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一:张某,男,5个月.
诊查:头、面、前额皮肤潮红,轻度水肿,表面密集米粒大丘疹和水疱,部分糜烂渗出不止。前胸和颈部,四肢也红散在的红斑,丘疹和水疱。舌红,苔白腻,脉微数。
竹叶3
枳壳6
7副,外用马齿苋煎水湿敷面部,祛湿散15,甘草油30调敷。颈胸和四肢皮疹用去炎松加黄连膏混合外用.。并予扑尔敏每晚2毫克内服。
二诊:服上药7副,头面水肿渐消,渗出停止,仍然有潮红丘疹脱屑,大便已通。改用去炎松加黄连膏混匀薄敷。内服方去茯苓,生地加丹皮6,再服用7副。
三诊:皮疹消退,残留轻度脱屑。继服小儿香桔丹、导赤丹调理,黄连膏外用消除残留皮损。
案二:高某,女,5岁.
患者1岁时患湿疹,5年来时轻时重,缠绵未愈.面部皮肤经常粗燥,不光泽,瘙痒不休,平素大便先干后稀,常不成形,纳差,面色黄.
检查:面部皮肤粗燥,双侧外耳结黄色痂皮,颈部四肢和躯干均可见散在丘疹,血痂和融合成片的脱屑斑块,轻度肥厚.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缓.
二诊:皮疹大部分变平,四肢屈侧残留少数肥厚皮损,仍痒,面部恢复正常,前方去黄芩,甘草,加当归6g,赤勺6g
三诊:皮肤正常,不痒.用小儿香桔丹调理巩固.
案三:佟某,男,16岁.
检查:面部,颈部皮肤粗燥,轻度脱屑,口周皮肤淡白有糠状脱屑,四肢屈伸侧均可见皮肤增厚,表面有干性丘疹和散在抓痕血痂,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缓.
二诊: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干,隔日一行,面部皮肤稍光滑,四肢皮肤仍粗燥,脉沉缓,舌淡,有齿痕.前方去熟军,防风,加莱菔子10,川芎10 4副
三诊:皮肤明显光滑,面部,颈部皮肤基本正常,不痒,饮食二便正常,家长诉患者的皮肤以一年以来从未如此光滑,仍用前方调理巩固疗效.
案四
甘草油调祛湿散、化毒散外用于糜烂渗出皮损,黄连膏和去炎松软膏等量混匀外用于干燥皮损。
续服1个月后,皮肤接近正常,粗糙、脱屑减轻。继以小儿香橘丹、消食丸等内服巩固疗效。
总结:异位性皮炎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过敏性皮肤病。多数患者的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病史。一般临床上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或成人期。婴儿期常表现为婴儿湿疹,儿童期表现为亚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改变,多发在四肢的屈侧,以肘窝和腋窝明显。青少年表现类似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具体为广泛的皮肤粗燥、脱屑、轻度的肥厚苔癣化。我在治疗此病时特别重视其与脾胃的关系。异位性皮炎或先天遗热,或后天喂养失调,集中表现为脾虚胃热,运化失职,胃肠积热,湿热蕴蒸。病例一表现为脾胃虚弱而有以热象为主,同时考虑到婴儿纯阳之体,忌用大热大补之品,所以用白术,苡米,枳壳健脾益气;炒莱菔子、焦槟榔、鸡内金导滞醒脾;白癣皮、马齿苋、茯苓皮除湿热;黄芩、栀子、竹叶清热。病例二和三都是婴儿湿疹缠绵不愈,导致血虚化燥而肌肤失养,因此处方中以健脾消导治本,其中白术陪枳壳健运脾气,喜广泛用于各种皮肤病中,焦槟榔、焦三仙、炒莱菔子是针对遗传过敏性湿疹的辨病用药。同时用当归、赤白芍、首乌藤羊血润肤;同时配用黄芩、白癣皮、苦参、马齿苋清热除湿治标,使病情逐渐好转以致于不复发,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重要意义及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
张志礼简介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4.中医临床医案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