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龙的胃石与粪化石

 梦想教育 2013-10-05
过去有人一直以为,蜥脚类恐龙主要在水中生活,以水生植物类生。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它们没有用于咀嚼的牙齿,是怎样消化大量食物的呢?科学家在发现它们骨架化石的地方偶尔会找到一种圆圆的卵石。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各类恐龙骨架内,也发现了这种磨光的石头,这就是胃石,是蜥脚类恐龙消化食物用的。许多现生的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与恐龙一样,也靠胃石来消化食物。它们吞下石块放在胃内,用来磨碎和碾压较硬的食物。现在鸟类的胃有强壮有力的肌肉囊袋,在这里装满了吞下的粗粒砂子和小石块。吃下去的食物经过胃部肌肉的运动,使这些石块互相磨擦,把食物碾碎成粘稠的浆糊状,胃石成了对付粗糙食物最有效的工具。有了这个“秘密武器”蜥脚类恐龙就不怕每天吞下成吨植物无法消化了。现在我们已经不可能找到恐龙胃了,据估计,恐龙的胃也许与鸟类比较相似。有了胃石,使它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东西,完全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了。
  许多鸟类在寻找胃石时宁愿舍近就远,去寻找硬的石头。恐龙选择胃石时,可能也很挑剔。已发现的一些恐龙的胃石原料,大多在恐龙死亡地点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如南非发现的生活的白垩纪晚期长约4米的蜥脚类大脊椎龙的胃石至少是从20公里以外运来的。胃石普遍存在于素食恐龙的胃中。如人们在北美发现的重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长约20米蜥脚类)有肋骨处发现有六十四个光滑的胃石。在蜥脚类和鹦鹉嘴龙的腹腔内,也都发现过胃石。这说明不论是庞然大物的蜥脚类,还是小如家猫的鹦鹉嘴龙,都要靠胃石来帮助消化。
  在恐龙骨架的腹腔内发现的磨光的石块大多是胃石,但有时候人们也会找到类似胃石的石头,它们往往被误认为是胃石。如在美国西部的几个州的侏罗纪地层中,就经常发现磨得很光滑的石头,它们也常被鉴定为胃石。其实,这些圆石块也可能是由风力或水力的作用磨光的。所以鉴定胃石最可靠的方法,是看磨光的石块是不是与恐龙骨骼一起发现的。
  粪化石也是一种重要的恐龙遗物,但它经常被人忽略。恐龙一生排出的粪便多得不可胜数,但我们能发现的粪化石却非常稀少。这主要是因为粪便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形成化石。恐龙等动物排出的粪便,经常受到自然力或生物力的破坏,很容易变成碎末混入泥土,难以长久地保存下来,时日稍久即形影无存,渺无痕迹。只有那些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埋于地下,避开一切破坏因素的粪便,经过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粪化石对研究古动物是一种意义的。粪的形状与大小,直接与动物消化道末端的结构有关,也可动物的食性有关,还可间接地反映该动物的生存环境。例如,有些粪化石表面有螺旋纹,说明动物直肠末端有螺旋瓣。在鱼类中,数板鳃类消化道末端的螺旋瓣最多,肺鱼次之,软骨硬鳞类更次之,由此可推知具有螺旋纹的粪化石是属于哪能一类鱼的。一般高等脊柱动物的粪便虽无螺旋纹,但从它们的形状与内含物,也可以鉴定出这是哪一大脊椎动物留下的。我国发现较多的是鱼粪化石,在周口店“北京人”的遗址中还发现过几层鬣狗的粪化石。1955年在山西武乡县张村北沟一带的红色泥质砂岩中,发现了与爬行动物化石共存的小型粪化石,这可能是某种小型爬行动物留下的。如果想鉴定是否为恐龙的粪便,最理想的就是看粪化石是否与恐龙骨骼一起发现的,或者找到的粪化石非常大。因为只有恐龙才能排出那么巨大的粪块。在印度某地白垩纪的地层中曾发现过29厘米长的粪化石,被认定是恐龙的。已经发现的恐龙粪化石,大多为肉食性恐龙的。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的粪便表面富含磷酸盐,容易形成化石,而素食恐龙的粪便中则缺少这类物质。
  1983年笔者与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的同仁李建军、饶成刚、韩兆宽在云南省禄丰县采集恐龙化石时,在距县城不远的白塔山附近采到了十二块保存相当完整的粪化石。由于在产粪化石的地层没有发现恐龙骨骼,而且化石上有明显的螺旋纹,经韩兆宽鉴定,这是鱼类的粪便。这就再一次表明:鉴定恐龙粪化石时,粪化石一定要与恐龙骨骼一起发现才可靠。
    不久前,美国一位女科学家发现了一块不规则的岩石,内含一些已变成化石的植物。她认为,这是慈母龙留下的粪化石。如果事实果真如此,这块粪化石将提示人们:慈母龙喜欢吃什么植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