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铁涛胃溃疡合并慢性肥厚性胃炎医案

 学中医书馆 2013-10-11

张某,男,52岁。

初诊:1973年2月10日。

病史:上腹部间歇性疼痛10余年,伴吞酸嗳气,神差纳减。近月来症状加剧,发作频繁,饥饿则发,进食缓解,纳差口淡,时而口干苦(可能与服阿托品有关),脘腹痞胀,大便溏薄。胃肠钡餐检查,诊为胃溃疡合并慢性肥厚性胃炎,胃小弯距贲门约2cm处有一0.9×1.6cm椭圆形龛影。入院后曾用西药治疗8天,症状不减,疼痛反而加重。线检查,其龛影增大为1.1×1.6cm,深约0.9cm,似穿透至浆膜下层。经会诊主张及时手术,但病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要求中医诊治。

诊查:舌质淡黯,苔白厚浊,脉弦细。辨证:此为脾虚运化失职,气血湿浊郁滞所致。

治法:用健脾胃化湿浊方药(党参、云苓、白术、扁豆花、苡仁、川萆"、藿香、甘草)治疗。

二诊:2月11日。胃痛甚,每半小时至1小时剧痛1次,腹胀,吞酸如故,但胃纳略有改善,大便溏,舌淡,苔白厚,脉沉细。拟健脾舒肝化湿治之。

处方: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素馨花6克,川连6.4克,法半夏9克,肉桂心1.8克,鸡内金9克,枳壳 6克,甘草4.5克。1天2剂。另为病人行按摩手法,点按肩井穴,按后阵痛减轻,次数减少。

三诊:2月12日。痛减,发作次数亦少,自觉舒适,苔转薄,脉稍有力而弦。仍守前法。

处方:党参12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壳 8 克,川连2.4克,肉桂心1.8克(焗),鸡内金9克,麦芽15克,甘草4.5克。加田七末 3 克,空腹冲服。上方加减连服 10 天。

四诊:2月22日。胃痛已很少发作。吞酸嗳气亦大为减少。精神、胃纳渐恢复,进食米饭无不良反应,大便成形。继续守前法治疗。

处方:黄芪12克,党参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法夏6克,柴胡6克,川连1.5克,肉桂1.5克(焗),浙贝9克,炙甘草4.5克,丹参12克,乌贼骨18克,饴糖30克(冲服)。每天2剂。另田七末3克,空腹冲服。

五诊:2月19日。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再服上方到3月6日。

六诊:3月7日。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桂枝9克,白术15克,乌贼骨18克,大枣4枚,炙甘草4.5克,生姜6克,饴糖30克(冲服),另田七末3克,空腹冲服。

服至3月18日,一直无不适,X 线复查,龛影直径仅为0.5cm。

上方或去桂枝,或加白芍、陈皮、法夏,或加麦芽、鸡内金等,继续连服。

七诊:4月18日。见头晕,睡眠差,检查血压、五官均正常,舌质稍红,苔白而润,中心稍厚,脉弦细数。此可能为肝盛所致,治宜和肝健脾。

处方:太子参15克,茯苓12克,竹茹9克,生牡蛎15克(先煎),枳壳9克,橘红3克,旱莲草18克,女贞子9克,熟枣仁12克,甘草4.5克。

上方服3剂后,头晕消失,睡眠亦好。乃改用四君子汤加柴胡、白芍、吴萸、黄芪等药连服。共住院46天,龛影愈合出院。出院后续服中药数月。以后数年断断续续服中药,追踪5年,每年定期X线检查,溃疡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西医诊断为胃小弯上部溃疡合并肥厚性胃炎,病灶较大,并穿及浆膜下层。中医辨证为脾虚湿困兼肝郁。2月11日服健脾去湿之剂,痛反加剧,显然系患者对于手术治疗顾虑,影响情绪所致,故除健脾化湿之处,仿左金丸法,用肉桂心代吴茱萸,加素馨花、枳壳协助舒肝。且按摩后痛可缓解,使患者紧张情绪亦得以缓解,为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的精神因素。以后守前方加减,中期曾用黄芪建中汤,后期治疗仍以健脾舒肝为主。最后患者出现头晕,可能与服黄芪建中汤触动肝阳有关,故予养肝肾潜阳以舒肝之法。足见李东垣健脾与制相火之论,是有实践依据的。

本病常为慢性而反复发作,故不能满足于症状的缓解而中止治疗,须坚持服药以巩固疗效。西医治疗本病重视制酸,个人认为制酸并不能根治本病,但在调理脾胃药中加入一些制酸之品,使标本兼治,亦是良策。如配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细末),每服2~3克,1日3次,对制酸止痛有一定的疗效,但制作必须注意研成极细末,否则反为不美。此外,止痛药亦是治标,其药多辛燥,久用则耗气伤津,有损脾胃,不可不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