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里长城万里长第三辑

 八王书屋 2013-10-02

万里长城万里长第三辑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使中华民族不被匈奴所征服,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这城镇就是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响水湖长城

响水湖长城位于怀柔慕田峪长城西,距县城28公里,明代长城建关筑堡的山谷之中,山谷两侧,峰峦起伏,怪石峥嵘、历尽苍桑而古貌依然的万里长城,巨龙欲飞,直插云霄,雄城险关,甚为壮观。明代摩崖石刻也给古关要塞增添了几分威严。而天然的连云洞和图腾阁,鬼斧神工般高深莫测,趣味无穷。奔腾的山泉,从山顶飞泻而下,形成五十余米落差的瀑布,甚有银河落九天之美,观后令人心旷神怡。

 
 
 
 
 
 
 
 
 
 
 
 
 

唐山古长城

唐山古长城是指万里长城在唐山境内蜿蜒的220公里,有名关险隘29处。其势巅连起伏、奔腾浩瀚,荟萃了明长城的精华。长城沿线民风古朴,掌故传说颇多,是唐山旅游的精品。遵化鹫峰山长城、迁西潘家口水下长城、迁安大理石长城、青山关、喜峰口、冷口关、监狱楼、七十二券楼、水门、长城砖窑、养马圈等皆为长城独秀,近年来在国内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鹫峰山山上长城高不足一丈,宽不过三尺,因为修长城的官吏贪占银两,偷工减料,是典型的“豆腐渣长城”。青山关城高一丈四尺,周六十六丈九尺,建于明万历年间,远看玲珑剔透,古色古香。72券楼由大小72拱组成,造型奇美;水门由青砖砌成拱形,经数百年风雨山洪冲刷仍保存完整。

 
 
 
 
 
 
 
 
 
 

龙泉关

据《畿辅通志》载:“明正统二年(1437)建,景泰二年(1451)又于西北筑上关城。天顺二年(1458)及成化十二年(1476)皆添设官兵戍守。嘉靖二十五年(1546)改筑关城,守御益密。”龙泉关上关在西北,下关在东南,相距约 5公里,沿山曲折,隘口很多,现存龙泉关城遗址为上关关城,原为周围2.5公里、城高约 12米,砖砌城墙、遗存北门向南开,砖拱门洞,宽3.5米,深10米,大型条石砌基。龙泉关西10公里是长城岭。长城岭石砌长城,残损严重. 阜平县内长城由山西省灵丘县的下关村向南入境,至吴王口村分为两线:西线,以长城岭、下庄乡进灵寿县李家沟村,入平山县界;东线,以段庄、七里沟等村,进入山西灵丘县谢子坪村,然后,与涞源县长城连接,明长城在阜平境内120公里。这段长城为万历元年(公元1569年)至万历四年(公元1573年)修建。

 
 
 
 
 

紫荆关

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

 
 
 
 
 
 
 
 
涞源长城

涞源长城从山西灵丘的狼牙口入境,此处有两座敌楼,分别为茨字壹号台、茨字贰号台,互成犄角之势。两座敌楼之间的山口处,砌有约800米的城墙。由此向东至七亩地村一段以山为险,未筑城墙,由七亩地村开始又砌城墙,敌楼为插字号台,最西一座为插字46号台,向东至白石山林场止共计46座敌楼,此段统归插箭岭城堡守将管辖。

 
 
 
 
 
 
 
 
 
 
 
 
 
 

 
 
 
 
 
 
 
 
 
 
 
 

小河口长城

在辽宁绥中的永安乡,有一条古老的长城, 是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主干线,贯穿7个自然村的古长城,现在人们习惯称她为小河口长城,小河口长城坐落在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一带雄险陡峭的燕山山脉上,由于雄居于险峻的山岭,所以又有“第三八达岭”之称。是辽宁省与河北省的分界线。小河口长城是用青砖修建的,城墙上的石头长满了青苔,书写着久远的历史。这段大约长8.9公里的长城至今依旧砖石坚牢,约有31座敌楼、18座战台、14座烽火台。据史料记载,小河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小河口长城位于葫芦岛绥中县永安乡西沟村,小河口是西沟村的一个自然屯,这里的长城因远处深山老林,鲜为人知,是原汁原味的野长城,小河口地势险要,两山夹一沟,长城扼守水关,这里的原始森林景观自然和谐,长城被森林掩映,敌楼上长着百年青松,气势雄伟,令人叫绝,更令人赞叹的是,这里的敌楼门窗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具有着独特的阴柔之美,被专家学者称为“女性长城”。

 
 
 
 
 
 
 
 
 
 
 
 
 
 
 
 
 
 
 
 
 
 
 
 
 
 

山丹长城

张掖山丹县长城分两类:一为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全长98.5公里,呈东西走向。由壕沟、自然河烽燧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二为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走向、长度都和汉长城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象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且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实属罕见。山丹汉明长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誉为“露天博物馆”。

 
 
 
 
 
 
 
 
 
 
武威长城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汉辟河西四郡后汉武帝为保住河西,切断匈奴与羌族的联系保证“丝绸之路”畅通,即开始修筑长城。每隔五里或十里筑古烽燧台,设戊瞭望。在武威境内沿沙漠边沿而筑的汉长城,东与古浪县境内圆墩子滩汉长城相接,沿红水河岸,向西至九墩滩,计100余公里,其中,长城乡月城墩一段,保存良好,残高6米,基宽2.5米,有烽燧20余座,现仍可见。明万历年间,朝廷为了巩固和加强武威这一军事战略要地,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的进攻,又在汉长城的基础上增修了百余里坚固的“边墙”。现在,武威境内明长城大部分完好。汉、明长城可谓河西走廊的一大奇观。

 
 
 
 
 
 
 
 
固原长城

秦、汉王朝与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长期对峙,时有战争。秦惠文王时,拔义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时,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就是固原城北战国秦长城。这条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起自甘肃省临洮县的洮河谷地,途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县,顺葫芦河东岸经北峡口从闫庙进入宁夏西吉县,经黄家岔、玉桥、张结子、好水川口,单民、兴隆镇、谢家东坡、王家湾、韩家堡至将台,在将台以90度的角度转折向东,顺马莲河河谷至马莲水庙出西吉而进入固原县的张易乡,至黄堡东,转折为东北方向,进入红庄乡政府。长城过红庄后进入滴滴沟,出滴滴沟山口后至孙家庄、白家湾,在这里又转折向东,经过吴庄、闫家庄,至明庄西北,便分为两道,形成"内城"和"外城"之分。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素有 “古丝绸之路重镇”美誉,境内一段战国秦长城遗址长期遭到当地一些农民的耕地蚕食,有的地方已经变为耕地。据了解,这段战国秦长城现存高度在1米至3米之间,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

 
 
 
 
 
 

榆林镇北台长城

镇北台位于陕西榆林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镇北台建于1607年,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台为正方形,四层,外砌砖石,占地5000平方米。第一层高10.20米,第二层高8米,第三层高4.10米,第四层高4.40米,台北额题“向明”二字,为万历时巡抚涂宗所书。台的每层有石台阶可登,台依山据险,巍峨挺拔。站在镇北台之顶远眺,金沙蓝天、碧澄水库、逶迤长城、绿色林带和欣欣向荣的城郊建设风貌相辉映,构成了无比绚丽的彩色画卷。你看那碧波荡漾的红 石峡水库,你看那榆林人民战天斗地的两大奇迹:治理沙漠的辉煌成果——沙地植物园和沙漠运河——西沙渠、榆东渠;你看那榆卜界沙漠海子风光和郁郁葱葱的林带果园;你看那秦长城的烽火台遗迹和起起伏伏的黄土丘陵,还有16世纪汉蒙友好贸易的红山市——易马城、红石峡和榆林古城,多么壮丽的画面!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榆林长城

榆林地区的明长城东起府谷,西至定边,沿途城堡林立,规模宏大。虽屡遭破坏却依然能看出其当年的雄伟,其中尤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为完好。
 
 
 
 
 
 
神木长城

长城由府谷县陈家峁村向西南入神木县界,其大致走径为:由神木县永兴乡的斗家峁村继续向西南方向,经秦家燕湾村至红墩村,向南经官地、新沟则村至红石崖村。由红石崖村沿窟野河东岸向西南至神木县城北水轮村,过窟野河至铧山村。由铧山村向南偏西至解家堡乡的大柏堡。然后转西南经万家沟至高家堡乡的口子上村。继续向西南经奥庄子、梁家界、南圪(土劳),再折向东南方向至秃尾河东岸喇嘛河村。过秃尾河继续向西南经玄路塔、凉水井、草湾沟等村至三台界村南。由此继续向西南,出神木县境入榆林县界。神木县境内所辖长城约长一百八十华里。
 
 

三关口长城

三关口明长城位于银川市西40余公里的贺兰山南部。此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处可看到残断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原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建有关隘。

 
 
 
 
 
 
 
 
 
水洞沟长城

水洞沟遗址是由明长城、藏兵洞、边沟、大峡谷、红山堡、瓮城等共同构成的。明长城为土夯长城,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明长城西至入黄河巨龙的长城小龙头称为两龙交汇处,东至盐池境内。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南边的水洞沟景区地貌尽收眼底。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举夺回河套地区以及今甘肃以南大片土地,沿河“筑四十四县城”,于今长城北筑浑坏障,是否于此筑长城,历来有争论。但2005年3月25日,《银川晚报》所载周兴华先生《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的由来与黑山峡长城的始筑年代》一文中,引陈正祥教授在《中国文化地理》中说:“秦代长城的最西一段,大致是从今天灵武,金积、中卫、靖边(系靖远之误)经过兰州迄临洮。”又引黄麟书先生《边塞研究》中说:“秦长城位置所在……以今地言之,起自甘肃省岷县城(临洮)西20里……入宁夏省,经中宁(旧时中宁、中卫系一县)县城之北,金积、灵武、陶乐三县城之西……”文章最后又引《汉书.匈奴传》载:“杨雄:以秦始皇之疆,蒙恬之威,带甲四十余万,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如果是这样,秦于灵武筑长城,与今之长城遗址有无关系,或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尚待研究。 

 
 
 
 
 
 
 
 
 
 
 
 
 
 
 
 
 
 
 
 


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为明长城西端的起点,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它与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于世。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关城层楼重叠,飞檐凌空,巍峨宏伟,气势壮观。关城两翼,坚固的长城爬山越岭,蜿蜒逶迤,烽墩众多,布局合理,形成了一个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的设计十分考究,它由内城、瓮城、外城、楼阁和附属建筑组成,重城并守,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内城是关城的心脏,当时的军事指挥机关、辎重物资均在内城中。城两侧建有两条宽阔的砖铺面马道,可直达关楼,通向城项各处。南北城墙中部,各建有三间通廊式敌楼一座。城墙四角有两层式角楼四座。内城东西门顶上,各建有三层城楼一座;围绕东西门还建有瓮城,面积各约550平方米;瓮城与内城城墙齐高,封存门均向南开,不与内城门直通,不但增加了关城肃穆幽深,也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围绕内城和瓮城,建有一道外城。外城西面叫罗城,城基全用石条砌筑,上部墙体均用砖砌,正对着西瓮城开一道城门,门楣有“嘉峪关”三字,为关城的正门。此门顶上建有三层重檐城楼一座,庄重大方。东、南、北三面外城均为土墙,周长1100米。城外修有护城壕。外城东面建有“闸门”,上有一座三间式闸楼。闸门之内,有一个广场,有明清建筑文昌阁、关帝庙牌楼、戏楼等。出关西行百余米处有“天下雄关”碑。

 
 
 
 
 
 
  
 
 
 
 
 
 
 
 天下雄关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