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雨飘摇话南街

 苏迷 2013-10-10

我去木渎多次,但是一直对古镇知之不详。古镇建于2500年前与苏州同时,因吴王建姑苏台馆娃宫木塞河渎,有了这个雅名。但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山塘街、还有东街西街中街之外,到底古镇还有些什么值得一看的呢?后来逐渐知道了有所谓的古镇十景,还有被拆除的敌楼。直到去年才弄清古镇真正值得保护的,是那条南北古街——南街。南街北起西安桥南达南亭路,这是古代南面农民进古镇木渎的一条必经之路。从山塘街往南穿过著名的虹桥,经过西安桥,就进入了这一条南街。

    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下午,我又倘佯在木渎古镇的南街。这里有建于清末民初苏州唯一的廊桥,传说着一个浪漫动人的故事。廊桥本来也是一座小小的石桥,附近有一冯姓望族,家有一千金小姐。小姐年当妙龄,自然上门提亲的公子少爷不断。但冯小姐一个都看不上,独独看上了每日里摇着小船经过,贫苦却善良的卖鱼郎。时间过得很快,最后冯家老爷开明,成全了这一段姻缘。于是冯小姐,跟着卖鱼郎住进了破茅屋。每日里粗茶淡饭,冯家小姐虽不以为苦,但卖鱼郎却心存愧疚,觉得对不起冯小姐。终于有一天卖鱼郎决心闯荡江湖,做生意挣大钱去了。卖鱼郎走后冯小姐带着幼儿住回娘家,每日里站在南街河上那座小石桥上望夫归来。不管刮风下雨,无论冬夏春秋,一天到晚痴痴地站在桥上望着河的远方。而冯家有个小木匠,暗慕着小姐,心疼着小姐,碍于身份却只能把这份念想深深地埋在心中。小姐上了石桥,他便在不远处默默守着……后来他突发奇想,在小石桥上建起了廊屋,好为小姐遮阳挡雨。小石桥,就变成了现在的廊桥。

    除了有传奇故事的这顶廊桥外,跨过南街河的古桥还有很多。有建于清代乾嘉年代的吉利桥,有建于道光五年的张家桥。除了我看到的之外,当然过去的古石桥可能更多。张家桥在吉利桥的南面河上,桥栏杆和桥板已经换过,成了水泥桥了。但此桥的桥墩和桥洞石构却是古老的原件。细细观察,看到了桥洞石条上刻着一行字:道光五年孟春吉日。这意味着这顶桥最迟建于1825年,距今已经188年了。或许道光五年仅仅是重修之时,那么这古桥初建年代可能更早。

    位于张广桥北面的是吉利桥。此石桥构件保存非常完整,栏杆又十分低矮,显得素雅朴实。恕我孤陋寡闻,这种桥的造型好像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桥有十级石台阶,有很别致的两条石栏杆,特别的粗壮圆润,直接坐落在两头桥柱上,而桥柱却是成L型的。桥顶的石板也是原件,200多年的历史磨得石板光亮润滑。桥中间的千斤石是与一般清代石桥相同的法水图案,只是相当的精细,可以推测是清代中前期的作品。桥的西堍有一个花岗石雕的佛号经幢,歪着竖在那里,几百年来守望着来来往往的镇民。桥栏杆的外侧刻着几个字:重修吉利桥。还有一行小字,大概是重修的年月时间,但我无法看清。问了住在桥附近的老人,知道吉利桥年代比张家桥更早,至少有200多年历史,这样看来建于清代乾嘉年间大致是不会错的。

    长长一条南街有多少沿街的商店铺面,更有多少深宅大院?并行的南街河边的石砌河滩码头记录着这里发生过多少故事?至今无人能够说清。

    南街43号是冯秋农的故居,是一幢明代晚期建筑,由墙门、厅堂、楼厅以及围墙组成的封闭式庭院。这里是不是就是廊桥故事主人翁的故居?好像没有人记得。冯家厅堂为内四界结构,左右带厢房。砖雕墙门为冯宅标志性的精华之作。砖雕集中分布于上枋、字牌、下枋和左右肚兜等处。上枋浮雕仙鹤、云朵、寿字,意为“添我高寿”。字牌浮雕“贻厥孙谋”四个大字,出处为《尚书·五子之歌》。其文是:“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意思是为子孙的将来作好长远的谋划安排。下枋浮雕鲤鱼跳龙门。右肚兜浮雕醍醐、戴胜,意为“醍醐灌顶”,并衬托象征清高有节的竹子。左肚兜浮雕鹭、莲花。意为“一路连科”。砖雕线条柔顺秀逸,图案寓意吉祥、情趣雅俗兼备,充分表现了苏州香山帮匠人高超的艺术水平。

    在冯家老宅的东面有一条横弄堂,那里有一所华佗庙。华佗(约145-208年)沛国(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木渎镇怎么会有华佗的纪念馆?这就不很清楚了。或许是过去留下的一所小小的寺庙,现在重新维修做了华佗的纪念馆,也是可能的。但是史志并无记载,只能在这里存疑,以待知情者告知。

    木渎古镇南街的东面就是邾巷弄,其中也有不少古建古宅,南街和邾巷弄之间就有冯桂芬故居榜眼府。这南街、这地段如今虽然破旧,但风韵还在,如何保护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应该放在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上了。

 2013-10-08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虹桥晚照---文人所重,如今从这里通向北面的山塘街,南面的南街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木渎旅游景区的指路牌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向南跨过虹桥,就是书弄,再向前走几十米就是南街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书弄的南面有一顶桥,叫做西安桥,过桥就是南街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南街口西面是姜窑路,中间一顶大日晖桥,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南街口向东走就是冯桂芬故居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冯桂芬故居又称榜眼府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南街河的水流淌着,千百年如此,石阶依然在等待着人们的光临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雨中一缕阳光透过树丛,水中依然是倒影,只是换了人间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廊桥还在,只是冯家小姐不知何处去了?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只留下相思歌 ,回荡在河边水中。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没有人走动,大概不想惊动了相思魂!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还是过去的小街,犹如苏州的丁香巷,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雨点漫散着从窄窄的小街上空落下。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南街43号是冯秋农的故居,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古建筑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破烂不堪的冯家大厅,正在维修中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冯家大院中的精华,砖雕门楼代表了清代苏州香山匠人的最高水平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上枋浮雕天鹅、云朵、寿字,意为“添我高寿”。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鲤鱼跳龙门,形态生动,刻划精当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大厅中的船篷翻轩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华佗庙的正殿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华佗庙,也就是华佗纪念馆的所谓和尚站在门口收费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居然还帮人看病,不知真假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香炉上的字是木渎城隍庙,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建于乾嘉年间的吉利桥,造型别致,十分古朴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桥不是很大,但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依然不变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侧看吉利桥,桥石柱和石栏杆圆润朴质,一边还有文字:重修吉利桥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精雕的千斤石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桥西堍有一莲花顶的六面经幢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这是张家桥,桥板和栏杆都是水泥制的,但是桥洞依然是古制,有文字在

风雨飘摇话南街鈥斺斢朴闻加鲋37
石刻文字:道光五年孟春吉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