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山玩水】梦中桃花源(游记)

 *晚 秋* 2013-10-06
  四十多年前,总喜欢听姥姥讲她美丽的故乡,以及那儿发生的一些故事,有时候听着听着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带着微笑,带着快乐寻梦桃花源。今天,终于有机会结伴去一趟我梦中的世外桃源--千年古村(东龙)。
  一早起来,轻装上阵,淋浴着春日温暖的阳光,吻着暖风轻舞飞扬,一路风景优美,鲜花烂漫。一下车,心里不禁为之震撼,只见一座座祠堂庙宇,一栋栋民宅大院,鳞次栉比,排列有序,倒映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如画如诗,令人陶醉,那如千手观音的古杉正张开臂膀迎接远方的客人。
  原来这里群山蜿蜒起伏,形如卧龙,所以称之为东龙,又名东屯,是宁都东南边陲上(田埠乡)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也是我国清代初年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的故乡。
  此时,所谓执政者的豪迈,文人心中的绾结,历史学家的悲愤,人文学者的忧郁,在这里通通简化为居家过日子。宁静如一缕清风、一弯素月、一杯清水,享受那份静谧,很耐人寻味。
  行走于东龙,犹如行走于一座古建筑博物馆,动辄就是几百年前的建筑群,那么庞大,那么朴实又那么绚丽,一步一景,步移景换,让我情不自禁地慨叹:什么是美丽?什么是永恒?尽在这2.5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里。
  站在高高的湖心塔脚下放眼望去,如载满丰收的航船,如多彩的聚宝盆,村的四周山势雄伟,逶迤亘绵,一路奔腾,林木苍翠,轻吻着一缕缕人间烟火,使东龙村更加洒脱而鲜活,让人惊诧于山村的热烈、山村的豪放,彰显它的龙气十足。
  早在明代末年,村里的一批文人墨客,便将可供游览的景观概括成远近闻名的十景:龙岗古隘、巽峰插天、虎嶂乔峦、七星环塚、双涧抱村、凌霄胜阁、虹桥锁水、玉栋擎云、塔映湖心、永东古寺”称之为“东龙十景”。并各赋诗一首,这更增添了东龙村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厚重感,令人流连忘返,就连罗汉也忘了归途,有了“罗汉晒肚”的美景。
  曾经的梦境总有些模糊,让人魂牵梦萦。身临其境才发现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富有灵气,房舍格式是那样的复杂,又是那样的大气。就那百间围屋祠,走进去就如同走进了迷宫。原汁原味的砖木结构,却有那么精致的雕梁画栋。虽无小桥流水,但有百口池塘竞相辉映,如同误入西湖,足见当时楼台亭榭,回廊相接,绿水倒映,美如图画。
  曾听姥姥说过,看房子就知道哪家是富人哪家是穷人,来到这里我知道了什么叫“门当户对”,那户对打造在高高的门楣上,分别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不等,最多的一间祠堂竟有八个。不知是不是“户对”个数的多少就决定了这家主人的经济实力亦或是政治地位,使之成为联姻家庭必须选择匹配佳偶的标准。还有绣楼,多具现代浪漫。窗是临空的,雕花镂空成一排排“美目”,可以想象,早年在这些窗的后面的确有“美目”。那是主人原本想让待嫁的女儿成为大家闺秀,但没想到却养成了矫情小妞。雕花窗后的眼睛不安份,看不够山村汉子的威武和路行商贩的诡谲,听不够喜事人家戏班子的丝竹管弦和嘹亮歌喉。她们是多么渴望与人面对面交流,直到看得忘情,听得醉心,但有这可能吗?千百年过去了,我们所见的只是一扇雕花的窗,两朵木刻的莲,而留下的却是半截爱情故事的牵挂,只好种下一颗似虬龙的罗汉树,诉说爱的无奈。
  仰望所及风物,非常壮美,俯听传统故事,让人牵肠挂肚。如今我看到举人的石碑垫成砖房的基脚,还有皇帝钦点的五品大员功名碑也嵌为门槛,任人千万次践踏,真可谓用活用够了民族文化遗产,倘若真有在天之灵,先辈岂不早气歪了鼻子。好在正是这种永久的保存,才使我们有机会领略一下古代文明与美丽。
  曾经的梦真实了我的情感,古老的建筑美化了我的心灵,踏着千年的古土迎着火红的太阳,醉在梦中的桃花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