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钟岳轶事

 三余杂谈 2013-10-10
邓钟岳轶事
  邓钟岳(1674-1748),字东长,号悔庐,聊城人。康熙六十年(1721),邓钟岳应考殿试,因其楷书劲挺秀美,其殿试试卷被康熙御批为“字甲天下”,一举夺得进士第一甲第一名。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状元邓中岳;榜眼吴文焕,字观侯,一字剑虹,福建长乐人,官至御史;探花程元章,字冠文,河南上蔡人,官至吏部侍郎。
  该科共取进士163人,会元储大文。考官:吏部尚书张鹏翮、户部尚书田从典、户部侍郎张伯行、副都御史李绂 。会试试题:“据于德依”三句、“效社之礼”四句、“自生民以”三句。参见【附录】康熙六十年辛丑科榜
  邓钟岳得中康熙六十年辛丑科状元之后,即授职翰林院修撰。历官侍讲学士、江苏学政、少詹事、广东广韶学政、内阁学士、浙江学政等职,曾三任江南乡试(雍正癸卯恩科、乾隆甲子科、乾隆丁卯科)。官至礼部左侍郎。
  邓钟岳三次典考乡试,四次提督学政
  雍正元年(1723),邓钟岳出任恩科江南乡试副主考。雍正四年,以侍讲出任江南学政。雍正七年,邓钟岳改任广东学政。次年,由詹事府少詹事出任广东广韶学政。升任内阁学士。雍正十一年,升任礼部右侍郎。
  乾隆元年(1736),内阁学士邓钟岳出任浙江学政。乾隆六年,由太仆寺少卿迁通政使。乾隆九年,以礼部侍郎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乾隆十二年,邓钟岳再任江南乡试主考。邓钟岳累迁任侍讲学士、江苏学政、少詹事、广东广韶学政、内阁学士、浙江学政等职。官至礼部左侍郎。乾隆十三年退休。邓钟岳为官数十年,主要权掌文衡,很有功绩。
  他三次典考乡试,四次提督学政。每到一地,便刊刻经典名篇,大兴教育,颇有成就。在提督广东学政时,一改旧习,按《程氏分年读书法》教研经书。提倡学生人手一册学习心得体会记录簿,按期会讲。每研究一部经书,便以科考要求进行测试。这种方法改变了旧习教学法,促使当时教育质量的改进、促进了生员的学业。在提督浙江学政时,倡导“知廉耻、重名节、轻私利”,做到达观处世、乐观待人。他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经他举荐的如:梅谷成、雷鋐等,不仅品行端正,而且才能过人。
  邓钟岳门风十分严谨。居家时对诸位兄弟友爱相亲,但遇到有暮归过晚的,必定俟候于门,因此,诸位兄弟都不敢夜出。乡里各个党族都十分器重他家。他能书善文,诗作温厚平和,字也出众。他刻意研究儒家经典,尤精于《易经》。
  邓钟岳在聊城留下大量墨迹
  邓钟岳的仕途与教育密切相关,为培育人才竭尽全力。他曾任广东学政,推崇程朱理学,倡导学以致用,深受广东学子的爱戴和颂扬。作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邓钟岳在聊城留下大量墨迹,最著名的是城内万寿观三清殿内的“阆苑瀛洲”四字及东西两壁所书的“龙”、“虎”二字。“龙”、“虎”二字均高丈余,笔走龙蛇,富有气势,令世人赞叹,人称“每见之,咸称仙景”。光岳楼所悬“太平楼阁”的匾额、聊古庙所悬“聊古庙”的门额以及“重修护城堤”碑文也出自他的手笔。邓钟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的父亲生病时厌恶烟草的气味,他因而戒掉了他所嗜好的烟草,从此终生不用。在他父亲去世后,他抚育三个弟弟长大成人,后来他的三个弟弟都考中了进士,被传为美谈。邓钟岳深受聊城人民喜爱,被称为“聊城七贤”之一,并被供奉在聊城七贤堂,受人们瞻仰。
  邓钟岳工于书法、异善诗文。有《知非录》一卷、《寒香阁诗集》四卷。雍正十三年(1749)曾随皇帝御驾东巡。
  邓钟岳一生沉浮官海,历经不少波折。但是他秉承了莲花的品格,平生为人刚直端厚,谨慎守礼,并乐于扶植后进,劝学励品,不汲于名利之争。因此人们对他倍加赞许。他任江苏学政时,曾刊印《近思录》和《白鹿洞规》等书,以阐述宋代理学者朱熹的学礼,教诲求学的士人。任礼部侍郎时,以清廉自持,屏谢一切无谓的陈规旧习。他按照伊川先生当年的年读书法教授诸生研读经学,亲自面试,认真督理。他对所应尊崇的礼乐仪注也十分重视,选此奏请循古法,不容紊乱。又论政之道第一要政风俗,杜邪恶。他的建议得到皇帝的赞许和采纳。
  邓氏家族是聊城名门望族
  由于邓氏家族是聊城的名门望族,所以,关于邓氏家族特别是状元邓钟岳的传说奇闻轶事很多,并世代相传,其中有些被后人“神话”。现摘录一些状元邓钟岳与本文有关的奇闻轶事,仅供参考。
  一、状元出世
  清朝康熙年间,聊城城南姜堤村,有一对卖豆腐的老夫妇,膝下无子,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了两个大元宝。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给每个元宝穿上了“红兜兜”(在每个元宝中间扎了一道红布)。每到晚上拿出把玩观赏,临睡前再小心翼翼地锁在床头柜子里。有一天夜晚,老汉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穿红兜兜的小孩,跪在他的面前,谢他养育之恩。临走时说:“我们上城里邓状元家去了!”醒来觉得稀奇,便将梦中之事告诉老伴,谁知老伴也得此梦。老两口感到蹊跷,左思右想,猛然悟道:“莫非是这两个元宝?”老两口急忙打开柜子一看,果然元宝不见了。夫妻俩自叹命薄,但他们并不甘心,一定要弄个明白。邓状元家究竟在哪里呢?老汉心想,是不是城里的邓府呢?
  注:因为邓府(今城内实验小学校址)在聊城很有名气,为状元邓钟岳曾祖父邓秉恒所购建。此时,邓秉恒在福建做官(福建巡海道),其子邓允燮(邓钟岳祖父)在山西做官(摄山西朔州守),其孙邓基哲(邓钟岳父,曾官国子监学录)辞官在家经管家事。
  卖豆腐老汉决定进城去弄个明白。于是,他就在进城卖豆腐时径奔邓府而去。
  说来也巧,卖豆腐老汉丢失元宝的当天晚上,恰逢状元降生。家人在后花园掘地埋胎衣时,正好掘出两个元宝。邓老太爷非常高兴,认为孩子将来定能大福大贵。
  第二天上午,卖豆腐的老汉求见。在说明事情的原委后,老太爷没说什么,一面留老汉吃饭,一面吩咐厨房做了两个大馒头,每个馒头都沉甸甸的。当老汉吃罢饭要走时,老太爷将两个大馒头给了他,并一再嘱咐:“这两个馒头是特意给你做的,千万不要送人!”老汉很扫兴,道谢后,把馒头放在豆腐筐里,也无心再卖豆腐,无精打采地往家走。走到南门瓮城内,碰见一个卖小鸡的。老汉喜欢小鸡,便用这两个馒头换了两只小鸡,挑起担子走了。
  这个卖鸡的走到邓府门口,刚好邓老太爷出门送客,一眼看见担子上的两个大馒头,便让家人用二两银子将馒头买了回来。卖鸡的得了银子,也欢天喜地而去。原来这两个大馒头每个里面包着一个元宝,清朝康熙年间,江西蒙南地方,出了两个同朝为官的弟兄。兄长沈仲仁,官居翰林院学士;弟弟沈仲义,任户部郎中,一时沈家门庭十分显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兄弟二人转眼到了暮年,便双双告老还乡同归故里。兄弟原出身豪门,又为官多年,积蓄颇丰,本应无财利之争,共度富贵晚年。可不料归里不久,便因家产纠葛而产生嫌隙,并发生口角,以致发展到俨偌仇敌,进而打起了家务官司。
  “清官难断家务事。”官司打到蒙南县衙,这可把县官给难坏了。他深知沈家兄弟的城府,既不敢得罪沈仲仁,又不敢得罪沈仲义,只愁得他食无味,夜难寝,终日一筹莫展。正在他为难之际,这天忽然闻报东昌府新科状元邓钟岳钦命巡查来到蒙南。这县官虽然焦愁在心,可闻听钦差到此,哪敢怠慢,便赶忙出来迎接。县官将钦差迎至县衙,施礼已毕,在叙谈中,钦差邓状元见县官面带愁容,似有心事。正欲启问,忽听外面堂鼓山响,吵闹声声,一阵骚动。县官一听,知道又是沈氏兄弟前来吵闹公堂,不禁脸上渗出了汗水。心想,这下坏了,如今朝廷钦差在此,他们来此一闹,倘若责我不能秉公断案,岂不丢了前程!邓钦差见知县如此诚惶诚恐的样子,便问外面到底出了何事?县官无奈,只得把沈家兄弟家务一案据实禀报,并连连请钦差大人恕罪。不想,邓状元不但没有责怪知县,反而轻轻一笑,说道:“小小家务之争,何须为忧,待我与你断来。”知县一听,如大难得救,一边跪地拜谢,一边忙吩咐公差,立传沈家兄弟上堂听审。邓状元摆手止曰:“此案不必公堂面断,让沈家兄弟在外等候,我批书数言可矣。”
  县官忙令沈家兄弟在外恭候,等待钦差大人断案。邓状元挥笔写就批文,遂让公差贴于门外。在门外恭候的沈家兄弟,听说钦差大人为家事一案亲自写下批文,都急忙上前观看。只见批文写道:
  “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网罗以为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燕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呼?以祖宗遗产之小争,而伤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万卷应具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有过必改,再思可矣!兄弟  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产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几时好弟兄?”
  兄弟二人看过批文,一个个感动不已,泪流满面,悔愧交加,当场抱头痛哭,积恨顿解,兄弟情好如初。此案也由此未断而结。
  后人为赞扬状元邓钟岳批文巧断家仇案,曾写词颂扬道:
  家务案,清官难断,愁煞那七品知县。
  邓状元,一手批文惊腐顽,冰解沈氏案。
  世代相传扬,千秋为美谈!
  另外,邓状元的批文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聊城还被编入当时的小学课本,供学生学习。现在有些八十岁左右的老人提起此事,还能背诵批文的全文。此批文中蕴涵的“仁、义、礼、智、信”哲理在那一代人中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二、智讨欠款
  清朝乾隆年间,由于聊城是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来聊城做生意的人非常多。有一年,滕县来了一伙贩卖绿豆的邓姓商人,将绿豆粜入聊城的一家粮店,但粮店就是不给钱。转眼几天过去了,绿豆钱没讨回,这些商人的盘缠也将用尽,住店的钱也无法支付,陷入了绝望。后来,经店家指点,说:“你们既然姓邓,天下一笔写不出两个邓字,你们不妨去找一下当朝的邓状元,请他给你们帮忙。”
  他们此时已走投无路,就听从了店家的指点,因此就找到了状元府,试探地恳求邓状元出面帮忙要回欠款。由于状元当时有事外出,没有在家。管家出面接待了他们,问清原由后,说一定将此事向状元禀报,让他们回旅店休息,静听回音。当晚,状元回来后,管家把此事向状元做了禀报。状元听后沉思片刻,然后命管家带着家人手挑状元府的大红灯笼去了旅店,说明来看邓氏家的人,引起了旅店一片轰动。店家随即将此事告诉了粮店的掌柜,第二天,粮店掌柜就将所欠绿豆款如数归还。滕县的这些邓姓商人为了报答状元的恩德,在滕县老家为状元邓钟岳树立了一个旗杆,并保存至今。
  此事虽然已经过去二百多年,但邓状元帮人智讨粮款的事在滕州一带传为佳话。前几年滕州来人时提及此事,仍念念不忘。
  三、“高夏蔡田”
  雍正年间,状元任江南主考官。南方的举子看不起北方人,状元从他们的眼神和表现中有所觉察。临考前,吩咐从人在考场院内的菜畦里立了一根杉篙,便端坐在太师椅上不声不响。
  众举子看主考官这么长时间不出题目,便知道得罪了主考大人。于是,一齐跪下请主考官出题。状元说:“你们徒自作聪明,题目早已出来了,你们为什么不作呢?”众举子目瞪口呆,只见状元指着菜畦里的杉篙说:“这就是题目!”众举子仍不明白,再次跪倒在地,请主考大人明示。状元说:“难道你们连《百家姓》都没念过?……这不是‘高夏蔡田’吗?”(“高夏蔡田”是《百家姓》中的一句,是“篙下菜田”的谐音。)从此,这些南方举子再也不敢那么傲慢了。
  四、飞笔点“雲”脚
  一年,状元邓钟岳回聊城探亲,适值维修光岳楼。府、县的官员欲请他题一块匾,特备酒宴相请。为家乡做事义不容辞,邓状元欣然接受。酒喝的差不多了,笔墨香砚也早已备办停当。邓状元略一沉思,然后提笔一挥而就,“就日瞻雲”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众人观罢一齐喝彩!
  鼓乐吹打,鞭炮齐鸣,大家兴高采烈地将匾悬挂在了光岳楼西面第二层的正中间。
  邓钟岳扬手一指匾额,向众人问道:“诸位看这四个字可有不妥之处否?”
  大家抬头向上仔细一看,还真看出了毛病!
  原来“就日瞻雲”的“雲”字下部的“云”少了一点,成了“亡”字。
  毛病虽然看出,但却无人肯讲。因为看的人虽多,有的官卑职小,有的只是平头百姓,已他们的身份,都够不上挑状元公的错字。
  就在大家发呆装傻之时,忽见人丛中跑出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大声说道:“状元爷写的那个‘雲’字少了一点!”
  邓状元一听,笑呵呵地说道:“好孩子,果然是少年人眼力好,是少了一点。咱们这就补上这一点吧。”
  众人一听,就乱哄哄地要抬梯子上楼摘匾,好让状元补上一笔。
  邓钟岳止住了大家,抓过刚才写字用过的大笔,奋力往上一甩,就见那笔如飞直上,只听“啪”的一声,笔点落在“雲”的右下方,随着微微一顿,笔就掉了下来。再仔细看时,少写的那一点已完美无缺地补上了。
  人群中顿时喝彩声四起:“了不起!状元飞笔点雲脚!”
  现在那匾仍挂在光岳楼西面二层的正中间。不过已是复制的了。
  【注】光岳楼西檐下,悬有“就日瞻云”匾为清代史学家解岚题。悬于二楼东面檐下的“太平楼阁”匾为邓钟岳题。
  光岳楼太平楼阁
  【附录一】康熙六十年辛丑科榜(1721)
  第一甲三名
  鄧鍾岳    吳文煥    程元章
  第二甲四十名
  王蘭生    黃之雋    俞鴻馨   姚世榮    邵  基    姜邵湘①
  魯曾煜②   姚之駰    靖道謨   邵  泰    楊廷選③   鄒世楠
  李  咸④   王斂福   錢陳羣⑤   沈起元    蔣恭棐    勵宗萬
  留  保    謝道承   王兆符    盧見曾    葛柱邦    楊汝楩
  于  柟    俞元祺   顧棟高    鄭大德    夏力恕    惲宗洵
  覺羅恩壽⑥        吳端升    吳 穀    姜任脩    蔣文元
  梁  機    胡國楷    儲大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