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伯臾医案

 学中医书馆 2013-10-09

张伯臾

张伯臾(1901~1987年),别名湘涛。上海市川沙县人。早年从师于浦东三桥镇王文阶先生,1921年录取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回浦东家乡行医。1924年又承业于江南名医丁甘仁,并在仁济善堂任中医内科医师。1925年重返故里开业。建国后参加上海市邑庙区第一联合诊所,1956年进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任内科医师,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授。

张氏从医60余年来,手不释卷,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同时还勤习西医及文史诸子,以求他山之助。其仁心慈厚,悬念病家疾苦,为探索疾病治疗规律,勤求不怠。虽年届耄耋,仍坚持门诊、会诊,指导并参与临床科研,并热心教学,为国内培养了大批中年中医骨干。

张氏著述有《张伯臾医案》、“张伯臾教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10余篇论文和医案医话。还主编了第五版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

名医:张伯臾的更多内容...

学术观点

证治经验

医案

案一、外感发热

朱××,男,53岁。

初诊:1983年6月3日。

主诉:患者于2个月前,因洗澡受凉而发热,迄今未得控制,体温在38~39℃之间。初起热无定时,不恶寒,近1月来,发热有定时,中午起,入暮退,伴有耳聋、目眩、口苦、咽中干热,脘腹及左下腹作胀,胃纳欠馨,无恶心呕吐,二便正常。曾有肝硬化、脾切除史。

诊查: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证属少阳阳明合病。

治法:治拟大柴胡汤出入。

处方:银柴胡12g 炒黄芩10g 炒知母10g 炙甘草4g 制川大黄6g 北沙参15g 麦冬10g 茯苓12g 碧玉散18g(包) 鲜芦根30g 4帖

二诊:6月6日。服药后发热已平2天,耳聋转轻,余恙如前,并见左胁下胀痛。苔薄舌偏红,脉弦数。药已对证,仍拟前法出入。

前法加天花粉15g 赤芍白芍各12g。4帖。

三诊:6月9日。热仍未发,诸证均减。舌红苔少,脉弦带数。据前方改白芍为24g 改柴胡为9g 加生晒参9g(另墩兑入) 4帖。

案二、夜咳

刘××,男,56岁。

初诊:1983年3月24日。

主诉:素有痰饮,兼感外邪。初起寒热咳嗽,经治热退而恶寒未罢,顿咳,咯痰不爽,咳则胸闷气促胁痛,口渴引饮,纳便正常。

诊查:脉浮小滑,舌尖红,苔灰黄边白。

辨证:表邪虽解未彻,热饮内阻。

治法:拟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处方:净麻黄4.5g 生石膏20g(先煎) 炙甘草4g 制半夏15g 光杏仁9g 木防己15g 生米仁、熟米仁各15g 冬瓜子12g 桃仁泥9g 干芦根15g 2帖

二诊:3月28日。顿咳夜间较减,咳痰不畅,带有血丝,左胸痛,口渴引饮,尿多,大便量少。苔黄腻而干,脉弦小滑。恶寒已减,表邪渐化,痰饮化为痰热,肺失清肃。再拟清肺化痰。

处方:桑叶桑皮各10g 南沙参12g 光杏仁10g 木防己15g 海蛤粉18g(包) 全瓜蒌15g 炒枳实9g 云茯苓12g 生、熟米仁各15g 冬瓜子15g 炒黄芩9g 桃仁泥9g 鲜芦根1支 3帖

三诊:4月1日。顿咳痰多得减,但仍痰黄带血,咳时左胸引痛,口渴多饮。苔薄,虽黄腻但左前半得化,脉弦小滑。邪痰虽减未彻,肺络震伤,再拟清肺化痰补络法。

处方:桑叶、桑皮各9g 南沙参15g 地骨皮15g 云茯苓10g 炒黄芩9g 海蛤壳24g 光杏仁9g 天花粉10g 赤芍白芍各9g 佛耳草20g 冬瓜子15g 茅根、芦根各30g 茜草根15g 生、熟米仁各15g

上方加减服药14帖,病愈出院。

案三、呕吐

董××,女,65岁。

初诊:1983年3月14日。

主诉:患者于1982年10月起见脘腹部胀痛,呕吐苦水,脘中烦懊不舒,不思纳食,食后即吐,1983年1月起呕吐发作转频,迄今未止,其间曾迭进多种中西药物施行针灸治疗未效。经X光摄片,拟诊为胃窦炎(无恶性病变)。

诊查:脉沉细带弦,舌质淡红,苔薄,大便2日1次,量少颇艰。

辨证:此属胃虚作吐。

治法:拟大半夏汤加味。

处方:太子参12g 姜半夏12g 生姜4.5g 蜂蜜20g(冲入) 炒吴茱萸1.2g 炒川黄连1.6g 3帖

二诊:3月17日。药后呕吐旋止,中脘烦懊亦舒,已能纳食,大便2日1次,仍欠畅。脉细,舌淡红苔薄。再拟养胃润肠以善后。

处方:太子参12g 制半夏9g 炒黄连1.6g 炒吴茱萸1g 蜂蜜30g 生谷芽12g 火麻仁10g(研) 4帖

案四、呃逆

殷×,女,50岁。

初诊:1983年5月12日。

主诉:患者有呃逆病史10余年,每因情志不乐而发作。上月已发3次,今又作。曾行胃食道钡餐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诊查:顷诊,呃逆嗳气频作,甚则呕吐,胸臆痞闷不舒,口干,脉细滑,苔薄。

辨证:证属肝气横逆,脾胃受制。

治法:拟平肝和中降气法。

处方:沉香片1.2g(后入) 降香4.5g(后入) 制香附9g 旋覆花9g(包煎) 代赭石18g(先煎) 炒枳壳9g 制半夏12g 太子参10g 云茯苓10g 白蒺藜10g

二诊:5月16日。服药4帖,呃逆得减,胸臆见舒,呕吐未作。余证同前,治守前法。

前方加白芍12g,郁金6g。4帖

三诊:5月20日。呃逆已止,口干得减,胸臆稍有不舒,余无异常。舌脉如前,前方调整以巩固。

处方:沉香片1.2g 广郁金6g 枳壳6g 旋覆花9g(包) 半夏10g 太子参15g 云茯苓10g 白蒺藜10g 逍遥丸10g(吞) 7帖

案五、脾心痛

戚××,男,46岁。

初诊:1983年5月6日。

主诉:患者有慢性胰脾腺炎病史10年,1982年起腹胀加剧,左上腹隐痛。1982年9月剖腹探查,未见恶性病变。口干,便难如粟,量少。

诊查:舌苔白腻而干,脉沉滑有力。

辨证:证类脾心痛,考之胰腺炎以结、热、滞居多,病虽久,脉舌症均属实证。

治法:拟小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川大黄10g(后下) 川厚朴9g 枳实12g 火麻仁12g 当归12g 红藤20g 败酱草30g 生米仁30g 槟榔12g 生山楂12g 赤芍白芍各12g

二诊:5月11日。服4帖药大便畅行,日2~5次,便时稍有腹痛,畅后腹部觉松,但胃纳欠旺,口干苦。舌润红,苔白中兼黄而干,脉细滑。腑气尚未尽畅,再拟行气疏腑兼以和中。

处方:炒枳实12g 川厚朴6g 广木香6g 青皮陈皮各6g 当归12g 赤芍白芍各12g 花槟榔12g 清炙甘草4.5g 生大黄6g(后下) 败酱草30g 蒲公英24g

三诊:5月15日。前用行气疏腑之方药,便日行两次,但脘腹胀仍未除,胃纳欠旺,口中干苦。舌质红,苔中薄黄,脉细滑。此为肝胃不和,再拟泄木疏土,以和中州。

处方:炒柴胡4.5g 赤芍白芍各12g 青皮陈皮各4.5g 川楝子12g 炒枳实12g 川朴9g 连皮槟榔12g 炙甘草6g 当归12g 生大黄6g(后入) 败酱草20g 鸡内金9g 4帖

四诊:5月19日。大便日行两次,质软,腹痛已平,唯于食后稍候,苔腻十化八九。湿热渐撤,再拟前法出入,改为缓攻。

处方:炒柴胡4.5g 赤芍白芍各12g 枳壳9g 炙甘草3g 制川大黄6g 大腹皮12g 川厚朴6g 青皮陈皮各4.5g 红藤15g 败酱草20g 焦山楂、六曲各9g

案六、虚损

马××,男,31岁。

初诊:1983年6月20日。

主诉:患者1976年5月曾发热一月,热退后白细胞减少为2000/立方毫米左右,延至今仍未恢复正常。近二三年来常患感冒,甚则三四天即发一次。发则咽痛,头痛,鼻塞,头晕乏力,口苦。外院检查诊断,免疫功能低下。

诊查:口舌经常碎痛,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辨证:证属气阴两亏,卫外不固,津血不足,则生内热。

治法:拟调补气阴。

处方:太子参12g 生黄芪15g 炒白术9g 炒防风9g 北沙参10g 大麦冬10g 生地12g 桑白皮15g 地骨皮15g 川石斛15g(先煎) 炒白芍12g 炒银花12g 7帖

二诊:6月27日。服药后感冒未发,但咽红痛及舌边碎痛依然。气阴两虚,内热上炎,仍守前法出入。

前方去桑白皮,炒银花;加京玄参10g 炙鳖甲15g;改生地为15g。7帖。

三诊:7月11日。上周血检:白细胞3200/mm3。咽红微痛,头晕倦怠,口疮已瘥。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白细胞减少已7年,服药后,3周感冒未发。气血两亏,内热挟湿,再拟扶正驱邪。

处方:太子参12g 制熟地12g 桑椹子12g 生黄芪15g 玄参10g 墨旱莲草12g 当归12g 丹皮9g 仙鹤草30g 汉防己12g 云茯苓12g

上方加减服21帖。

四诊:10月24日。服药以来,感冒未发。脉细弱,舌淡红。复查白细胞4200/mm3。头晕时作,乏力。仍拟调补气阴。

处方:党参15g 生黄芪18g 淮山药15g 当归10g 大白芍12g 仙鹤草30g 生、熟地(各)20g 制首乌12g 炒丹皮10g 大红枣10枚 糯稻根须24g 7帖

上方加减40余剂后,体虚症状消失,白细胞数一直正常。

案七、心悸

黄××,男,50岁。

初诊:1985年9月26日。

主诉:患者心悸不宁已三四年。经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早,呈三联律、四联律。近半年来,心悸发作转频,伴胸闷,头昏,动辄汗出。叠投益气养心安神之品,药效罔然。近周来,心烦,艰寐梦忧,神疲口干。

诊查:舌边尖红,稍有裂纹,苔薄,脉细虚弦结代。

辨证:心肝阴虚,内热上扰,心神失养,拟养阴清热。

治法:理血安神,金匮酸枣仁汤加味。

处方:炒枣仁12g 炒知母6g 炒川芎6g 云茯苓12g 炙甘草9g 麦冬12g 生地、熟地各15g 熟附片(先煎)6g 五味子6g 磁朱丸10g(包煎) 刺白蒺藜12g 生蒲黄12g 龙骨24g(先煎) 7帖

二诊:10月3日。本周内心慌、汗出明显得减,胸闷亦轻,精神较振。苔薄少,舌偏红有裂纹,脉细、偶有结代。仍从前法出入。

前方加佛手12g。7帖。

三诊:10月10日。证同前,行走稍急仍有心慌、气短不续。苔脉如前。仍宗前法出入。

处方:熟附片6g(先煎) 生地、熟地各15g 麦冬5g 五味子6g 炒枣仁12g 赤芍10g 益母草20g 丹参15g 生黄芪15g 淮小麦30g 北沙参15g 炙甘草9g 磁朱丸12g(包) 7帖

四诊:10月17日。本周内心悸又增,精神欠振,懒言,夜寐易醒,心烦,纳便均可。舌偏红、裂、苔薄,脉细结代(四联律)。仍宜酸枣仁汤加味。

处方:炒枣仁12g 肥知母6g 炒川芎6g 茯苓15g 当归9g 炙甘草9g 生黄芪20g 磁朱丸12g(包煎) 麦冬12g 生地、熟地(各)15g 赤芍白芍(各)10g 丹参15g 茶树根30g 生龙齿30g(先煎) 7帖

五诊:10月24日。早搏得减,夜寐向安,精神见振,心慌亦轻。舌苔如前,脉细,结代略减。仍守前法。

前方加太子参15g。7帖。

案八、奔豚气

腾××,男,34岁。

初诊:1976年9月29日。

主诉:下腹作胀,时有冷气上冲胸膈,腰酸,右胁稍有胀痛,饥而不欲食,便软。

诊查:舌苔白滑,脉弦细。

辨证:仲景所称奔豚气也,系肾虚水气上逆。

治法:桂枝加桂汤主之。

处方:川桂枝4.5g 炒白芍6g 炙甘草3g 煨生姜3g 大枣3枚 肉桂3g 紫石英30g(先煎) 防己12g 云茯苓12g 7帖

二诊:10月6日。下腹作胀,冷气上冲,药后即平,纳食亦增,唯右胁时有隐痛,腰酸足软。苔白滑已化,脉细尺弱,舌转嫩红。水气上逆虽平,肾虚未复,肝气郁滞,再拟滋肾泄肝。

处方:制熟地9g 淮山药15g 五味子4.5g 菟丝子饼15g 补骨脂12g 桑寄生12g 茯苓9g 川楝子9g 潼蒺藜、白蒺藜(各)9g 7帖

案九、眩晕

李××,男,59岁。

初诊:1985年2月19日。

主诉:患者于1982年底突发眩晕,头昏如转,剧作一天后,眩晕虽减未止。平素常觉头目不清,步履不稳,泛恶纳差,精神萎顿,并有脐腹部作胀隐痛,大便稀溏。

诊查:刻下腹痛虽减,余证仍在。脉象濡滑,舌边红,苔薄。

辨证:证由烦劳过度,肝肾精血耗伤,不能上荣于脑,又因脾胃失调,气虚亦显。

治法:治拟调补肝肾兼理脾胃。

处方:太子参15g 滁菊花6g 明天麻6g 潼蒺藜蒺藜各10g 炒川芎12g 制半夏9g 生谷麦芽各18g 炒当归10g 粉葛根12g 干荷叶20g 钩藤15g(后下) 全蝎1g(研吞) 5帖

二诊:2月29日。今经X光摄片检查,颈椎C4、C5、C6中度肥大。颈项活动仍欠利,头晕胀,间或胸闷泛恶,肠鸣不痛,大便成形日2次,两目干涩。脉濡滑,苔薄白。胃肠病有好转之象,宜调治颈椎为主。

处方:葛根15g 炒川芎15g 云茯苓15g 明天麻6g 制半夏(竹沥5g拌)10g 炒当归10g 炒赤芍白芍(各)6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g 佛手片12g 地鳖虫6g 炙姜蚕9g 花粉12g 谷芽、麦芽各18g 3帖

三诊:3月12日。胃肠病已趋向稳定,腹已无胀痛,头晕,胸闷欲恶,步履欠稳等症仍未见好转,口苦干粘。脉虚弦细,舌边淡红,苔薄白,病属颈椎肥大,证属正虚痰瘀阻络。改为病证结合同治。

处方:生黄芪15g 全当归10g 炒川芎15g 炒赤芍白芍各9g 藏红花6g 炙地龙6g 云茯苓12g 制半夏10g 明天麻6g 炒茅术9g 炒枳实9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g 嫩钩藤15g(后入) 谷、麦芽(各)18g 7帖

四诊:3月24日。依病症结合同治法治疗,无副作用,晕胀略减,大便成形,腹未胀痛。舌边淡红,苔薄白,口粘干稍减,脉细小。仍守原法调治。

处方:生黄芪20g 当归12g 炒川芎15g 炒赤芍白芍各9g 藏红花6g 炙地龙6g 云茯苓15g 制半夏12g 明天麻6g 炒茅术9g 枳实9g 佛手片9g 谷芽、麦芽各15g 白蔻仁3g(研后入) 7帖

五诊:3月1日。投补阳还五汤加味,尚觉舒适。脉细弱,舌边淡红,苔黄腻。口干苦粘,烦劳过度则倦怠头晕,四肢发麻,活动欠利。拟守前方增损。

处方:生黄芪20g 藏红花6g 瓜蒌皮12g 谷芽麦芽各18g 炒当归12g 炙地龙6g 绵茵陈18g 炒川芎15g 云茯苓15g 炒枳实9g 炒赤芍白芍(各)9g 制半夏9g 佛手片9g 14帖

另:参三七1.5g 麝香0.09g 炙僵蚕1.5g 以上作1天量,研细和匀装胶囊,每日服2次,服20天。

案十、肾亏

张××,男,57岁。

初诊:1984年10月4日。

主诉:今年8月起,两足胫浮肿,按之凹陷。尿频,淋沥不畅,无刺痛,并有目胞微浮,腰部酸楚。

诊查:脉虚细数,两尺部均弱,舌质淡红,有齿印。

辨证:证属肾亏,泌尿失常,水湿流积于下,过劳心君亦伤。

治法:拟心肾同调。

处方:鲜生地15g 云茯苓12g 生黄芪18g 淮小麦30g 淮山药18g 炒丹皮10g 炒白术9g 麦冬12g 山茱萸肉6g 汉防己15g 炒枣仁15g 枸杞子10g

二诊:10月13日。七剂后尿频略减,尚爽利,足胫仍肿。诉脉象夜间较快,在95次/分以上。顷诊脉虚细迟弱,舌质淡红,苔薄白。证由烦劳失度,心肾俱伤,心血伤则营卫周行乏济,心神失宁,故夜脉数,证已有日,不易骤复。仍守原意增损调治。

处方:生地、熟地各15g 云茯苓12g 生黄芪30g 炒枣仁15g 淮山药20g 丹参18g 汉防己15g 柏子仁10g 山茱萸肉9g 炒白芍18g 炒白术12g 青龙齿20g 麦冬12g 琥珀片10g(分吞) 生晒人参6g 7帖

三诊:10月27日。足胫肿退,目胞微浮亦平,腰酸楚得正,脉数亦平,心率80次/分左右。顷诊脉虚小尺弱稍转有力,舌质淡红胖。心肾两伤已见好转,宗前方出入,巩固疗效。

处方:白术12g 煨益智9g 枸杞子12g 生晒人参6g(另煎) 桑寄生15g 生黄芪30g 淮山药15g 山茱萸肉9g 仙茅15g 山楂12g 防己12g 生地、熟地各15g 云茯苓10g 枣仁10g 蛤土膜油5g(另煎)

案十一、痹证

胡××,女,49岁。

初诊:1983年4月5日。

主诉:4年来经常低热或高热,高热时体温可达38~40℃。热前先有两肩恶寒,无汗。形体消瘦,体重由60公斤减至40公斤。右肢及肛肘肿痛,便秘口渴,肘膝关节稍变形(血沉100mm/小时,风湿乳胶试验阳性),外院拟诊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查:脉细,舌光红。

辨证:证由肾气素虚,肝血不足,初则感受风寒,久则郁而化热,由筋入骨,以致关节变形。

治法:目前虚实寒热夹杂,拟扶正驱邪法。

处方:制川乌9g(先煎) 生甘草9g 桂枝3g 大生地15g 生军4g(后下) 肥玉竹12g 赤芍白芍各15g 炒知母9g 忍冬藤15g 络石藤15g 汉防己12g 丹参15g

二诊:4月12日。前以寒温并用,肘膝关节疼痛稍减,舌虽光红而有津,但大便仍干结量少,目赤如鸠。药后阴液稍增,血热未去。再拟前法加清血之品。

前方去忍冬藤,加生川大黄6g(后下),炒丹皮9g,木贼草12g。7帖。

三诊:4月19日。右膝左肘关节肿痛已退,低热亦减,便秘已转间日一行,两目干涩,唇燥口干,纳食稍增,肩冷虽除,但后项仍有冷感。舌红边带灰,干糙已转润,脉沉细。寒热错杂之邪得闰,正虚津液未复。再拟调阴阳,生津液,活血通络。

处方:仙茅12g 仙灵脾12g 炒知母6g 炒黄柏6g 当归10g 鲜生地15g 肥玉竹12g 金石斛15g 大麦冬10g 赤芍白芍(各)12g 忍冬藤12g 络石藤12g 生川大黄6g(后下) 4帖

四诊:4月24日。肘膝关节痛止未发,但目眦干涩(眼科诊断为结膜炎);便秘已通,口角碎痛。舌红少苔,脉细弱不数。邪热虽去,阴液耗伤仍在,再拟滋养阴液而和血脉。

处方:川石斛18g(先煎) 鲜生地15g 京玄参10g 大麦冬10g 炒白芍15g 炙甘草6g 丹参15g 天花粉12g 菟丝子12g 枸杞子10g 鲜首乌20g 火麻仁15g(研) 7帖

五诊:5月3日。肘膝肿痛低热均退,但舌红绛而光,口渴目糊干涩稍减,肩部仍感恶寒,便艰。脉沉细。据脉证,肾气不足,阴阳俱虚,以阴液损伤偏重。再拟滋阴为主佐以养阳调治。

处方:生地、熟地各10g 淮山药12g 北沙参12g 天冬麦冬各9g 川石斛18g(先煎) 枸杞子10 菟丝子12g 仙茅10g 丝瓜络9g 炒杜仲12g 火麻仁12g 鲜首乌20g 7帖

案十二、胸痹

徐××,男,74岁。

初诊:1985年5月30日。

主诉:有动脉硬化性心脏病5年,高血压10余年,目前血压稳定。动辄胸闷发作,闷久则痛,头昏,时有胃脘隐痛不适,甚或泛恶,口粘腻,心慌艰寐,纳呆,腰酸耳鸣。

诊查:舌红偏暗,苔白腻,脉弦小滑,两尺弱。

辨证:心肾两亏,痰浊内阻。

治法:拟养心益肾化痰,十味温胆汤出入。

处方:孩儿参15g 熟地15g 制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5g 炒枳实10g 炒竹茹6g 瓜蒌皮10g 石菖蒲6g 炙远志6g 郁金10g 丹参15g 生蒲黄12g(包) 7帖

二诊:6月6日。药后苔腻见退,夜寐向安,胃脘不适得减。舌红苔薄脉细。宗前法出入。

处方:炒党参15g 生地、熟地各15g 制半夏9g 炒竹茹6g 麦冬12g 生黄芪18g 全瓜蒌15g 郁金9g 炒枳实10g 丹参15g 熟附片9g(先煎) 苦参片9g 炒川黄连2g 7帖

案十三、胸痹

徐××,男,74岁。

初诊:1985年2月28日。

主诉:有冠心病心绞痛史10年。近日胸痛动辄发作,面浮跗肿,气促。面红升火时作,并自觉胸中有气上冲咽喉,四肢欠温,口不渴。

诊查:舌红润,苔薄腻、中光剥,脉细。

辨证:心脏气阳不足,病久阳损及阴。

治法:治拟阴阳同调。

处方:熟附片6g(先煎) 炙生地15g 炙甘草9g 炒党参15g 生黄芪20g 全当归9g 麦冬12g 丹参15g 交泰丸3g(分吞) 生山楂15g 紫石英20g(先煎) 7帖

二诊:3月7日。升火减,面浮附肿亦瘥。行走稍促时仍有胸闷胸痛发作,然程度已减轻。脉虚细,舌红偏红,苔薄中剥。仍守前法出入。

前方去交泰丸,加小川黄连3g 肉桂1.5g 生蒲黄12g(包)。7帖。

案十四、吴××,男,72岁。

初诊:1985年1月10日。

主诉:有心绞痛史近12年,高血压史16年。近3月心绞痛发作频繁,每发于活动时,休息片刻或含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寐短神疲,形寒便烂。

诊查:舌淡红,边有瘀斑,苔花剥,脉濡细。

辨证:高年心肾阳气不足,劳伤心脏,络有留瘀。

治法:拟温阳益气,化瘀止痛。

处方:熟附片9g(先煎) 川桂枝6g 炒党参15g 炙甘草6g 麦冬12g 丹参20g 失笑散12g 当归12g 川芎9g 赤芍白芍各9g 瓜蒌皮10g 广郁金9g 7帖

二诊:1月17日。心绞痛发作已得轻减,偶因活动而有隐痛,不含硝酸甘油片亦可缓解。脉沉细,苔花剥得减。仍守前法出入。

前方去失笑散,改熟附片为15g,加干石菖蒲6g。7帖。上方加减服药至2月13日。

三诊:2月14日。胸痛虽减未已,痛时心慌不宁。经24小时心电图检测,胸痛发作时心率偏快,并有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发生。面红升火时作,便软,日3次,无腹痛,舌偏红,脉沉细小弦。心肾之阳渐复,心阴受损。转拟益气养阴为治。

处方:炙甘草9g 大白芍20g 炙生地20g 炒党参15g 生黄芪20g 炒白术12g 云茯苓12g 嫩黄精20g 淮山药20g(打) 炒酸枣仁12g 炙远志6g 干石菖蒲6g 紫石英20g(先煎) 14帖

四诊:2月28日。证情稳定,偶有心慌,多动则胸闷,行走稍快时仍有左胸隐轻发。血压偏高(170/110mmHg),目花,指麻,舌干。舌偏红,苔薄白,脉细。肝阳偏亢,心脏累伤难复,拟增入平肝潜阳之品。

处方:炙甘草9g 大白芍20g 炙生地20g 生黄芪20g 嫩黄精20g 炒枣仁12g 柏子仁12g 炙远志6g 云茯苓12g 淮山药20g 羚羊粉0.6g(分吞) 夏枯草20g 生牡蛎20g(先煎) 7帖

上方加减服3月余。

五诊:6月13日。胸闷胸痛基本不发,偶因疾走而有轻度胸闷,片刻即止。纳便可,夜寐安。舌淡红偏暗,苔薄白,脉细小弦。病去十之八九,拟散剂善后。

处方:参三七18g 生晒参45g 沉香粉14g

上三味共研末,一日3次,每次吞服1.2g。长服无虞。

四月后随访,停药3月多,胸闷胸痛未发,行动一如常人。

 

展开下级目录验方

验方

一、胰腺炎方

组成:生大黄(后下)9g 玄明粉(冲)9g 枳实12g 生山楂15g 红藤30g 败酱草30克。另以红藤、败酱草两味药煎汤代水煎上药。

功效: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临床运用:主治急性胰腺炎(水肿型)。症见心下剧痛,拒按,痛引两胁,腹胀满,呕吐,嗳腐,苔黄腻,脉弦滑最为适宜。张氏据古训“心胃病须用劫药”之旨而制定本方。方取大黄之苦寒泻火,荡涤肠胃;芒硝之咸寒润燥,软坚破结;枳实之苦温行气,破结除满;山楂之消导肉食积滞;红藤、败酱草之解毒排脓、化瘀消肿。药少功专,共奏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之效。曙光医院内科病房曾用本方治疗1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除2例经尸体解剖证实属坏死性胰腺炎治疗无效外,其余126例均在短期内获得痊愈(包括3例合并休克的病例),腹痛消失时间均为2.4天,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平均为3天和3.6天。

二、心痛散

组成:参三七30g 降香45g 血竭30g 没药45g共研细末,每日3~6g吞服。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临床运用:本方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经治疗后症情稳定但仍有心前区隐痛者,常服本散剂可减少发作或减轻症状。方中参三七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降香辛散温通,行瘀定痛,血竭行瘀止痛,没药活血止痛,四味协同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本方平和中庸,久服无伤阴损阳之虞。张氏研制本方是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久服冠心苏合香丸有伤阴之弊而立方的。

三、栝楼薤白白酒汤加味

组成:全栝蒌15g 薤白9g 白酒(用甜酒酿露代)300g。水煎服。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宽胸。

临床运用:本方为张氏竭力推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要方。方中以栝楼宽胸开结,薤白温通胸阳,行气止痛,并借白酒的上行之功加强薤白行气通阳作用。张氏认为“心痹痛,脉不痛”,其本质是“阳微阴弦”,阳微者阳虚之谓,阴弦者阴盛之意。即本病属本虚标实之患,本虚者以阳虚为多见,标实者或因气滞、或因血瘀、或因痰浊壅阻、或因寒邪凝滞。其治疗原则张氏指出:宜温阳、通阳而不宜壮阳,宜益气、补气而不宜滞气,宜活血、行血不宜破血,宜行气、降气而不宜破气,宜化痰、豁痰而不宜泻痰,宜散寒、温寒而不宜逐寒。故张氏应用本方加减时,善用附子、桂枝两味温阳、通阳;选用人参党参、太子参之类益气、补气;常用丹参、川芎、乳香、没药、失笑散等药活血、行血;喜用郁金、降香、沉香等品行气、降气;每取温胆,涤痰、化痰、豁痰;常择生姜、吴茱萸、乌头之类散寒、温寒。皆以祛实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碍邪为大法。

四、通痹汤

组成:制川乌5~10g 麻黄3~6g 独活5~10g 防己15~30g 木通5g 黄芪10~20g 当归15g 甘草5g。水煎服。

功效:祛风散寒,益气渗湿。

临床应用:主治风寒湿痹。风重者加桂枝防风;寒重者加附子、鹿角片;湿重者加米仁、苍术、蚕砂;兼有表证者可据其偏胜与麻黄汤,羌活胜湿汤等合用;发高热者佐以清热之品,为银翘之类;疼痛明显剧烈者,加参三七、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日久不愈,久痛入络,或痰瘀凝结而变形者,需加入虫类搜剔之品,如僵蚕全蝎、地鳖虫、蜈蚣、露蜂房、蕲蛇、乌梢蛇。

五、平肝通络汤

组成:羚羊角粉(分吞)0.3g 生地20g 麦冬10g 芍药15g 丹皮6g 钩藤(后下)15g 石决明(先煎)30g 珍珠母(先煎)30g 忍冬藤15g 络石藤15g 地龙15g。水煎服。

功效:平肝、清热、通络。

临床应用:因素体阴虚内热,肝阳偏亢,肝风入络所致的痹症。其病候有关节微肿、微红、疼痛,日轻夜重,甚则手不可近,伴有头晕,大便干艰,舌红绛,脉弦细数。张氏认为本类型痹症切忌应用发散药,以免风热嚣张。本方以乌头汤增用木通、防己甘草当归等利湿通络,养血活血之品化裁而成,通痹止痛之功更为显著。张氏认为痹证早期不必多用活血药,若肿胀明显可用1~2味活血消肿,但后期应用活血以达瘀化络通。

六、桂枝汤治疗内伤杂病

组成:桂枝5~10g 芍药5~10g 甘草3~6g 生姜2~3片,大枣3~5枚。水煎服。

功效:辛温解毒,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桂枝辛温解肌发表,温通经脉为本方主药,与酸苦微寒具有敛阴和营的芍药同用,相须相成,可以调和营卫。甘草甘缓和中,又可调和诸药,生姜辛温发散助桂枝以解表,大枣甘缓可助芍药以和里。因此,本方既能辛温解表又可调和营卫。后世医家除用以治疗外感风邪表证外,还用于病后、产后由于营卫不和引起的时微寒,时微热,脉缓疲乏,自汗出,四肢不舒等症。张氏认为本方尚具调理脾胃,振奋脏腑功能的作用,故他也常用本方治疗某些内伤杂病。现归纳如下:

(一)慢性肠炎症见泄泻病延日久,腹痛即泻,泻下不爽,并夹白冻,形寒,食少,倦怠,四肢欠温,脉细弱,苔薄白舌淡。张氏认为此乃脾胃虚寒而肠中垢滞未清所致。用桂枝汤治疗取其温通止痛,振奋胃肠功能的作用。如夹湿合平胃散;夹寒合附子理中汤;夹热合香连丸;夹食滞加焦楂曲、鸡内金等;夹气虚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张氏曾治18例脾胃虚寒而肠中有垢滞的慢性肠炎,应用桂枝汤加减治疗,都收到良效。

(二)溃疡病症见胃痛有规律,饥时痛发,得食则安,痛时温喜按,舌净或薄白,脉细弱。张氏对辨证属脾胃虚寒者,用桂枝汤加饴糖、黄芪当归等常可获效。

(三)慢性胰腺炎:张氏认为急性胰腺炎属实热居多,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症见上腹部胀痛,畏寒肢冷,纳少便溏,脉细苔薄白,舌淡。可用桂枝汤加红藤、败酱草、米仁等品治疗。曾收治3例,均取效。

(四)神经衰弱症见头晕面黄,神疲乏力,时微寒,时微热,自汗,心悸、艰寐或梦扰纷纭,脉弦细,苔薄白。张氏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治疗,既能调和营卫,振奋调节神经功能又能镇静安神,是兴奋与镇静相结合的好方子。

(五)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张氏用桂枝汤加肉桂,紫石英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