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专情”要被神圣化,“多情”要被妖魔化

 青衣问道 2013-10-08
为什么“专情”要被神圣化,“多情”要被妖魔化





跟随心灵的指引寻找幸福,无论是工作中的幸福、生活中的幸福,还是感情中的幸福——前提是必须开启向往幸福的感应之门。《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告诉你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别人更容易感知幸福,这是因为,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需求。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这首诗词描述了一对大雁的生离死别。一天,金代诗人元好问路遇猎人用网捕雁,一对大雁一只落网被杀,一只脱网逃了,但逃了的那只悲鸣哀号久久不肯离去,最后“竟自投于地而死”。于是,被狠狠感动了一下的元好问,买下双雁合葬一处,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雁丘词》。

类似的一幕也发生在人间。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开始沉没。因为救生艇不够,只能女人上去,男人留下。当年,美国“梅西百货”创始人富豪施特劳斯无论用什么办法劝说,他的太太罗莎莉就是不愿上救生艇,她说:“多少年来,你去哪我去哪,我现在去你去的地方。”说完,罗莎莉把救生艇上的位子让给了她的女佣,并脱下毛皮大衣甩给女佣:“我用不着它了!”最后,这对夫妇手挽着手蹒跚地走到甲板的藤椅上坐下,等待着最后时刻的来临……为此,人们在纽约为他们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从繁育需求的角度来看,爱情分为两种类型:专情型和多情型。专情型,即“对一爱情”,一夫一妻制是双向的对一爱情。专情型动物雌雄同型:在体形上雌雄大小相同,即在营养和体力的分配上雌雄一样,比如大雁、河狸。多情型,即“对多爱情”,一夫多妻制,丈夫是对多爱情,妻子是对一爱情。多情型动物雌雄异型:在体形上雌雄大小相异,即在营养和体力的分配上雌多雄少,比如海象、猴子。

对人类来说,既在营养和体力的分配上,又在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上男多女少,如此男人倾向于多情,女人倾向于专情。然而,如果在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上女多男少,那么男人倾向于专情,女人倾向于多情,比如,当年武则天和她的女儿太平公主,都有多个男宠。如果不从繁殖需求的角度而从享受需求的角度来看,那么男人、女人既可能是专情的,又可能是多情的。

面对两种类型的爱情,人类的意志——观念做出了评判和选择,于是神圣化(褒扬)专情,妖魔化(贬抑)多情。因为人们的观念认为,对男人和女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而言,专情有利,多情有害。如此,人们极尽赞美罗密欧和朱丽叶、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专情。相反,陈世美被视为“薄情郎”,潘金莲被视为“负心女”。


几千年来,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纷纷以各种神圣化的形式赞美、歌颂专情。柏拉图发明了一种美妙的说法: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异曲同工。《尔雅?释地》里,“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因为只有一边一只眼一条鳍,一雌一雄的比目鱼只能并列着前行;因为只有一边一只眼一个翼,一雌一雄的比翼鸟必须并列着飞行。于是,比目鱼和比翼鸟成了爱情的象征。
可惜的是,世上没有如此的比目鱼和比翼鸟。对动物来说,专情或多情是本能。然而,对人类来说,专情和多情不仅是本能而且是观念:专情主义和多情主义,前者被神圣化为“忠贞”,后者被妖魔化为“花心”。
 



为什么男人喜欢“爱人”,女人喜欢“人爱”

男人往往会因为爱一个女人而被一个女人爱,女人往往会因为被一个男人爱而爱一个男人。男人倾向于主动的爱,女人倾向于被动的爱,为什么?
主动或被动,取决于审美主体或审美客体。在求偶过程中,一般鸟类的雄性喜欢炫耀器官,比如,艳丽的羽毛、洪亮的鸣叫、灵敏的动作等。而园丁鸟的雄性喜欢炫耀工具,擅长在地面上用树枝搭建一个舞场,并用色彩鲜艳的螺壳、羽毛、花朵等天然物品和玻璃、瓶盖、碎布等人造物品装饰其间,异常豪华。构筑完毕,园丁鸟的雄性便会在舞场上一边鸣唱,一边蹦跶,期待着好事来临。一旦雌性光临,雄性便会不停地叼起一件饰物,放下一件饰物,又叼起一件饰物……一一炫耀。


雌性总是耐心地审视着雄鸟的一举一动,看不上就一走了之,看上了就留下来与之交配。之后,雌性离别雄性,单独在离舞场几百米处筑巢、孵卵和育雏。雄性则继续整修舞场,增添饰物,期待着下一位娇客。在求偶过程中,雌性是审美主体,占据着主动地位,到处寻觅,遇见雄性,或接受,或拒绝;而雄性是审美客体,占据着被动地位,原地等待,遇见雌性,只接受,不拒绝。于是,一旦交配成功,总是因为雌性主动地选择(爱他),雄性被动地接受(她爱)。
相反,在人类社会,男人是审美主体,所以主动——总想找一个“我爱的女人”;女人是审美客体,所以被动——总在等一个“爱我的男人”。在包办婚姻的时代,提亲不是女方家到男方家,而是男方家到女方家。即便自由恋爱,也正如刘三姐所唱“山中只见藤缠树,世间哪见树缠藤”。男人娶女人,娶是主动的;女人嫁男人,嫁是被动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动物社会取决于雌性和雄性在营养传承中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取决于男人和女人在财富传承中的地位。然而,现代社会,男人和女人在获取财富上的差别越来越小。如此,在恋爱过程中,既有男方先看好女方,也有女方先看好男方。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2年4月8日报道:女性“下嫁”比例首次超过“高攀”。如今,男人显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有点娘们的味道,女人显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有点爷们的劲头。有女人已经宣称:娶一个男人回家的时代来临了!
这一点也不夸张。男人买房,男娶女嫁;女人买房,女娶男嫁。随着女人经济地位的提高,房产商开始把目光转向女人。长沙某楼盘的一则广告为“懂生活的女人都有一套”。长沙的i尚国际的广告为:“买房不再靠男人,妇女要顶半边天。”
显然,在求偶心态上,因为有房,女人会变得主动——终于,可以找一个“我爱的男人”了;因为无房,男人会变得被动——算了,就找一个“爱我的女人”吧。然而,心理结构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男人住进女人的房子,会感到浑身的不舒服。
如今,最理想的心理结构依然为:男人因为“我爱她”而“她爱我”,女人因为“他爱我”而“我爱他”。因为,男人只珍惜“我爱的”,不珍惜“爱我的”;而女人既珍惜“我爱的”,又珍惜“爱我的”。




爱情是一种心理疾病

来源:圣僧

        爱情是一种发病率相当高的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心跳、彷徨、忧郁、恍惚、欣快感、血压升高、失眠、对人的辨识力下降、精神亢奋或萎靡不振、肾上腺和性腺的分泌增加等等,间或有病重死亡的。不过总体看死亡率不是太高,一般不超过百分之一,但有一定的神经致残率,且并发症相当高,除非有特殊体质,一般人一生至少要感染一至数次不等,时间长短也不限定。对人类来说,千百年来深受其折磨而无法治愈,虽有防范也无可奈何,因为这种疾病病毒类型太多,变化太快,攻击力太强,一旦感染发病率几乎百分之百。

      不过这种病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仔细研究并掌握有可能将来会攻克它。比如,这种病毒在婴幼儿阶段不会感染,童年时期也不会感染,自然免疫期至少在十年以上。青少年时期多有初次感染发作现象,若料理不好有可能比成人患病的后果还严重,甚至会因此留下后遗症,所以有未成年子女的朋友还是要谨慎一些,因为这种病症有一定的隐藏性和欺骗性,不要整天忙于事业而忽略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爱情发病率的高峰期一般在十八九岁到三十岁之间,三十岁以后发病率会有所下降,维持一种平衡状态,但在此后的任何年龄段,都有重新发作的可能。发作一般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发作的爱情,一般症状都比较严重,但是痊愈的也相对快一些。慢性发作的爱情病情多迁延,常常有几年的病史,有的甚至会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般症状比较平稳,不象急性发作那样生猛,但是不容易治疗,往往可以影响一生。在爱情的治疗上没什么特效药,主要依靠时间煎熬法或精神打击法治疗,要不然就只能始终保持带菌带毒状态。病情持续时间要看病症发展的程度来确定,有的三五天,有的三五年,有的三五十年不等。

      对于爱情,发育成熟的人类几乎没有什么免疫力,一次得病痊愈后并不能阻止第二次的感染。虽然在发作一次以后短时间内也可能对这种病有微小抵抗力,但总体来看,免疫效果不佳。因为这种病的病毒种类太多,对甲种类型的病毒有抵抗力,对乙型丙型的病毒未必也有抵抗力,被感染上的机会可以说时刻都存在,所以有些人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个别人还可能同时感染两三种不同类型的病毒,那发作起来就更严重,对身心的摧残更大,致残和死亡率都相应地增加。

      不过这种疾病对于人类也有一定好处,比如发作高峰期,人体会分泌一种激素促进身体发育,而且患病女士的皮肤光泽度会增加,容光焕发,人的精神会有欣快感,还能治愈一些隐形疾病。科学研究认为,爱情发作时会在人脑内制造一种类似毒品一样的东西,叫多巴胺,使人产生兴奋感和依赖性,为下一次的发作创造心理条件,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屡治屡犯的精神因素。

      爱情还有一定的流行性,看到别人发病,自己往往也会传染,年轻人尤其容易。不过,针对具体的个体,具有最大破坏力的病毒类型一般会有所差异。有些人多年不曾发病,以为自己对这种疾病有免疫力了,其实不然,他(她)不过碰巧没有遇上适合自己的病毒类型而已。一旦碰上了,由于身体长期不发病,对这种疾病的症状已经有些陌生,系统抵抗力开始降低,发作起来症状往往比一般人更厉害。对于爱情,只有极少数人是万能抵抗型,什么类型的爱情病毒对他(她)们都不起作用,这种人一般不是有精神病,就是先天无心肝患者。还有一小部分人是天生爱情无抵抗型,什么类型的爱情病毒都能让他(她)发病,这种人多是道德轻浮症患者,严重一些的可能发展成流氓病人。不过这种类型的病人多数症状轻病程短,往往一个晚上或一两年劳教就可以治愈。






恋爱中的放电


放电,本是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使带电的物体不带电。放电并不是消灭了电荷,而是引起了电荷的转移,异性的正负电荷抵消,使物体不显电性。

放电概念引申,专指异性间性信号的互相传递和转移,简单说就是异性间的一种挑逗行为就叫放电。放电,对施电体本身是一种能引起快感的行为,因为人们会因为放电证明自己拥有魅力而快乐开心。又由于女性天生比男性敏感,所以一般来说若由女方先放电(发出挑逗信号),并且控制着整个挑逗行动的节奏,男方通常就处于被动的一方。女方的这个放电程能让男方有触电般的感觉、男方感到“来电了”就表示有感觉了。所以说放电是天生以性相吸的本能,这与物理的放电概念是一致的。

事实上,男女之间的“放电”是有迹可寻的,两性之间的放电挑逗行为,可以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男女双方进行大范围“探测”、“扫雷”,寻觅目标。倘若见到合自己心意的异性,一开始只会匆匆瞥一眼,然后便会移开目光,心里盘算着应该怎样发放有针对性的放电挑逗的信号。

第二阶段:放电的施电体和受电体都由单方面发展到双方面,双方开始积极传送信号。包括面部表情、姿势及其它身体语言,这种放电男女都会分别有一套特别的信号用来吸引对方。

有水平的人,放电“激情式”能用你的电去电死他(她)。

如何放电才容易引起异性共鸣,互相吸引呢?

首先,你要注意运用身体语言流露电之“爱”、“恶”。放电,眼神是至关重要的。有高手介绍经验:“比如在饭店里吃饭,看到斜对面坐着一位帅小伙,我会立即移开视线,但接下来我就会装出不经意地侧过身子,让他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我,当然,也方便我能看到他,观察一下他的反应。这时我会注意保持良好的仪态,尽量做出淑女状。”

“但是经过观察之后,如果发觉他并非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选,即使他主动走过来找我搭讪,我也不会理睬他,最多是出于礼貌应酬几句,然后开始东张西望;又如果他装傻,甚至还想坐下来继续聊,那我干脆走开算。”

再有,当你的偏爱“以貌取人”,一见钟情的话,就要电死他(她)。男女最初见面,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互相吸引呢?高手说:自己是否放电过去,首要条件是必须要觉得对方有魅力,能吸引自己,而漂亮的外表是其中的要素。美的客观标准是有一副匀称的五官,对男性而言,女性如果拥有一双大眼睛、樱桃小嘴,以及大小适中的鼻子,便是美。当然身材也很重要。”“对女性而言,一个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男人自然最具吸引力。当然外貌也很重要,女性特别喜欢那些面部轮廓分明、鼻子挺直的男人。”在男人或女人的脑子里,往往都有一幅理想对象的构图,当看到可吸引自己的人出现后,就会将那人的外貌、特点,与自己的拼图进行核对,一旦吻合,便展开追求放电之攻势。难怪很多人一见钟情时,都会惊呼终于找到了“梦中情人”。

正负电相吻合:“电荷的大小、承载频率、制式等等都吻合,就能完成相互间的电荷转移,他们各自不带电了,对方被你的电给电死了,你也没电了,两者就融为一体











  爱情激素易上瘾
  
  心理学以为,很多男人喜欢像倪震那样不断结交新欢的,也有其生理原因。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群中有一种特殊的人,即对多巴胺、后叶催产素等爱情激素“上瘾”的人。这样的人,一旦体内的后叶催产素等激素水平消退,就会通过另寻新欢再次获得刺激源,从而享受激素高分泌带来的极度愉悦兴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花心、喜新厌旧的人。
  
  拜伦笔下的唐潢,金庸笔下的段正淳,古龙笔下的楚留香,以及《水浒》中的西门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轻易为女人动情,也轻易让女人倾倒,但朝三暮四,处处留情不守情。倪震可能与他们一样,都是对爱情激素“上瘾”的人。
  
  可能是基因惹的祸
  
  科学家研究还发现,具有某种基因变体的人,可能会在婚姻中碰到更多的麻烦。
  
  研究发现,在人体AVPR1A基因上的一个被称为RS3334片断的数目,与男人究竟是“痴情种”还是“负心汉”有关。一个男人可能有两个、一个,或者没有RS3334片断,而数目越多的男人,与伴侣的关系越不牢靠。据悉,AVPR1A基因就是荷尔蒙“后叶加压素”的感受体的编码基因。这种荷尔蒙与被称为“拥抱化学物”的荷尔蒙--后叶催产素有关。
  
  爱情保鲜期只有一年半
  
  心理学研究发现,爱情保鲜期仅有18个月。倪震对周慧敏没有爱情了,自然会对别人产生爱情。
  
  神经内分泌学发现,男女爱情,是由大脑中的3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苯乙胺和后叶催产素激发出来的。当男女初次产生爱情时,这3种化学物质同时迸射而出,让人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激情亢奋、无比愉悦、欲罢不能。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再不会出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现象,而且,彼此注视的时间,会比当初少;拥抱的力度,会比当初小。这是为什么?由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机体内渐渐会对这3种化学物质,产生一种抗新鲜素的抗体;一段时间后,这3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就会消失,男女之间的新鲜感会逐渐消失,随之代替的是情感的交融。
  
  “花心”更多是心理题目
  
  “花心”的人表面看起来似乎和道德有关,但假如深究其行为形成的原因会发现:他(她)在原生态家庭中的抚养人、父母亲对其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有关。
  
  1.渴看被众人关注
  
  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经常发现不懂得亲子教育的“虎父”,培养出“犬子”来。由于父亲太优秀了,他自然会对儿子有更高的厚看;也正由于自己太优秀了,他一般不会轻易地表扬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在儿时,很不幸地失往了父亲--这个在自我价值感建立过程中,最重要人物的客观评价,这会使得孩子无论在外人眼里多么鲜明,但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却很低。
  
  低自我价值感的人,假如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成就感,就很可能通过其他歪路左道的方式,如倪震的追女方式,闹出点事来,以吸引人们对他的留意力。
  
  2.渴看征服与保护
  
  男人的天性,由于雄性荷尔蒙的作用,是渴看征服别人,保护弱者。假如他是弱者,反被女人“保护”,那他的潜意识里,一定潜躲着时刻要摆脱出拯救者手心的强大气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不断地成熟,作为一个男人,倪震开始渴看自己是强者,而反感别人的保护。征服新的女生,被小女生崇拜,给了他自己是强者的极大的心理满足。
  
  3.有些“花心”实在是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总结了“花心”人的心理有以下几种原因:他(她)还是孩子的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悉心的照顾和无私的关爱。却被以“爱的名义的伪爱”,如控制,占有,嫉妒。





女性爱的太累也是一种病


  核心提示:健康的爱情是双方的互动。女性在选择伴侣时,不仅是选择自己需要的人,同时也要确定对方也需要自己。而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心理上的疏通和辅导。

  每周一早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多尔努医院的一间会议室,这些女人都会聚会。桌上摆着甜点和马黛茶,在舒缓的气氛中,她们开始讲述自己“有毒的爱情”。一个年轻女人说,她通宵不睡,不断给男友打电话,打了整整一夜。另一人则说,她曾用很长时间去调查自己另一半的网友,研究成百上千张照片并坚信会发现对方不轨的蛛丝马迹。

  不过,她们已厌倦了感情世界里这种无休止的疑忌,所以聚集在此,希望通过治疗学会平静地去爱。这个聚会就叫做“爱得过分的女人”,她们应多尔努医院此前网上发出的免费治疗“爱情强迫症”广告而来。

  医院的广告写得深入人心: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对爱情的期望?为什么我们相信好男人都是无聊的?为什么我们放不下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被抛弃?为什么当两个人的相处已经成为折磨,我们还是没有离开的勇气?一连串的问题无疑道出了许多深陷情感纠葛的女人的心声,引起了她们的共鸣。

  过分的爱,并非意味爱得深切;时刻控制对方,只会带来伤害。心理医生梅丽娜·布格列瑟这样描述“爱得过分的女人”:她们的行为通常都很类似,比如花大量时间等对方发来短信;或一遍遍刷新社交网络页面,看对方有无到访;想方设法确认对方有无收到自己发送的信息。更极端的行为还包括突然出现在对方的工作地点,查看另一半和什么人在一起、做什么,甚至无休止地纠缠对方的家人和朋友。出现以上症状的女性,都可列入治疗对象。

  是什么造成了她们这样的病态?布格列瑟认为,主要原因是来自家庭的负面影响。比如,家庭成员缺失、父母不良嗜好、家庭暴力或沟通障碍,都会在女性早期的成长阶段造成不良影响。长大后,她们的爱情往往会带有强迫成分。在与另一半相处的过程中,会始终担心自己被抛弃,充满了不安。她们会用种种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得不到回应就会更加紧张,如此恶性循环,最终迷失自己。

  布格列瑟说,健康的爱情是双方的互动。女性在选择伴侣时,不仅是选择自己需要的人,同时也要确定对方也需要自己。而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心理上的疏通和辅导。多尔努医院提供的治疗,正是要帮助女性认识并学习这个过程。

  此外,多尔努医院女性“爱情强迫症”的治疗还包括,让女性学会区分什么是爱,以及什么不是爱。

  布格列瑟说,很多女性从小受到童话故事和传说的影响,往往会沉浸在王子公主式的爱情幻想中,而一些故事的情仇内容更给她们带来不利的影响,让她们误以为承受的痛苦与得到的爱情成正比。在这方面,治疗会帮助她们重建感情观,让感情简单化,让她们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拒绝极端行为,免得为错误的感情关系付出昂贵的代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