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保华:教育即道德

 阡陌躬耕 2013-10-02
 田保华:教育即道德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是一个对教育钟情、对课改痴迷、带着思考行走在一线教学现场的行动研究者。

  他的口头禅是“拯救教育”,他把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归纳为“不道德”。“不道德”即背离了“人本”的底线,失去了“道德和人性的光辉”,他大声疾呼,“让迷失的教育回家”——从道德出发,回归原点。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本书——《教育即道德》。

  2010年,田保华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道德课堂”的理念。他提出,要让课堂充满道德的光辉,就要让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让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都能符合道德的要求,让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田保华看来,理想的课堂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其著名的“田保华三问”承载着他的教学主张:“你究竟要把学生带往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已经带到了那里?”“田保华三问”通过解读课标、整合教材、科学设置学习目标得以实现。

  在田保华看来,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不能否认教师的引导性,教师要具备三种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而要具备这三种能力,就必须把握好三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有人这样评价道德课堂,称其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体系,促使郑州市的教育教学实现了五大转变: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而这一切,在低调务实的田保华看来,只不过是实现了“让教学回家”的目标。田保华用四个坚持这样解读他主张的“回家”:第一,坚持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去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第二,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从而开发、拓展、构建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第三,坚持真正的学生主体;第四,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田保华不仅是“道德课堂”的创立者,而且是区域课改的引领者。他志在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变成理想的教育,为此,他热爱,他倾情,他投入,他执着,他痴迷,带出了一支具有专业信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建构了一种“合乎道,至于德”的课堂生态,创建了一个区域课改的“郑州样本”。

  (详见本报2012年7月4日《还有什么能超越“道德”》)

 
 选自中国教师报2013年2月6日第8-9版十年特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