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山玩水】金陵旧梦--六朝古都南京(游记)

 *晚 秋* 2013-10-10

    记不清有多少次路过长江大桥,惭愧的是,从没好好的在这座城市里走一走,感受一下六朝古都的沉淀。这次特意留出三天的时间,停留在南京,将印象中的记忆用脚步串联起来,做一场金陵旧梦。
  我以为,南京人与家乡有着许多的相同,说话的腔调,淮扬菜的口味,还有那风土和人情……所以行走在南京的地界时,也带着好感,我不知道自己的感觉对不对,毕竟从未在这座城市生活过一天,也许,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喜欢南京的理由:亲切,朴实,安宁,抑扬顿挫的“旧官话”腔调,茂密的林荫大道,隐秘的茶馆沙龙,厚重的历史沧桑,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不远不近的人际关系……在这所有的理由中,最让我着迷的,是这座城市特有的,垂挂着浓郁水分子的温暖和忧郁。它不仅滋润着城市的皮肤,也润泽了这里的心灵。
  有人称南京是伤感的城市,其实我并不认同。也许是陈后主与张丽华的哀怨,抑或是历史上的十次屠城。这一次,我本能的把大屠杀纪念馆作为第一站,本想体会一次历史的厚重,可惜由于人太多,没排上队而遗憾的只在门前瞻仰了下。虎踞龙盘的南京曾载着多少纸醉金迷,然而历史长流下,金陵王气黯然收场。其实,经历太多风雨之后,南京人的处事常是一种淡然。听听这些年的口头禅吧:“多大事哎”、“烦那么多干么”,老百姓的口头禅,道出南京的味道,我的老家也是如此。历史包袱既然主要由国家和主流文化所负载,那么它们无论怎样沉重和伤痕累累,都不该影响本地百姓栽种自家的菜园子,也不可以左右他们在遛鸟或是钓鱼休闲。
  虽然凑了长假的热闹,也着实被南京节日间拥挤的人潮所恼,但还是有所得。大屠杀纪念馆后面的云锦博物馆里,看到了满目琳琅,低调的奢华。一台台织布机和旧工具,以及现场演示织锦的老工人,不忘将红楼梦的内容也搬进了馆里,这是一个意外收获。在天将日落的时候,我赶往了夫子庙,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是想一睹秦淮河的夜幕风采。
  南京的公交很发达,许多女司机活跃在方向盘前,伴着个性流畅的南京话生猛的舞动着车头。出租车也很便宜,一般打个车不过十几块钱。夫子庙的点心小吃,似乎生来就是为秦淮画舫中笙歌夜半的人们用来充饥的。贡院西街里,虽然打着美食文化节的一排小吃档口让我觉得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但是不妨碍两家百年老店“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莲湖甜食店的莲子粥和五色糕团带来的饕餮享受,可惜牙口不好,无缘品尝桂花鸭的筋道爽口,鸭血汤的清清爽爽。小吃的工艺可以不复杂,但却是一方水土的精华,绝不可粗糙了去。想来,只有亲临夫子庙品尝美食的人,才可体会到两家百年老店的秘诀,了解南京人兼纳百味的大肚和百无禁忌的心态。
  夫子庙也就是孔庙的俗称吧,在吃饱喝足后,买票进入了夫子庙正殿。夜晚的庙堂在灯饰的掩照下,华丽纷繁,老夫子的雕塑和画像也集显尊贵。我对这些并不感冒,倒是在庙堂后面的表演场很是留恋,平身第一次看皮影戏,老艺人舞动着驴皮做的皮影,在白色的幕布后极为熟练的耍着。席地而坐,虽然故事情节很儿科,但是我却看的十分认真,勾起了许多儿时的感觉,看着舞台前面围坐的小朋友,我也仿佛回到童年。在小舞台一侧,还同剪纸老艺术家张金林先生聊了一番,老先生拿出一幅幅剪纸作品阐述着创作的内涵和释义,并延伸到了文化的体会上,我也只是默默地听,他在给一位准备要宝宝的年轻夫妇买的剪纸作品背后用钢笔写下了自己的祝福,字里行间透着南京人对生活的淡然与潇洒。
  至于其他的仿古表演与古筝弹奏,我也就走马观花了一番。出了夫子庙,就想着夜泊秦淮,朱自清先生的话语早让我心旷神怡。秦淮河畔,当年多少风华,许是文人骚客、艺女花魁的云集之地。可如今,当年的风流才子早已作古,旧时的记载,带给时人的是味蕾狂欢、气味旅行的新鲜诱惑。你看,那些手持新船票的食客们,正在急巴巴的、重回秦淮河上那条夜曲悠扬、红粉知己的新客船上。很无奈,我又一次败给了十一的游客,拥挤的长队排得老远,算一算,我根本赶不上当晚的游船,只好在河畔轻闻从河里拂来的微风,无奈的将秦淮夜游留在无尽的想象中。
  秋夜,南京温和平淡。秋阳,南京朦胧和煦。
  第二天一早,就坐车前往鸡鸣寺,提前一站下了车,就是想走一走林荫大道。不知道前几天南京是不是刚下过雨,那一棵棵高大粗壮的杨树纷纷吐露新芽,碧绿油亮的叶片聚拢在纤纤枝头,使得阔钟状的树冠遮住一片天,一幢幢民国范的旧楼藏于鸡笼山上,偶尔露出屋檐,灰墙上挂满的爬山虎垂下的爬山虎就像是碧绿的珠帘,又似青翠的瀑布,将小楼印的翠绿翠绿的喜人。在一片豁口处的树间,还发现挂在树间的几条绳子上,用小夹子夹满了“相亲牌”,红色的代表女士,蓝色的代表男士,上面写着自我介绍和要求,还有两条全是追寻“夕阳红”的老年人,相亲牌前,不少男男女女记录着自己心仪的讯息,还有几个老年人,可能是为儿女挑选适合的对象,这还是我头一次看到真实的相亲牌,不免好奇了一番。
  不多远,进入了鸡鸣古寺,才知道这是一座尼姑庙,清一色的女“和尚”,也才知晓,儿时的新白娘子传奇里的雷峰塔取景处,就在此地。花了10块钱请了张香花券进入寺庙,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首座,重修过后,依旧香火浓郁,信徒颇多。我沿着上山的路,走过每一间院堂,在塔上,每一层都有一位女沙弥做引导,她们都是梯度的僧人,着僧袍。在6楼,一个20岁左右的沙弥盯着我的相机好奇,眼镜的背后,那双眼睛分明还如同个学生。我突然想起了早前写过的一句话:“昔日柔情烂漫纯少女,今朝青灯黄卷佛家人。”我不知道她是为何出家,或许只是佛学院的学生吧。在塔顶,俯瞰明城墙和玄武湖,别有一番风味。
  再后来,我顺着下山的路进入了玄武湖。泛舟湖上,环看城中清水与湖上接天映碧的荷叶,还有那月季园中,一朵朵月季竞相开放,娇艳欲滴,粉的似霞,红的如火,白的像雪,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美妙绝伦。狮子桥的美食比夫子庙的更为南京市民所欢迎,我也如愿尝到了狮子楼的金牌狮子头,还有那“回味”的鸭血粉丝汤,南京大排档在北京依然开了分店,就没有进去。夕阳西下时分,到了总统府,这里是见证南京“重臣风范”的地头,不管是曾今的两江总督府衙,还是极尽奢华的天王府,或是后来的总统府,浓郁的历史沧桑背后,一片哑然。现在的南京,老实平淡的日子遮住了过往的辉煌,这跌落是如此之大,好比从前是门庭若市,现在是朱门深锁。可是老百姓好像并不太注意这些,他们安逸的生活着,紧凑而安康,任由自己往时间的深处慢慢滑落。那过往的辉煌是如此满溢,一点一滴的常常从最不经意的地方漫出来;夕阳照在古街巷上,满地森森的树影子,人们不以为这也是从前的那个太阳;远古的风吹开了一户人家的窗户,在屋子里留下了沙尘,人们关上窗户,擦去风尘,继续吃饭。吃的是盐水鸭,茶泡饭,几根榨菜,一盘清炒油菜。
  南京,六朝古都,漫步在茵茵绿道,呼吸着清新空气,就好似书中的梦幻仙境一般。
  南京,少了些北京的紧张和快节奏,就连1912酒吧街也没有三里屯或后海的嘈杂。日常化的南京,是怀旧的南京,闲适的南京,享乐的南京,这是它的一贯传统,也是它的永恒气质,就好像一条动脉,横越古今,悠远绵长,贯穿起整座城市的命运。我喜欢这里,可惜,我不能回来,也回不来了。
  总把金陵旧梦挂在心头,就如同江南的和风细雨,那风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拨弄着晶莹剔透的竖琴,发出悦耳的乐声。南京恰恰如烟似雾。江南烟雨过后,处处晴朗明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