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前者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后者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全面的和巨大的。 一、 山西地理环境的特点 第一,地形完固。西、南两边为黄河天堑,东边是太行山,北边为长城、沙漠戈壁,凭山控水,据高负险,自古就有“表里河山”之誉,号称“最为顽固”。 第二,物产丰富齐备。具备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所有资源,如:粮、棉、丝、盐、铁、煤、马、木材等。正是“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 第三,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北部游牧,中部农耕,南部游耕。山西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 第四,处在汉族和游牧少数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带。长期与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并存。 第五,与首都相邻。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后,首都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为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山西处在北京与西安、洛阳之间,这种屡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点,是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所不具备的。 二、经济、政治、文化影响 (一)经济影响 ——铸就晋商。晋商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山西具有盐粮铁等资源的原因。同时,与明代北部边防形势以及山西的军事地理位置直接相关。另外,还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错居杂处,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关。 ——能源重化工基地。由于煤铁等资源丰富,建国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 (二)政治影响 ——与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强。长期比邻首都,与中央政府的联系紧密。 ——首都安危之所系。离首都近,对首都的安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历代王朝都注重山西地区的军事建设,屯驻重兵,委任重臣,储粮备边,使山西成为王朝的军事重镇。 ——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山西是游牧铁骑南下中原的必经之地,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这里是保国安民的战略据点;一旦政权衰弱崩溃,手握重兵的将军往往趁机割据一方。在分裂时期建立割据政权有: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忻县人刘渊在离石建汉国,是十六国中建立最早的政权。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51年,刘崇在太原登上皇位,建立汉国,史称北汉,是十国中唯一一个在北方的割据政权。民国时期,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之久,这在众多军阀中是仅见的。 ——社会秩序较好。人民生存相对容易,加上中庸、忍耐的性格,历史上未成为过大的农民起义的发源地。 (三)文化影响 —— 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处在黄河中下游的晋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黄土高原和游黄土冲积的平原土壤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方,历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西南部,山西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地发祥地。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作为我国古代文名的重要策源地,遗留下许多丰富的古建筑,由于气候比较干燥,较少受到战火的破坏,现存的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加上明清大院,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间艺术宝库。人的流动性小,交往少,文艺孤立发展,特色鲜明,因而成为中国北方戏曲的摇篮,民歌的海洋,民间舞蹈之乡,民间美术也丰富多彩。 三、三晋文化的特点 山西地理环境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三晋文化的特点。 三晋文化的特点,刘纬毅先生归纳为四,即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黜华尚实性。李元庆先生从三晋古文化发展的自身层面上概括出两个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其一,顺时应变的革新精神;其二,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在与其他地域文化结合时,具有渗透性和适应性;在遭受外来文化冲击时,表现出保守性和封闭性。 可以说,有两个特征与三晋文化伴随始终,其一为务实求是,其二为豁达开放。正因为务实求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法家及其思想才兴起于三晋,同时形成山西人勤俭尚质、固执保守的特点;因为其豁达开放,才有不同民族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才有三晋文化对周边文化区域持续不断的扩散和影响。 胡服骑射史例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赵武灵王为增强军事实力,毅然决定仿效北方游牧民族,把“博衣大带”的华夏服饰改为上衣下裤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和步战,改用“骑射”。这一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① 四、山西人的人格特征 (一)人格的基本涵义 心理学一般从活动效率和活动风格两大方面来考察人的心理活动的差异性。关于活动差异主要讲能力和智力,关于活动风格差异主要讲人格。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特定心理特点的独特综合,它主要影响人的活动风格和行为模式。 人格的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有一组特质组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决定个体的行为。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又因人而异,这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人们存在哪些特质上的差异?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特质理论。 目前特质理论主要包括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人格大五理论和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理论。 按照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人们长期说和写中,应能包括用以描写人格特点的所有词汇。根据这一思路,将台湾学者杨国枢所收集的用于描写稳定的人格特质的形容词与大陆学者王登峰收集的词表合并,从中抽取出410 个形容词,作为中国人描述他人(及自己)的代表性样本。由大陆和台湾被试共l441人(包括大学生和社会人型)就每个词能够描写自己及他人的程度进行评定。通过因素分析得出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个维度及其所包含的小因素,基本上确定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这七个维度(按其在因素分析中出现的顺序)是:①精明干练---愚钝懦弱,反映个体的才干和能力;②严谨自制---放纵任性(根据大陆样本)或勤俭恒毅---懒散放纵(根据大陆与台湾样本),反映个体的做事风格和外在表现;③善良友好---薄情冷淡(根据大陆样本)或善良仁慈---狡诈卑鄙(根据大陆与台湾样本),反映个体的善恶和道德评价;④温顺随和- --暴躁倔强,反映个体的人际关系特点;⑤外向活跃---内向沉静,反映个体的外向性;⑥热情豪爽---退缩自私(根据大陆样本)或豪迈直爽---计较多疑(根据大陆与台湾样本),反映个体的情绪稳定性;⑦淡泊知足---功利虚荣,反映个体对待功利的价值取向特点。因素分析中因素的出现顺序显示了因素的相对重要性。② (二)地理环境与文化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以我国为例:大部分国土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太平洋西岸,季风气候发达,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中心不仅距离遥远,而且隔着高山、沙漠、草原、海洋等一系列地理障碍。这两个因素就决定了中华文化源源流长,从未中断。中国国土辽阔,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三)文化与人格 人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不同特征的民族性格和区域人群性格。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吃苦耐劳、求稳守成、重集体的人文精神,人格取向是圣人、完人;而西方近代工业化熏陶下的欧美人文精神中则更强调竞争、效率、冒险、进取、重视个性,人格取向是能人与强人。 (四)山西人的人格特征 遗传、家庭、学校是影响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群体的某个省或地区的人的共同人格特征,则受文化的影响最大;而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影响因素。下面结合中国人人格因素的七个维度和三晋文化的特点,简要分析山西人的人格特征。 1.积极的一面 山西资源比较丰富,人民相对容易生存(毁灭性的灾难少),加上长期生产方式交融和和民族交融,形成吸收、融合的文化特色,进而形成睿智、中庸、宽容、忍耐、节俭、善于经商理财、适应性强的性格特点。山西土地贫瘠,十年九旱,不得不节俭。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纵横天下,有人称山西人为“中国的犹太人”。山西人在感情上是婉约一派,在性格上是豪放一族,又有人称山西人为“北方的南方人”。 2.消极的一面 封闭的环境,毁灭性的灾害少,人的流动性小,社会交往不发达,故而形成封闭保守、安土重迁、土气、小气的特征。 3.省内各地的性格的差异与历史演变 晋北、晋中、晋南,地理环境又不一样,因而三地的性格特点又有所不同。北部粗犷尚武,中部精明重商,南部礼让文雅。 山西是先秦时期法家学派和纵横家的发源地,明清时期以晋商闻名天下,从古到今,性格特点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今天,交通通讯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山西人的性格特点正发生着变化。 4.扬长弃短,促进发展 我们以山西南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自豪,我们拥有过明清晋商的辉煌,但是,我们现在落后了。原因很多,既有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比如地处中部;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比如封闭保守。我们要发扬善于经商理财的长处,确立开放、竞争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山西人的性格得到扬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