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造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读后感

 风平浪静119 2013-10-10

《创造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读后感

青岛北山二路小学   解永芳

 “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使用最广泛的词汇之一,但人们对创新教育内涵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张志勇研究员对“创新教育”概念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解读:创新教育是对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超越。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窠臼,作者把这种教育称为“接受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由接受教育发展而来的,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一概念揭示了创新教育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接受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深深植根于我国现实教育土壤的。这就为创新教育找到了现实的教育基础和逻辑起点。二是创新教育是以知识掌握为基础的。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教育和对知识的掌握。三是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教育特别强调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教育正确处理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创新教育既没有忽视知识掌握的重要性,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了科学的途径,这就是:一是知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二是为了有助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更好地发展能力,要改变传统教育的知识学习方式,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性活动,如操作、讨论、实验、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学习活动形态。三是让学生做有思维价值的作业。必要的作业对于巩固知识是有益的,但学生必须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能够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作业上。

创新教育为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方向提供了钥匙。学校教育中的创新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创新,其含义与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创新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行为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9个方面:对权威性结论的挑战或否定,不同于常人、常规的做法或思想,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科学的怀疑精神,善于质疑问难,丰富的想象力,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等。

“创新”如何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 一种教育理论有没有力量,不仅在于它的理论多么生动诱人,更在于它在实践中能不能推动教育教学实践的变革。透过这套“书系”,可以看出,经过6年的艰苦探索,山东省的创新教育研究在实践层面上取得了大量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成果,建构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受到广大实验教师喜爱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为创新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提供了可操作性理论依据。现代教育思想。“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是传统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推动由“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型,建立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一流教育,就必须超越传统的“三中心”教育思想的羁绊,彻底向传统的“三中心”教育思想告别,以实现教育思想的重建。为此,创新教育正从以下三个层面上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型:在教育主体观上,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为本”;在教育质量观上,从“知识中心”走向“能力为本”;在学生发展观上,从“课堂讲授中心”走向“活动建构为本”。多维度培养目标。创新教育主张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次,从五个维度探讨了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是立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了“新基础观”。知识不是学得越多越好,“经典”应该成为“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知识掌握不能阻碍学生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作为新基础观的重要内容;掌握知识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二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文明人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树立人与人和为贵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树立节制自我欲望的消费观。三是立足于建立诚信社会,提出了“新德育观”。主张回到基础,把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养成,如诚实、爱心、良心、自信、责任、习惯等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四是立足于能力社会的即将到来,提出了“新能力观”。未来社会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学习能力、情感能力、创新能力。五是立足于国际化社会的到来,提出了“新素质观”。创新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将来参与国际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全球思维、信息素养、人文素养等基本素养。    个性化学校课程。创新教育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健康发展搭建教育平台。创新教育课程相对于接受教育而言正在实现以下五个转型:一是从国家课程到学校课程。学校要树立学校课程意识,在加强国家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尽量开发和提供更多的学校课程。二是从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提倡为学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倡导教师人人都能开设选修课程。三是从知识课程到实践课程。要改变单纯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表现形式,脱离学生生活实践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形态,教师必须树立学科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学科课程与学科活动课程相统一的开放的大学科课程观,为学生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是从教师课程到学生课程。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开发自主发展所需要的校本课程,教师要负起重要的指导责任。五是从预设课程到生成课程。过去中小学开设的课程都预先规定好了,教师和学生没有“越雷池一步”的权力;而创新教育课程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的共同开发。

开放性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以“基于生命,为了生命,促进生命”为教学理念,以活动建构教学论为指导,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造,主张营造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科学的、民主的“课堂文化”,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追求学生心理、教学内容、思维空间、教学结果的开放;创设由个性化课程、个性化教学、个性化作业等组成的个性化教学环境和条件。把教育教学过程作为人类智慧转化为学生个体智慧的过程,以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为依托,形成了以自主学习、情境体验、问题探究、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四类教学范型。

多元教育评价。人的发展就其智慧类型而言,是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教育者没有权力去干预学生智慧和才能发展的方向。传统教育评价的弊端集中表现在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多元评价就是要改变过去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化教育评价模式,促进和保障儿童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和充满灵性的发展。为此,创新教育建立了包括创新性教师评价,教师和学生课堂表现评价,由自主设计作业、开放式作业、实践性作业组成的学生学科评价,由档案袋评价、反思日记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等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日常评价模式等。

自主学校管理。以从“管理”到“服务”、从“控制”到“解放”、从“用人工作”到“用工作育人”、从“勤奋优先”到“效率为上”等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将学校管理从过去主要服务于升学率的竞争转向服务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建立了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包括自主管理战略、自主管理机制、自主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开发、课程管理、教学制度创新、班级自主管理在内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等。与此相适应,学校管理方式正从科学管理走向人本化管理,从人治管理走向法治化管理,从计划管理走向市场化管理,从行政管理走向社会化管理等。

我认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创新教育由以上六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由“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对旧的教育范式具有创新性的意义:即在中国现代教育的百年探索历程中,“创新”开始从教育的边缘进入教育的中心,这将成为我国当代最具意义的教育变革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