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87例

 昵称14093635 2013-10-04
笔者十余年来跟随老中医毛百全以综合疗法治疗经长期治疗{病史1年以上)而少效偏头痛8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通过CT,脑电图等检查排除外伤及脑内器质性病变而致头痛。其中:男36例,女51例;病程1年至3年32例,3年至10年27例,10年至20年12例,20年至30年10例,30年以上6例;年龄20岁以下21例,20至30岁18例,30至40岁23例,40岁以上25例。治则:舒筋活络,祛风止痛,补气活血。
二、治疗方法:1、针刺:加G6805电疗机,连续波,毎次30分钟,取患侧,一天一次,以可以忍受为度。取穴:头维透太阳、天宗、率谷、风池(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阳陵泉(双侧)、肝阳上亢加太冲、肝俞,恶风加风门、肺俞。痰浊加中晥、丰隆。
2、按摩:一天-次,约20分钟。主要于患侧的头部予以按摩,用擦法、堤法、点法、一指禅推法、指敲、指揉,及轮转性按摩,另在治疗中发现,眼眶区、太阳穴区、耳后、耳尖、颈肩、天宗穴区有不同程度压痛及筋结点,重点于上述区域予以治疗,并用点法于印堂、太阳、率谷、风池,等病久必瘀,瘀血阻遏血脉,而皮肤针叩刺加拔罐,为治疗有效方法之一。重点叩刺风池、太阳、四神聪、百会、目眶区、颞侧部、肩、颈、背压痛点及筋缩点叩刺出血,面部用闪罐吸3至5分钟颈肩背吸10分钟,约3至5天一次,另在耳尖穴、太阳穴处放血,可收祛瘀通痹之功。
3、中药:水煎服,1天1包,1天2次。 【处方】当归15g、川芎30g、荆芥10g、全虫5g、黄芪30至60g、细辛5g至8g、防风10g、地龙10g、白芥子10g、白芍15g、甘草5g。
加减:肝郁气滞加柴胡、香附;风阳上扰加石决明;头晕加菊花;风热加生石膏、黄芩;风寒加麻黄、附子;瘀血加桃仁、红花;水湿五苓散加减。
三、疗效标准: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疗效评定方法:治愈:头痛完全消失,经1年随访无复发。显效:头痛症状基本消失或无明显减轻。有效:头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短。无效:治疗前后头痛症状无改变。
四、治疗结果:痊愈:75例,约占86.2%;显效:4例,约占5%;有效:5俐,约占6%;无效:3例,约占3.4% 
 五、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颅脑血管的舒缩功能失调有关。本病有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多于青春期发病,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频度因人不同,头痛发于一侧目眶、前额、耳尖上等部位,剧痛时扩展半侧头部或整个头部,有痛势较剧,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病程长等特点,临床有胀痛、刺痛、跳痛、刀割样痛,并仹有焦虑、暴怒、呕吐、睡眠不佳、头晕脑胀、精神不振等症状。发作前有一定的诱因如月经来潮、情绪激动、疲劳、失眠、受风弩,随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本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偏头痛多与风、瘀、湿、虚有关,而头为诸阳之会,巅顶之上唯风可至,其痛无不夹有风邪,因而具有反复发作、起病急骤、来去突然、头痛剧烈的风邪特点。另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内伤堵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不通则痛,因而具有痛点固定不栘、刺痛、舌有瘀斑等瘀血致病的特点。而湿邪上犯于头,头部多有紧缩感或束带感及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及多在阴雨天发作及加重,湿性粘滞,往往头痛病史1年以上,甚则多达30佘年。而病久必虚,头痛病人疲劳后发作或加重,休息或睡眠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此由劳作气耗风邪乘虚而入或气虚运化失常,痰饮水湿内停戓推动血脉无力而致气虚血瘀,引发头痛。而四者致病常杂合而致,其中瘀血内阻和风邪侵袭贯穿病程始终,因而活血祛风为其法中之法,治则以祛风止痛,补气活血,舒筋活络为主。
针刺按摩以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循经而过的足少阳经为主。采用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辩证取穴相结合,可叹更好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止痛。中药全方共奏补气活血、舒筋活络、祛风止痛之功效,使留恋风邪去,经络通,痛自止,诸法合而用之,可将紧张痉挛的肌肉松驰,局部痛阙提高,使经脉通利行,髓海得以滋养。
本疗法疗效好,见效快,除显著减轻头痛外,有效缓解各种伴随症状如头沉重胀、泛恶欲吐、情绪不佳、失眠等。另外患者注意调节情绪,防止情绪紧张,焦虑和各种精神疲劳,饮食清淡,经期注意休息,背风,保暖等以避免引发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