹也多见于史书,有杨芳编修《杨氏家谱》,有现代杨氏长老编写的《杨再思通志》可做参考,其实杨再思的历史形象的梗概是很丰满的。

笔者认为杨芳以修史书之严谨态度来修《杨氏家谱》,其真实性远胜于晚清的所谓《通史》,《杨氏家谱》为什么不能参考呢。杨氏在唐朝末年到宋朝初年,杨再思割据一方80年,目前竟没有一张五代十国地图正确标识“诚徽州”杨氏的领地。除杨氏族人为杨再思写《通志》外,史学界除了对杨再思族种,生卒时间、埋葬地点的争论;就是高呼“于史无征”,“史无其人”,“虚构”,“神化”。其实史学家们对杨再思的事迹研究得很专业,很深入,只是结论往往标新立异。大家们在历史研究上为什么总要文人相轻呢?为什么频发“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颇受争议的高论呢?当然笔者认为,依书直说也不应该不是史学家该做的工作,杨再思的事迹梗概不是不可以进行推断,不是不可以进行还原的。

(四)笔者认为,网上提出的关于杨再思的很多历史课题值得深入探讨,只可惜这些课题大多不是史学家提出的。如:杨再思军事思想研究;杨再思 苗族侗族 习惯法 法制文化的研究;“飞山庙”的研究;历代文人赞颂杨再思的文学作品的收集及研究;杨再思封建自然经济体系及乡镇贸易研究;杨再思儒家思想及其传播的研究;杨再思战略方略的研究;杨再思与湘军传承的研究;杨再思游击战法的研究;杨再思整体的历史形象的研究等等。

 

十、结论

 

按现代民族的划分标准来给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杨再思划定族别是不科学的,杨再思不专属于现代某一民族。杨再思是五代十国的人物,他生长在靖州,是“飞山蛮”族人。杨再思制定“再正通光昌盛秀”字辈谱,所创建的“七字杨”是杨姓最大的支派,他是各民族“七字杨”子孙的共祖。

杨再思主要历史贡献在于:1、传播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文明;2、以仁爱思想治理“飞山蛮”地区,促进“飞山蛮”从“农奴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进程,构建包括法制制度在内的各项“封建社会”制度;3、医治五代十国初期割据势力给“飞山”地区带来的战争创伤,重建“飞山蛮”家园;4、维护“飞山”地区社会稳定,促进“飞山”地区经济建设和各民族团结; 5、增强“飞山”军事实力,抗击包括交趾“吴朝”在内的割据势力对 “飞山”地区的进犯。6、以清白家风,诚信爱国的思想教育后裔,为杨氏后裔在宋朝初年纳土归宋,维护国家统一做出重要铺垫。

杨再思对杨氏后裔的贡献在于:1、制定“再正通光昌盛秀”的字辈谱,所创建的“七字杨”是杨氏最大支派;2、开疆拓土,积蓄力量,为杨氏后裔繁衍做出重大贡献。

不可以否认,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生活在“农奴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阶段的杨再思,有其社会的局限性,但杨再思对国家、对“飞山蛮”人民、对中华民族做出的重要贡献是肯定的。

古代统治者修建“飞山庙”虽然存在神化杨再思,宣扬的封建迷信的消极一面,但倡导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思想是历代修建“飞山庙”的主要出发点,这个出发点是积极的。今天各地修建“飞山庙”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符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需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需要。


作者经历:经济师,曾挂任基层政府副科(局)职岗位,参加过三次抗洪(其中一次为百年一遇)、一次扑灭山火战斗。

 

参考文献:

1、《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 作者:廖耀南

2、《遗传学报(200410月)》《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

3、《700年寻宗之路——湖南白族》(网文)

4《明史?明纪

5、《杨再思氏族通志》

6、《试论杨再思其人及其信仰的形成》 作者:谢国先  

7《宋史·诚徽州传》

8、《五代乱世诚州为何不乱?》 ——试论飞山蛮十峒首领杨再思的历史功绩 作者:杨非然

9《石门土民族源》唐明哲

10、对杨再思评价之我见 作者:渠阳布衣

11、《五代时期南方九国“善和邻好”政策与史家评论》作者:胡滨

12、杨再思的治峒理念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执笔:杨安生

13、《新五代史》卷六六《楚世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