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变迁丨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负责任的下一代

 Hadon知无涯 2013-10-10

小孩子的作文题目,更多时候,是当下这个时代的教育体系,对一代少年人思考深度的期许。

"老师,我的作文可不可以不念啊?"当班里一半的孩子都发出这样的请求时,语文老师张萍不得不问一句,"为什么?"

许多孩子承认,作文是抄的。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湖北武汉人民路小学课堂上的一幕。相比过去几十年"记一次春游"的作文题目相比,现在的小学生们,或许连"记一次"都不想"记"了。

翻翻过去百年的中国作文题目,你会发现,社会日益发达,但作文日趋简单。

晚清小学生能谈对日关系

13岁的胡适刚到上海的学堂上学时,摆在面前的第一个作文题目就与日本有关-"原日本之所由强"。当时是1904年,日本与俄国正在中国东北打仗,因改革而走向繁荣富强的日本,向老牌沙俄发出挑战的姿态,令中国震惊。于是就连小孩,都能在作文本上谈谈这个话题。

这给胡适出了难题。几年前,国内普遍作文题还是八股文。在胡适老家安徽,童生考试作文题还是"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这是从《孟子》里截搭出来的。

为了写好这篇与日本有关的作文,胡适请人找来《明治维新三十年史》、《壬寅新民丛报汇编》一类时兴的政论畅销书,装了一大篮,读完之后才下笔作文。

民国小学生主张不"骑墙"

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的《初等作文新范例》中,包含题目有"清洁道路说"、"论红十字会"、"论时疫医院"等。

同时代,有小学生写名为"螳螂与灯蛾"的作文,阐发"螳臂当车"与"飞蛾扑火"两个成语,写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要能'看风驶舵',思前顾后这本不算坏,成为问题的便是在所识的时务和所见的风如何了,倘只讲利害,不顾是非,只尚浅见,不加深究,那么世上的冤屈者和被冤屈者就太多了。如果螳螂与灯蛾被嘲笑,谁还愿意做澎湃的中流砥柱呢?"

"记一次春游"、"有意义的一天"

到1950年代初,新中国刚建立,作文题中也蕴藏着社会的奋发向上之气。譬如那个时候的考试作文中,就有"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文革中,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作文选《幼苗》中,有这样的题目:"访问老英雄韦伯伯"、"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教妈妈学文化"。这类作文中无一例外要在某个时刻,突然想起毛主席的教导,引用某一段语录,然后表示自己茅塞顿开、大受鼓舞、深受教育或者幡然醒悟。

一篇《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了》是这样写的——"今天晚上,红色电波又传来喜讯,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了。他老人家说:革命委员会好。街头上到处都是敲锣打鼓的革命群众,革命歌曲响彻云霄,人们欢呼雀跃。我的父母也去了,我没有去。我家隔壁的老李头是右派分子,他今天行踪反常,鬼鬼祟祟的,躲在屋子里面没有出来。我要盯住他一举一动,防止他暗中搞破坏活动……我要睁大火眼金睛,用满腔热血捍卫红色政权。阶级敌人胆敢跳出来,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到1980年代,文风又变了-中小学生的作文就成了70后、80后都熟悉的"有意义的一天"、"记一次春游"和"童年趣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