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学到的最棒的生涯建议

 yagi1 2013-10-08

《挺身而进》脸书营运长:在Google

我所学到的最棒的生涯建议

我们最常用阶梯来比喻工作生涯,但是这个概念,对大多数的上班族来说,已经不适用。2010年,光是18到46岁的美国人,平均就换了11份工作。这表示加入组织,然后继续待在组织里、爬同一个阶梯的日子,已不复见。《财星》杂志编辑赛乐丝自创的更好比喻:「职涯不是阶梯,而是像小时候在公园玩的方格攀爬架(jungle gym)。」

阶梯的活动是有限的,在阶梯上只能上下爬,不是爬、就是离开梯子;方格攀爬架则提供更多的创意探索机会。要爬上阶梯顶端,只有一种方法,但要爬到方格攀爬架的顶端,路径与方法就多了。用方格攀爬架的模式思考职涯,对每个人都有益,且对刚进职场、转换跑道、被文化和制度等外部因素阻碍,或休息一段时间、二度就业的女性,帮助尤其大。爬方格攀爬架有时要倒退、绕道,甚至会碰上死角,可以培养每个人创造自己独特发展路径的能力,也就有更多实践自我的机会。而且,方格攀爬架上让人有更好的视野,不再是只有高层的人才有能见度。在过去的阶梯上,大多数的攀爬者只能盯着上一层人的屁股。

用方格攀爬架来形容我的职涯,再恰当也不过了。年轻的同事和学子常问我如何规划生涯,我回答没有规划,他们的反应先是惊讶,接着松了一口气。知道不需要从一开始就画出职涯发展路径,他们似乎得到了鼓励,尤其目前就业市场非常竞争,求职者常常没有选择,只要能找到工作就好,一心祈求那份工作朝不错的方向发展,所以我的说法听起来格外令人安慰。

我们都希望找到让自己兴奋、投入的工作或角色,但寻找的过程既需要专注,也需要保持弹性,所以我建议订定双管齐下的两个目标:一个是长期梦想,一个是18个月的计划。当然,不见得一定是刚好18个月,我会说18个月,是因为两年似乎太长、一年又似乎太短。

无法规划每一步

我永远无法想到我踏入职场的起点和目前的位置是如何串起来的——只要想想,我大学毕业时,祖克柏才7岁,各位就了解我的意思了。而且我以前跟科技的关系,真的不是特别好。我大学时只用过哈佛的计算机系统一次,用来跑大四论文需要的回归分析,论文主题是「虐待配偶的经济学」,统计资料是储存在又大又重的磁带里,我必须拖着大箱子穿越校园、一路咒骂、汗流浃背地把箱子拖到唯一的计算机中心,那里面清一色都是男学生。接着,我必须熬一整夜转动磁带、输入资料,当我要做最后的运算时,整个系统就当了。大家都知道,祖克柏曾让哈佛计算机系统大当机,没错!我比祖克柏早好几年搞垮同一套系统,我赢了!

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就一直强调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很重要,晚餐话题时常围绕着社会不公的问题,并讨论努力改善世界的人物。所以,小时候我从来没想过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常想我将来要做什么,虽然听起来很傻,但我小时候希望能改变世界。我一直觉得我会在非营利组织或政府机关工作,那是我的梦想。虽然我不相信我们可以规划生涯的每一步,但是我相信有梦想与长期目标,有助于生涯发展。

长期的梦想不见得要实际,也不需要明确。梦想可能反映出你期望投入某个领域,或渴望环游世界;也可能是你希望在专业上能够自主,或是有一些自由时间。当然,它也有可能是你希望能创造持久的事物,或赢得梦寐以求的奖项。有些目标需要依循比较传统的路径,例如如果你想当最高法院大法官,可能就需要从上法学院开始。但即使目标模糊、笼统,也可以指出方向,提供一个远远的路标,让你继续前进。

请上火箭

我从商学院毕业后,在财政部工作的四年间,远远地目睹了第一波科技狂潮。它的影响明显可见,吸引力远超过可以穿牛仔裤上班而已。科技改变了沟通方式,也改变了生活,不只是在美国和已开发国家而已,而是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我的新梦想随之浮现。我决定搬到硅谷。现在回头看,搬到硅谷是明智的选择,但是在2001年当时,那其实是充满了问号的决定。当时,科技泡沫才刚破灭,科技业还在余震中蹒跚前进、试图站稳脚步,我给自己4个月的时间找工作,心里希望不要花这么长的时间,结果我花了将近一年,才找到新工作。

我在硅谷找工作的过程中,有兴奋、也有挫败。例如,我见到心仪的企业偶像——eBay 执行长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但也遇到一位高阶经理人在面试我时,劈头就说她的公司永远不会考虑雇用我这样的人,因为公职经历无法适应科技业。如果我当场感谢她的坦白,调头走出办公室,应该很酷。但是,唉!我从来不是耍酷的人。我坐在那里支支吾吾了半天,直到房间里的最后一丝氧气都被吸光了。的确就像她讲的,她完全没考虑要录用我。

幸好,不是每个人的看法,都跟那位高阶经理人一样。我在财政部工作时,曾和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见过几次面。施密特到当时名气还没有那么大的谷歌当执行长后,我就去拜访他。我跟谷歌的创办人面试几轮后,他们给了我个工作机会。当时,我银行账户存款正迅速减少,是该恢复工作、赚钱了,而且应该要快。我依照典型MBA习惯的做法,那是还满惹人厌的做法,做了一张试算表,把我的工作机会依序排一直行,再把选择标准横列在上面,然后比较每份工作的角色、职责等。虽然我心底想要加入谷歌,认同谷歌汇整全球信息供大众使用的使命,但用我排的那份试算表来看,谷歌的得分却是最低的。

我又回去找施密特,跟他说明我的困扰。其他同时给我工作机会的公司,提供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带团队、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在谷歌,我将是第一个「事业单位总经理」,听起来是很棒,但摆在眼前的明确事实是,谷歌没有划分事业单位,所以实际上无事管理。当时谷歌提供给我的工作,不仅层级比其他选择低,更重要的是,我完全不清楚那份工作到底要做什么。

施密特的回应,或许是我这辈子听过最棒的生涯建议。他一手盖住我的试算表,告诉我,别傻了(这句话是很棒的点醒),然后解释,挑选工作唯一重要的选择标准,就是「快速成长」。公司快速成长时,要做的事情比做事的人还多;公司成长缓慢或不成长时,要做的事情就比较少。太多人没事做,组织就变得官僚、停滞,人人得过且过。施密特告诉我:「如果有人给妳一个火箭上的座位,别问位子在哪里,上火箭就对了!」当下,我就决定加入谷歌。谷歌那时候还很小、运作有点混乱,但它就是一个火箭。更重要的是,我打从心底深信那个火箭的使命。

这些年来,我把施密特的建议告诉无数的人,鼓励他们把生涯试算表缩减到只剩下一栏「成长潜力」。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高科技产业工作,或是都渴望进入高科技产业,但是任何领域都有成长潜力比较高的工作。如果是在比较成熟的产业,还是可以在自己的公司里,寻找高潜力的火箭——正在扩张的部门或团队。

稳定 vs. 成长机会

施密特当年对谷歌的看法,结果完全正确,我永远感谢施密特,也感谢谷歌创办人佩吉和布林给了我机会。我在谷歌的18个月计划,后来延长为6年半,我跟这些真正的梦想家共事的期间,学到的远超过我的想象,但最后我还是觉得时候到了,该在方格攀爬架上移动了,所以我决定再次冒险,进入脸书。

当时,其他公司愿意聘请我担任执行长,我却选择加入脸书担任营运长。一开始有些人质疑我,为什么会选择「层级较低」的工作,为一个23岁的小伙子工作,现在已经没有人会问我这个问题了。就像我当初选择谷歌一样,我把快速成长的潜力与公司使命列为优先条件,那比职衔更重要。

我看过很多人太注重工作层级而错失大好机会。我有个朋友做了4年律师后发现,与其争取事务所合伙人的位子,她更想到另一家公司做业务或营销。正好,她有位客户愿意给她做业务与营销的机会,但那个客户希望她从基层做起。我朋友承受得了暂时减薪,所以我鼓励她转换跑道,但她最后还是决定不要选择让自己「倒退4年」的工作。我能理解她要失去辛苦争取、累积到的资历与基础有多么痛苦,但我的看法仍然是,如果她还要继续工作30年,「倒退」4年真的有什么差别吗?

如果另一条轨道让她更快乐,给她机会学习新技能,这表示她最终还是向前迈进的。这样的机会,虽然风险较高,但潜在报酬也较高。当然,人生中有些时候避免风险是好事,在商业世界,规避风险可能导致停滞不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