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瑟秋风今又是: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

 忘忧无草 2013-10-11

  •       

  •   “雁阵惊寒”  看到这波澜壮阔的场景,总让人心生感慨,遐思无限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古谚有云:“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走了大雁来。”时交秋月,北风渐起,秋意肃杀,草黄叶枯,万物凋零······

  •     小区一隅一所小学荒废的操场旁边几间老屋里住着的两窝燕子,中秋节前的某一天就不约而同地飞走了。想是它们一定已经感知了暑气消退后代之而来的凉爽秋意。它们知道寒冬亦即不远了。

  •     这些天地万物的小精灵!它们自清明前后来到这里,度过炎炎夏日,到中秋再返回南方,其间经历半年左右的时间,即重又奔上漫漫归途。它们的旅程千里迢迢,艰辛万分,越过无数山山水水,历经几多风风雨雨,遭逢重重危机,克服艰难险阻,为了争取生存生命,既要忍受长途飞行的疲劳,又要勇敢地同大自然的严峻挑战抗争,一年12个月360天竟然要用半年左右的时间长途跋涉在两趟来去的半空路途中,还不知有多少会中途夭折到不了理想中的地方······ 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忘初心”、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那种面对逆境宁折不弯、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真是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  

    一位外国人拍的电影《迁徙的鸟》历时数年,场面宏大,气势壮观,感人至深,值得一看! 
  •  
  •     候鸟,是指那些随季节变换而南迁北移的大小鸟类。据鸟类专家研究统计,中国候鸟大约有200多种。在山东所处的北方一带,除一年两次路过的大雁、作为目的地留驻的小燕外,还有另外一些,如天鹅、野鸭等体型较大的和鹡鸰、鹌鹑、山雀、黄雀、“麻蛋儿”、酸鸡、夹夹子、“麦唧子”、“柳叶儿”、"鱼眼儿"以及内蒙草原上的百灵等体型较小的鸟儿,都是不适宜留在寒冷的北方过冬的。只不过由于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乱捕滥杀和环境恶化等原因,许多普通常见的小型鸟类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几近灭绝!

  •     节气不饶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待秋风一起,这些小精灵们就成群结队唧唧叫着往南飞,每到一处树林枝繁叶茂的地方就会稍作停留以为休息,大约也是补充体力吧。这样走走停停,似也颇有诗意。

  •     “雁阵惊寒”。这波澜壮阔的场景,总让人心生感慨,遐思无限。看偶尔自远方飞来又渐行渐远、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的雁群列队南飞,听长空悠远鸣叫,油然想起小时候的那些逸闻琐事,让母亲牵着背着去上学的情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而光阴荏苒,韶华难留,转眼间几十年时光倏忽而逝,双亲也先后割舍离去······

  •     昔日那些嘎嘎叫着从头顶掠过,落在远离村庄的地里吃麦苗的雁群再也见不到了!想到农家孩子早晨挎着提篮背着筐头赶到麦地里捡大雁屎的情形,看着曾经承载了代代乡愁的村落,融汇了多少儿时的美丽记忆,先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无奈地倒塌······

  •     “情随境迁感慨系之矣”

     难道这就是历史的必然吗?


  •    秋      天                (1983年11月第一版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第十三课)

    天气凉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啊!秋天来了。

                                             大     雁
   
   农谚云: “八月十五(农历中秋节)雁门开,小燕去,大雁来。”
       
       秋天,人们常常看见成群的
大雁在天上向南飞,它们呀呀地叫着,掠过长空。 

       雁是
冬候鸟。雁有灰雁(大雁)、鸿雁、豆雁、黑雁、雪雁斑头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红胸黑雁等许多种。由于雁的种类和繁殖地点不一样,生活习性也有差异,所以迁徙的路线也有不同。 

       大雁的老家在
西伯利亚一带,每年秋冬季节,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迁飞,飞行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路线由我国东北经过黄河长江流域,到达福建、广东沿海,甚至远达南洋群岛;另一条路线经由我国内蒙古、青海,到达四川、云南,甚至远至缅甸、印度去越冬。第二年,又长途跋涉地飞返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大雁飞行时,常常排成“人”字或斜“一”字形。有人说这是雁群纪律严明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些
候鸟在长途迁飞时节省体力消耗的一种秘诀。 

       鸟类飞行时,翅膀尖端会产生一股向前流动的气流,叫做“尾涡”。后面的鸟利用前面的“尾涡”,飞行时要省力得多。雁群飞行时所排列的队形,正是适于对“尾涡”气流的利用。大雁越多,雁飞起来就越省力气。同时,排队飞行,还可以防御敌害,相互照应,避免掉队。由于领头雁无“尾涡”利用,最为辛苦,所以雁群队形经常变换,其作用正是为了轮换头雁,使它别太累了。 

       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70~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哩。 

       不仅亚洲的雁如此南北往返地迁徙,欧洲和
北美洲的雁群也是这样。每当秋风扫落叶之时,北欧的雁群南迁到非洲,北美的雁群南迁到南美洲;到了第二年春天,再飞返它们的“故乡”。 

       每当傍晚,雁群就落到地面,在
芦苇塘、河边草丛间栖息,找寻水草吃,也吃地里的麦苗和蚕豆苗等。大雁非常机灵,夜里休息的时候,总要派出一只大雁站岗放哨,一有动静就发出叫声,呼唤同伴赶快飞离。 

       第二天清晨,起飞前,大雁往往
群集在一起开“预备会议”。然后,由老雁带头前飞,像是“队长”在领路,幼雁排在中间,最后是老雁压阵,不时地发出“呀呀”的叫声,这是一种呼唤的信号。

                                                   燕     子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儿歌,词曲流畅易懂,配合舞蹈,童趣盎然。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有心人也许会注意到,中秋节一过,天空中的燕子就渐渐的一天少似一天了,不知哪一天空中再没有小燕子翻飞的身影,屋檐下、树丛中、线杆上再也听不到燕子的缠绵呢喃。燕子又都去哪里了呢?

       我们知道,燕子也是一种候鸟,它也和大雁一样秋去春来,由北而南,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

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也不能橡松鸡和雷鸟那样杂食浆果、种子和在冬季改吃树叶(针叶树种即使在冬季也不落叶)。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它们又不能像啄木鸟和旋木雀那样去发掘潜伏下来的昆虫的幼虫、虫蛹和虫卵。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

 
冬季燕子最近的越冬地是海南,最远的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不同群落的燕子有固定的越冬地。

怀 念 燕 子

2009-08-09 11:57:14 

 春暖花开,燕子又飞回来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去年的那些吗?抬起头看看他们忙忙碌碌在房梁上筑着新巢的身影,常常禁不住的问大人。小小的心里还有点害怕。

    关于燕子筑巢的民谣,小伙伴们常常唱:“一檩穷,二檩富,三檩开杂货铺,四檩老绝户,五檩大财主”每个人都盼望燕子筑个好巢。大家唱着跑向了田野。
 
  
    记忆中,农村人们对燕子特别的钟爱,对麻雀等小动物厌恶,谁家房梁上没有几窝燕子呢?燕子寄托着乡人们的朴素的情感。那些燕子整天飞来飞去、忙忙碌碌,筑巢后不久,燕子便孵出了小燕子,小燕子们整天“吱吱”的叫着,张着嘴,伸着脖子,瞪着黑黑的小眼睛,老燕子们更忙碌了,忙着把找来的虫子等食物送入小燕子口中。渐渐地小燕子也长出了绒毛,又几天羽毛全丰,跟着老燕子飞来飞去。下雨了,燕子们像一支支黑色的利剑,在风雨中上下翻飞,望着他们矫健的身影,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燕子,也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
 有时,一大群燕子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电线上,精心的梳理着自己的羽毛,傍晚的余辉照耀着他们,他们在暖暖的余辉中亲昵地互相啄着。望着他们,我们就会纵情的唱起那首最熟悉的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然后跑向广阔的原野放起风筝,和那些燕子们比高低。
 燕子成了农村中孩子们的成长伙伴,都和他们成了朋友。记得有一次,从堂屋房梁上掉下一只小燕子,我家的大黑狗把他吃了,我伤心的哭了几个晚上,并把大黑狗暴打了一顿,致使大黑狗几天没敢回家。

    秋天来了,燕子们南飞了,我的心也被南飞的燕子带走了,我的心在寒冷中失落着,常常望着房梁和天空发呆,总觉得身边少了什么,空空的。
   

    
长大了,进城了,在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之间看不到燕子了,有时回乡下,发现燕子也少了,站在老屋的院子里,一些往事常常涌上心头,那些温暖过我,伴我成长的燕子们在我的记忆深处扎下了根,成了我的珍爱,且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直到永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