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默然看花花不语 2013-10-06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枣庄镇中心学校  马栋良

内容提要: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应该包办代替,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要鼓励“创”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引导“研”读,培养学生互动探究学习还可以适时练笔,感悟体验。

关键词:阅读  感悟  自主

  文:在阅读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独具特色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个性特点。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阅读“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教师绝不应该包办代替,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阅读,让血毒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一、鼓励“创”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语文材料来自生活,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评判标准,有差别地解读文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阅读的再创造。

1、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动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新的阅读对象、审美内容,从而打破原来的审美认知平衡,建立新的平衡。《背影》一文,字字皆情,而文中描绘的生活时代情景,离现在的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很难入情入境。我在调查学生之后,布置了这样作业,回家之后,采访你的父亲或者爷爷,请他们告诉你那时上学的情景。第二天上课时候,学生相互交流,场面热烈,然后我再让小组推荐代表说一说。这样学生对那个时代有了自己的认识,体会到那时生活的艰难,对父亲在家境困难,自己失业的情况下坚持送我有了自己的理解,对课文中父亲的婆婆妈妈的唠叨有了切实的体验。这样,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持续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学内容,在参与创造过程中拓宽审美情趣,达到“设境悟情”之目的。

2、让学生在动态中阅读

课本编写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透的意蕴,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鼓励学生以自己新的创意去解读文本,学生就有可能超越文本,生成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当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让学生探讨,你说一说孔乙己会死吗,你的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翻看课文,寻找理由,组内相互质疑。在全班争辩中,学生理解力孔乙己命运的必然性,从而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在这种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培养了创新思维并提升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口语能力。

3、让学生在想象中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都着力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表达着内心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与课文的情感相碰撞产生火花,从而感悟到文章语言的内涵。在教读《金色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假如你是一朵金色花,你会对妈妈做些什么?通过学生自己的联想,感受到诗歌中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二、引导“研”读,培养学生互动探究学习

语文教材中挑选的文章都是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条分缕析,单项训练。教师不能繁琐分析,越俎代庖,只有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整体感悟,潜心探究,通过对课文中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对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进行联想与沟通,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记得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摒弃了以往逐段分析,层层设问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作者对阿长的感情转变。然后引导学生细细阅读,体会作者对一位下层妇女的深沉感情。这种探究性的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潜心读书,仔细探究,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体会着发现者的愉悦。

三、适时练笔,感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后,中举后的范进以后会怎样生活?怎样对待岳父与众邻居?怎样对待张乡绅?以后命运会怎样?我把这些问题留给了学生讨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的情感被激活了,他们思维活跃,各抒已见。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自由选择练笔内容:《范进后传》。

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充盈着的是宽容与人文关爱。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学生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解读,不但还原文本,还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有自己的评价,我想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个性化阅读充满生命的灵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这个世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解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