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烟贩运的“死亡之地”

 老山头的图书馆 2013-10-04

临近春节,正是卷烟销售的旺季。尽管节前销售形势很好,但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蒋珍修依然没敢放松心情。

2007年浙江省的卷烟销量达到235万箱,实现利税135亿元,各地市的卷烟销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军人出身、分管过多年卷烟打假工作的蒋珍修很清楚,卷烟越是好卖,卷烟制假分子越会眼红,他们越会无所不用其极地钻各种空子来侵占市场。“十余年来,浙江一直是制假分子最眼馋的一块肥肉。我们只有先当好局长,才能当好经理。”

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体会,浙江11个地市,除了以海岛为主的舟山市极少出现假烟之外,其余10个地市一直是烟草专卖和制假分子争夺的阵地。虽然专卖打假的打击力度不断增强,但犯罪分子为了高额利润却屡屡铤而走险。2004年,浙江省查处的假烟为1万余件,但到了2007年,查获的假烟则近6万件。“难以想象,如果我们专卖打假稍有松懈,让这些假烟流入市场,这会给正常的卷烟销售带来多大的冲击。”浙江省烟草专卖局打假办主任傅新建说。

除了浙江省的市场容量让制假分子垂涎三尺,他们还看中了浙江的交通条件。尤其对于福建省的制假分子而言,浙江省发达的高速公路是他们假烟北上的主要通道。“浙江这块阵地能否守得住,直接关系到长江三角洲一带几省市的卷烟销售形势。”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副局长涂勇这样评价浙江的地理位置。

不法烟贩的“死亡通道”

衢州市常山县,当地人习惯称这里是浙江省的“西大门”。尤其是2004年杭金衢高速公路通车以来,这里更成为进入浙江省的主通道之一。闽粤的假烟,最快捷的北上途径就是经南昌由衢州入境,或是经福州由温州进入浙江。

在浙赣高速公路的省际交界处,每天过境的车流都在1万辆以上。繁忙的交通物流,带给浙江省的不仅仅是发展机会,也给其卷烟打假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高度的物流化、网络化已经是假烟销售的一个主要特征”,傅新建说。有着近20年一线打假经验的他对于假烟销售的新动向十分警惕。

其实早在2004年杭金衢高速公路通车之初,衢州市烟草专卖局就着手研究应对这种挑战:不能等假烟到销区才进行查处,那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专卖稽查人员没有上路检查车辆的权力,必须要与高速交警合作;交警不可能盲目检查车辆,要做到查有实据……

经过反复的探讨和磋商,在征得相关部门的同意后,衢州市烟草专卖局提出与当地高速公路交警建立双向合作机制,即双方建立长期互驻的联络室,实现相关信息的第一时间传递。

虽然联络室的设立在初期经历了人员、经费、协作机制等多方面的困难,但在工作中这些都逐步得到了解决。事后也证明设立联络室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2007年仅前9个月,由于情报共享,高速交警就查获违法运输卷烟案件46起,查获各类卷烟157746条,案值1673万元,5月25日和26日,连续查获两起超百万元的案件。

就在记者到常山县的当天,高速交警就从一辆货车上查获403条假冒“中华”、“云烟”、“利群”卷烟。据说最多的时候,当地6个小时就查获了3车假烟。“这是联络室协作机制建设取得的成绩,也说明了当前严峻的形势,如果我们麻痹大意,就会有大量假烟流入浙江市场进而北上。”傅新建有些得意也有些后怕。

常山县位于浙赣交界处,每天经此进入浙江的车流在1万辆以上

因为常山县浙赣高速公路交接段查获了大量违法运输的卷烟,尤其是几起影响颇大的网络案件在这里被侦破,如今不法烟贩称这里为“死亡通道”。

全省一盘棋

当然,“死亡通道”这样的称呼不仅仅属于常山县。闽浙边境的苍南以及浙北的长兴、嘉善等省际县也同样被不法烟贩称为“鬼门关”。而让制假分子更加心惊胆战的是,整个浙江省就像是一个“大麻袋”,一旦入境,就会成了稽查人员的囊中之物。

2007年9月初,当一辆装满假烟的大货车从福建省经苍南县进入浙江省时,司机还颇感侥幸——这车假烟居然没在省际入口处被当场查获。但他没料到的是,其实从进入浙江省的第一分钟开始,专卖稽查人员就已经盯上他了,之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只是出于放长线钓大鱼的考虑。

温州、台州、宁波、绍兴、杭州、嘉兴,这车假烟一路北上,沿途各地的13辆专卖稽查车也轮番上阵,“司机没有想到,这一路都有我们专卖稽查人员‘护卫开路’”,省局打假办副主任金贤根打趣说,坐镇省局协调指挥的他当天打完了好几块手机电池。

实际上,以联络室建设为载体,实现全省统一的作战平台,一直是浙江专卖打假的一个设想。2007年初,根据国家局切断假私非烟贩运通道的要求,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年初的专卖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大全省省际交通方面的打假力度。常山、苍南、长兴、嘉善四个省际县更是公路打假工作的前沿阵地。傅新建将它们称为浙江的“四大门户”,“有了这四大门户,就可以做到关门打假。”

如今,浙江省初步形成了以杭金衢高速、甬台温高速、杭宁高速、沪杭甬高速四大省际高速公路为主的大稽查圈布局,并取得初步成效。2007年上半年,仅“四大门户”就查获涉烟案件108起,查扣卷烟13140件,案值4886万元,其中假烟10566件,同比增加112%;移送公安机关追刑案件18起,拘捕29人。

2007年8月,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判断,由于国家局在闽粤联合打假行动开展在即,制假分子必定会选择将假烟大规模北上转移。因此,从8月下旬开始,浙江省专卖打假全系统就一直严阵以待。

果不其然,2007年8月30日至9月3日的短短5天时间内,浙江省在高速公路上连续查获10起贩运假烟大案,查扣非法假烟8681件,案值达2227万元,刑拘非法运输人员16人。其中9起是由福建转移北上的假烟。

办大案破网络

严格地说,联络室更像是一个瞭望哨,面对日趋网络化的假烟运输,曾经指挥破获浙江省第一起假烟网络案件的傅新建很清楚,单纯依靠瞭望哨打假治标不治本。“就地查获几车假烟,抓获几个司机,对于制假分子来说只是皮外伤,只要网络还在,他们很快就可以组织货源,卷土重来。”

但要想把一起运输案件办成网络大案,让制假分子真正伤及筋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对于浙江省大部分是过境运输假烟案件而言,“运输案件大多是无头(源头)无尾(销区),现场抓获的也就是几车假烟,几名不知情的小喽啰。”傅新建皱着眉头说,这个难题可没少让他头痛。

高速公路交警在检查可疑过境车辆

通过切断贩运环节打击制售假烟网络一直以来都是卷烟打假的难点所在。曾经有专卖人员心存疑虑,浙江是无网可破,制假分子也曾狂妄地说,浙江是破网无门。

面对这样的困境,浙江省烟草专卖队伍没有退缩。他们先后提出“有假烟必有网络,有网络必有大要案”的“三有”打假破网理念和“见物、见人、见网”的“三见”案件经营理念;在实践中,专卖稽查人员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个第一”办案方法,即第一现场第一时间突破第一当事人(驾驶员),将运输案件中的涉案人物、行走路线、运费高低、通讯联系、车牌真伪、运输次数、有无前科等七个问题作为调查取证的重点突破口,以及如何做好第一现场控人、控车、控物证、控通讯、控现场和快取证、快调查、快突破的“五控”、“三快”工作。

这套具有浙江烟草专卖特色的办案方法,让不少参与办案的公安干警都直说“服气”。

由常山县烟草专卖局与常山县公安局联手侦破的常山“12?28”案件,就是生动体现这一办案理念的典型案例。从2006年开始,专案人员历时9个月,从一辆车、两个驾驶员查起,最后办成了涉案假烟3943件、涉案金额1689万元、抓捕犯罪嫌疑人23人的“国标”假烟网络案。

至今说起这起案件,全程参与办案的常山县公安局教导员陈勇还记忆犹新。“谁也没想到,这么小的线索,最后居然能够查出这么大的网络来。”虽然侦破的过程充满了艰辛甚至是危险,但案件侦破过程中的斗智斗勇,还是让陈勇直呼过瘾,“当公安一辈子能办成这样一个大案,值了!”从驾驶员手机中的几百个联系号码里锁定犯罪嫌疑人到最后主犯李某离开宾馆前10秒钟将其抓捕归案,整个案件充满了戏剧性,“简直就像警匪片一样”。

如今这起案件已经成为浙江烟草专卖全系统内的经典案件,更被选为“2007年浙江省十大精品案件”,在2007年全国卷烟打假总结表彰大会上,“12?28”案件更是唯一被公安部领导点名表扬的案件。

抓主犯追实刑

虽说浙江早在2004年侦破了第一起假烟网络案件,但更多时候假烟案件仍然是个案处理,抓捕的大多是从犯,而主犯则逍遥法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也往往由于证据不够充分致使刑期不长,难以起到惩戒的作用。浙江省就曾发生过一起让专卖稽查人员感到尴尬的事:一名制假分子,6月初出狱,数日后就“重操旧业”,再度参与制贩假活动。

2007年,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明确提出了“追主犯、追实刑、追重刑”的办案工作理念,要求全面提高打假破网的工作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在办案过程中,程序更加规范,证据更加充分,工作更加细致,真正做到铁证如山。通过法律手段对制假贩假分子依法处理、严惩不贷。”傅新建说。

据说“12?28”案主犯李某被抓获后的第一反应是瘫坐在地上,他万万没想到浙江的公安会跑到福建省云霄地区实施抓捕,这里可是制假分子的“大本营”。等到缓过神来,狡猾的他居然开始与专案人员讨价还价,“要多少钱你们可以说嘛。”直到他被带回常山,得知专案人员对其犯罪事实早已全盘掌握后,他才发现大势已去,“你们居然真抓啊!”如今,李某和其他9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依法判刑,等待他们的将是漫长的铁窗生涯。

随着一些主犯的相继落网,尤其是2007年8月底至9月初5天内连续十起运输假烟案件的查获,制假分子把浙江省看成是一片假烟的“死亡之地”。一些不法烟贩宁愿绕道北上,也不愿经过浙江境内。

“但制假分子一定不会轻易丢弃浙江这块市场”,傅新建很清醒,“所以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处于临战状态。

记者手记

智慧是针,勇气是线

有人说,打假很容易,打假也很难。在卷烟零售店查获几箱假烟,那很容易;要侦破一个制售假烟的网络,则很难;要把无头无尾的运输案件办成网络大案,则是难上加难。

浙江烟草人用实践告诉我们,编织恢恢法网,智慧是针,勇气是线,必先穿针,方能引线。

2004年,他们提出了“有假烟必有网络,有网络必有大要案”的打假破网理念,解决了“无假可打、无网可破”的认识问题,这一年,衢州市破获了浙江省第一起网络案件“1?18”案件;2006年,他们提出了“见物、见人、见网”的案件经营理念,解决了打假破网的方法问题,这一年他们破获了“12?28”案件等12起“国标”网络案;2007年,他们提出了“追主犯、追实刑、追重刑”的办案工作理念,提高了打假破网的工作质量,这一年嘉善“1?19”案、长兴“4?28”案和德清“6?01”案被列为部级督办案件,判刑人数翻了一番,其中判处无期徒刑两人。

谁说理念不是战斗力,从“三有”、“三见”到“三追”,正是打假理念的不断深化,有效促进了打假破网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