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智若愚 难得糊涂

 雪峰读书 2013-10-10
  聪明难,糊涂更难。难得糊涂是大智若愚的处世智慧。

    人生处世,需要难得糊涂,对他人要擅见其长,不拘于其短;对事情能总揽全局,不舍本逐末;在大事上能够坚持原则,分清是非,顾全大局,头脑清醒,遵守道义,抑恶从善;在小事上则不过多计较,不小题大做,宽容大度,顺其自然。这,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智慧。

    难得糊涂不是无原则地放纵,更不是麻木不仁,而是一种暗示和警诫,是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一种气度和修养。

    在生活中,难得糊涂使做人有人缘,做事有机缘。难得糊涂不是昏庸,而是为人处世的豁达大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拿得起,放得下”。难得糊涂意味着不要太执著,要求人在生活中要想得开,看得开,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在生活中,那些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难得糊涂。他们遇到任何事决不自作聪明,大发议论,相反他们会揣着明白装糊涂,在生活中左右逢源,活得逍遥自在。

    要做到难得糊涂,必须要做到“该糊涂时糊涂,不该糊涂时决不糊涂”。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成在糊涂。所以掌握了难得糊涂,会使你恍然顿悟,会带给你一种大智慧,会让你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

   学学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我糊涂,其实我不傻!只是世事多变幻,创业难,败家快,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其实是,明哲保身,大智者往往大愚,聪明者多,能过“愚”字关鲜矣!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处事不要太认真;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道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这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就是“难得糊涂”的由来。深刻地浅述了,欲求“难得糊涂”,首先,得先变聪明,然后,在转变为糊涂的这个机理。不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难得糊涂”。如果,只是愚笨的真正糊涂,那可是和这“难得糊涂”沾不上半点边的呀。

    把“难得糊涂”演绎得最为淋漓尽致的,要算那郑板桥了,他那鬼精鬼精的心思,在看似极其糊涂的表象下,遮掩得密密实实的。他在潍县做官时,题过几幅著名的牌匾,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这一块了。

    糊涂有多种,孔子说的糊涂是一种假糊涂,是一种政治权术,是因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韬光之术。

  郑板桥说的糊涂是聪明人装糊涂,突出了一个难字,此时他心里明明白白,可偏要装糊涂。

  刘备的糊涂是在困境中,被迫无奈的糊涂,这个糊涂是逼出来的。

  国人还推崇一种糊涂,就是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这种糊涂是一种善意的,包容的糊涂,是一种有意识的糊涂,不是装的,也不是逼的,居家过日子和好朋友、同事之间的交往,很多人都是以糊涂方式对待,而不是斤斤计较,一扣不让。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策略,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艺术。当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为了到达最终的目的,只好先糊涂吧,可见糊涂还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

  “难得糊涂”之所以脍炙人口,魅力无穷,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侧面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正说明社会的复杂性,人们心理的多样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多元性。

    究竟什么是“难得糊涂”?什么才算大智若愚?

    我想,难得糊涂,应该是思想、智慧、洞察力和心理承受力升华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之后的再糊涂。

    只有了然于胸,才能再做到糊涂,这种糊涂并不是那种愚笨无知的糊涂,而是一种以现实同步,却又超脱于现实普通常理的再糊涂。看是糊涂却不糊涂,这也可以叫做大智若愚吧。

    人的思想境界,只有到达了大智若愚的境界,才能把“难得糊涂”运用得收发自如。郑板桥做到了,因为他明大理知轻重,所以他就能在该糊涂的时候就装糊涂,该不糊涂的时候决不糊涂。如若,一个人,没有那种济世怜人大慈大悲的情感,没有包容一切苍生的博大胸襟。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难得糊涂”,更不用说能修炼到大智若愚的境界了。

    没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怎么会明了真正的事理?不能明了事理的原由,又怎么能做到真正的糊涂?没有先知先觉的智慧,怎么去洞察一切?无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怎么能够做到大智若愚呢?不能做到大智若愚,那“难得糊涂”又从何谈起?

    很多的人,在“难得糊涂”的理解上,曲解了它真正含义。似乎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把自己抽身于事外,冷眼旁观,不管是非曲直,不辨美善丑恶,只要自己糊涂,安然自在,就振振有辞地自喻为“难得糊涂”。君不见,有些人,对什么事都抱着一个真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任你东南西北风,稳坐中央不摇动。只要不伤害和牵涉到自我切身的利益,管他什么好丑善恶的。我一慨都来个“难得糊涂”。

     其实,糊涂,应该是针对对那些,无违社会法理法规,无伤社会道德基准,在那法外人情之处,让他人有自己的言行自由、个性发挥、情绪宣泄的空间。在这样前提下,理解和宽容而求得大同,和谐着社会人际关系小环境的糊涂,才是“难得糊涂”的真正奥义。

    看来,能够让自己“难得糊涂”,让自己变得大智若愚,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人若精明,确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过精明,别人也必定会以精明加以防范,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两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过三次的,因为一次精明是启发,二次精明是教训,三次精明就是警惕啊!

    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喜欢与单纯的人交往.与单纯的人交往放松.自然,不用费尽心机,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随意欺骗与作弄的,而是说他心地纯净.宁和.淡泊.这样的人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但他把心智放在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荀子所说的那种人:温和如玉,完美纯正.

    然而,与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泥淖和陷阱中.交往得越久,相处得越深,就越是感到被欺骗.被愚弄,当然也就越是不自在.如果没有办法还得与他交往,那么他就会以精明手腕对付他.正如郑板桥的一句话:"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矣!"所以,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还是糊涂一点的好.

    然而让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很多人和事,受过很多挫折和磨难,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郑板桥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他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懂得其真谛;“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只有心胸宽广的人才能做到收放自如;“难得糊涂”也是一种智慧,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才能领悟。

  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题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4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那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列了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以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4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过大,尚有余地。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细谈之下,方知原委。

  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当下见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做任何事情,拿得起放得下,堪称悟透了人生。聪明的人往往拿得起放不下,身枯力竭仍在拼命。难得糊涂,方是人生佳境。

  糊涂好在什么地方?它是一种随方就圆,游刃有余的人生智慧。不处处争先,且留一线宽处于人前,或自退一步,不执著于某事,得一人生宽境;路遇崎岖让三分,不执著于某时,展人生坦途。于是,糊涂可以作为人生的润滑剂,达观的人即可抽身事外,来去自如,通达无碍。

  三国中诸葛先生其实最累,也确实像他的述职报告书里写的那样,亲历亲为,他是很聪明的,从来不糊涂,可是他的聪明也导致了他放不下很多东西,也永远成不了君王,因为他不懂得适当的放权,才能做更多的事情。而刘备之所以成为老板,他的气度自然超出诸葛先生一筹,吸引人才再给人才合适的位置,其余的就放手。所以诸葛聪明也只能居于人下,刘备的大智慧能统筹全局。一个人是做不尽天下事的,看清事实,有的事要全力以赴,有的事还是要糊涂一点,该放手就一定要放手,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样,大事才能做成。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糊涂一点”的人,是比较洒脱的人。宋朝的吕蒙正刚任宰相不久,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他的随从为他忿忿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

  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对他们说:“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因此,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恢宏。曾有人向宋太宗打小报告说:“吕蒙正为人糊涂。”宋太宗说:“吕蒙正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正因为此,才适合干宰相。” 人生在世,功过得失,他人难免说三道四,道短论长,何必为此斤斤计较而浪费精力?“糊涂一点”,会减少多少烦恼!一生当中,不知要和多少人交往,如果遇到不伤大雅、无关原则的事,不妨装聋作哑一番,豁达大度一些。

  糊涂是一种境界,也需要大智慧,看得远,忍得气,收放自如。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空间,但又不会太委屈自己,人要是学会了糊涂,人生路才能走得更稳、更长。 (文字来源:中国商业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