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学中医让你一看就明白

 春风杨柳荷香 2013-10-02

[转载]教你学中医 <wbr>让你一看就明白

2012年10月23日是2012年壬辰岁霜降。易经云:履霜,坚冰至。果然昨天就开始冷起来,降雨一度变成降雪。太阳寒水司天的运气果然寒的紧,霜降就开始飘雪了,将小雪提前了两个气(一气十五天)。大概因为白天睡多了,所以晚上醒得早,横竖睡不着,也许受梦中一个老同事开诊所的情节的启发,突然一个想法冒了出来,该教大家学中医了。来论坛的朋友其实大多都是想学中医的,这从注册论坛的理由中能看出来。作为论坛的主人,打着中医养生的旗号,却没有能让让到来的朋友达到目的,令很多朋友对中医生了退心,实在是失责。或许是到了该还债的时候了,不还不让睡觉了。好了,闲话到此,下面开始言归正传。

一、中医实在易

中医能学会吗?答曰:能。

用当过枣强县令的陈修园老先生的书名来概括中医的教与学,就是:中医实在易。
是的,这是真话,中医实在太简单了。把中医复杂化、神秘化,是教者的失职与误导。可以说,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让人不明白,就是在歪曲掩盖事物的真相。

说到这里,是要提醒我这个讲道理的人,不要再次误入歧途,不要再让听者说不明白。如果我不能让大家觉得明白了最基本的道理,就算滥竽充数,就算骗人,敬请拍砖。

好了,再次言归正传。

1、道理

首先,中医的道理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大家耳熟能详又不知所云的阴阳。真的像大家认为的那样,阴阳不知所云吗?当然不是。大家以为阴阳不知所云的原因,是因为阴阳看不见听不着,无从把捉。是的,因为阴阳只是两种属性,而且是万事万物都必然会有的属性。如果换成昼夜、寒热、水火、男女,这些看的见摸得着可以感受的现象,你还会不知所云吗?那么区别阴阳的属性有什么用吗?当然,中医的道理就在于对阴阳的调节,而调节的前提首先是对阴阳属性的判断。这个也简单,难道寒热水火不容易分辨吗?就像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用雨雪霜露寒暑温凉对温度与湿度的调节一样,中医正是运用自然的规律,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偏颇与变化做相对平衡的调节的医学。用《素问》岐伯对黄帝的话来说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也就是仔细地观察阴阳的不平之处,然后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其平衡。这就是中医治病的道理。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无太过不及。既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寒;既不要太燥,也不要太湿。就像种庄稼,不要旱,也不要涝。又像煮饭,既不要生,也不要糊。这个度就是中医要掌握的分寸,一切调节都应适可而止,太过不及都是不平。就像在沙堆上立竹竿,任何人都能判断偏颇,并将其扶正。中医的目的就在扶正,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是的,你不得不承认,这些道理你都明白。但为什么落到人身上,变成治病的医理你就糊涂了呢?这就涉及到了对人体阴阳偏颇的判断,人毕竟没有竹竿那么直观。实际上也不难,只是你没有学会怎么看。怎么看在医学就叫诊断,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谨察阴阳所在”,根据诊断的结果就可以“而调之”,使其趋于平衡,这就是所谓的治疗。

先说诊断。中医的诊断归纳起来不外四个方面,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又不知所云的“望闻问切”。望就是用眼睛看,闻就是用耳朵听或是用鼻子嗅,问就是用嘴来问,切就是用手指摸。这些大家都能明白,但具体到看什么听什么摸什么,就又要不知所云了。其实还是不难,无论是看听还是摸,目的都还是“谨察阴阳所在”,以便“而调之”。要进行调节必须要对偏颇有所了解,就像扶正竹竿一样,不知偏在哪里,想要扶正是不可能的。

无论望闻问切,凭的都是人的感觉,如果没有感觉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就像脉诊的“指下茫然”一样,其实就是抓不住要领,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切诊断的没感觉都是一样。其实不是没感觉,而是不知道该感觉什么,也就是抓不住要领。如果抓住了要领,其实真的一切很简单,就像《素问》所说的那样: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首先说望,望什么?不外色与形而已。色是什么?色就是气,常言道,气色不错,或气色不好,就是这个气。气是可以通过色来观察的,这个实际上谁都会,只是日用不知而已。形是什么?这个更简单,高矮胖瘦,谁都能判断。好了,又要搬出经典的话了:阳化气,阴成形。就在这个你一眼就能看出来高矮胖瘦气色好坏之中,阴阳的属性已经完全对你展现出来了。而且是阴与阳两个方面同时展现的:色属阳,阳化气,形属阴,阴成形。剩下的你都会判断了:色暗,阳少了;形肥,阴多了。多么简单!接下来你都知道该怎么调节了:阳少了,该晒晒太阳了;阴多了,该运动运动了。动生阳,静生阴,原来这个道理你也明白的。如果你明白一点方药的知识,甚至都可以准确开方了:怕冷?用点桂枝汤吧。肚子胀?用点理中丸吧。不难吧?

这时可能会有学过中医的朋友要质问,你怎么只说阳少阴多,难道没有阳多阴少的吗?当然,上面只是举了较常见的一面,有阴自然会有阳。阳多阴少什么样?首先还是色,阳少的色暗,阳多呢?自然是色明了。怎么明呢?面红或白,就像晴天的颜色一样。然后是形:阴成形,阴多是形有余,阴少自然形不足。

说到这里,涉及到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过关,后面的进展会非常顺利。这可以说是一个很专业的中医问题,而且是古来就容易被误解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很瘦的人,按理说是阴不足了。那这个人的阳到底是有余还是不足呢?同理,一个形有余的人,阴有余的同时,阳是有余还是不足呢?
 
2、阴阳的层次与转化

其实,单纯从形的有余不足上,是无法确定内在阴阳的多少的。因为形与色只是阴阳的表浅层面,更深层的阴阳是这层表皮下面蕴藏的能源与能量的多少。而表里有时并不完全如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时就需要参考脉诊来辨一下内在阴阳的虚实了。

回到前面的话题,一个瘦人,形是不足的,但这个形只是阴的表面。如果这个瘦人的内部蕴藏着足够的阴精,这个不足的形就有转变为有余的可能。很多少年清瘦中年发福的人就是这种情况,所谓的发福,不过是把内藏的阴精释放出来转化成了形而已。这里又涉及到阴阳的转化问题,所谓“阳生阴长”,“气生形”,说的都是阴成的形,正是阳气聚集转化而成,没有足够的气,是生不成有余的形的。也就是说生成有余的形,必然要消耗一定的气,消耗一定的气,也就意味着要释放一定的阴精。这样,阴阳形气的转化就在三个层面中进行:精——气——形。从表里的关系来定性,精与气之间,精属阴,气属阳;气与形之间,气属阴,形属阳。这样形气阴阳的属性就发生了转变,“阳化气,阴成形”也就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露在表面的属阳的身体在不断的动态之中消耗着阳气,阳气不断聚集成形来补充身体的消耗形成的缺损,同时,阴精不断化为阳气来补充阳气聚集成形造成的空缺。这样,形、气、精就在耗损中不断的减少,一直到精尽人亡。精者,身之本也。本没了,生命之树也就立不住了。

如果说精是身体的能源,气就是身体的能量。精是储蓄着的能量,气是释放了的能源。形不过是消耗能源的机器而已,机器的功率越大消耗的能源就越多。人的形体越大,消耗的能源越多。人的动力越大,消耗的能源越多。由此可见,瘦人的阴阳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形体的大小,还取决于力量的大小,也即气的多少。

纵观一个健康人的一生,形与气通常有这样的变化:少年时血气未定,形偏于不足,而气是有余的,气大于形,所以动多静少,好跑动。这时先天的精还没有大量被释放,所以后劲无穷不知疲倦。这时身体还没最后长成,最怕提前释放可以生殖的肾精,最终导致形的亏损,故孔子谓此阶段“戒之在色”。中年阶段,血气大盛,气与形俱有余。这时身体壮盛,能源不断转化成能量,动力十足,创造力最强。这时形与气基本持平,动与静势均,好散步。因为血气方刚,宁折不弯,为争取不惜代价,所以孔子谓“戒之在斗”。老年阶段,气血已衰,气不足以生形,故形转瘦。若形气俱不足,相对持平,气尚不为身累,故常言道“有钱难买老来瘦”。若形大于气,形反而成为气之累赘,气先不足以运身,故好卧。此阶段形气俱不足,常有亏欠感,易生贪心,故孔子谓“戒之在得”。

现在回到前面的问题:首先,瘦人的阴未必是不足的,如果他的气有余,就说明内有足够的阴精,即内在的阴是有余的。有阴精就可以转化为足够的气,即使这个气并没有生成有余的形,也还是可以看作阳是有余的。如果这个瘦人的气是不足的,那么他内在的阴精也必然不足,这就可以说他的阴也是不足的。没有足够的阴精,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气,无论他的形是有余还是不足,他的阳都是不足的。所以,阴阳的有余不足,本质上是精气的多少,与形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当然,一个阴形不足同时精气也不足的人,比阴形有余精气不足的人阳更不足,因为他连生成有余的形的气都没有。所以,病入膏肓的人最后精气耗尽的时候,大多是骨瘦如柴的。

另外,形还有个刚柔度的问题,也即肌肉与脂肪的分配量问题。以性质划分,肌肉是属阳偏于生发的,脂肪是属阴偏于收敛的。动生阳,静生阴,也可以理解为动劳长肌肉,安逸生脂肪。三国中刘备在荆州感叹自己髀肉复生,就是因为久不骑马作战过于安逸所致。所以,劳逸宜结合,既不可妄作劳,也不可安逸太过。肌肉多则易于释放阴精,随时转化为动力。肌肉是强壮的象征,但强壮也会付出代价,这就是过多过快地消耗生命的根本——阴精。所以运动员的平均寿命会短于普通人。男子的肌肉含量普遍高于女子,男子的平均寿命也低于女子。“强梁者不得其死”,“物壮则老”,“柔胜刚,弱胜强”,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对此结果做出了预言。
 
3、血肉

男女平均寿命的差距显示,无论男女外在形体的不同,还是内在性情的差异,都从寿命的长度上表现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趋势。近年统计表明,男女平均寿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这应该与近年来男女平等甚至女子优先(优先意味着提前结束,偶数大于奇数)的诉求不断增大以及女子性情阳刚化的转变有关。这种变化趋势说明了男女寿命长短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与个体形体与性情的刚柔度有直接关系。女子性情的阳刚性不断上升及在形体审美上追求骨感的总趋势,正在不断地拉近男女平均寿命的差距。

人类的身体又被称为肉体,可见这个形大部分是由肉构成的,肉少了就不免形销骨立了。身体从里到外不外骨筋脉肉皮五个层次,练武之人有句口诀: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却不提血肉,从中可以看出血肉在身体中的特殊性。皮骨筋在身体长成之后体积上通常很少变化,若非特殊的锻炼与养护很难再有增长,倒是血肉随时会因饮食劳逸的变化表现出不同。人的营养程度首先会直观地表现在血肉上,营养不足会面黄肌瘦,营养太过会脑满肠肥,这个瘦与肥都是直观地表现在肉的多少上。在通常的观念中,无论肥还是瘦都是不健康的。健康的外观应该是:瘦不露骨,胖不露肉,骨肉均亭,身材匀称。无论以胖为美,还是以瘦为美,都不会过于偏离匀称这条中线。人类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标准会围绕这条中线呈曲线波动,但一般不会偏离这条中线太多,这是由适中均衡的自然标准所决定的。

表面上看身体是由血肉构成的,但实际上支撑身体的是骨,维系身体的是筋,包裹身体的是皮,血肉只是筋骨皮的填充物而已。虽然只是填充物,血肉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血肉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筋骨皮的稳定度。骨的坚硬度,筋的柔韧度,皮的松紧度,都是靠血肉提供的营养物质来滋养的。血肉是从饮食化生的,所以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常谈。饮食的营养度也是人类自古以来最关心的问题,无论年节还是喜庆,都会成为人们为改善生活而好好吃上一顿的理由。

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营养太过也会增加身体的负担。正所谓过犹不及,世界最权威的营养学家经过多年统计调查发现,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中风等要命病,都与营养过剩有关,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糖尿病更与此有直接的关系。所谓的营养主要指的是动物蛋白,也即是通常所说的肉。其实无论动物蛋白还是植物蛋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油脂态,也即粘稠性。饮食过于油腻粘稠,导致血液粘稠甚至凝固,无法正常运行代谢,最终造成循环代谢的中断而致命就成为必然了。没有因为营养供应中断而丧生,反因营养供应超过身体代谢能力而致命,实在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血肉是形的体现,是皮骨筋的营养来源。血肉为饮食所化,饮食是脾胃吸收消化生成血肉的原料。在饮食到血肉的转化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是脾胃,脾胃功能强弱,与肉体的形的有余不足有直接的关系。脾胃的功能直接表现为对饮食向血肉的转化上,这个转化的力量取决于脾胃的气的多少。也即脾胃有多少“阳化气”,身体就有多少“阴成形”。但并不是脾胃功能越强形就越有余,如果偏离了匀称的中线,就说明露肉了,也即脾主藏的功能下降了。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六腑中处于中心地位,被称为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五行属土,相当于孕育人体生命的土壤,土壤的肥沃与贫瘠会直接决定形体的长势。中医脉诊强调的关乎生死的“胃气”,也就是土壤的再生能力。失去再生能力的土壤是不能孕育生命的,即使播下了健康的种子,也不会生根发芽。失去了再生能力的脾胃,既不能生产气血,也不能为五脏转化收藏精微,生机无法持续,人体的生命力也就随之枯竭了。

说到脾胃的功能,就又涉及到了脾胃动力的来源问题。前面说到精为身之本,精化气,但这只是一个较深的层面。精为一身化气之源,并不意味着精会直接转变为脾胃的动力。精的使命在于维系身体的根本,也即皮骨筋的稳定度,不能直接出面来造血肉。那么,脾胃把饮食转化为血肉的动力究竟来自哪里呢?

 
4、生化

前面说过,形不过是消化能源的机器而已。《内经》上也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大意是说,人体这部机器的使用寿命就在于能源转化为能量的升降出入过程,而机器的稳定性正是维持升降出入顺利的必要条件,如果机器部件老化零散报废了,升降出入的转化也就停止了。

那么,这个出入升降的生化过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人体这部机器都摄入了什么能源。首先是饮食,这包括固态的食物和液态的饮品,主要来源是植物和水。对饮食的吸收与排泄,基本可以与出入对应。那么升降指的是什么呢?有的朋友已经想到了,呼吸。是的,呼吸的吐纳不正是在一升一降中进行吗?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出结论了:人体这部机器除了需要摄入饮食转化为动力,同时还需要呼吸来促成这个转化过程。出入指的是饮食的摄入与排泄,也就是能源的转化与代谢。升降是指气的吸入与呼出,是气的升降在促成饮食也即液态与固态的原材料在合成能源并转化为能量。就像风的助燃一样,呼吸间的一升一降的气体正是饮食转化为能源能量的催化剂。

既然用了生化这个古今通用的题目,下面就不得不借用一下属于现代科学范畴的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来全面了解一下生化的全过程了。作为现代人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常识,动物要生存就不能不呼吸,呼吸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而植物正相反,吸收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并释放的是有机物和氧气。这样,植物在活着的时候释放出动物赖以生存的氧气,死后留下有机的身体可以作为动物的食品。可见,在地球这个小宇宙中,动物和人类是依靠植物生存的。下面我们就沿着氧气、水、植物的线索探索一下生化的每一个环节。

 

1、氧

必须承认,在氧气被发现之前,人类只知道自己在呼吸空气,并不知道氧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对缺氧导致的窒息也缺乏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公元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对燃烧现象的研究,经二十天实验发现空气中有五分之一的气体是可以助燃的,其余的空气既不能助燃也不能供人类呼吸。一七八九年,拉瓦锡在他的名著《化学概论》里,清楚地阐明了燃烧的本质:一、燃烧时发出光和热;二、物质只有在氧气中燃烧(也有例外,如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氯气也能在氢气中燃烧);三、氧气在燃烧时被消耗;四、燃烧物在燃烧后所增加的重量,等于所消耗的氧气的重量。于是人类才了解,氧气对于燃烧以及呼吸的重要性。

后来科学研究又发现,地球空气中大约含有体积为20.947%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氧气。地球的大气层形成初期是不含氧气的,原始大气是还原性的,充满了甲烷、氨等气体。大气层氧气的出现源于两种作用,一个是非生物参与的水的光解,一个是生物参与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光合作用对大气层的影响巨大,它造成了大气层由还原氛围向氧化氛围的转变。使得水光解产生的氢气能重新被氧化为水回到地球而不至于扩散到外层空间去,从而防止了地球上的水的流失。同时光合作用也加速了大气层氧气的积累,深刻地改变了地球上物种的代谢方式和形态。


2、氢

说到了氧,就不能不说氢了。正是氢和氧的化合,才构成了水这个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氢的发现早于氧,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发现了氢,称之为可燃空气,并证明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氢在通常条件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气体分子由双原子组成。在地球上和地球大气中只存在极稀少的游离状态氢。在地球上氢主要以化和态存在于水和有机物中。水中含11%的氢,可以说是氢的“仓库”;泥土中约有1.5%的氢;氢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一千万分之五。氢有三种同位素:氕、氘(音刀)、氚(音川)。普通的氢的原子量是1,氘和氚的原子量分别是2和3,也称为“重氢”和“超重氢”,它们与氧结合生成的水分别叫重水和超重水。水在地球上的总重大约是140亿亿吨,其中重水还不到万分之二。为了得到一公斤重水就要消耗掉6万度电和一百吨水,价格要比黄金贵。而超重水在大海里连十亿分之一也找不到,只有靠人工的方法去制造。制造一公斤超重水要消耗近十吨的原子能量,一个工厂一年也不过制造几十公斤超重水,超重水的价格比重水还要贵上万倍,比黄金要贵几十万倍。表面看来,重水和一般的水没有什么两样。但重水中不能孕育生命,既不能养鱼,也不能令种子发芽。一立方米重水比一立方米普通的水要重105.6公斤。普通的水在零度时结冰,在100℃时沸腾;而重水在3.8℃时就变成了冰,人们把它叫做“热冰”。重水有放射性,是原子反应堆最好的减速剂和载热剂,氢弹就是用它来制造的。重氢在极高温度下会产生原子核的聚合反应,发生强烈的爆炸,它的能量相当于几千万吨烈性炸药。一个普通的氢弹就能炸毁一座城市。如果把它爆炸时放出能量全部转换成电能,人类几十年也用不完。


3、水

说完氢和氧,接下来自然要说氢氧的合成物——水了。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一种可以在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的物质。固态的水称为冰;气态叫水蒸汽。水汽温度高于374.2℃时,气态水便不能通过加压转化为液态水。水的密度在3.98℃时最大,为1?103kg/m3;温度高于3.98℃时,水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0~3.98℃时,水不服从热胀冷缩的规律,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水在0℃时,密度为0.99987?103 kg/m3;冰在0℃时,密度为0.9167?103 kg/m3,因此冰可以浮在水面上。水的热稳定性很强,水蒸气加热到2000K以上,也只有极少量离解为氢和氧;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会离解为氢和氧水。水通常多是酸、碱、盐等物质的溶液,习惯上仍然把这种水溶液称为水。纯水可以用铂或石英器皿经过几次蒸馏取得,当然,这也是相对意义上纯水,不可能绝对没有杂质。

生物圈可以分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在生物圈几个区域作如下的水循环:1、从海洋或其他水体中,也可以从动植物体内蒸发进入空气;2、从天空中下沉进入海洋,从陆地径流进入海洋;3、大多数水蒸气从海洋蒸发又返回海洋,而风将水蒸气刮走穿过陆地,再从陆地径流流回海洋,大约36Tt/年。每年有107Tt的降水,水从陆地上蒸发71Tt/年。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了云,云中的水通过降水落下来变成雨,冬天则变成雪。落于地表上的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从地层里冒出来,形成泉水,经过小溪、江河汇入大海。形成一个水循环。雨雪等降水活动对气候形成重要的影响。在温带季风性气候中,季风带来了丰富的水气,形成明显的干湿两季。此外,在自然界中,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水还会以冰雹、雾、露水、霜等形态出现并影响气候和人类的活动。浓缩的水可以反射阳光形成彩虹。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从空中来看,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水侵蚀岩石土壤,冲淤河道,搬运泥沙,营造平原,改变地表形态。地球表层水体构成了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现的。水是所有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中水占70%;而水母中98%都是水。水中生活着大量的水生植被等水生生物。水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对陆生植物来说,失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植物通过气体交换的失水量要比动物通过呼吸的失水量大700倍!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如果不摄入某一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也许还能继续活几周或带病活上若干年,但人如果没有水,却只能活几天。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水,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  


4、氮

空气中含有大约78%的氮气,占有绝大部分的氮元素。

1772年,英国的丹尼尔?卢瑟福,从磷和空气作用后剩下的气体中发现了氮,在动植物体中的蛋白质内含有氮。同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曾经分离出氮气,把它称为“窒息的空气”。拉瓦锡在二十天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燃烧后剩余的空气既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动物呼吸。他把这剩下的五分之四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氮是许多生物过程的基本元素;它存在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是构成诸如DNA等的核酸的四种基本元素之一。在植物中,大量的氮素被用于制造可进行光合作用供植物生长的叶绿素分子。绝大部分的氮素被非共生或共生的固氮细菌所固定,这些细菌拥有可促进氮气和氢化和成为氨的固氮酶,生成的氨再被这种细菌通过一系列的转化以形成自身组织的一部分。某一些固氮细菌,例如根瘤菌,寄生在豆科植物(例如豌豆或蚕豆)的根瘤中。氮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氮的化合物是食物、肥料、炸药的重要成分。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5、碳

前面提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说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又涉及到一种重要元素:碳。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生物体内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碳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晶态单质碳如金刚石、石墨;有无定形碳如煤;有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动植物、碳酸盐如大理石等。单质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取决于它的晶体结构。高硬度的金刚石和柔软滑腻的石墨晶体结构不同,各有各的外观、密度、熔点等。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稀酸、稀碱和有机溶剂;不同高温下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在加热下,单质碳较易被酸氧化;在高温下,碳还能与许多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碳化物。最常见的两种单质是高硬度的金刚石和柔软滑腻的石墨,它们晶体结构和键型都不同。石墨每个碳都是三角形3配位,可以看作无限个苯环稠合起来。金刚石是最为坚固的一种碳结构,其中的碳原子以晶体结构的形式排列,每一个碳原子与另外四个碳原子紧密键合,最终形成了一种硬度大、活性差的固体。金刚石的熔点超过3500℃,相当于某些恒星表面温度。碳的化合物中,只有碳的氧化物、硫化物属于无机物: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硫化碳(CS2)、碳酸盐、碳酸氢盐等。其它含碳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由于碳原子形成的键都比较稳定,有机化合物中碳的个数、排列以及取代基的种类、位置都具有高度的随意性,因此造成了有机物数量极其繁多这一现象,目前人类发现的化合物中有机物占绝大多数。有机物的性质与无机物大不相同,它们一般可燃、不易溶于水,反应机理复杂,现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分科——有机化学。碳是占生物体干重比例最多的一种元素。碳还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地球上循环于大气层与平流层。在大多数的天体及其大气层中都存在有碳。


6、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

在碳的氧化物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差一个氧,但性质截然不同。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因此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或工业生产煤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一氧化碳分子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十2,能进一步被氧比成+4价,从而使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一氧化碳能够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CO+O2=点燃=2CO2。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因此一氧化碳可以作为气体燃料。一氧化碳是含碳燃料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一种中间产物,最初存在于燃料中的所有碳都将形成CO。一氧化碳是大气中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污染物,也是燃烧过程中生成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大气中的CO主要来源是内燃机排气,其次是锅炉中化石燃料的燃烧。CO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若能组织良好的燃烧过程,即具备充足的氧气、充分的混合,足够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滞留时间,中间产物CO最终会燃烧完毕,生成CO2或H2O。因此,控制CO的排放不是企图抑制它的形成,而是努力使之完全燃烧。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O?,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并生成碳酸。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二氧化碳被认为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实验证明在CO2高浓度的环境下,植物会生长得更快速和高大。但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可会影响大气环流,继而改变全球的雨量分布与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由于未能清楚了解“全球变暖”对各地区性气候的影响,以致对植物生态所产生的转变亦未能确定。凡是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释放出CO2。石油、石腊、煤炭、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也要释放出CO2。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也会释放出CO2。所有粪便、腐植酸在发酵,熟化的过程中也能释放出CO2。所有动物在呼吸过程中,都要吸氧气吐出CO2。所有绿色植物都吸收CO2释放出氧气,进行光合作用。CO2气体,就是这样,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进行无声无息的循环。一切工业生产,城市运转,交通等都离不开排放二氧化碳。


7、蛋白质

蛋白质,是化学结构复杂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由C(碳)、H(氢)、O(氧)、N(氮)组成的,一般蛋白质可能还会含有P(磷)、S(硫)、Fe(铁)、Zn(锌)、Cu(铜)、B(硼)、Mn(锰)、I(碘)、Mo(钼)等。这些元素在蛋白质中的组成百分比约为:碳50%,氢7%,氧23%,氮16%,硫0~3%,其他微量。

蛋白质是荷兰科学家格里特在1838年发现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种极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占人体干重的54%。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这种运动方式是通过蛋白质来实现的,所以蛋白质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运动、遗传、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人体的每个组织:细胞、骨骼、肌肉、皮肤、毛发、内脏、大脑、血液、神经、内分泌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生命运动需要蛋白质,也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的必须营养素,是细胞组分中含量最为丰富、功能最多的高分子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各种生命功能执行者的作用。蛋白质是机体细胞和细胞外间质的基本构成成分,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的三大基础生理功能分别是:构成和修复组织、调解生理功能和供给能量。蛋白质占人体重量的16.3%,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9.8kg。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食物蛋白分解的氨基酸参与体内蛋白质合成,这一作用是糖、脂类营养物不能代替的。因氨基酸的组合排列不同而组成各种类型的蛋白质,人体中估计有10万种以上。人体内蛋白质的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蛋白质缺乏,成年人则肌肉消瘦、肌体免疫力下降、贫血,严重者将产生水肿。未成年人则生长发育停滞、贫血、智力发育差,视觉差。所以说饮食造就人本身。食用蛋白质要以足够的热量供应为前提。如果热量供应不足,肌体将消耗食物中的蛋白质来作能源。用蛋白质作能源是一种浪费,是大材小用。

即使作为现代人,相信也难免对上述这些现代科学常识生出耳目一新之感。在耳目一新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现代科学常识与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有什么联系吗?现代科学的发现对中医理论到底是证明还是证伪了呢?这是每个现代中医学习者都不能不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5、世界的诞生

顺着上面这些科学知识的线索,我们不妨把宇宙间原始的生化过程做一个简单的还原: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还没有形成,宇宙中空无一物。

突然,一束光照了进来。寂静的混沌之中动了一下,一个原始点无中生有地分裂成两个原子。原子不断转动,越转越快,最后形成一个漩涡。漩涡转转越大,终于成为了一滴水的形状。这就是五行之中的水。

这两个原始点中分裂出的原子就是氢和氧。氧比氢重,所以氢在上氧在下,氧和氢互相吸引,也不会上下分离。氢和氧在旋转之中又各分裂成两个,两个再分裂成四个,四个分裂成八个,第三次分裂成八个的时候,就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产生了燃烧,合成了一个水分子。燃烧所释放的光和热就是五行之中的火。接着剩下的六个氢原子又分裂成十二个,又有六个氢原子和三个氧原子合成了三个水分子。氢原子总是剩六个,氧原子却越剩越多。氢和氧又不断分裂合成,水分子越来越多。

很快,世界就成了一个水球。这就是河图所描述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于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合成一个水分子,每次合成都多出一个氧原子,于是单质的氧便以气体的状态围在水球的周围。同时,因为光的作用,水分子也会有一部分被光分解成最初的原子状态,于是又有一部分单质的氢以气体的状态漂浮到了氧气的外围。氢和氧在燃烧生成水的同时,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这种物质以颗粒结晶状态悬浮在水中,后来这种物质被命名为碳。一个碳原子又与四个氢原子化合为甲烷。碳不断的产生并聚集漂浮在水上,面积约来越大,形成了最初的大陆,这就是五行之中的土。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形成了一种新的硬度大、活性差的固体,这就是五行之中的金。碳与漂浮在水球之外的氧气化合,又合成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这是这个星球最初的状态。

水在光的作用下,又生出了一种绿色的有生命的物质,这就是最初的植物,植物的主要物质成分是氮,这就是五行之中的木。一个氮原子又与三个氢原子化和为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这种大气环境为生命的进一步产生繁衍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接着,植物不断在水中生长壮大,又来到陆地生根发芽。同时,氢氧碳氮又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之中生出了最初的单细胞动物。单细胞又经过无数次的分裂进化,终于进化成了水中游的鱼类,地上跑的兽类,天上飞的鸟类,以及最后直立行走于天地间的人类。

在这个叙述中,氢氧是最初的阴阳,氢为阳,氧为阴。氢与氧产生燃烧,化成火,形成水。正所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燃烧产生碳,碳属土,为构成一切固体的基础。碳进一步被压缩成坚硬的结晶体,这就是五行的金。碳又与氢氧合成的水化合,同时又与氮合成各种动植物生命体,这就是五行的木。

如果用最基本的元素来对应四象五行就是:氧属水,氢属火,碳属金,氮属木。土四不象,是氢氧碳氮的混合体。

这就是用中医原理化生出的关于我们这个星球和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最原始的故事。
 
6、生命的秘密

以下内容来自自然科学对生命的认识。


生命的简单涵义:

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化学进化达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系统。这种系统是能不断自我更新的、主要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复制和对体内外环境作选择性反应的功能。

现代生物学表明,地球上的生命,从简单的细菌到复杂的人类,它们的基本代谢途径相同,遗传密码一致,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近似。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两类大分子:一类是核酸,另一类是蛋白质(包括各种酶)。连目前已知的最简单的生命也都是由这两类分子组成的多分子系统。但这样的多分子系统只是生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生命的基本功能:

1、自我调节。它是生命的一个本质属性。任何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间,都在不断地调节自己内部的各种机能的状况,调整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高等生物的自我调节是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分子的、细胞的、整体的调节。即使是原核生物也有自我调节,而且它也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例如,细菌有能力合成许多自身所需要的分子,可是某一分子是否合成,合成的速度如何,则随自身内部状态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细菌内部所需要的分子,既不过多地产生,也不感到缺乏,而是靠自身的调节机制完成的。

2、自我复制。它是生命系统不同于化学系统的特征。狭义地说,自我复制是指DNA分子的解旋、两链分开,各自合成互补链,从而形成两个新的然而又相同的分子。广义地说,包括细胞分裂、繁殖在内。就根据而言,分裂、繁殖也是在分子复制基础上进行的;就结果来说,所形成的是两个相同的个体。由于生物繁殖有周期性,同时也由于疾病、杂交等原因会造成某些生物失去繁殖力,所以繁殖难以作为生命的基本属性。但自我复制则不同,只要不是处于解体状态下的生命,总存在自我复制。因此,它是贯串生命过程始终的属性。

3、选择性反应。对体内外环境的选择性反应是生命系统的又一重要特征。反应是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都具有的属性。不同的是,发生于非生命物质中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都不是自我完成的过程。只有生物有机体才独立地发生反应,而且这种独立的反应是有选择性的,它受着有机体自身的控制,并随体内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固然也存在扩散与渗透作用,但是细胞膜吸收什么,排除什么,却有高度的选择性。

自我调节、自我复制和独立的选择性反应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特征。生命系统的这些特征,就其基础而言,无疑是物理化学过程,服从物理化学规律。可是,这些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却转化为生命的东西,成为生命所特有的属性。虽然这三个基本属性的某一个,或某个属性的某些侧面,在无机界也可能存在,但只有在生命中这三个属性才有可能联系并相互结合在一个系统中。


生命的本质:

对于生命的本质问题,几千年来哲学家、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一个争论的问题,人们对它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曾经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取得的成果,给生命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他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88页)。20世纪40年代以来,许多自然科学家力图依据现代自然科学提供的新材料,探讨生命的本质,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定义,诸如“生命是分子结构”,“生命是动力学上稳定的实体”,“生命是开放的阶序系统”,“生命是能自我复制、突变与进化的系统”,等等。给生命下定义是一个困难的任务,甚至有人认为生命是无法定义的。关于生命的本质,人类还在继续认识和研究中。


生命的哲学定义:

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生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

 

生命的起源:

当地球形成之初,由于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非常强烈,致使地球处在一种极其炽热的状态下,那里不可能有生命。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和它的独特的天文位置及其结构生命便悄悄地演化了出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关注着生命的起源,出现了各种假说。今天除像遗传器的问题未解决外,大致过程轮廓已逐渐地清晰了起来。

旋光性的起源: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均为L-型,核酸中的核糖、脱氧核糖以及其他天然糖类均为D-型。生物如摄入旋光性相反的糖类或氨基酸,必须经过酶的作用使旋光性改正过来方能利用。学者们认为,这种旋光特性是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一个重要标准。有的学者认为旋光性在生命起源中完全是偶然形成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旋光性可能与宇称不守恒有关,并由此推测,L-型氨基酸与D-型糖类的存在,可能是由物质的不对称本性决定的。

旋光性定义:当光通过含有某物质的溶液时,使经过此物质的偏振光平面发生旋转的现象。可通过存在镜像形式的物质显示出来,这是由于物质内存在不对称碳原子或整个分子不对称的结果。由于这种不对称性,物质对偏振光平面有不同的折射率,因此表现出向左或向右的旋光性。利用旋光性可以对物质(如某些糖类)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生命的化学进化:

1、孕育生命的原始地球。初生地球的地壳薄弱,地球内的温度很高,火山活动频繁,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了原始大气。一般认为原始大气包括CH4、NH3、H2、HCN,H2S、C0、C02和水蒸汽等,是无游离氧的还原性大气。其主要根据是:①射电望远镜无线电波谱分析表明,现在离太阳较远、变化较小的行星如木星、土星等的大气,都是由H2、He、CH4、NH3等组成的还原性大气;②远古沉积岩所含的铁是氧化程度较低的磁铁矿(Fe3O4),而以后生成的“红层”所含的铁则是氧化程度较高的赤铁矿(Fe2O3),这反映了原始大气从还原性向氧化性的过渡现在地球的氧化性大气是蓝藻和植物出现后,通过长期的光合作用逐步形成的。

2、由于原始大气中无游离氧亦未形成臭氧层以阻挡、吸收太阳辐射的大部分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全部射到地球表面,成为合成有机物的能源。此外,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地球深处的放射线和宇宙空间的宇宙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也都有助于有机物的合成。在上述各种能源中雷鸣闪电似乎更重要,因为它所提供的能量较大,又在靠近海洋表面处释放,那里合成的产物很容易溶于水中。

3、生物小分子的合成。如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脂肪酸等的合成。

4、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可推想,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的生物小分子(单体),经过彼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聚合体)。

5、多分子体系的出现。生物大分子必须组成体系,形成界膜才能与周围环境明确分开,才可能进一步演变。由多分子体系进化为原始生命,是生命起源最关键的一步。


生物体的组成:

生物体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生物体由最基本的化学元素组成。

化学元素:

一切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核酸。原生质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胞壁不是原生质。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是C(碳)、H(氢)、O(氧)、N(氮)、P(磷)、S(硫)、Ca(钙)、Mg(镁)、Cl(氯)、Fe(铁)等,这些元素有些是细胞的组成物质,有些则是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例如:C、H、O和N都是构成生命物质的必需元素,它们均是构成蛋白质的必要成分。蛋白质则是原生质的主要构成成分,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P和S也是细胞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核酸和磷脂这些重要化合物均含有P,P还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一般指含碳氢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就叫有机物。各种物质在活细胞中的含量从少到多的正常排序是:核酸、无机盐、蛋白质、水。

核酸: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最早由米歇尔于1868年在脓细胞中发现和分离出来。核酸广泛存在于所有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内,生物体内核酸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不同的核酸,其化学组成、核苷酸排列顺序等不同。根据化学组成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简称 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移核糖核酸,简称 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核酸不仅是基本的遗传物质,而且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上也占重要位置,因而在生长、遗传、变异等一系列重大生命现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无机盐:

无机盐旧称矿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各种元素,除碳、氢、氧和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出现外,其余各种元素,无论其存在的形式如何,含量多少,统称之为无机盐。含量较多的有钙、镁、钾、钠、硫、氯等七种元素,约占人体总成分的60-80%;其他元素如铁、铜、碘、锌、锰和硒等,由于存在的数量极少,故称之为微量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共占原生质总量的95%。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以上六种元素组成的。例如,蛋白质是由C、H、O、N等元素组成的,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还将进一步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例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肪等。组成生物体的二十多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的含量,两者相差很大。例如,C、H、N三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含量共占74%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含量还不到1%。这个事实又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两者还具有差异性。


生物体的结构: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一般来说,细菌等绝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即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

组织、器官、系统:

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起来,称为组织。在高等动物体(或人体)具有很多不同形态和不同机能的组织。通常把这些组织归纳起来分为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

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成分,上述四种组织排序结合起来,组成具有一定形态并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例如胃、肠等。器官是动物或植物的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如心、肾、叶、花),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并与其他分担共同功能的结构一起组成各个系统。植物的器官比较简单,最高等的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而其他的植物并不是都有这六大器官的。动物的器官十分复杂,数不胜数,很难具体地列出有哪些器官。

许多器官联系起来,成为能完成一系列连续性生理机能的体系,称为系统。如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肝、胆、胰等一系列器官联系起来,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组成了消化系统。此外,还有运动、呼吸、泌尿、生殖、循环、神经、感觉和内分泌八个系统。

 

生命的秘密:

综上所述,从微观的元素到宏观的生物体,从最小的细胞到最大的器官,生命的物质结构在不断的调节,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这种调节以新陈代谢的方式进行,从生命形式上可划分为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与饮食和排泄。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新陈代谢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生命的能动性。氢氧碳氮作为四大元素,构成了生物体最基本的组成材料。其中碳氮为形体的物质基础,氢氧为合成形体的能源基础与能量来源。氢的燃烧与氧的助燃成为其他元素化合的推动力,燃烧过程中所形成的水,为生物体的主要成分和载体。其他各种含碳氢的有机化合物以无机盐、核酸、蛋白质的形式维持着生物体的形状和一些重要生命功能。

水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水由氢氧组成。无论植物还是动物,生物体的构成以及生命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氢和氧的参与。无论碳基、硫基、氨基等有实体的生物体,都离不开水。可以说,水是地球这个小宇宙中一切生物体的生命基础。

生命的功能是由能量推动的,能量的释放是由燃烧促成的。氢是可以燃烧的气体,氧是可以助燃的气体,水是氢氧燃烧的产物。所以,生命离不开水,也离不开氢气和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其实都是在促成氢和氧的燃烧,以推动各种有机物的化合与代谢,以维持生命延续的基本需求。可以说生命就是一个燃烧的过程,如果燃烧不被中断,生命的过程也就不会停止。

对于动物来说,呼吸正是无形的燃烧过程,能源能否充分燃烧,是生命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人的生命离不开氧气,吸入的氧气不够,燃烧就不彻底,就会产生很多氧化物,氧化物是生物体的杂质。氧化是有机体被腐蚀老化的过程,也是新陈代谢被阻碍的过程。就像铁生锈一样,铁被火炼成了钢,杂质少了,就不容易生锈了。

庄子说:常人之息以喉,至人之息以踵。佛说:人命在呼吸间。都是在说呼吸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呼吸的深浅决定了氧气摄入的多少,氧气的多少决定了燃烧是否充分。燃烧是生命的前提与过程,是生命最大的秘密。
 
7、衰老的原因

燃烧是物质(燃料)与氧化剂发生强烈化学反应并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各种与氧化类似的强放热反应(如氮化、氟化、氯化)、分解反应(如联氨分解),或轻金属(如钠)加水的反应,也可称为燃烧。燃烧时除产生高温(常为600~3000℃范围)和光辐射外,还产生自由基、原子、电子和离子。燃烧不单纯是化学反应,同时还存在流动、传热、传质等物理现象并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

生命就是一个不发光的燃烧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抗氧化的过程。

 

自由基与抗氧化

人若要活着,除了要有食物供给充足的营养外,更需要靠不断地呼吸来获得氧气,氧气更是身体进行各种氧化反应所必需的。我们生活在富含氧气的空气中,离开氧气我们的生命就不能存在,但是氧气也有对人体有害的一面,有时候它能杀死健康细胞甚至致人于死地。当然,直接杀死细胞的并不是氧气本身,而是由它产生的一种叫氧自由基的有害物质。它是人体的代谢产物,可以造成生物膜系统损伤以及细胞内氧化磷酸化障碍,是人体疾病、衰老和死亡的直接参与者,对人体的健康和长寿危害非常之大。

人体在不可避免地产生自由基的同时,也在自然产生着抵抗自由基的抗氧化物质,以抵消自由基对人体细胞的氧化攻击。抗氧化就是任何以低浓度存在就能有效抑制自由基的氧化反应的物质,其作用机理可以是直接作用在自由基,或是间接消耗掉容易生成自由基的物质,防止发生进一步反应。研究证明,人体的抗氧化系统是一个可与免疫系统相比拟的、具有完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机体抗氧化的能力越强,就越健康,生命也越长。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抗氧化是预防衰老的重要步骤,因为自由基或氧化剂会将细胞和组织分解,影响代谢功能,并会引起不同的健康问题。

自由基,化学上也称为“游离基”,是含有一个不成对电子的电子碎片。由于原子形成分子时,化学键中电子必须成对出现,因此自由基就夺取其它物质的一个电子,使自己形成稳定的物质。在化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氧化”。我们生物体系主要遇到的是氧自由基,例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脂氧自由基、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自由基。加上过氧化氢、单线态氧和臭氧,通称活性氧。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具有一定的功能,如免疫和信号传导过程。但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就会有破坏作用,导致人体正常细胞和组织的损坏,从而引起多种疾病。如心脏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白内障、心血管病、老年痴呆、关节炎、帕金森病和肿瘤等。此外,外界环境中的阳光辐射、空气污染、吸烟、农药等都会使人体产生更多活性氧自由基,使核酸突变,这是人类衰老和患病的根源。自由基被称为万病之源,是人体衰老和疾病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自由基从产生到衰亡的过程就是电子转移的过程。在生命体系中,电子的转移是一种最基本的运动,而氧的得电子能力很强,因此,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都与氧有关。科学家们发现损害人体健康的自由基几乎都与那些活性较强的含氧物质有关,他们把与这些物质相结合的自由基叫作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实际上是一种氧化过程。因此,要降低自由基的损害,就要从抗氧化做起。


人体内自由基的来源

1、自动氧化:体内一些分子,例如儿茶酚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C和巯基在氧化的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

2、酶促氧化:一些经由酶催化的氧化过程会产生自由基。

3、呼吸带入:吞噬细胞在清除外来微生物时会产生自由基。

4、药物:例如某些抗生素、抗癌药物会在体内产生自由基,特别是在高氧状态。

5、辐射: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会在体内产生自由基。

6、吸食烟草:吸烟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

7、非有机微粒:吸入石棉、石英、或矽尘,吞噬细胞会在肺部产生自由基。

8、气体:臭氧会产生自由基。

9、其它:发烧、使用大量类固醇、或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情况会提高体内的代谢速率而产生较多的自由基。空气中的工业废气、杀虫剂、麻醉气体、有机溶剂也会在体内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致衰老的作用及机制

由于自由基含未配对的电子,所以极不稳定(特别是羟自由基),因此会从邻近的分子(包括脂肪、蛋白质、和DNA)上夺取电子,让自己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样一来,邻近的分子又变成一个新的自由基,然后再去夺取电子。如此连锁反应的结果,让细胞的结构受到破坏,造成细胞功能丧失、基因突变、甚至死亡。

1 、脂褐素的形成:过量的?O和?OH氧化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引起脂质过氧化、交联、聚合成脂褐素(一种难以消除的惰性废物),它堆积在细胞内毒害细胞,阻止细胞内物质和信息的传递。脂褐素在皮肤细胞中堆积,形成老年斑;在脑细胞中堆积,则会引起记忆减退或智力障碍,甚至导致老年性痴呆症;在心肌细胞中堆积,心脏功能减退。胶原蛋白聚合则引起皮肤失去张力和弹性,皱纹增多以及老年性骨质增生。这些都是衰老的基本特征。

2、线粒体DNA突变:人类线粒体DNA(mtDNA)为一环状双链超螺旋DNA,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mtDNA具有极其经济的基因排列,没有内含子,却有部分区域基因重复使用,因此任何突变都可能造成重要功能的病理性变化。生殖细胞系mtDNA突变,可引起遗传性氧化磷酸化(OXPHOS)能力缺陷而导致过早发生退行性疾病。mtDNA片段缺失或点突变,可导致机体老化、心肌缺血、老年心衰等老年性心脏疾病的发生;衰老心肌中片段缺失和OXPHOS中酶活性下降可导致自由基介导的脂类过氧化反应加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诱导细胞凋亡:细胞的衰老性死亡就是细胞凋亡。体内的自由基特别是?O2和?OH主要产生于那些具有重要功能、高度活动性、耗氧量高的组织细胞如脑细胞、神经细胞、心肌及内分泌细胞内,并造成过度堆积,它们通过氧化作用攻击生命大分子物质,导致这些组织细胞内DNA、蛋白质、脂膜的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加速机体老化。 

4、蛋白质合成减少:自由基通过其强氧化作用对核酸进行氧化和交联,使发生断裂、突变,从而严重影响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正常转录和翻译,使蛋白质表达量降低甚至消失,或者产生突变蛋白质,而蛋白质合成减少正是老年性记忆减退、智力障碍及肌肉萎缩的重要原因。


自由基十大危害

1、削弱细胞的抵抗力,使身体易受细菌和病毒感染;

2、产生破坏细胞的化学物质,形成致癌物质;

3、阻碍细胞的正常发展,干扰其复原功能,使细胞更新率低于枯萎率;

4、破坏体内的遗传基因(DNA)组织,扰乱细胞的运作及再生功能,造成基因突变,演变成癌症;

5、破坏细胞内的线粒体(能量储存体),造成氧化性疲劳;

6、破坏细胞膜,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使细胞膜丧失保护细胞的功能;

7、侵袭细胞组织及荷尔蒙所必须的氨基酸,干扰体内系统的运作,导致恶性循环,以致产生更多自由基,其连锁反应可导致自由基危害遍及全身;

8、破坏蛋白质,破坏体内的酶,导致炎症和衰老;

9、破坏脂肪,使脂质过氧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10、破坏碳水化合物,使透明质酸降解,导致关节炎等。

 

人之所以会老化、体力衰退、皮肤失去光泽及弹性,除了年龄是无法抗拒的因素外,主要是体内自由基过多造成的。年轻时体内有较好的中和系统来排除自由基,降低它所造成的伤害;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修复自由基的能力也随之下降;若未能及时补充抗氧化物,细胞就开始损伤,疾病于是产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体内自由基含量越高,寿命越短。那什么时候开始抗老化治疗呢?原则上最好在身体器官尚未老化前或有衰老现象时即应开始治疗。除了接受健康专业咨询外,重要的还是要从自己的生活做起。由于不当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会在体内制造自由基,此自由基会进一步破坏细胞之脂质,蛋白质及染色体中之核酸,而导致细胞突变成为癌细胞。 


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一、拒绝抽烟。科学研究抽烟是目前产生最快及最多自由基的方式,每吸一口烟会制造十万个以上之自由基,会导致全身性的癌症,甚至加速癌症细胞生长。尤其是肺癌高达50倍以上的危险率,还有它会造成许多慢性病,例如心血管病症及糖尿病,还有研究证实一手烟及二手烟伤害是一样的。

二、减少做菜的油烟。中国人做菜喜欢煎煮炒炸,大多数家庭主妇做菜是使用色拉油。色拉油是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很容易氧化成为自由基。最近研究较安全的油是含有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大于50%的,如橄榄油含有百分之七十不饱和脂肪酸,是很好的食用油。还有尽量少食煎炸食物,所以为了您的健康,美式快餐店及中式自助餐店少去。

三、少服不需要药物。有些药物包括中西药是有毒性的,例如抗生素,消炎痛剂,化疗药物是会产生自由基的,不要误信药物可以有病治病,无病保身。患病时应该找医生看病,应该服药才可以服药,不可以随便乱服药。 

四、避免农药的污染。农药会产生大量自由基。选择蔬果产品外观应不好看,甚至有虫咬过的农产品,是较安全及少农药的。另外一种降低农药残留方法是将蔬果放入冰箱一至二天才用,这样可以降低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之农药残留量,还有应时常清洗冰箱。

五、大量饮用干净的水。健康的饮水每日应饮用干净水1200毫升以上。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台湾人身体中的重金属80%以上过量,最常见有汞、铅、镉等重金属。所以我们更要注意饮水健康,天然且检验合格的矿泉水是很好的选择,饮用弱碱性电解水也是很好的选择,现有的电解水机,大多都有过滤系统,可将重金属及水中细菌等滤除,弱碱性水中含有大量的电子,呈负电位,这些多余的电子可赋予自由基,去除其活性,进而清除自由基。罐装各式饮料含各种添加物是不好的水分补充,纯净的弱碱性电解水是最好的水分补充物。

六、多食用蔬菜及水果。蔬果中含有天然抗自由基的维生素及黄酮素,还有增加肠蠕动的纤维素。食用蔬果最好生食,以免维生素及黄酮素流失,每天食用有三种颜色以上之蔬果,这样才能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及黄酮素。根据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经常食用新鲜的蔬菜与水果,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降低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就是因为蔬菜可以清除氧自由基的主要前身产物,也就是超氧负离子,超氧负离子减少,氧自由基也就相应减少,由此也就可以延缓人的衰老。

七、少摄取高脂肪食物。研究发现高脂肪及蛋白食物经烟熏、烧烤过程中,肉类油脂滴入碳中,在高温下裂解,与炭火作用形成毒性强的致癌物--多环芳烃,随烟熏挥发会回到食物中。高温烹调会使蛋白质及氨基酸裂解,产生胺类衍生物而致癌。 

八、减少加工食物摄取。食品加工过程中会添入色素,防腐剂及香料等,这些过多食入身体会产生过多自由基的。例如腌制食品含有硝酸盐,如在加工过程中添加过量,会在胃中与肉类,蔬菜中之胺类作用,造成硝酸胺,此为高致癌物。


避免过量运动

氧气是生命的基础,我们的生命基本上是一部氧化与还原的循环机器,我们吃下食物,然后吸收,再以氧化作用转变成我们可以利用的能量消耗它,这个过程无疑会意外地产生许多自由基,当我们年轻时,体内有非常好的自由基中和系统来为我们免除自由基造成的伤害,但是当我们日日年老,我们的自由基修补系统也随之老化效率下降,而未被中和的自由基就会慢慢累积,并且对们的身体攻击与伤害。运动时会发生比平常多的自由基,因为我们的身体在大量运用氧自由基气,会意外地发生单电子氧自由基。对于40岁以上的人,因为自由基修补系统已经功能下降,所以可能会发生自由基伤害。因此,美国老化医学学会(amrican agingassociation)建议,40岁是一个关键的年龄,40岁以下的人因为自由基修补系统尚佳,无需顾虑运动的自由基问题,而40岁以上的人要避免做太过激烈的运动,以免产生的自由基伤害。


负离子与离子医学

负离子又称负氧离子,是指获得1个或1个以上的电子带负电荷的氧气离子。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氮占78%,氧占21%,二氧化碳占0.03%。氮对电子无亲和力,只有氧和二氧化碳对电子有亲和力,但氧含量是二氧化碳含量的700倍,因此,空气中生成的负离子绝大多数是空气负氧离子。它是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了自由电子而形成的。自然界的放电(闪电)现象、光电效应、喷泉、瀑布等都能使周围空气电离,形成负氧离子。在物理学中的,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围绕其旋转的电子组成,得到电子时显负电性,失去电子时显正电性,我们把正负电子运动现象称为离子现象。在自然状态下,空气分子的极性呈中性,即不带电荷。但在宇宙射线、紫外线、微量元素辐射、雷击闪电等作用下,空气分子会失去一部分围绕原子核旋转的最外层电子,使空气发生电离。逃逸原子核束缚的电子称为自由电子,带负电荷。当自由电子与其它中性气体分子结合后,就形成带负电荷的空气负离子。研究表明,空气负氧离子由于有多余的电子,能够有效消减自由基的电子缺失,进而减缓人体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

现代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人类进入了亚健康时代,人们的自然免疫能力和对疾病的自然治愈能力正在衰退。现代医学理念的“疾病治疗”主要是依靠各类药物的作用,而各类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其副作用又是以损坏患者部分机体功能并加速其衰老为代价,来寻求患者病灶部位暂时的平衡。即使非常先进的现代医学,也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治好疾病,其结果往往是药物的副作用加速了生命体细胞组织的老化。《离子医学》研究阐明生命体的酸性、氧化是除遗传因素之外的各种现代疾病产生的根源。其机理之一:现代社会生命体因长期精神紧张、不安而引起中枢性、末梢性交感神经持续紧张,末梢循环血液障碍,自由基产生量增加,从而导致细胞内外的酸性氧化亢进;机理之二:劳累过度,乳酸蓄积之后引起肌肉紧张,肩膀疼痛,头痛,失眠等症状,是由于正离子而引起的细胞的氧化,降低了激素分泌,免疫功能,以及体液循环,加快了老化,致使组织细胞的衰退;机理之三: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紫外线的增强、电子产品的电磁波、静电的环境等使负离子量明显减少,从而助长了生命体的酸性和氧化;机理之四:酸性食品的过度摄入,产生自体内的有毒的活性氧(自由基)等致使细胞加剧了氧化。

《离子医学》阐明对生命体给与自然界的能量——负离子(大自然的负离子由于对人体具有还原酸性体质的作用,因此堀口昇博士将其命名为还原离子),可使破环生命体健康的酸性、氧化、活性氧、乳酸等因素逐渐减少,激活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给生命体内部创造良好的环境,造就健康的身体。从而加强生命体自身的恢复力与自然治愈能力,进而克服疾病,以这个宇宙生命根源的原理为准则的还原离子治疗法,可以无副作用并根本性的治愈疾病。因此,可以说还原离子治疗法是治疗医学,也是预防医学。


人体酸碱度及临床意义

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酸碱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这个概念是1909年由丹麦生物化学家S?ren Peter Lauritz S?rensen提出。p代表德语Potenz,意思是力量或浓度,H代表氢离子(H)。有时候pH也被写为拉丁文形式的pondus hydrogenii。通常情况下(25℃、298K左右),当pH<7的时候,溶液呈酸性,当pH>7的时候,溶液呈碱性,当pH=7的时候,溶液为中性。注意:pH值允许小于0,如盐酸(10 mol/L)的pH为-1。

pH值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H]指的是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有时也被写为[H3O],水合氢离子活度),单位为摩尔/升,在稀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约等于氢离子的浓度,可以用氢离子浓度来进行近似计算。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pH=7的水溶液(如:纯水)为中性,这是因为水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自然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水的离子积常数)始终是1?10^-14,且两种离子的浓度都是1?10^-7mol/L。pH值小于7说明H的浓度大于OH的浓度,故溶液酸性强,而pH值大于7则说明H的浓度小于OH的浓度,故溶液碱性强。所以pH值愈小,溶液的酸性愈强;pH愈大,溶液的碱性也就愈强。

pH值正常——

新生儿出身后立即7.11~7.36 5~10分 7.09~7.30 30分 7.21~7.38 >1小时7.26~7.49 1天7.29~7.45 其后7.35~7.45 (H+浓度36~44nmol/L)

pH值增加——

代谢性碱中毒:应用过多碱性液体,胃酸丢失(呕吐或胃管引流),缺钾(应用大剂量利尿药及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腹泻,禁食等),糖原累积病等。
呼吸性碱中毒:过度换气,脑损伤,高热,水杨酸类中毒,人工呼吸机通气量过大等。

pH值降低——

代谢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乳酸性酸中毒,肾衰,肾小管性酸中毒,阿狄森病,腹泻,肠瘘,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摄入过多酸性食物或药物等。

呼吸性酸中毒:肺心病,呼吸衰竭,肺水肿等。

 

自由基与酸性体质

综上所述,无论是自由基的(固态)氧过剩,还是酸性体质的(液态)氧不足,从中医的阴阳观判断,本质上都是阴盛阳虚(气态负氧离子缺乏)造成的代谢停滞堆积而已。如何有效的扶阳抑阴,以减少氧化造成的自由基侵蚀,才是抗衰老延寿命的首要问题。


 
8、长寿村调查

了解了氧化现象产生的自由基对人体健康与寿命的影响,再来研究超出人类平均寿命的长寿群体生存环境的差异性,就更能说明自然环境对氧自由基的形成因素的作用,以及对人类健康与寿命状况的决定性影响了。排除个体的差异性因素,对中国各地的长寿村长寿人群的相关调查无疑具有统计学意义。下面就来看看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长寿村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海南三亚南山长寿村:海南省素有“长寿岛”之称,而位于三亚市的南山,则是岛中长寿之最。南山村4500多人,就有10位百岁以上老人。

广东石市长寿村:位于闽粤交汇处,是汀江进入广东之前的最先一个村庄,是广东省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被誉为“广东长寿之乡”。

广西巴马长寿村:广西巴马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1991年11月1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会议上,被命名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2003年11月,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证书。据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巴马百岁以上寿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个长寿区之首。

河北邯郸长寿村:长寿村即武安市西北56公里处摩天岭脚下的艾蒿坪村,因自建村以来,村民少病绝癌,世代长寿,寿命均在85岁以上,故称“长寿村”。

细细考察,其实不难发现,各地的长寿村都有共同的特点,尤其是在空气、食物、水土等方面:

1、充足的阳光。阳光是生命之光。长寿区地区普遍日照时间长,而且80%以上是波长4——14微米,是被誉为生命之光的远红外线,它能不断的激活人体组织细胞,增强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力。 

2、气候条件独特。光温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能塑造出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如海南三亚的南山,空气负离子的平均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含有4500个负离子,它能有效的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并使人体免遭慢性疾病,特别是癌症的袭击。  

3、丰富的微量元素。如广西巴马,据中国科学院专家对巴马的研究表明:巴马土壤、谷物中的硒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百岁老人血液中的硒含量高出正常人的3-6倍。专家介绍,硒元素是抗氧化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人体补充了充足的硒元素,就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延缓衰老。巴马当地的长寿老人每天饮用富含硒的泉水、食用富硒食品,很自然的达到了养生保健的目的。

4、优越的生态条件。在许多长寿村,资源都较为丰富,绿树环绕、工业污染甚少,尤其是水质甚为优越。如海南三亚南山村的水呈小分子团弱碱性的负离子水,含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广西巴马的泉水由于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元素——硒,已经远近闻名,许多外地人甚至驾车去寻水。

除此之外,长寿与当地人的宁静祥和的氛围、淡泊的心态、简单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关系。也许,当长寿村的秘密被发掘,不外乎“安宁”两字,而这也正是整日劳心劳力的都市人所缺少的!

 

考察抗衰老的物质,无论是负离子还是硒元素,都与抗氧化有关。物质失电子的作用叫氧化;得电子的作用叫还原。当一个稳定的原子的原有结构被外力打破,而导致这个原子缺少了一个电子时,自由基就产生了。自由基的生成过程复杂多样,比如,加热、燃烧、光照,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的接触或任何一种化学反应都会产生自由基。在正常的生命过程中自由基为维持生命所必需,但自由基也是生物大分子、细胞和生物组织的危险杀手。对正常的生理情况,体内自由基不断地产生,也不断地被抗氧化剂所清除,使之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生理水平上,过多或过少都会给机体造成损伤。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自由基的产生和消除失去了平衡,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或衰老。

自由基的产生是由于物质争夺电子造成的,失去了电子的物质就成了自由基。可见,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原子中电子的缺失才是造成疾病与衰老的根本原因。那么,电子究竟是什么呢?电子的失去又意味着什么呢?
 
9、世界的本质

前面用了大量篇幅列举了现代科学在物理与化学方面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与发现,目的是为了在物质层面探讨中医理论的现实性与合理性。现在到了该收口的时候了,不然恐怕就要陷到知识的海洋中茫然无归流散去穷了。

好了,下面我们就顺着化学与物理学的认识线索继续探索一下世界的本质:

 

1、从分子到原子

首先,撇开精神与意识的能动性不谈,对于人这个认识主体来说,世界是物质的。任何现象都不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这应该是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前提。然后,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无论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与分子之间的排列组合叫化合,这是化学所研究的范畴。再往下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化学元素的基本单元和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不能用普通的化学变化再分的微粒。可以说,原子是化学研究的边缘与极限。

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元素最小组成单元,是组成分子和物质的基本单元,它具有该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质量很小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绕核作有规律的高速运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相互吸引,组成中性的原子。核电荷数或原子序数Z,是组成原子核的质子数。原子是非常微小的粒子。原子核非常小,它的体积约为整个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但原子质量的 99.95%以上都集中在原子核内。

原子的中心是一个微小的由核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占据了整个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紧密地堆在一起,因此原子核的密度很大。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至相等,中子略高一些。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是电中性的。所以整个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原子的大小主要是由最外电子层的大小所决定的。如果原子是一个足球场,那原子核就是场中央的一颗绿豆。所以原子几乎是空的,被电子占据著。

之前我们所罗列引用的与人体有关的科学研究,大多属于生物化学的范畴。化学虽然对很多生命现象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描述,但是并没有对世界或生命的本质给出答案,并没有告诉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乃至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因此,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物理学。让我们从化学的研究极限——原子内的电子来继续探索世界乃至物质的核心奥秘吧:


2、电子的排列

电子是带负电荷的。它们远比质子和中子轻,质量只有质子的约1/1836。它们高速地围着原子核运转。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轨道并不都一样。在一颗电中性的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是一样的。另一方面,中子的数目不一定等于质子的数目。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电子数目比质子少的原子带正电荷,叫阳离子;电子数目比质子多的原子带负电荷,叫阴离子。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小于四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稳定的结构,成为阳离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四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稳定的结构,成为阴离子。

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列呈如下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n的平方的二倍(n代表电子层数);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4、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然后第三层。

原子序决定了该原子是哪个族或哪类元素。例如,碳原子是那些有6颗质子的原子。所有相同原子序的原子在很多物理性质都是一样的,所显示的化学反应都一样。质子和中子数目的总和叫质量数。

只有94种原子是天然存在的,每种原子都有一个名称,每个名称都有一个缩写。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不同原子的化学性质将它们排列在一张表中,这就是元素周期表。为纪念门捷列夫,第101号元素被命名为钔。首11种原子(或元素)依次为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和钠。它们的简写是H、He、Li、Be、B、C、N、O、F、Ne、Na。

在粒子物理学里,根据标准模型,电子属于亚原子粒子中的轻子类。电子是基本粒子。在所有带电的轻子中,电子的质量最小,属于第一代基本粒子。

电子的质量大约为 9.109 ? 10-31 公斤或 5.489 ? 10-4 amu。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原理,这质量等价于 0.511 MeV 静止能量。质子质量大约为电子质量的 1836 倍。除了带有电荷的正负号不同以外,正子与电子的其它性质都相同。

电荷的最终携带者是组成原子的微小电子。在原子中,每个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都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而原子核里面的质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正常情况下,在物质中电子和质子的数目是相等的,它们携带的电荷相平衡,物质呈中型。物质在经过摩擦后,要么会失去电子,留下更多的正电荷(质子比电子多)。要么增加电子,获得更多的负电荷(电子比质子多)。这个过程称为摩擦生电。

自由电子(从原子中逃逸出来的电子)能够在导体的原子之间轻易移动,但它们在绝缘体中不行。于是,物体在摩擦时传递到导体上的电荷会被迅速中和,因为多余的电子会从物质表面流走,或者额外的电子会被吸附到物体表面上代替流失的电子。所以,无论摩擦多么剧烈,金属都不可能摩擦生电。但是,橡胶或塑料这样的绝缘体,在摩擦之后,其表面就会留下电荷。


3、量子物理学

物理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是分阶段性的,一直发展到量子物理学,才对这个客观世界的本质有了接近真实的认识与判断。

一个物理量如果有最小的单元而不可连续的分割,就说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的单元称为量子。“量子化” 指其物理量的数值会是一些特定的数值,而不是任意值。例如,在(休息状态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可量子化的,这能决定原子的稳定和一般问题。

1900年,普朗克在对热辐射的研究中第一个窥见了量子。这一年的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了他的伟大发现——能量量子化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在光波的发射和吸收过程中,发射体和吸收体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能量值只能取某个最小能量元的整数倍,这一最小能量元被称为“能量子”。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微观自然过程的非连续本性,或量子本性。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进一步发展了量子概念。爱因斯坦认为,能量子概念不只是在光波的发射和吸收时才有意义,光波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能量量子所组成的。利用这一假说,爱因斯坦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等实验现象。光量子概念首次揭示了光的量子特性或波粒二象性,即光不仅具有波动性,同时也具有粒子性。

1913年,玻尔把量子概念成功地应用于氢原子系统,并根据卢瑟福的核型原子模型创立了玻尔原子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存在于具有分立能量的定态上,并且电子在不同能量定态之间的跃迁是本质上非连续的。

1924年,在爱因斯坦光量子概念的启发下,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最终将光所具有的波粒二象性赋予了所有物质粒子,从而指出了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或量子特性。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为人们发现量子的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1925-26年间,定量描述物质量子特性的最初理论——量子力学诞生了。

1925年7月,海森伯在玻尔原子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将物理量(如位置、动量等)及其运算以一种新的形式和规则表述时,物质的量子特性,如原子谱线的频率和强度可以被一致地说明,这是关于量子规律的一种奇妙想法。

1925年末,在爱因斯坦的建议下,薛定谔仔细研究了德布罗意的论文,并产生了物质波需要一个演化方程的想法。1926年初,经过反复尝试和努力之后,薛定谔终于发现了物质波的非相对论演化方程,即今天人们熟知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的发现标志了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形式体系——波动力学的建立。

1926年下旬,看上去非常不同的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很快被证明在数学上是等价的。薛定谔首先证明了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的等价性,之后,狄拉克进一步通过变换理论把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统一起来。至此,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被创建完成。

从此,人类开始进入量子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量子力学的应用研究中,基于量子规律的新技术也不断涌现,这些量子技术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激光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4、光子与电子:从能量到物质

光子起初被爱因斯坦命名为光量子。光子的现代英文名称photon源于希腊文φ??(在罗马字下写为ph?s),是由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路易士在他的一个假设性理论中创建的。在路易士的理论中,photon指的是辐射能量的最小单位,其“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尽管由于这一理论与大多数实验结果相违背而从未得到公认,photon这一名称却很快被很多物理学家所采用。

光子是光线中携带能量的粒子。一个光子能量的多少与波长相关,波长越短,能量越高。光子是电磁辐射的载体,而在量子场论中光子被认为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与大多数基本粒子相比,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这意味着其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光速。与其他量子一样,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能够表现出经典波的折射、干涉、衍射等性质;而光子的粒子性则表现为和物质相互作用时不像经典的粒子那样可以传递任意值的能量,光子只能传递量子化的能量。对可见光而言,单个光子携带的能量约为4?10-19焦耳,这样大小的能量足以激发起眼睛上感光细胞的一个分子,从而引起视觉。除能量以外,光子还具有动量和偏振态,但单个光子没有确定的动量或偏振态。

当一个光子被分子吸收时,就有一个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从内轨道跃迁到外轨道,具有电子跃迁的分子就从基态变成了激发态。光子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更具有质量。光子由于无法静止,所以它没有静止质量,这儿的质量是光子的相对论质量。


5、世界的本质

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五篇“世界的诞生”:世界起源于那束最初的光,光子以高频振动的波动方式接连不断地传递着光明与热量。

当光减弱时,振动的频率越来越低。于是,低频的振动相对成形,能量转化为物质,原子核诞生了。

相对高频的能量以核外电子的形式围绕原子核不停的转动,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之间相互吸引并排斥,构成了一个广大的空间,时间在核外电子的转动之中延续着。

这个空间之内像宇宙一样广大,但这只是另一个世界最小的单元。

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描述物质的是空间与时间,物质与世界之间是重重无尽的时空。

物质的本质只是光,也即能量的波动。被冻结的能量相对固定成形,形成了种种物质。但这些物质其实并非实体,实体只是相对于高层能量被冻结的感觉而已。

没有绝对的静止,也没有绝对的运动,动与静只是相对的存在状态。

空间产生于静态,时间产生于动态。动态的本质即是静态,静态的本质即是动态。动与静之间本无不同,造成不同的只是感觉的差别。

光像一支画笔,以种种不同的频率描绘出世间万物。万物以不同的振频表现为不同的密度与速度,密度产生空间,速度产生时间。密度与速度是一个小宇宙的边缘和界限。

在时空交错的幻象中,万物以不同的频率执着着自身的形象,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又在转化中因为不同的取舍升级或降级。

那么,这最初的光的波动又是什么?在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中不断做取舍的又是谁呢?

佛云:初相了不可得。这实在是超越世间一切科学、哲学、宗教的问题,凡是用意识语言所能探索描述的都不是。答案只能由读者在超越一切相的自心中去寻找了。
 
10、中医的角度

就像离开做梦者梦境将无处寻觅一样,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作为主体的观察者。正如科学从物质到原子的探索不断深入微观一样,作为观察者的中医采取的却是与此截然相反的观察角度。中医从一开始就是站在一个高度宏观高度抽象的角度观察世间万物的:

生气通天: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必见天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阴阳调和: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阴平阳秘: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谨和五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阴阳相对: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天地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云行雨施: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水火形气: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气味阴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阴阳应象: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不和: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阴阳之要: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多么高度的概括!正如科学探索到最后发现各种分子排列组合成的万物本质上都不过是原子电子量子一样,中医看万物也不过是阴阳而已。

阳化气,阴成形。气与形两个字,已经把物理化学所研究的一切现象完全包括。万物是什么?不就是物质(形)与能量(气)之间的不断转化形态吗?

至于阴阳,不过是气与形之间相对的状态而已。既没有绝对的阴,也没有绝对的阳。正如没有绝对的静止也没有绝对的运动一样,阴与阳是物质与能量之间不断趋于平衡又打破平衡的状态。

正是基于这种观察角度,才形成了中医对万病(阴阳失和)采取的调和阴阳的一致解决办法。病不过是形与气(结构与功能)之间阴阳相对失调的表现而已,药不过是具有各种阴阳属性的可以增减阴阳多少的媒介而已。

大矣哉!中医燮理阴阳之高度也。只要阴阳调和,又何病之有哉?
 
(二)中医如是说
1、气化

研究中医就不能不说到气化,前面引用《内经》说到了:阳化气;精食气;气归精,精归化;气生形,化生精。那么,究竟什么是“化”呢?让我们继续在内经中顺着精神气化的线索寻找答案吧。

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可见,人的骨筋脉肉皮从里到外所建筑起来的形体是从精的形成开始的。

那么,这个为身形之本的精究竟是什么呢?

《决气》篇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可见,精是由父母阴阳两神相合而成形的。

精由两神相合而成,又由化生,那么,神与化有什么联系呢?神又是什么呢?

灵枢《本神》篇云:故生之來謂之精,两精相搏謂之神。前面说精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这里又说神为两精相搏而成,那到底是神在先还是精在先呢?

下面来看素问《天元纪大论》中鬼臾区对黄帝一段玄之又玄的论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为了能看清脉络我们省略一些内容: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热湿燥寒五气,在地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矣。

接下来我们对这段节选过的文字试着做一下白话的解读:阴与阳,一体两面,相反相成。是天地共同遵循的法则,是能使万物变化的父母。有形之物初生叫做化,生到极点叫做变。阴阳不能测的觉知叫做神,神之作用无迹可寻叫做圣。这个变化无常的神之用,在天名为玄,在人名为道,在地名为化。在地的化能生五味可食之物,在人的道能生明察事理之智,在天的玄能生超然形上之神。神在天表现为风热湿燥寒五种气,在地表现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形。所以神在天则从阳化为气,在地则从阴变为形。形与气相感和合,而万物从中化生。

原来,无论在天的阳化气,还是在地的阴成形,都是阴阳不测的神的功用。而在万物变化之中独往独来的神,正是精气升华而成。神藏则聚为精,精动则化为神。精如灯油,神如灯光。油尽灯枯则此处光灭,而光的本体并不会随灯的熄灭而消失。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精是可以气化为神的成形之物,其形必为光明收敛聚合而成。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生长化收藏,这个处于生长收藏之中的土曰备化的长夏,之所以可以化生五味能使万物生长壮大成形,靠的不正是一年之中最强烈的日光的照耀吗?

《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从这两句中再来推敲一下神与化之间的关系:神的本质是光,神是不死的。神之用在天名为玄,玄是无限的深远,深远之中有光明,此光为日,日为天地之母。神之用在地为化而生五谷,五谷中藏着可以不死(再生)的神,人食五谷而生精,精化为气,气化为神,而成精神之用。所以说:民以食为天。

化可等待而不可替代,只有到了土曰备化的长夏,也就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未月,日光得以充分照耀土壤的时候,万物才能成熟。实际上化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也就是地得神之用的时候,说白了也就是日照最充足的时候。这个时候万物都能得到太阳的照耀而充分生长成熟,并产生使自己乃至后代可以再生的种子,也即精。

可见,一切都是来自神的作用,化只是神用最充足之时而已。神的本质是光,光的本质是能。光可以聚成形,产生物质。物质可以化成气,可以发热,可以产生动力。动物既具有可以产生热能的动力,又具有可以主宰形体的神明。既有光的身,又有气的身,又有形的身。形是生成的,有生即有死。气是化成的,有聚即有散。神是用起的,有来即有去。

自宇宙生成之时起,万物即在光的不断成形变化之中聚散起止成住坏空着。生命只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只是光影变幻的一个梦境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