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上架:冥想:每天冥想,胜过坚持锻炼,工作狂也能享受健康人生

 太阳儿女 2013-10-06

冥想:每天冥想,胜过坚持锻炼,工作狂也能享受健康人生

冥想:每天冥想,胜过坚持锻炼,工作狂也能享受健康人生


编辑推荐

       工作与健康,是不是鱼和熊掌?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打拼,是不是一定要牺牲快乐幸福?除了在健身房挥汗如雨,这世上有没有不费吹灰之力的健康秘方?
      本书的回答是:你可以选择同乔布斯同样的路——冥想。
      这本精简、幽默、充实的好书,为好奇者与怀疑者揭开冥想的真相。作者先是概要说明冥想对身心的益处,接着以轻松好读的基础章节,帮你开启惊喜之旅。米契就像一位熟练的讲师,提供有用的建议,帮你衡量进度,避免一些最常见的冥想陷阱,对初学者来说特别实用。

内容推荐

      工作与健康,是不是鱼和熊掌?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打拼,是不是一定要牺牲快乐幸福?除了在健身房挥汗如雨,这世上有没有不费吹灰之力的健康秘方?
科学已经证实:
冥想可以降低血压,缓和心跳;
可以强化免疫系统,使人不易感冒;
可以大幅降低罹患癌症或心脏病等致命疾病的概率;
可以改善神经协调,让我们成为更有效率的思考者;
可以促进DHEA荷尔蒙分泌,延缓衰老。
更重要的是,冥想完全无副作用。

如果你
总感到疲惫,在季节转换时,总是第一批患上流感;
因背负贷款、忙碌的工作、复杂人际关系等生活压力而感到快喘不过气来;  
经历了感情或事业重创,渴望恢复心灵平和;
希望提升专注力,更有效率、更积极地面对挑战;  
想摆脱安眠药等精神药物,回归生活本质;
想要活得健康快乐,却总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而放弃尝试;

那就赶快加入冥想一族吧。

作者简介

         大卫·米契(DavidMichie)
        出生于英国在非洲的最后一个殖民地辛巴威。自大学时期便开始研习佛法,是“藏传佛教学会”(Tibetan Buddhist Society,TBS) 的弟子,该学会由图丹罗敦格西(Geshe Acharya ThubtenLoden)创办,在澳大利亚及美国设有研究中心。本书出版后迅速在澳大利亚畅销,广受各界的好评与推荐。作者另著有畅销书《快乐佛法》。

 

目录
推荐序  锻炼内在的力量,就从冥想做起第一章  引言:冥想是一门科学  冥想的科学  亲身个案  顿悟  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  在暴风中心寻找宁静  囚禁或自由  掌控自己的实相第二章  冥想让你的身体焕发青春与活力  身体和心灵就像双胞胎  内心宁静,身林就不容易生病第三章  冥想让你更快乐  重塑你的大脑  去往更美好的心灵地带  以正面思考取代负面思考  快来加入“冥想族”第四章  我喜欢冥想,可是从何做起呢  何时何地适合冥想  应该冥想冬久  这种姿势对吗  一开始便心存目标  从最基础的冥想法开始吧  浮念与沉闷  正念与觉察  进行呼吸冥想时该注意什么第五章  哪一种冥想适合你  九循环呼吸冥想  身林扫描  行禅  物件聚集冥想  观想  内心正念  分析/思维式冥想  祷文冥想第六章  这样冥想最有效  把冥想纳入日常作息  沉着修炼  一定要找到冥想的意义  立即行动  离开垫子也能冥想  记住小改变的神奇效果  找个好老师第七章  你在冥想路上走了多远  九住心第八章  冥想是你的私人医生  为什么会生病  压力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冥想如何促进你的康复  冥想原来有这么多好处娃  冥想由小技巧  冥想是生活的一部分  当药物无效的时候第九章  最可能让你困惑不已的冥想问题第十章  了解自己,健康不再遥不可及致谢
媒体评论

锻炼内在的力量,就从冥想做起
张德芬
在忙碌的行程中,收到出版社的邀稿推荐,本来想拒绝的。但是一看标题,再翻看内容,的确有很多很棒而且很实用的建议,于是决定抽空看过一遍,并且写序推荐。
在灵性成长的道路上走了六、七年,我一直深信打坐是基本功。很多灵性的理论,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因为我们都缺乏内在的力量。而内在的力量,也就是内在的肌肉,要如何锻炼呢?就是要从打坐开始。
本书很清楚地举证了冥想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安舒的好处,并且列举了好几种冥想的方法,让各种根器的人,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打坐。
而我最喜欢的部分,则是它告诉我们如何将冥想的工夫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本书兼具理论和实际,深入又浅出,实为初入门学习禅坐的人的最佳指南。
而我自己,在这条路上摸索了各式各样的禅修方法,但是一直未能好好地养成静坐的习惯,每次也是三十分钟不到就草草了事。今年春节我回台度假,碰到了黄庭禅,终于找到了最适合我的静坐方法,现在一坐一个小时都不是难事。
所以,在此我特别鼓励所有对灵性成长或静坐冥想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多方尝试各种方法,但是基本的原理其实都一样。而这本小书提供了详细而精准的指导,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好好去实践和体会。
(本文作者为身心灵畅销书作家。)


这本精简、幽默、充实的好书,为好奇者与怀疑者揭开冥想的真相。作者先是概要说明了冥想对身心的益处,接着以轻松好读的基础章节,帮你开启惊喜之旅。米契就像一位熟练的讲师,提供有用的建议,帮你衡量进度,避免一些最常见的冥想陷阱,对初学者来说特别实用。而比较有经验的冥想者也可以通过本书,再次坚定投入这项美好修炼的决心。
─《曼陀罗》杂志(Mandala Magazine)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身体和心灵就像双胞胎

      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心之间的关系都有着奇怪的矛盾观点,我们通常会把身心看成两个不同的个体,而前者是后者不可靠的仆役。我们可能会说:“我想到健身房好好运动一下,但我的脚不听使唤。”又或者:“我的手臂有几处擦伤,但我没什么感觉。”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心”是“身”的所有者或控制者。于是才有了,心对于身体不想上健身房感到失望,或对身上的肿块或淤青毫无感觉。
但是我们又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说出以下的话:“她听到消息时,震惊得脸色发白。”或“他感冒真的很严重,情绪低落。”即我们又假设身心合一组成完整的体系。我们会说心理经验(例如听到坏消息)导致身体变化(脸色发白),或是身体经验(严重感冒)影响心境。
        过去,传统西医强化了身心二元论,常把焦点放在治愈个人以及个别的身体症状上,而忽视全局。墨菲与多诺万提到:“300年来,笛卡儿的二元论强调身心是绝对分离的。”很多医生只有时间处理病人的直接症状,只想尽快把拿了处方的病人送出诊疗室,让下一位患者就诊。提供保健医疗的压力(尤其是公共医疗体系)无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
相反的,源自印度与中国的东方医学则视身心为一体,需要维持它们的平衡。大部分的问诊不只放在对身体的诊断上,也询问患者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这种关注是比较全面、具有预防性的。
        不过,这么说并不是为了负面评断西医,西医显然拥有更多治疗疾病的复杂而强效的方法。这里只是要点出它的局限,还好大家已经越来越清楚这一点,因为近年来我们看到西方医疗方式也向更一体化的观点发展。结合全面的、预防的方式,目的是达到内在的平衡,必要时有效介入,或许我们对所谓的健康会有更一贯与整合性的了解。很多医生开始建议患者上抗压课或冥想课,而不是给他们开镇静剂或安眠药。

 

冥想(风行全球的冥想能量,仅韩国销量超过100万册,韩国三大网络书店终身5星推荐)

冥想(风行全球的冥想能量,仅韩国销量超过100万册,韩国三大网络书店终身5星推荐)

编辑推荐

  韩国百万级畅销书登陆中国
  风行全球的冥想能量
  韩国三大网络书店终身5星推荐
  仅韩国销量超过100万册
  
  放空阻障与干扰,让我们心灵拥有强大的正面能量。
  
  懂得这样冥想,这辈子你会活得更好!
  韩国出版两年,已超过359家企业团购此书。
  
  
  或迟或早,你都会意识到这一点:这一生是痛苦的。如果现实世界只是一种致命的缺陷,我们则可以学会治愈这个缺陷,而我们的工具就是冥想。
  
  在忙碌与疲惫共存的现代生活中,冥想是一种最好的、必然的放松与解压的方式。
  一个人冥想时,他会暂时远离现实世界的繁嚣,摆脱沉重的心理负担,找回心灵深处的平静和集中。
  
  有关冥想的10件事
  ◎冥想1 让心归于纯净:在忧虑毁了你之前改掉忧虑的习惯
  ◎冥想2 把对象放进意识里:要想征服世界,先征服自己的悲观
  ◎冥想3 把意识拉回来:想拥有美好的生活就要消除固定观念
  ◎冥想4 缩小空隙:释放那些被压抑的“愤怒”
  ◎冥想5 不间断的专注:那些灵魂深处的不安也是力量
  ◎冥想6 掌控全局:切断脑子里的“忧郁电路”
  ◎冥想7 安静下来:拔掉伤人害己的嫉妒刺
  ◎冥想8 完全平静:利用“正确的想法”控制欲望
  ◎冥想9 单点:看清矛盾的真面目
  ◎冥想10 完美的平衡:为“不满”找到出口,做个幸福的人

内容推荐

  在忙碌与疲惫共存的现代生活中,冥想是一种最好的、必然的放松与解压的方式。
  一个人冥想时,他会暂时远离现实世界的繁嚣,摆脱沉重的心理负担,找回心灵深处的平静和集中。
  有关冥想的10件事
  ◎冥想1 让心归于纯净:在忧虑毁了你之前改掉忧虑的习惯
  ◎冥想2 把对象放进意识里:要想征服世界,先征服自己的悲观
  ◎冥想3 把意识拉回来:想拥有美好的生活就要消除固定观念
  ◎冥想4 缩小空隙:释放那些被压抑的“愤怒”
  ◎冥想5 不间断的专注:那些灵魂深处的不安也是力量
  ◎冥想6 掌控全局:切断脑子里的“忧郁电路”
  ◎冥想7 安静下来:拔掉伤人害己的嫉妒刺
  ◎冥想8 完全平静:利用“正确的想法”控制欲望
  ◎冥想9 单点:看清矛盾的真面目
  ◎冥想10 完美的平衡:为“不满”找到出口,做个幸福的人

作者简介

  李恩静
  心理学博士。曾在延世大学攻读社会心理学的博士,同时也研究谈话心理学,并在延世大学和庆熙大学从事心理学教学。
  2000年开始冥想和心理研究,从改变别人转移到了改变自己,还从多位老师那里学到了道家思想和金刚乘、仙道。在给现代社会那些深受身心痛苦的人进行过谈话治疗的同时,也围绕“自我变化”、“心理修养”和“幸福的生活”等问题,为一些企业做专门的讲座。
  专著有《同感》和《冥想时代》,另外还有《幸福》和《情绪心理学》等合著作品。

  消除心中的忧虑,人生也将随之变得明朗!

  千太阳
  国内知名图书策划机构,韩国图书版权代理和翻译领域的佼佼者,一直为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努力着……

冥想
  让心归于纯净:在忧虑毁了你之前改掉
  忧虑的习惯
一环扣一环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那个人会有如此多的忧虑呢?
对尚未确定的事情战战兢兢的我
使心态平稳的集中冥想
利用智慧冥想控制忧虑
将愚蠢的忧虑转换成有用的想法
超越忧虑的乐观主义
消除烦恼的宣言

冥想
  把对象放进意识里:要想征服世界,
  先征服自己的悲观
“我”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
自我预言的实现,“我太差劲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
用集中冥想治愈悲观的“我”
从悲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智慧冥想
鼓励自己——自言自语
经常回忆自己的过去
相信自己的能力

冥想
  把意识拉回来:想拥有美好的生活就要
  消除固定观念
观看社会的窗口
人们为什么会持有固定观念呢?
悲观固定观念里的悲观社会
利用集中冥想消除悲观的固定观念
利用智慧冥想脱离悲观的固定观念
一个人喜欢玩儿,也能获得快乐
要培养全面的思维方式
乐观的皮格马利翁
好奇心能创造出崭新的生活

冥想
  缩小空隙:释放那些被压抑的“愤怒”
烫手的土豆,愤怒
生土豆变成烫手的土豆
怎样控制“烫手的土豆”?
消除愤怒模式的自闭冥想
排除愤怒的方法
找到引起愤怒的信念
合理表达自己的愤怒
控制强烈愤怒的几种“道具”

冥想
  不间断的专注:那些灵魂深处的不安
  也是力量
感情的变色龙——不安
不经常洗手,会感到不安?
“我害怕黑猫”
通过死亡冥想消除现存的不安
智慧冥想对不安的收容
缓解不安情绪的两种方法
每天坚持写30分钟的“不安日记”
纠正思想的误区

冥想
  掌控全局:切断脑子里的“忧郁电路”
悲伤使灵魂患上了重感冒
无助能产生忧郁症?
忧郁症的各种表现
用呼吸增加活力,用跳舞增加生命力
我脑子里的“忧郁电路”
寻找生活的意义
每天给自己加“星号”
逃离忧郁症的缓冲器

冥想
  安静下来:拔掉伤人害己的嫉妒刺
“不允许你看别人”“讨厌你事事顺利”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呢?
嫉妒的心理——幸灾乐祸
要放宽心态
正视,停止自己的嫉妒心
逃离“萨利埃里综合征”
嫉妒是我的力量

冥想
  完全平静:利用“正确的想法”
  控制欲望
无法满足的欲望
欲望和幸福的差距
我心里真正的欲望
利用“正确的想法”控制欲望
健康利用欲望说明书
自我调节的技巧

冥想
  单点:看透世界看清自己
矛盾的本来面目
为什么我的人生充满了矛盾?
在欲望和选择之间徘徊的我
唤醒直观的集中冥想
要看清事情的真面目
要根据主次目标依次决定
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冥想
  完美的平衡:为“不满”找到出口,幸福
  就会像花儿一样
不满的两种面目
中了奖的人就一定会幸福吗?
为什么总是不能感到满足呢?
摆脱紧张,纵观全局
智慧冥想帮助你培养健康的心理
为了圆满的生活而努力
消除不满的良药——感恩之心
失败和苦难的作用

结语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环扣一环的恶性循环
  绝大部分人的脑子里都充满着忧虑,它们无孔不入,挥之不去。例如:“考试不能及格该怎么办呢?”“家里有什么事该怎么办呢?”“最近胃胀,会不会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
  纵观人类历史,人们总是会因战争、洪水、地震等灾害,或者因帝王、贵族的压迫和侵害而对生存的问题忧心忡忡,甚至在现代社会,这些问题也依然不可避免。反而,日趋增加的犯罪率、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使我们的忧虑变得日益加深。而且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所传达给我们的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恶性新闻,更是催化着我们的恐惧和不安,唯恐自己就是下一个受害者。这种新闻,对于人类精神上的软弱,无疑是在煽风点火(先前的事件所留下的印象,会影响到对下一个事件的理解)。
  那么,我们现在所担心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呢?厄尼?J. 泽林斯基在《懒人非常成功》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所担心的40%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30%是曾经发生的过去时,12%是关于健康的一些不必要的顾虑,10%是关于日常琐碎的担心,而剩下的8%中的4%则是我们能力范畴以外的事情。
  
  这么说来,我们96%的顾虑都是不必要的,只有4%才具有担忧的价值。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轻易从这种精神压力下摆脱出来呢?
  这是因为担忧与顾虑一旦出现,就会产生一环扣一环的恶性循环链条。即由于担心而导致了神经的紧张,从而致使心灵产生不安和恐惧,而这种状态则会越来越强烈地、反复地催生出更多的忧愁。这种担忧,会直接消耗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能量。
  
  
  
  为什么那个人会有如此多的忧虑呢?
  我们的周围,有些人会有异常多的忧虑。我们会习惯性地将这类人看做是心胸狭窄或者好做消极思考的人。但是,如果你了解了这类人的成长经历,就会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表示,人们的行为取决于天生的气质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除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外,从观察他人的行为中得到的间接知识,也是形成一个人行为的重要条件。
  父母给了我们遗传基因,并提供了家庭环境。因此,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父母多虑,孩子就会随着父母去模仿。即一对多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多半也将形成惶惶不安的忧患性格。
  一个人多虑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从小形成了对父母一种不稳定的“依赖”。儿童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说过,“依赖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从小得到父母充分的关心和爱护的孩子会形成稳定的依赖;相反,在冷漠与训斥中成长的孩子则会形成一种不稳定依赖。这种人比起前者,对于他人的依赖性更大,身处同一种环境下也会产生更多的忧虑”。
  或许,每一个人在幼年时期都曾受到过一定程度的伤害。这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也跟我们一样,并非完人。直到现在,这些埋藏在心底的痛楚还在不知不觉中时不时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为了消除这些痛楚,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自我反省,当然,找一个专家帮忙解决也是值得推荐的选择。
  找不到忧虑的根源所在,这种人是永远无法从迷途中走出来的。因此,为了消除忧虑,首先要知道自己恐惧什么、担心什么。如果恐惧占据着忧虑的绝大比重,就要找到克服的方法;如果是因为小时候的伤处挥之不散,就要治愈它。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方向,仍然有选择的余地。
  
  对尚未确定的事情战战兢兢的我
  那么,多虑的人都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呢?这类人经常会因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战战兢兢。面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缺乏耐性”的这些表现,其实跟事情本身是无关的。这些人往往无法接受的是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也会因无法预见的未来而不能忍受当时的模糊状况和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工作中也很难有创造性的发挥。
  史登堡和鲁巴特说过,“创造性的性格具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勇于承担危险的态度、独立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模糊状况和不确定因素的忍耐力”。同样,很多学者都把众多成功人士所具有的共性概括为“对不确定因素的忍耐”。拥有这种性格的人不惧怕未来,他们将不确定的未来视作一种挑战。有趣的是,多虑的人也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自己心中的忧虑视作解决问题的一个有利因素。那么,事实又是什么样的呢?有关学者对多虑人群的这些想法进行了研究,也获知了这些想法同精神病理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然是让人们大跌眼镜的。研究表明,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对忧虑做全面评价的人,在精神病理数值上比那些完全持有否定态度的人还要高。这就意味着多虑的人起初会试图要解决这些顾虑,但最终却达不到目的。即多虑的人,非但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反而会被这种忧虑所击败,并且使自己的精神承受了更多的负担。
  一味地担心既不能使股票上涨,也不能让考试及格。我们要懂得“担心”和“解决问题”是两个不同的行为途径。
  
  
  使心态平稳的集中冥想
  去年,美国知名的经济类杂志《商业周刊》曾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懂得了烦恼是影响业务效率的罪魁祸首,冥想被看做是提高员工士气的重要因素。”后来,韩国国内的雅虎、谷歌、苹果等大型外资企业也将冥想作为公司内重要的教育节目。
  但是,每个公司运用冥想教育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AOL时代华纳公司自从大幅度裁员之后,就为了减轻剩余员工的业务负担,开始在公司内实行冥想教育。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每当组织长时间会议的时候,为了提高会议效率,在中间休息时间会插进冥想教育课堂。
  美国企业在其经营当中积极运用冥想教育,是因为该教育内容能够有效地消除员工的烦恼,成了提高生产效应的重要因素。《商业周刊》报道说:“通过冥想教育,许多经营者都不约而同地察觉到,公司员工的决断力和共通能力都大有提高。”
  不仅是海外,最近在韩国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开始运作起“员工扶助计划”,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针对消除员工烦恼的谈话或辅导。冥想会培养出人们安静而平稳的心态,因此,针对消除烦恼和解决各种心理疾病,冥想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冥想的一大优点就是不用向别人求助便能自行解决,而且还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往后,相信在韩国国内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冥想教育。
  有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冥想对于身体和心理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中,有一项研究是对癌症门诊病人连续7周的冥想治疗,主要考察治疗前后和6个月以后癌症门诊病人的情绪变化。结果显示,经过7周的冥想治疗以后,病人的情绪有明显的好转,而且过了6个月之后这种效果仍在持续。
  多虑的人主要将自己的能量消耗在担心某些事情上,因此,他们经常会感到头痛或浑身乏力。而且这些心里充满了忧虑的人,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当中。
  既然竭尽所能、耗尽精力也解决不了问题,那么,马上开始冥想吧。
  下面将要介绍的冥想法和心理调节法将会为你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冥想,主要分为集中冥想和智慧冥想两种方法。也有种叫法将这两者称为“奢摩他”和“内观”。集中冥想是指集中精神、维持平稳心态的方法;智慧冥想则是指通过感觉身体和心灵上的变化,最终达到一种无常和无我的超然境地。
  集中冥想,首先穿着要舒适,需要安静的环境。然后,双目闭合,双腿盘绕,伸直脊椎,放稳心态,开始感受自己的呼吸。
  人的身体内一共有七种能量通道,称之为“查克拉”。集中冥想时,最好将自己的意识置于鼻尖,或者胸部查克拉(胸部的中间),也可以置于丹田查克拉(肚脐眼下3厘米处)。
  第一次试图冥想的人,就要把意识置于鼻尖。即使突然想起什么事情,也不要接着往下想,要把自己的意识始终置于鼻尖处,一边平缓地呼吸一边集中精神。
  如果很难集中精神的话,也可以尝试做一下“数息观”。数息观是在均匀的呼吸下,利用数数来集中精神的方法。即吸气数一、呼气数二,以此类推,从一数到十,然后再回来重复数。假如,中间忘了数到哪里的话,也可以从头再数。
  另一种方法就是呼吸时反复地背着真言(对神、鬼等所发之神圣语言)。最有代表性的真言就是唵(ong)、嘛(ma)、尼(ni)、叭(bai)、咪(mi)、吽(hong)。当然,也可以背一些自己喜欢的词语。如,吸气时背“爱情”,呼气时背“和平”;也可以是呼气“幸福”,吸气“自卑”。
  像时间比较紧的早晨,也可以在床上做5~10分钟短时间的集中冥想。早晨做冥想,可以很好地给你在这一天里带来幽静而平稳的心态。如果,晚上入睡前做集中冥想,就可以净化身体和心灵。
  在办公室里,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任务,你可以用5分钟左右的集中冥想消除工作负担。哪怕是一小会儿,集中冥想可以使你的心里变得安静而平稳。这么一来,你就会抓住工作的头绪,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利用智慧冥想控制忧虑
  心理学家一般将信息处理过程分为“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自动过程是指无意识地信息自动被处理,控制过程是指下意识地对信息进行处理。这里的下意识是指自己的话语和行为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很多人想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这样一来,脑子里的信息就会自动处理掉。人们产生忧虑,就是因为这种产生忧虑的因素在脑子里被自动处理掉了。
  智慧冥想会利用控制过程将忧虑进行处理。在智慧冥想里,最重要的便是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但是不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加以判断或区分,只需要客观地理解即可。
  采取冥想姿势以后,我们开始呼吸。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一起来感觉一下。同时,我们也要感觉一下呼吸时腹部的变化。
  通过这种冥想,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下意识的作用”。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接电话的时候、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以及开会的时候都要下意识地感觉一下身体、想法和情感的变化。每当有顾虑的时候,我们也要下意识地注意一下。
  有时候,人们试图抑制自己心里的忧虑,但这并不容易。为了理解抑制心里的忧虑有多少效果,威格纳让一部分人在5分钟以内说出自己脑子里想起来的词语,但不要想起“白熊”这个词;另外一部分人则反之。
  结果显示,比起第二部分人,第一部分人的脑子里反而更多地想起了“白熊”这个词。威格纳将这种抑制和想象之间的反差效果称作“反弹效果”。
  同样,人们每当心中有忧虑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抑制这种忧虑,但因“反弹效果”而很难达到目的。这时,我们与其抑制,还不如做智慧冥想。不要责备多虑的自己,而是要下意识地懂得这种忧虑。集中精神投入到自己现在的工作当中,先把忧虑放在一旁。这样一来,没能受到关注的忧虑就会自动消失掉。
  
  将愚蠢的忧虑转换成有用的想法
  《幸福的停顿》作者乔?维特尔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将自己从问题中分离出来;第二,充分感觉解决问题以后的喜悦;第三,再三表示感谢。
  2007年夏天,乔?维特尔在仁川机场的一个饭店里,向记者介绍了人们心里的“自动吸引”这一能量的重要性,并讲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美国某一区域的几户人家在数日内连续被盗,但在邻居纷纷被盗的情况下,其中有一户却始终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研究人员通过对这几户人家的采访,下了这样的结论。被盗的几户人家在那段时期内,普遍都表现出不安或恐惧,反观没有被盗的人家,却一直保持着平和的情绪。当然,也可以说被盗的几户人家肯定是受到了小偷的影响,但后来研究人员对被捕的小偷问讯时,他说就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户没有被盗的人家,甚至都没有看到那户人家的存在。这样,乔?维特尔表示,“自动吸引”对一个人的行为起到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持续的忧虑,只能将这种担心变成现实。换句话说,就是使自己不情愿的事情“自动发生”。这就是朗达拜恩在《秘密》一书里所提到的“自动吸引的规律”。
  那么,在生活当中我们是否可以完全抛去忧虑呢?首先,我希望多虑的人们能够把愚蠢的忧虑和有用的想法区别开来。
  每当产生忧虑的时候,我们要问问自己,这种担心对自己是否有用。这种担心是愚蠢,还是有用的呢?愚蠢的想法,我们要马上放弃,转换成有用的想法。这样才能将忧虑转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因素。
  有用的想法从何而来?
  1.?记录现在所担心的事情。
  2.?计算现在所担心的事情,在现实当中能够发生的几率。
  3.?评价担心这件事情的必要性。
  4.?评判这件事情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多少作用。
  5.?与其担心,不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超越忧虑的乐观主义
  所谓乐观主义,就是指不论处在何种状况下,都相信将来一定能渡过难关的思考方式。在德国,有句谚语叫做:乐观的人是“幸运的蘑菇”,悲观的人是“不幸的鸟”。德国的一家电视台,几年前曾经播放过如下的研究现状。
  研究人员就“是否将自己视为乐观的人”这一主题进行了调查,然后将这些人分成了两类进行研究。
  这些受试者订的饮料和研究人员给他们送到的并非同一种饮料。乐观的人,会向服务员要求换饮料或者一声不吭地喝着饮料。反观悲观的人,不但没有向服务员表达不满,而且是唠叨着继续喝着送错的饮料。
  接下来,研究人员故意在洗手间前面丢下一些硬币,观察这两类人的反应。有趣的是,乐观的人会将硬币捡起来,但悲观的人却视而不见。
  多虑的人会对将来持有非常悲观的态度。上面的研究告诉我们,乐观的人,即使自己做错了事情,心里也满怀着对未来的信心;反观悲观的人,犯了错误会一蹶不振,总觉得事情的原因在自己。这么看来,经历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想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
  那么,悲观主义的人就永远只能活在悲观的世界里吗?难道他们不能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吗?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先来看看卡茨和爱博斯坦主张的“建设性思考”这一概念。所谓建设性思考,是指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从多方面重新考虑问题,将因此收到的烦恼减少到最低限度。
  例如,某个人向某公司投了一份简历遭到拒绝,有建设性思考的人会认为这个公司不适合自己,从而相信不久的将来自己会遇到更好的机会。反观那些没有建设性思考的人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济,随之也担心自己以后找不到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拥有建设性思考的人会比没有建设性思考的人更加积极上进,受到的挫折感也会小很多。
  当然,要充分学会这种新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要不断地努力。不过,一旦掌握了建设性思考方式,我们就会“遇事不乱,从容面对”,受到的打击也会随着缩减。要拥有乐观主义的思考方式,我们要做到以下五点:
  1.?当遇到困难时,要找出有利于自己的方面。
  2.?当遭遇失败或挫折时,要从中吸取有益于未来自己发展的经验。
  3.?当遇到不愉快时,多想想将在不久的未来在自己身上要发生的那些幸福的事情。
  4.?在日常生活中,多看看别人和其他事情的好处。
  5.?遇到烦恼的时候,要多想想这些烦恼解决之后的快乐感觉。
  
  消除烦恼的宣言
  当一个人遇到了烦恼,他身上的能量就会在不利的环境中呈现出恶性的循环。遇到极大的烦恼让你透不过气来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肢体运动代替脑力运动。登山、跑步、打网球、打乒乓球,这些运动都可以有效地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只要你身体健康,最好运动到筋疲力尽。
  丹田查克拉是人们在生活中贮藏勇气和力量的空间。加强丹田查克拉的瑜伽和气功也是调节情绪的好办法。每天晚上做完瑜伽之后,我都会做两种强化丹田查克拉的运动。
  一种是将自己的双腿叉开,分开至两肩的宽度,然后用交叉的双手抓住另外一只胳膊的肘部。维持这种姿势,再将脊椎伸直,循环地蹲下然后起身。要注意的是,起身的时候不要完全站直,膝盖要保持一定的弯曲程度。刚开始要以100个循环为基础,日后逐渐增加。
  另一种是在地板上铺好瑜伽垫或者是毯子,舒舒服服地躺在上面,并将身体伸展开。两腿伸直并紧,然后抬至90度的高度,随后再将双腿慢慢地放下来。要注意的是,双腿在下落的时候不能触到地面,而且做动作时要放松颈部和肩膀。这种运动也跟第一种类似,刚开始的时候不易做得太多,要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
  下面的三点内容,我将其视为强化丹田查克拉的座右铭。烦恼多的时候,我会经常想起这些话,它就像真言一样,拥有着巨大的能量,会使你的心灵变得平稳。
  第一,生活当中,不管是意料之中的,还是意料之外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说不定就发生在我们的头上。
  第二,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即便没有征兆,但一定有原因。
  第三,不论在何种处境下,我都有能力泰然自若地应对所面临的烦恼和困难。
  一个人能将此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那么,他就能获得心灵上的平稳。一般来说,前两项是人们比较容易忽视的,而第三项则很难做到。漫漫的人生长路,谁能预料到将要发生的事情呢?但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我们都要有充足的信心去面对它,然后想出办法解决它,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