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稿件

 我的图书馆3S 2013-10-07

高山蔬菜从带泥卖、冷藏初加工到精细深加工

长阳三步跳进全国大菜篮

 

 

    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杜强)经过分级、清洗、漂烫、硬化、渗糖、蒸煮、烘干等近20道工序,一颗颗鲜嫩的圣女果变成了香甜诱人的果脯成品,附加值比带泥卖翻了好几番。16日,由湖北长阳火烧坪高山蔬菜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的天润生态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物流产业园投产。
   
据了解,该项目达产后年可加工高山蔬菜24万吨,生产1.5万吨脱水蔬菜,实现年产值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个。当日,香港永康农副产品投资有限公司等6家客商现场签下3.645亿元的蔬菜大订单。
   
近年来,该县引进建成了10余个蔬菜深加工项目,不仅破解了老百姓的卖菜难,也助推高山蔬菜产业实现了带泥卖到冷藏初加工,再到精细深加工的三级跳
   
独特的高山温差优势,给长阳高山农民了一个脱贫致富的金饭碗。截至2011年底,全县高山蔬菜基地面积30万亩、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量100万吨,综合价值20亿元,其种植规模和产量占全国10%、全省30%的份额,成为全国的大菜篮
   
如何避免菜贱伤农?该县摸索出了产业秘方——引进蔬菜新品种,普及标准化种植,建冷库错季销售,组建专业合作社,办蔬菜文化节吆喝等。2010年,该县高山蔬菜产业再度发力,组建了全省首家高山蔬菜集团——湖北长阳火烧坪高山蔬菜集团。短短两年,该集团已发展壮大成为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拥有4家全资子公司的高山蔬菜产业航母,销售网络覆盖全国。
   
随着沪渝高速、宜万铁路的相继建成,长阳抢抓倍增的区位优势,使高山蔬菜产业驶入提档升级的快车道。福建新美蔬菜、华康食品、巴蜀蔬菜和清江鹏搏等一批蔬菜深加工项目组团式落户该县,并迅速成长为细分市场的龙头品牌。
   
福建客商投资5亿元的新美蔬菜深加工项目落户该县榔坪新型工业园区,目前建设顺利,全部建成后年可加工优质无公害蔬菜4.5万吨、交易高山蔬菜18万吨。该县火烧坪乡引进的华康食品项目今年上半年建成投产,不仅可以加工净菜和酱菜等,还把废弃的蔬菜茎叶通过发酵制成生物肥料。清江鹏博公司则将高山蔬菜加工成风味泡菜和冻萝卜菜出口韩国等地区,同时拓展国内市场,仅此一项增加销售收入5000万元。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马尚云说:力争3年内把火烧坪蔬菜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并以火烧坪为轴心建成鄂西最大的高山蔬菜深加工物流产业园。

 

 

 

 

广水请“赛先生”掌舵发展

引进高层次人才120余人 逾八成企业与高校联姻

广水请赛先生掌舵发展

 

 

    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李明清 闵文武

   
扬帆尚须风起

   
科技就是生产力!湖北双剑风机正是通过借助高校科研实力,不断研发新产品,助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8%以上。
    6
3日,在武汉大学工业园湖北(广水)双剑风机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10多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正聚精会神设计、开发新产品。近年来,正是他们研发的三元流氧压风机、电站引风机等系列新产品,使企业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仍立于不败之地。
   
好的企业离不开好的发展环境。正是因为广水始终不懈地坚持科技兴市,巧撑科技之竿,才有如双剑风机等一批不断跃向科技新高度的实践者。
   
在连续六次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之后,今年3月,广水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市称号。

   
不惜重金求人才

   
科技需要人来掌握。
   
为打造高素质科技创新团队,广水各企业共选送500多名员工,到国内知名高校充电。企业还拓宽视野,不惜重金从国内外引进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
   
中意机电公司高薪聘请高级工程师、教授8名,并从意大利引进专家3名,开发的多项专利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到5月底,该市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有120多名。

   
校企联姻成时尚

   
重科研、赛技术在广水已成为企业竞逐的时尚。
   
这里,80%以上的企业主动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攀亲联姻,携手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江固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省风机厂有限公司,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创建了我国首家博士后乳酸产业研究基地及我省唯一的风机产业博士后基地。企校双方在风机制造、精制乳酸等领域的35个项目上开展合作,转化应用30多项科研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至今有80多种新产品、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认可,专利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

   
科技促农业升级

   
科技同样运用于农业。
   
该市加强农业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农民身边的科技示范户,引导、带动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大自然农业实业有限公司小龙虾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小龙虾养殖面积突破5万亩,产品出口欧美。
   
截至目前,广水各级科技科普达标示范基地达35个,科技示范户1万余户,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具体表现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98%,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25万亩,获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22个。

黄梅九江合作发展记事

          通讯员陈健雄 王政 实习生曾荫 张凯伦

跨江公交 跨省医保 抱团营销

——黄梅九江合作发展记事

 

          “雷池,原称雷水,今黄梅境内龙感湖水域。不越雷池一步成语典故就出自于此。
         
古人不越,今人跨越。
         
黄梅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与江西省九江市跨省跨江合作发展民生新路子,成就湖北乃至全国的多个第一

17路公汽:全国首条跨省公交

          3日晨,天微亮。黄梅县小池镇居民熊国华来到小池镇凯旋门—17路公交始发站点。这是一条连接我省黄梅小池镇与一江之隔的江西省九江市跨省公交线。
         
这条公汽线路呈Y形,从小池镇凯旋门站发车,过九江大桥后,南线驶入九江繁华闹市,北线则经过九江最大的蔬菜干货批发市场,直达九江火车站,两线全长分别为16公里和14公里。
         
小池镇与九江市仅一江之隔,可是涉及两省、不同行政管辖的一城一镇。小池镇党委宣传委员易爱芳介绍,两岸自古交往密切,1993年九江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两地的联系更为便利。如今,九江市有数百名中学生在小池借读,而小池居民平时消费、休闲常在九江,许多居民还在九江上班、做生意。过去,两岸交通主要靠两省轮渡。应居民要求,两地政府打破禁锢,隶属九江公汽的17路车11年前成功跨江营运。
         
截至目前,这条全国首条跨省跨城公交线路已运送乘客2000多万人次。
         
【编辑点评:中三角跨省融合发展的新机遇,使小池镇开放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让小池先行了一场区域性改革试验:如推广使用统一的公交IC卡,推行出租车不同区域城镇但同价。正在争取对两地注册车辆通过九江大桥收费优惠并早日实现零收费;及早实现两地手机电话无漫游等。随着九江长江二桥即将建成,黄梅与九江的跨省跨江融合将进一步加深】

171医院:湖北首家跨省报销定点医院

          “以前到九江看病,报销要往县城跑好几次,现在黄梅人到九江171医院看病可直接报销,真是太方便了!黄梅小池居民吴某鹏昨日高兴地说。
          
黄梅小池、刘佐、分路等6个沿江乡镇距离九江较近,加之九江解放军第171医院医技条件较好,导致171医院每年的黄梅住院病人达上万人次,异地就医难报销问题成为社会焦点。
         
今年49日,经黄梅县政府争取,171医院被有关部门授予定点医疗机构。此后,黄梅县参保人员,在该院可享受同黄梅县医院同样的报销比例,实现直接报销。171医院成为湖北首家跨省报销定点医院。
         
【编辑点评:以人为本,尊重民意,从民生最盼的方面着手工作,让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黄梅、九江两地跨省合作医疗受到群众欢迎,无疑对于解决社会焦点问题提供了借鉴】

鹌鹑合作社:鄂赣农民首次正式抱团

          4日,像往常一样,小池镇沿江村鹌鹑养殖大户王文球,早上坐在家里给合作社打了一个电话,便将6300只鹌鹑蛋销往九江。
         
王文球说,前些年,为抢占市场,黄梅与九江的鹌鹑养殖户相互杀价,导致市场价格混乱,弄得两败俱伤。
         
后经黄梅与九江工商部门引导帮助,两地的鹌鹑养殖户走到了一起。现两地48家从事鹌鹑养殖、加工、经营的农户联合加盟成立聚众鹌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技术、市场网络等各个方面开展合作。这也是鄂赣两省农民首次正式跨省合作。
         
如今两地农民相继成立养鸭、养猪、蔬菜、水产、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入社农民2300多人。目前,黄梅小池、刘佐、分路等乡镇的近5万亩蔬菜直供九江,占九江市场份额70%以上。
         
【编辑点评:小池菜,九江卖,建立跨区域农户专业合作协会,使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民、市民互惠互利,携手共赢。这是经济发展使然,更是社会发展使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幸福】
 

2012126     来源:《湖北日报》

浠水周红霞十年如一日 口对口喂养植物人丈夫

图文:特别之吻 无声之爱

浠水县洗马镇七里冲村农妇周红霞,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10年如一日,口对口喂养因车祸瘫痪在床的植物人丈夫,抚养一双儿女成人上学。2011年,周红霞的故事经网络媒体报道,成为当地佳话。周红霞因此被人民网评为“2011年震撼人心的最美人物之一。

   
幸福家庭飞来横祸

    2002
年的一天,周红霞的丈夫刘绍金在武汉打工时,被一辆醉驾面包车撞飞10多米远。经医院长达一年的救治,刘绍金总算保住了性命,但脑神经中枢严重受损的他一直处于似醒非醒状态,在床上一躺就是10年。

   
每餐喂食要一个多小时

   
因为丈夫丧失咀嚼和主动吞咽功能,很容易呛着,一日三餐,周红霞只能口对口地喂养躺着的丈夫。为便于丈夫吞咽和消化,周红霞只能喂稀饭,还要自己先嚼成碎沫,喂到他嘴里后,再将小汤匙放进他嘴里,轻轻搅动几下,然后含一口水送进他嘴里。周红霞一方面想方设法改善伙食,一方面好言好语哄丈夫,一餐饭最少得花一小时才能喂完。周红霞养了几只鸡,鸡蛋全部用于为丈夫补充营养。

   
用保鲜袋给丈夫接尿

   
丈夫大小便失控,无钱买尿不湿的周红霞,就用保鲜袋系在身上接尿的办法。尽管这样,如果错过了生物钟,特殊措施也不保险,尿还会溢出来。床上的被单、丈夫的衣服,只要脏了,周红霞马上更换去洗,经常前面刚洗好,接着又脏了需要换。就这样,没完没了,但她毫无怨言。
   
为防止丈夫生褥疮,周红霞不管炎寒酷暑,每天坚持为丈夫洗(抹)一次澡。为方便给丈夫翻身换姿势,周红霞在床上准备了大小7个枕头,用来垫靠不同部位。冬季,只要是晴天,她每天把丈夫抱到躺椅中,推到屋外晒太阳,防止缺钙。为方便照料丈夫,周红霞坚持每天睡在丈夫身边。她还买了个理发推子,定期为丈夫理发、刮胡子。

   
每天和丈夫聊天

    “
快点好,好了去赚钱,两个孩子还小,没有钱读书,知不知道!向丈夫诉说自己的心事,已经成了周红霞的一个习惯。儿女们学习上的事情,村里发生的事情,她都要跟丈夫说一说。她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丈夫有一天醒过来。有时候还给他讲讲故事,讲点脑筋急转弯,那都是他以前讲给我听的。周红霞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丈夫慢慢地有些意识了,有时还会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儿子刘伟去年高考只考了三本,觉得不理想,周红霞决定送他复读。我对他爸说,儿子想复读,你支不支持?要是支持就把眼睛使劲地眨一下,他眼睛就这样眨了一下。

   
男人干的农活她全都能干

   
在这10年时间里,周红霞每天5时许就起床。把丈夫料理妥当后,赶紧扒几口饭,下地干活。犁田、割谷,凡是男人干的活,她都能干。由于腰肌劳损,重体力活做不了,就帮人家插秧换工。邻居说,周红霞人在田里干活,每隔两个小时就回家一趟,她担心丈夫漏尿,更担心他掉下床摔伤。
   
周红霞的两层小楼在路边,虽然建得早,但在村里一点也不显得逊色。她说,这多亏了丈夫的聪明设计。院子里春色满园,种满了月季花、夜来香、桔子树等花木,一看就知道主人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屋里屋外干干净净,几乎看不出家里有常年卧床的病人。

   
没回娘家吃过一顿饭

   
周红霞离娘家上马石村只有二三公里。她哥哥周红兵说,妹妹近10年没有回家吃过一顿饭,好多次父母亲过生日,其他5兄妹都到齐了,唯独她或托人带点东西回来,或匆忙来一下,然后就掉头走人。有时候父母亲生病,她也是来去匆匆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走亲访友拜年,周红霞却无法这样做。她只能打发孩子去外公、外婆家拜个空手年。每年的正月初三,娘家的兄弟姐妹借拜年的机会,集中来周红霞家小聚,寂静的农家小园这一天也会充满难得的生机。正是浓浓亲情,更加坚定了她照顾好丈夫的信心。
   
婆婆周毛姑称,儿子躺在床上近10年,皮肤光洁如常人,一个褥疮也没长,也没生过其他病,多亏媳妇精心照顾,如果不是她,儿子也许早就不在了。

   
再苦也要让孩子上大学

   
父亲出事时,女儿周玲才13岁,儿子刘伟不到10岁。2005年,周玲初中毕业后,向母亲提出外出打工以减轻家庭负担,周红霞却大发脾气。

     她多次在儿女面前说,照顾你父亲是我的事,你们的任务是要好好上学,不能分心。
    2008
年秋,周玲考入仙桃师范学院,周红霞顶着外债,四处借钱,硬是让女儿顺利入学。20116月初,儿子刘伟高考不理想,周红霞及时打消儿子外出打工的念头,决定送他复读。她说:丈夫没出事前常说,一定要把两个伢培养读大学。再苦再累,我也要让孩子上大学。

 

 

 

高山村的两栖农民

 

 

    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 孙东进 周方奎 宋海燕

  忙时,上山劳作;闲时,住城里享乐。在海拔1200多米的咸丰县忠堡镇铜厂村,有这样一批农民,他们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

  驾着崭新雪铁龙C5轿车,住着150平方米的商品房,穿着新潮的品牌服装。尤志军这身行头,很难把他跟泥腿子联系起来。
   
但实际上,尤志军是咸丰县忠堡镇铜厂村地道的泥腿子,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植烤烟。
   
尤志军今年41岁,每年种植烤烟近30亩,年收入10多万元,是铜厂村种烟能手之一。
   
忙时,尤志军到高山种植烤烟,闲时,尤志军在城里享受生活。他的这种两栖生活,让许多人特别羡慕。
   
村主任祁顺清说:像尤志军一样的两栖农民,在铜厂村有57户,不算稀奇!
   
铜厂村有179户,600余人。平均海拔1200米,冬季严寒,是咸丰有名的西伯利亚。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旦有离开的机会,就再也不愿回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却有57户农民靠种植烤烟发财,享受两栖幸福生活。
   
祁顺清介绍,仅2012年,全村就种植烤烟1200多亩,交售烟叶15万公斤,总收入超过330万元,户均收入近5万元。
   
种烟何以有这么高的收入?
   
原来,铜厂村的高海拔使这里的烟叶不易得病,品质远远高于低山地区。一些有条件的农民又搬出高山居住,使大量肥沃土地撂荒,为大面积种烟奠定了条件。
   
铜厂村种烟始于1984年,当时,保守的村民们不敢尝试螃蟹,虽然镇村干部下大力气宣传和动员,那一年,也只有10余户村民试着种上烤烟。
    60
余岁的李忠刚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他说:那年,我大着胆子种了3亩烟,年底烟叶卖了,我腰包里居然有920块钱!
    920
块钱,在80年代可不是小数目!当时,感觉自己就是个大款了!李忠刚打了个哈哈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烟叶成了铜厂村的支柱产业,全村种烟农户达到90多户,烟叶面积稳定在1000亩以上,每年不仅可为烟农带来300多万元收入,还为国家创税近百万元。铜厂村连年被县政府表彰为产业先进村
   
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更是给村里面貌带来巨变,村里在全县率先实现通村公路黑色化,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有了钱,铜厂村有57户农民在县城购置新房,19户在集镇盖起了楼房,30多户有了小车,仅2012年,全村就新增了512万元以上的小轿车。
   
生产时节返乡种烟,农闲季节进城享受生活,铜厂村农民的两栖生活,真是无限美好。

 

 

品牌提升价值 文化丰富内涵

竹山绿松石回归中国名玉

 

 

    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 方荣华 范珉

    3
日,竹山县国际绿松石城正式申报全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该项目获批后将成为十堰市首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对竹山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建设国际绿松石之都大有裨益。

   
山不在高 有石则名

   
绿松石是传说中女娲补天的五彩石,以其艳丽独特的色彩深受宝石爱好者青睐。
   
竹山拥有绿松石储量5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70%,被誉为中国绿松石之乡。竹山绿松石因稀有、质美而蜚声中外,与和田玉、独山玉、辽宁岫玉并称中国四大名玉2009年,竹山绿松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严打盗采 保住身价

    1990
年代后期,因无序开采、盲目发展、粗放经营,竹山绿松石失去应有价值。质地上乘的绿松石仅以几百元一公斤的价格被贱卖到外地或国际市场后,再经过简单加工就增值数十倍甚至百倍,竹山沦为绿松石原始产品甚至原石供应地
    2008
年,竹山关停222个绿松石采矿点,组建矿山执法大队,严厉打击绿松石盗采行为。先后成立竹山绿松石同业协会、湖北省绿松石行业商会、绿松石文化研究基地,搭建了绿松石产业发展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的平台,规范绿松石生产、加工、销售秩序。
   
该县联合中国地质大学组建全省首个绿松石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绿松石产品质量、外观和结构特征等进行鉴定并公示,竹山绿松石由此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和走出国门的护照,维护了绿松石地理标志产品声誉,营造了诚信公正的市场环境。

   
孕灵于石 张扬品牌

   
为张扬品牌,竹山孕于石,深入挖掘绿松石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坚持文玉融合,连续举办八届女娲文化节,丰富其文化内涵,提升绿松石产品附加值。
   
女娲文化为主题,该县规划建设了女娲山、女娲文化广场、女娲天池等景区,开发1000多种以绿松石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今年女娲文化旅游节期间展出的500余种绿松石旅游产品,让海内外游客赞叹不已。竹山绿松石已成为灵秀湖北金牌旅游商品和对外交往的名片。
   
为放大产业集群效应,竹山投资10亿元建设国际绿松石城,建成后将吸纳绿松石加工、经营户入驻,成为集文化展示、产品研发、精品加工、产品交易为一体的大型产业发展平台,竹山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绿松石集散地。

   
中国名玉 待价而沽

   
以品牌提升价值,以文化丰富内涵,竹山绿松石回归中国名玉每克绿松石平均价格由过去几元升至100多元,在国际市场精品绿松石每克卖到500多元。竹山绿华珠宝公司总经理胡永华说。
   
绿松石价格飙升,不少商家囤货或惜售。去年9月,成都商会某客商一次性收购绿华珠宝公司大大小小1000多件绿松石,致使公司一度关门谢客。
   
去年,竹山绿松石产业实现产值3.7亿元,销售收入3.2亿元,出口创汇260万美元。县委书记佘立柱介绍,县里正组建由政府控股的国有采矿公司,实行限量开采、限量供货,科学有序利用绿松石这一世界级珍稀资源。到2015年,竹山绿松石产业将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

   
【点评】
   
资源型产业的成功转型

   
绿松石是大自然留给湖北的瑰宝。丰富的矿产资源引来疯狂开采和掠夺式开发,竹山绿松石产业一度陷入资源消耗性增长的泥潭。
   
原始产品甚至原石供应地国际绿松石集散地,竹山绿松石为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规范资源开采秩序、统一质量技术标准,结束了名石贱卖的历史;挖掘文化内涵,更为竹山绿松石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由原石向收藏品、艺术品渐次迈进,竹山绿松石产业发展前景珠光宝气

 

 

汉川善书在孤寂中坚守

湖北日报消息(通讯员刘定旭)鸦雀有反哺意,何况大舜;羊也有跪乳恩,古书所云……

    台上一张桌、一把扇、一醒目、两话筒,4人轮番讲唱,一字一板、满腔幽怨。台下30多人洗耳恭听,时而鼓掌,时而落泪。

    笔者昨日走进汉川善书馆,但见香火渺渺,牵人心弦:这一国家级非遗,渐成绝响。

    盛极一时 几多风雅

    善书在清乾隆年间形成说唱结合的曲种,初为传诵皇帝的最高指示,逐步演变成宣讲十全大善。从皇室专享到民间传唱,由鼎盛到衰落,走过近300个春秋。

    史上,汉川艺人将积善阴德的理念,融入楚剧,形成大宣腔、小宣腔、欢乐腔、怒斥腔等13种表现形式。在宣讲过程中,通过宣、讲、答、对等,活灵活现表现故事情节,受到群众欢迎。在周边善书逐步消亡时,汉川善书一脉独存,一骑绝尘,与黄陂花鼓、阳逻高跷一起被誉为湖北三盛

    80年代中后期,汉川马口、南河一带说书最盛,受欢迎的名篇都打下那个时代的印记。那时,马口名气很大的说书人王海元,在白天宣讲过后,晚上点起火把讲夜场,底下黑压压一片,汉口、汉阳、仙桃等地近万人来听书。

    繁华落尽 孤独挣扎

    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消费多元,善书日渐衰落。

    艺人宣讲善书,一个故事要讲三、四场,每场3-4个小时;唱腔以哭腔为主,渲染悲凉;400多个脚本,主要是清朝或民国时期故事;新创作的脚本,多半移植于民间传说。这些,已不适合今人口味

    汉川善书传承人熊乃国介绍,近年来,善书艺人的生存状况艰难。善书馆每天三、四十人听书,一人收费2元,茶水、电费、人工每天最少支付10元,4-6个善书艺人所得寥寥无几。

    善书听众越来越少,讲善书的人年龄越来越大。熊乃国说,原来100多个善书艺人,现在只剩20多个,且分散在全国各地;原来有20多个善书班子,现在上得台面的仅剩下一支;艺人年龄偏大,最年轻的也有46岁。

    艺人呼唤 重回荣光

    老曲能否发新声?该市积极奔走。

    20066月,汉川善书入选国务院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忠德被确定为汉川善书国家级传承人,算是打了一剂强心针

    是年,汉川组织召开善书国际研讨会,呼吁社会各界保护善书。日本山口大学教授阿部泰记从那次参会起,每隔几年就来一次,研究善书文化。

    组建专门班子收集、整理脚本,录制宣讲录像存档备案,尝试改良善书,包装善书艺人等,这些努力,尚不足以让善书文化重回昔日荣光。

    总是才子佳人,风花雪月,时间长了就无人听了!汉川一退休职工认为,如果把信义兄弟的故事编成善书,肯定有人愿听。

    马口文化馆馆长胡萍认为,二人转原本是东北一带粗口低俗节目,后来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和文化内涵,搬上舞台后很快走红。要劝善不一定非得哭。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何祚欢认为,汉川善书劝人向善,时代意义并未走远。

艺人呼吁,希望把善书列入送文化下乡范畴。

 

 

 

攀比逼涨厚葬之风

——清明之际探访殡葬收费

湖北日报讯 图为:中高档墓成为墓地销售主流品种。 (昌乐传媒资料图片)

  新闻研修班学员 陆新刚

  2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民政部发布了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的指导意见,以纠正部分地区殡葬收费内容庞杂、价格较高的问题。我省殡葬服务收费如何?群众对此有何看法?
    25
日,记者深入孝感市的两个公墓、殡仪馆,探访其中究竟。

  公墓转向中高档

   
出孝感市城区,沿107国道北上30公里,一片丘陵高岗处,便是烟灯山公墓。
当天正值星期天,天气晴朗,车来车往,前来扫墓的人群络绎不绝。
   
公墓管理处经理罗安国接待了我们。烟灯山属经营性公墓,1995年修建,总面积300亩,可安置2万个墓穴,目前已使用100亩,安置墓穴6000多个。罗经理拿出一个价格表:最低的大理石单墓1500元、合墓2000元,最高的花岗岩单墓1.5万元、合墓1.8万元,价格梯次变化,一共22个档次,全都是物价部门批准的,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
   
我们在公墓中转了一圈,这里环境优美,苍松翠柏密布。公墓按不同墓穴档次标准,划分不同的区域,中高档墓穴较多,低档墓穴稀稀疏疏。罗经理介绍,5000元以下的墓穴总共才卖出2000余个,且大都是8年前卖的,现在这样价位的墓穴几乎没人要了,全部转向了中高档。
   
罗经理告诉笔者,他们是根据客户需要订做的,客户主要来自孝感城区,也有少数武汉人。

  殡葬有了选择性

   
离开烟灯山,我们来到孝感城郊的市殡仪馆。同志,殡仪馆有你们不愿意的消费项目吗?孝南区朋兴乡朋兴村8组的王中平在为母亲送葬,接过我们的问话,他说:工作人员向我们讲得很清楚,基本服务费435元,凑乐等4项选择性收费230元,是我自愿交的。
   
按照国家政策,殡葬服务包括必须的非营利性基本服务(遗体火化、卫生、消毒),以及营利的选择性服务和零售商品。王建民副所长介绍,物价部门批给他们的基本服务收费标准为435元,选择性服务14项、零售商品19项,价格不等,由家属自愿选择,并签字立证。
   
据了解,孝感市已作出决定,对辖区常住户籍的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和享受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并赠送骨灰盒。

  攀比让人死不起

   
按照最低标准,2000元即可安葬一名逝者,为什么有人叫死不起都是攀比惹的祸!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逝者家属道出其中秘密:现在厚葬风气日盛,同住一个村,你安葬老人用了多少钱,我也不会示弱,就这样你攀我、我比你,最终攀得大家都喊死不起这位先生举例说,骨灰盒虽然有50元一个的,但也有成千上万的,这么多亲朋好友看着,谁好意思丢人现眼
   
他还说,在殡仪馆用上几百上千元只是安葬老人的极少一部分,大头还是在家里:买焰火用了1万多、生活招待用了1万多、送葬车队及请戏班用费又是1万多,加起来需5万元才能应付过去。其实,家庭条件不好的都希望薄葬,但怕落个不孝的骂名,只能这样硬扛着。
   
在烟灯山公墓,扫墓人程文胜也谈了自己的看法。程先生在孝感金红叶公司上班,夫妇俩每月工资合计7000元,去年父亲去逝,购买了一处9800元的中档合墓。他认为,这样的价位对他来说还是显得有些贵,墓价应该不高于房价,在孝感这样的城市,中档价位应该在3000元左右,高档的不超过6000元。之所以没有选择低价位的,一来怕别人认为自己事业不如意买不起,二来怕亲戚朋友来扫墓时说自己小气、不孝。
    “
其实孝感大多数居民并不富裕,有高价墓就有人买,有人买就有攀比,陵园如果不建或控制性建高档墓,攀比现象就会减少一些。一名张姓扫墓人向我们谈了他的想法。
   
采访中,得知两部委出台了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的指导意见,群众都表示很欢迎。我们也希望国家大力提倡厚养薄葬新风,从源头上减轻群众负担,不让老百姓死不起

 

治理公车私用莫用稻草人

 

 

    湖北日报讯刘卫东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沙洋县纪委监察局在沙洋城区各出入口督查,凡发现违纪使用的公务车,将被贴上公车私用红牌,停放在县政府门口一个月。(据1016日《湖北日报》)
   
治理公车私用就要使硬招。农民为了保护庄稼不被飞禽鸡鸟啄食,常常在地头扎个稻草人,时间久了就无济于事,治理公车私用也是如此。制度如果只是写在纸上、印在书上,严禁言禁,缺乏过硬的监督惩戒措施,作用就如同田间的稻草人
   
治理公车私用先要自律。现在一些干部威信不高,不是文化不高、能力不强,关键是不能自律,严重脱离了群众。己不正焉能正人,党员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人,只有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言行的定位仪和度量衡,才能时刻做到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治理公车私用还需要他律。领导干部在接受监督、严以律己的同时,更要管好下属,严查特区盲区。公车贴标是为了接受群众监督,此外还要明确群众监督的途径,向谁举报、如何举报,有关部门如何处理,处理情况如何答复、通报等等一整套程序,更要环环相扣。
   
治理公车私用更需要出击。监督的疲软必然导致违纪者心存侥幸,公车私用似乎是老大难,但只要抓住老大就不难。动真格才是治理公车私用的有效措施,用真人替换稻草人,才会见成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