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此时此刻

 啸海楼 2013-10-11

永远的此时此刻

—— 评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门罗小说《逃离》

西门媚 今天 09:05

找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的小说找了很久。直到2009年门罗新获布克奖,国内才出版了门罗的第一本书——短篇小说集《逃离》。

门罗小说的写法非常特别。

她的小说名为短篇,其长度却接近中篇,写作手法上更接近长篇。

我看见有人认为她接近普鲁斯特,应该就是指写作手法上。

她有极大的耐心去描摩细节和心理,而那种细致的写法,一般不会在中篇里出现。中篇小说一般会讲究故事的推进,线索一般会单纯些,叙述也会简洁。短篇的写法也不是这种,短篇一般讲究此时此刻,只有眼前的一点暴露在叙述的聚光灯下,其余都会隐在茫茫的黑暗中。

但门罗既叙述此时此刻,转到彼时彼刻的时候,她一样的细致描述。彼时彼刻也就成了另一段此时此刻。

因此,门罗的作品有了一种很特别的韵味。

(资料图: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07.10-)。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短篇,叙述时间却可能跨越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是其他人的作品,那一定会简写大部分。而门罗却可以,写某个人的时候,写年轻的时候,仔细描述,让读者有“此时此刻”感,转到下一节,已经写到多年以后,仍是仔细描述,仍让读者觉得现在这一段,又是“此时此刻”,你又恍然觉得前一部分,那些多年以前,已经成了“彼时彼刻”。

这种时间错位的感觉很奇特。

你觉得她对人物的叙述永远是现在时的,每时每刻的人物,都如同和读者在同一个时间维度,而人物同时又在故事里,已经千山万水、岁月如梭了。这种感觉,一般长篇小说才容易制造出来,而门罗却用短篇的篇幅做到了。

门罗喜爱的题材多是些小地方、小人物、小事件、小悲喜,从这些题材很容易想象门罗的确居住在一个地广人稀、节奏缓慢的地方。门罗的笔下,人物的命运,有着一些循环之感。父母、子女以及孙辈,命运都呈现一种似曾相识的面貌。上一节一对年轻人还在恋爱,恋爱中的细节一应俱全,下一节可能是年轻人已经为人父母、子女长大成人,生活的细节情感的细节仍一一铺陈。

这种时间和命运的循环之感,在中国很难感受。我们的时间像箭一样,飞速向前、一去不回。父母的命运和子女的命运,因为时代的不同,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细节面目。

现在读西方当代的小说,这种循环之感也很少有。时间都会很明确。时间感不明确,有循环之感的更多的是十九世纪之前的小说。

我仔细揣摩门罗,发现,她这种模糊时间感,制造出这种永在此时的感觉,其实也不单是因为她所处的环境,也有刻意的成分。比如,她写一个人身处1920年的小城镇,她便不去提跟时代有关的一切细节,细致描写的都是一些人们经验中相通的东西,比如在火车站上等车,沿着一条碎石路散步。

如果她不说,这是哪一年,你是不知道的,她对人物贴身描写的时候,其实她也有意地遮蔽了一些信息,更加造成读者的感同身受。

附,《逃离》相关信息:

作者:爱丽丝·门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Runaway

译者:李文俊

出版年:2009-7

ISBN:9787530209837

(责任编辑:余江波)

阅读(1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