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位叫史黛西的25岁单身母亲在即将入职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突然被学校告知你不能来了,你的行为与一名教师不相符。 史黛西并没有做过任何坏事,校方指的是网上的一张照片:她头戴一顶海盗帽子,正在喝一杯饮料。这张照片来自史黛西的MySpace主页,并被她取名为“喝醉的海盗”—很显然,这是一张朋友之间常见的搞怪照片。但校方发现了照片后,却认为学生可能会因看到教师喝酒的照片而受到不良影响。 把照片删了不就行了?但史黛西绝望地发现,她的照片已经被搜索引擎编录了,互联网永远记住了史黛西想要忘记也可能已经忘记的东西。 也许有人会说,你在社交网络上传照片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后果,你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何况史黛西还为照片加了一个煽动性的标题。但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删除》还讲了另一个故事。 一位60多岁的加拿大心理学家费尔玛德打算穿过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去接一个朋友—这件事他已经做过了上百次,但这一次,边境卫兵突发奇想,搜索了一下他。结果卫兵找到了费尔玛德5年前发表在一个冷门杂志上的文章,文中他提到自己在30多年前曾经服用过致幻剂LSD。因此,费尔玛德不仅被扣留了4个小时,不允许入境,还被迫签署了一份声明,表示自己服用过致幻剂,所以再也不被允许进入美国境内。 和史黛西不一样,年近70的费尔玛德并不是互联网用户,也没有社交网络账号,但他在一本晦涩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却能在互联网上被轻易找到。 2007年,谷歌向公众承认,他们一直储存着每位用户曾经键入的每次搜索请求以及每位用户随后点击访问的每一条搜索结果。看起来这是一件好事。《大数据时代》一书多次描述了疫情蔓延时,谷歌利用这些数据判断出了疫情严重的地区—搜索疫情关键字的人数暴增的地区—并优先进行了救护。这就是大数据能带给人们的便利。 实际上,大数据也有其可怕的一面—比如,谷歌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他记住了你希望能忘掉的一切事情:幽会时订过的汽车旅馆、得过抑郁症、曾经写过的同人小说。在《删除》一书里,史黛西和费尔玛德并非个例,受到大数据“迫害”的还有无数人,有无法让互联网忘记十多年前细微证据的知名大律师,也有由于在社交网络上抱怨工作无聊而从此失业的英国小姑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