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进忠中医的医案9

 学中医书馆 2013-10-11
淋巴结结核
      察其病证,审其病位,参之脉象,知其为气郁痰凝,治用理气化痰得愈
      弓××,男,成。
      颈项、耳下、两腋结块,大者如杏,小者如豆者1年多。医诊淋巴结结核。先用西药治疗3个多月无效,后又配合中药猫爪草、消瘰丸等治疗2个多月亦无明显效果。细审其证,颈项两侧、耳下、腋下有结核30多个,大者如杏枣,小者如豆,不红,不热,不痛,推之可动,舌苔白,脉沉。综合脉证,思之:核者,痰核也;脉沉者,肝郁气结也。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处方:夏枯草30克,白蒺藜9克,赤芍9克,橘叶9克,青皮9克,连翘9克,牡蛎9克,瓜萎15克。
      服药24剂,颈项、耳下、腋下结核大部消失;又连续服药1个月,结核全部消失。胸x片:未见异常,愈。
      某医云:为什么原用软坚散结的消瘰丸无效?答曰:本病脉沉,乃以气郁为主的疾病,气郁者,当以理气为主要治法,然而消瘰丸是一个以软坚散结为主的方药,所以治之不效,其后经过反复考虑,改予以理气为主,所以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急性乳腺炎
      1.不审其脉,但予解毒,气血壅郁,其病不解
      邹××,女,成。
      乳房肿痛,发热15天。医诊急性乳腺炎。先用西药、热敷治疗1周不效,后又配合大剂清热解毒,活血消痈之剂,昼夜连进1周亦不见改善。细审其证,右侧乳房红肿热痛,肿痛部的中心微软,按之有波动感,寒热,体温39.8℃,烦躁喜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苔白,脉沉弦滑数。综合脉证,思之:脉沉弦者,肝胆郁结也;滑数者,痰热也。脉证相参,乃肝郁气结,郁而化火,热毒壅郁,化而为脓。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清热解毒。处方:柴胡15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青皮12克,橘叶12克,瓜蒌60克,桔梗30克,蒲公英30克,银花15克。
      服药1剂,乳房肿痛好转,体温38.8℃;继服7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乳痈者乃热毒壅郁所致,为什么前用大剂清热解毒,活血消痈剂不效?而先生仅用蒲公英、银花等的1/4量却霍然而愈?答曰:本证脉沉弦滑数,说明郁乃是本病的主要问题,故急需理气、化痰、稍佐清热解毒之品即可,此时若过于冰郁其气,则气血愈壅,而病邪难解,所以但用解毒活血而不解。
      2.冷热不同,效果迥异商××,女,28岁左乳房红肿疼痛,发热10天。医诊急性乳腺炎。先以不断的热敷、西药治疗10天而加重,后以配合中药清热解毒剂而更甚。细审其证,左乳房红肿疼痛,高热,体温39.9℃,舌苔黄白,脉滑数。综合脉证,思之:药证合拍,何故不效?偶读《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语,乃悟:此久用热敷之误耳。乃急令患者去热敷改为冷水毛巾频频敷之,1小时后,热退,肿减。5日后,肿消,热退,愈。
      某医云:诸医均强调热敷而先生独主张冷敷其故何也?答日:乳痈初起无身热者可用热敷以助消散,若红肿,甚或已化脓者应冷敷以使其局限,若再身热炽盛者必须冷敷,否则使热人营血或热人心包而成危证矣。某医又云:冷敷、热敷尚有如此之不同?答曰:健康之人,冷热无甚差异,若正虚火炽者,治法稍有差异,则会立刻有变,正如仲景所说:“火邪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男性乳房发育症
      察其病位,参之于脉,知其病机,予理气疏肝,化痰散结,愈
      李×x,男,20岁。
      乳房肿大,隐隐作痛2个多月。医诊男性乳房发育症。先以西药治之不效,后以中药软坚散结之剂治之亦无功。细审其证,两个乳房均肿大如核桃,用手触摸或衣服碰触时疼痛,不红,不热,舌苔白,脉沉。综合脉证,思之:脉沉者,肝郁也。肿核而皮色不变者,痰凝也。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处方:柴胡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青皮10克,橘叶10克,瓜蒌15克。
      服药3剂,肿块缩小,疼痛减轻;继服10剂,诸证俱失。愈。
      某医问:为什么前医用软坚散结之剂不效,今却用此法而取效?答曰:《素问·至真要大论》曾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适事为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令气调,则其道也。”也就是说制方之法,非但要注意大的原则,亦且应该注意治法中的从逆多少,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才能真正的疏令气调。前用诸方重用化痰散结,而缺理气疏肝,而本证却是一个脉沉气郁为主的证候,所以前方重用化痰散结而不效,今方重用疏肝理气而得愈。

      胸壁结核
      正虚邪实,补之不应,治从缓中补虚,其病始愈
      柯××,女,35岁。
      左侧胸部腋下与乳房之间有一小指大的溃破口,反复流脓6年多。医诊胸壁结核。先用西药、理疗治疗1年多不效,继又配合中药阳和汤、托里透脓汤等药加减3年多,亦不见明显改善。细察其证,在左侧腋前第三肋间有一豆大的溃破口,时时流出稀而白的脓汁,不痛,局部皮色微见紫黯色,平坦而不肿胀。一般深吸气时脓汁即出,呼气时脓汁即无,咳嗽严重时即有气泡不断从破口出逸出,消瘦乏力,皮肤干燥,纳呆食减,舌苔白,脉沉弦。综合脉证,思之:沉脉者,气郁也;弦脉者,肝也。局部紫黯者,寒也,瘀也。流稀脓者,痰也。治宜理气疏肝,活血化痰。处方:柴胡6克,枳壳6克,白芍6克,橘叶7克,白芥子3克,当归6克,青皮6克,远志4克。服药40剂,精神、食欲好转,脓汁减少;继服100剂,共计5个月,诸证消失,体重增加10千克,愈。
      某医问:胸壁结核已经化脓者,诸家多主张补益之法进行治疗,然而本证却久治不效,其故何也?答曰:正如你所说的胸壁结核已经化脓者一般均应采用补益之法以使其托疮生肌得愈。然而本病脉见沉弦,沉弦之脉者为以肝郁气滞为主之脉,即所谓实邪为主之脉,所以只可以祛邪之法进行治疗。又问:如此久病竞用此小方小剂治之,不解也?答曰: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曾阐明了一个重要原则,若虚极而脉证俱实者,治疗之时只可采用缓去其邪的方法,即所谓“缓中补虚”,“安中益气”法。否则则很容易补正留邪,祛邪伤正,病情延宕而不愈。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察其脉证,知其瘀血痰热,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清热,始愈
      高××,男,55岁。
      左下肢肿胀疼痛1个月。医诊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以西药治疗半月效果不著,继又配合中药清热利湿之剂亦无明显效果。细审其证,左下肢从腹股沟区至足部均肿胀疼痛,按压腹股沟至小腿的内侧均痛,左腿较右腿为热,且身热(体温38.4℃),舌苔白腻,脉弦紧滑数。综合脉证,思之:脉滑数者,痰热蕴结也;弦紧者,寒也,结也。肿胀者,湿热也。合而论之,乃瘀血阻滞,痰热不化也。治拟除湿化痰,清热活血,佐以温化。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制南星10克,桂枝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6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龙胆草10克,川芎10克,神曲10克。外涂:牛黄解毒丸,冷水化开,涂。
      服药1周,肿痛消失,继服4剂,愈。
      某医云:何以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剂不效,而用上中下痛风方而病解?答曰:前后之方,用药相同者有二:一者清热,二者除湿;不同者亦有二:一日活血,二日温化。因其病在血分,痰血凝滞,非通阳不得行痹,非活血不得通络,而前用诸方无有也,故今以上中下痛风方而愈。

      血栓性浅静脉炎
      1.审其昼夜有别,知其阴虚相火,滋阴降火始愈
      汪××,男,60岁。
      右侧乳下有一索条状物,疼痛2个多月。医诊血栓性浅静脉炎。如予西药治疗40多天不见好转,继以中药清热解毒,利湿通络之剂20多天亦不见改善。细审其证,除右乳内侧有一索条状物约10厘米长,疼痛,发热外,并时见心烦,舌苔黄腻,脉弦滑。综合脉证,思之:胸胁者,肝肺所主之位也,脉弦滑者,痰火郁结于筋脉也。治拟疏肝理气,化痰泻火。处方:柴胡15克,半夏15克,瓜蒌40克,苏木6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青皮10克,橘叶10克,夏枯草30克。
      服药2剂,诸证不减,且出现夜间牙痛。思之:夜间牙痛者,阴虚相火炽盛也。加元参30克以滋阴降火。
      服药6剂,肿痛大减,继服10剂,果愈。
      2.审病位,知所主,察脉象,知病性,予疏肝理气,化痰泻火而愈
      于××,男,56岁。
      左乳下至左上腹一条索状物,疼痛,发热1个多月。医诊血栓性浅静脉炎。先以西药治疗20天不见好转,继又以中药清热除湿,活血化瘀14天亦无效。细审其证,除左侧胸胁至上腹部有一索条状物,疼痛,发热外,并见心烦头晕,口苦咽干,舌苔白,脉弦滑。综合脉证,思之:脉弦滑者,痰郁气结也,胸胁之位者肝肺所主也。治宜疏肝、化痰、清热、散结。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赤芍10克,青皮10克,橘叶10克,瓜蒌30克,黄芩10克,当归10克,夏枯草15克,连翘10克。同时外用:牛黄解毒丸,冷水化开,外涂。
      服药4剂,肿痛大减,继服10剂,愈。
      某医云:诸医多言急性期间,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然本证用之无效,其故何也?答曰:喻昌《医门法律》日:“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治以急。急者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言制方非得要法对,而且要适其至所,前方所用之法均正确无误,然未至其病所,今余用方取效者正在于此。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泥于温阳,固于活血,胶于补益,不审其脉,不知随证,其病不解
      畅××,女,35岁。
      间歇性跛行,腿及两足疼痛5—6年。医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先用西药、理疗治疗1年多不效,继又配合中药活血通经、温经通络、补气养血、温肾通阳等剂千余帖,不但疼痛不减,而且日渐加重。近半年来,两足颜色逐渐由苍白冰冷转为紫黯冰冷,两个月来,两足拇趾、食趾均由紫黯转紫黑,且甲角已溃烂,疼痛昼夜不已。细审其证,除上述诸证之外,并见两足趺阳脉均不能测出,舌苔白,脉弦滑数。综合脉证,思之:弦脉者,肝胆之脉也;滑数者,痰火郁结也。合之与症,乃痰火郁结,三焦阳气不得外达。治拟理肝胆,调三焦,化痰火。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龙胆草10克,竹茹15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滑石15克,竹叶10克,夜交藤30克。
      服药10剂,四肢转温,疼痛稍减;继服30剂,两足趾溃烂部已愈合,紫黑部转红润,几近正常之色,疼痛消失;又服20剂,果愈。
      某医云:柴芩温胆汤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余从未闻之,然其效却甚著者何也?答曰:活血、温经、补益为诸医常用法也,然其不效者何也?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又问:脱疽医家都介绍用四妙勇安汤,然本例余数用其方却无效者何也?答曰:脉弦滑数者,痰火郁于三焦、肝胆也,非用解毒养阴之法可治也,故不用四妙勇安汤而用柴芩温胆汤而愈也。
      2. 不察脉证,不知变化,泥于成方,固于成法,久治不愈
      郑××,男,40岁。
      右足冷痛1年多,色紫变黑溃烂6个多月。医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死期。先用西药治疗3个月不效,继又用中药阳和汤、当归四逆汤,以及温阳益气活血之剂不效。半年前,因左足拇指冷痛,色变紫黑,疼痛难忍,昼夜不能入睡,行拇趾截除术,术后创面2个月不但没有新的肉芽生长,而且发现足背及小腿更加疼痛难忍。细审其证,拇趾已截除,其创面无新的肉芽生出,足背微见肿胀,小腿疼痛,但不红肿,按其右足较左足为冷,头晕头痛,心烦心悸,纳呆食减,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综合脉证,思之:脉弦者,肝脉也;弦涩不调,寒滞肝脉也;心烦心悸,头晕头痛者,肝郁血虚,郁而化火也。治拟养血疏肝,活血泻火,佐以温化。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干姜3克,薄荷3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丹参15克。
      服药4剂,头晕头痛,心烦心悸,纳呆食减,小腿疼痛均好转,但创面仍然不见新的肉芽生长;继服4剂,不但其他症状明显改善,亦且创面有新的肉芽生长;再服40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本病诸医在未出现坏死现象之前,多主张温阳活血益气,坏死以后多主张用顾步汤、四妙勇安汤,然何久用之不效,而反剧?逍遥散本非治疗本病之药,然用之效果甚佳?答曰:中医治病的特点和优点是辨证论治,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强调的辨证论治依据是一脉象,二证候。而尤其重视的是脉象。今本病患者脉始终以弦涩不调为主,脉涩不调之脉为肝脉,为寒郁化热,而不是阳虚、气虚、瘀血、热毒,所以未坏死前用阳和汤、当归四逆汤等无效,坏死后用顾步汤、四妙勇安汤均无效。逍遥散者,养血疏肝之方,若再加干姜之温散,丹皮、丹参、栀子之泻火,则非但肝郁可解,亦且寒凝可散,郁热亦可得消。

      急性阑尾炎
      不审脉象,囿于成方,不予理气,反予寒下,治之不效
      张××,男,24岁。
      右下腹剧烈腹痛不止2天。医诊急性阑尾炎。先以抗生素、中药大黄牡丹汤加减治之不效,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手术,改请中医治疗。细审其证,右下腹剧痛,拒按,且有明显的反跳痛,舌苔白,脉沉。综合脉证,思之:脉沉者,气郁也;大肠与肺相表里。证脉合参,乃肺与大肠气郁不行所致。治宜拟理气为先。处方:桔梗30克,枳实30克,白芍15克,败酱草30克。
      服药40分钟后,腹痛渐减,1小时后,矢气数次,腹痛顿失,又服1剂,愈。
      某医云:大黄牡丹汤乃治阑尾炎之名方,今先生不用其方,却采用排脓散治之者何也?答曰:大黄牡丹汤乃《金匮要略》治肠痈方,《金匮要略》云:“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而前医已用之无效,故不可再予之。且其脉沉,沉为气郁,气郁者,当理气,故治宜排脓散加减治之。

      慢性阑尾炎
      不审经络,不察病位,不审其脉,但宗活血,治之不愈
      申××,女,29岁。
      右侧少腹疼痛,时轻时重4年多。医诊慢性阑尾炎。先用西药治疗不效,继用中药活血化瘀止痛之剂亦无功。细审其证,除右少腹疼痛,按之更甚外,并时感心烦易怒,舌苔白,脉弦细涩。综合脉证,思之:脉沉弦者,肝郁气滞也;细涩者,气滞血瘀也,寒也。治宜疏肝理气,温经活血。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干姜4克,灵脂10克。
      服药2剂,痛减七八,继服10剂,愈。
      某医云:此病久予活络效灵丹而不效者何也?答曰:《内经》强调用药要适其至所,喻嘉言强调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即是说若但予活血而不达其病位即疗效不佳,活络效灵丹与逍遥散加灵脂法不同者即在于此。

      肠梗阻
      1.寒热不分,但用攻下,其病不解刘××,男,14岁。腹部剧痛,包块起伏2天。医诊肠梗阻。先以复方大承气汤、萝卜芒硝汤昼夜连进各1剂,腹痛不见好转。因患者拒绝手术。邀余诊治。细审其证,病发于吃冰块之后,腹部胀大,疼痛拒按,时见包块起伏,舌苔白,脉弦紧。综合脉证,思之:脉弦紧者,寒也,结也;腹痛发于吃冰块之后,且包块起伏者,寒气凝结也。治宜温中散寒,理气导滞。处方:木香9克,肉桂9克,陈皮9克,香附9克,小茴香9克,槟榔9克。
      服药1剂,矢气数次,腹胀腹痛大见好转,继服1剂,诸证全失,愈。
      某医云:有报道说复方大承气汤、萝卜芒硝汤为治疗肠梗阻的有效方剂,然用之却不效者何也?答曰:寒、热未区分耳。此病得于吃冰块之后,脉见弦紧,明系寒证,却用寒药,何之能效。余用茴香、肉桂之属取效者,亦在寒者温之之意耳。
      2.正虚邪实,不予扶正,但予泻实,其何能愈
      戈××,男,80岁。
      腹部剧痛4天。医诊肠梗阻。4天前因小肠疝气嵌顿没有托回,突然腹痛不止,频繁呕吐,急用大承气汤、黑豆油内服,肥皂水灌肠,3天后,不但大便未行,腹大如鼓,且突见精神萎靡,血压下降(由160/100mmHg降至60/50mmHg),给服任何药物均呕吐而出,除予抗休克措施外,并邀中医会诊。细审其证,精神萎靡,腹部胀大膨隆,但按之尚柔软,前额、耳壳、四肢均冷,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细弱几近于绝。综合脉证,思之:腹虽胀大而按之不硬,乃为虚中夹实;肢冷,脉微为阳气大虚。治宜补脾益气,行气散寒。处方:厚朴25克,人参10克,半夏15克,炙甘草9克,生姜10克。
      服药1剂,8小时内,大便行,腹胀减,呕吐止,精神增.,食纳稍进,血压100/80mmHg,继服3剂,愈。
      某医云:此证为什么采用治肠梗阻方无效,而采用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却1剂即愈?答曰:本证患者年高气衰,又复寒气凝滞,治应补正为先,攻邪在后。然前医囿于肠梗阻为实证,实证当六腑宜通为用,致正虚不支,腑气不行,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补气、行气、散寒三者俱备,故一药而愈。
      3.不察虚实,不审寒热,屡用手术,但知通腑,其病不治
      原××,男,40岁。
      腹部胀大疼痛,不能排便矢气1个多月。医诊肠梗阻。在1个月前,先因突然剧烈腹痛,呕吐,腹部胀大,矢气排便不能,行手术第1次治疗。术后第一天疼痛稍减,其后胀痛更甚,频繁呕吐,矢气更不能,于第四天又行第2次手术,并禁食。但术后第五天,胀痛呕吐又剧,不得已,邀请某医以中药治之。医云:六腑以通为用,非急以通腑之法不能挽命于万一。处以厚朴三物汤,复方大柴胡汤等加味治疗10天,其病不但不减,反见腹部更加胀大,滴水难人。不得已,再次停用中药,但予胃肠减压、输液、输血维持。细察其证,腹胀大如鼓,叩之呈鼓音,胀痛,时而呕吐,纳食全废,大便不能,体瘦如柴,气短语微,腰背酸痛,舌苔白,脉弦紧而大。综合脉证,思之:尺大而弦紧者,肾阳虚也;弦紧之脉者,寒凝气滞也。治宜补肝肾以治本,理气散寒以治标。处方:枸杞子10克,熟地10克,巴戟天10克,当归10克,沉香10克,小茴香10克,肉桂10克。
      服药4剂,腹胀全失,不便得行,食纳大增,继服6剂,诸证全失,愈。
      某医云:肠梗阻诸医皆论非通不可,先生独不用之,何也?答曰:此病久用寒凉克伐之品所致,故不可再用。

      急性胰腺炎
      细察其脉,兼予诊腹,知为寒实,温下始愈
      贺××,男,29岁。
      胃脘疼痛3年,加重一周。医诊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先予西药治疗3天疼痛不减,后以中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2剂疼痛更剧。细察其证,胃脘疼痛,痛彻腰背,不可触近,舌苔黄白,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思之:痛而拒按者实也,脉弦紧而数者,寒实凝结也。合而论之,乃寒实凝滞。治宜温中导滞。处方:大黄3克,附子10克,细辛4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
      昼夜24小时连进2剂,痛减七八,继服15剂,愈。
      某医云:胰腺炎诸医介绍宜用复方大柴胡汤,清胰汤,而先生独不用之,何也?答曰:前医已久用复方大柴胡汤、清胰汤而病情加剧也,怎敢再予投之。今查其脉、腹均为寒实之证,故改用温下之大黄附子汤。此所谓寒热不同也。

      盆腔脓肿
      结胸热实,不予通腑,但予解毒,其病不解
      赵××,女,38岁。
      1年来,从胃至小腹硬满而痛,不能俯仰,阴道、尿道不断流脓,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医诊结核性盆腔脓肿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阴道、膀胱瘘,慢性胰腺炎。先用西药治疗5个多月不见好转,后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之剂治疗1个多月,仍无明显效果。细审其证,腹胀膨隆,从剑突下至小腹均极硬而痛,不可触近,不能俯仰,亦不能翻身,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头晕头胀,面色萎黄,全身瘦削,言语无力,阴道与尿道中不断有脓流出,大小便不畅,身热如炭,体温39.6℃,舌苔黄燥,脉滑数。综合脉证,思之:此虽正气大虚,然其脉滑数,而腹满硬痛,总以痰实为主,故治宜攻下痰实,正如仲景《伤寒论》所云:“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温,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然而本证,还兼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头晕头胀之少阳证,少阳证不可下,应治以和解少阳,正如《伤寒论》所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因拟和解攻里,化痰解毒。处方:柴胡15克,半夏15克,赤芍15克3个月,果愈。
      患者家属云:多发性大动脉炎,诸医均云从血分论治,而先生却主用气药,其故何也?答曰:任何科学都不能脱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规律。此病前已久用血药而加剧,可见其用血药是不正确的,因此舍而不用。今按脉象主病论治果然效如桴鼓,可见气分乎!血分乎!不可早日断言。
      2.虚实夹杂,或但用活血以祛实,或但用补气养血以扶正,君臣不分,佐使不明,久治不愈
      和××,女,48岁。
      5年多来,右上肢酸痛麻木,头晕头痛,健忘,时而突然昏厥。近3年来,视力日差。某医在普查身体时,突然发现右上肢血压不能测出,桡动脉不见跳动。其后又经呼和浩特,大同、北京等多个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诸证均有所减轻,但半年以后,情况又复如前。不得已,又改请中医以活血化瘀、温经通阳、养阴益气等进行治疗半年,诸证不但不减,反而更加严重。细审其证,除头晕头痛,右臂酸痛麻木,视力下降,健忘之外,并见胸满胸痛,心烦心悸,肩背酸痛,下肢麻木,手足厥冷,舌苔白,脉右侧全无,左虚大。因思:无脉者,气滞血瘀也;虚大者,气血俱虚也;左脉大于右脉者,肝邪也。综合脉证论之,乃气血俱虚为本,气滞血瘀,湿郁不化为标也。治拟补气养血以培本,理气活血,燥湿和胃以治标。处方:黄芪3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党参1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生地10克,黄精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10剂,诸证均减;又服药20剂,诸证大部消失,右脉沉细,左脉弦大;服药40剂,两侧血压均可测出,惟右脉仍较左脉为小。
      某医问:为什么前用活血化瘀、温经通阳、养阴益气而加剧,而后老师仍用上法而反效也?答曰:本证是一个气血俱虚、气滞血瘀、湿郁不化俱在的虚实夹杂证。夹杂证处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需照顾其虚,又需照顾其实,既需顾及其寒。又需顾及其热。本证既然属虚实夹杂证,那么当然应该在处方时既要补又要疏,前方之不效恐在但补不疏或但疏不补耳。又问:前用温经通阳不但四肢未温。而老师却未用温经通阳而四肢却转温者何也?答:四肢冷属于广泛的厥证,厥证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阳虚,亦有阳郁,阳虚者当温经通阳,阳郁者但通即可。此证之厥乃气滞血瘀所为,故治以理气活血而厥回也。
      3.气阴两虚,痰湿郁滞,但用活血化痰,其病不愈
      章x×,女,36岁。
      头晕头痛,失眠健忘,视力下降,时作昏厥抽搐,左眼底出血8年多。医诊多发性大动脉炎。先用西药治疗1年不效,后又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数年,不但不效,反而日渐加剧。不得已,乃赴北京某院手术治疗。术后半年诸证大部消失,但半年多之后,诸证又复发如初。头痛昼夜不止,失眠,经常昼夜难于人睡片刻,右眼视力下降至仅能在0.3米左右看见人影晃动,时时恶心呕吐,疲乏无力,心烦不安。为此不得不再次住院,但住院半年多以后,不但右眼完全失明,而且左眼几近失明。细审其证,除上述诸证外,并见舌苔薄白,脉濡缓。因思脉濡缓者,气阴两虚,痰气郁结,郁而化热也。合于脉证论之,乃气阴俱虚,痰气郁结,郁而化火之证也。因拟补气养阴,理气化痰,泻火为剂。处方:黄芪15克,当归6克,人参10克,麦冬10克,五昧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地10克,元参10克。
      服药4剂,头痛突然停止,睡眠增加,呕吐几减80%;继服上方加减3个多月,诸证消失,视力恢复几近常人。
      4.只求症状,但靠推理,不从脉论,治之无功
      要××,男,59岁。
      2年多来,右臂麻木酸痛,头晕头痛,失眠健忘,胸满心悸,视力下降,右手桡动脉搏动日益减弱。某院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先用西药、针灸等治疗半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活血通阳之剂达200余剂仍无明显效果。特别是近3个月来,不但上证不见减轻,而且日渐发现呼吸困难,胸满腹胀,甚至夜间突因呼吸困难而不得不坐起两三个小时才能继续平卧睡眠。经某院检查诊断为左心增大,左心衰竭。治疗1个多月后,呼吸困难明显好转,而其他症状却不见改善。审其除上述诸证外,并见两脉沉伏而涩,舌苔薄白。综合脉证,诊为气血俱虚为本,气滞血瘀,湿郁不化为标。治以补气养血以培本,理气活血,燥湿和胃以治标。黄芪3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人参10克,生地10克,黄精1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莱菔子10克,砂仁10克。
      服药4剂后,头晕头痛,胸满腹胀,心悸气短等证均好转,继服上方4个月,药近110剂,诸证消失,双侧血压均能明显测出。
      某医云:余用活血逐瘀治之不效,活血通阳亦不效,而老师仍用活血之剂,却效果甚好其故何也?答曰:本病脉既沉伏而又涩,说明此病气滞与血瘀均较甚,你所用的活血药为活血而无理气之药,我所用的活血药是既破气又破血的药,也就是说是气血双治之药,此所以取效者一也。本病病程很久,气血两伤,你所用的药只有活血,我所用的药还有补气养血,此所以取效者二也。

      雷诺病
      久病痼疾,不审脉象,但用药饵,焉能取效洛××,女,38岁。
      在7个多月以前的一次洗衣服过程中,突然发现手痛难忍,皮肤颜色变为紫黯,休息1个多小时以后疼痛才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其后两手一遇冷就变得青紫疼痛。为此先后在某院住院5个多月,诊为雷诺病。除先后采用了西药、针灸等进行治疗外,还内服了活血通阳的中药120剂,但至今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细审其证,除两手遇冷紫黯疼痛外,并有两臂疼痛酸困,头晕乏力,舌苔薄白,脉濡缓。综合脉证,思之:脉濡缓者,乃气阴两虚,痰郁气结之脉也。拟用补气养阴,理气化痰为方。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
      服药12剂,头晕臂痛,手指冷痛好转;继服40剂后,虽反复用冷水洗衣亦无任何痛苦;又服20剂,愈。

      反流性食管炎
      1.本为阴虚,反用消炎解毒,虚从实治,经久难愈
      沈××,女,29岁。
      2年多来,食管灼痛,吞咽困难。医诊反流性食管炎。先用西药治疗稍事有效,但应用十几天后不再显著,数月之后,不得不改请中医治疗。然不管是用疏肝理气,还是应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都不见效。近因病情日渐加重,中、西药物不效,医生急劝手术治疗。患者惧怕手术,故再请中医试之。细审其证,除食管疼痛,吞咽困难之外,并见头晕头痛,胸满心烦,胸胁窜痛,纳呆食减,失眠健忘,口苦咽干,手足心烦热,腰背酸痛,舌质嫩红,苔净,脉沉细弦数,右大于左。因思脉沉者气郁也,细者阴虚或血虚也,弦数者肝郁化火也,细数者阴虚有热也,右脉大于左脉者气血俱虚也。合之于症,乃气阴俱虚,肝郁气结,久入血络之疾。治用补气养阴,理气活血。处方:沙参30克,麦冬1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4剂,食管灼痛竟然大减;继服25剂,诸证大减,食管灼痛消失;服药20剂,诸证消失,果愈。
      某医云:食管炎既为炎症,何用清热解毒之剂久久不效?答曰:炎症并不等于中医所说的火证、热证,因此不能一概用清热解毒药进行治疗。临床所见的慢性炎症,若气虚当补气,血虚当养血,阳虚当温阳,阴虚当养阴。本证既属阴虚,那当然应该用养阴进行治疗了。
      2.阴虚当柔,反用燥药,其病不减
      郝××,女,64岁。
      3年多来,胃脘、食管、胸胁疼痛。医诊食管憩室、反流性食管炎、溃疡病。先用西药治疗1年多效果不明显,后又配合中药健脾和胃、疏肝和胃、苦辛通降等治疗1年多仍无效果。特别是近7~8个月以来,病情更加严重,几乎无时无刻的疼痛,为此外科医生要求手术治疗,但因病情复杂,难于决定,故再请中医诊治。细查其证,除胃脘、食管、胸胁疼痛之外,并见其头晕头痛,失眠心烦,胸胁苦满,胃脘胀痛,纳呆食减,口干咽燥,昼轻夜剧,心悸时作,舌苔黄白,舌质红,脉弦大数,右脉大于左脉,面色萎黄。因思脉弦大者气阴俱虚肝邪反胜也,数者热也火也,右脉大于左脉者气虚多于阴虚也,舌苔黄白者胃中湿热也。综合脉证,此乃气阴两虚,湿热内郁,肝木失达。因拟养阴益气,燥湿清热,疏肝活血。处方:西洋参10克,沙参20克,麦冬1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4剂,食管、胃脘、胸胁疼痛均减,宗效不更方之旨,继服药2月多,愈。
      某医云:本例患者余前已用药百剂以上,然其诸剂不效,亦或有加剧者,其故何也?答曰:脾胃之疾多用辛苦,因其多湿、多寒、多饮故也?然本证则素有阴虚,阴虚烧心嘈杂与寒证、寒热夹杂证最不易分,故医者仍多用辛苦之伤阴药治之,岂知阴愈伤而病愈甚,病愈甚愈加重辛苦之量,故病情愈重也。
      3.不审病因,徒施消炎,见其阴虚,不审兼证,不思君臣,乱于方寸
      吴××,男,32岁。
      吞咽困难,食管疼痛2年多。医诊反流性食管炎。先以西药治疗半年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养阴清热等剂治疗1年多仍不效。特别是近3个月来,疼痛尤为严重,不吃东西时仅仅隐隐作痛,吃东西时则灼痛难忍,有时咽唾液亦感疼痛。细审其证,除上证外,并见面色皓白无华,呈痛苦忧郁状,失眠心烦,头晕头痛,胸及食管均痛,夜间口干,舌苔白,脉虚弦滑。综合脉证,思之:面色皓白,口干夜甚者,气阴俱虚也;胸满心烦,头晕头痛者,肝气郁滞也;久痛不止者,瘀血也;脉弦滑者,痰湿不化也。合而论之,乃气阴俱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湿不化为标。治宜补气养阴以培本,疏肝理气,活血化痰以治标。处方:党参30克,麦冬15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4剂,食管及胸骨疼痛明显好转,其他诸证亦有所改善。继用上方1个月,诸证消失。
      某医云:前用养阴而不效者何也?答曰:气虚未补,瘀血未活,气滞未疏所致也。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1.不辨其脉,但凭证分,乱施药饵,久延病期
      孙××,女,50岁。
      1个多月前,在吃饭的过程中偶而发现吞咽困难。急至某院作消化道造影,,诊断为食管癌。某医建议手术治疗,但因患者及家属均拒绝而作罢。某医以中药启膈、通幽等治疗l周不效。又改用抗癌药物治疗,2周后,病情加重。细审其证,滴水难进,时时呕吐粘涎,心烦不安,昼夜不得入睡。先予旋覆代赭汤4剂不效,后又与大半夏汤加减3剂仍无功。再审其证,除上症外,并见其极端消瘦(体重3l千克)。气短乏力,烦躁不安,舌苔薄白,脉沉缓稍滑。因思沉脉者郁证也,缓者湿痰郁滞也,滑者痰也。综合脉证,乃肝郁气结,痰滞血瘀也。治拟理气活血,化痰散血。处方:桃仁10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木通10克,赤芍10克,大腹皮10克,川芎10克,桑皮10克,茯苓10克,苏子20克,甘草20克。
      服药之始,每咽一口药汁即绝大部分呕吐而出,至服完一煎药时,药汁即可以大部分吞咽入于胃,至服完第7剂时,不但可以顺利的吞下药汁,而且可以进食牛乳、稀面条、挂面等;服药至1个月时,食欲大增,每日可吃350。400克食物,并可以吃馒头、烙饼等;2个月后,诸证消失,并上班工作。
      某医云:旋覆代赭、启膈、通幽诸汤均为治疗噎膈之方,大半夏汤为洽反胃之方,而本例却用之不效,癫狂梦醒汤不是治噎膈方却用于此证有效,其故何也?答曰:旋覆代赭汤本为仲景《伤寒论》方,原方主用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后人见其具有降气化痰、益气和胃之功,常用于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逆不降所致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反胃呕吐。吐涎沫,脉弦而虚者。个人经验用于寸脉尤甚者更佳。启膈散本为程国彭《医学心悟》方,原方为“通噎膈开火之剂”,后人主用于痰气交阻,吞咽梗阻,胸膈痞闷,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者.且程国彭主张夹郁者则用逍遥散主之。本患者脉尤见沉,沉说明气郁尤甚,故尤当行气,癫狂梦醒汤具有较强的解郁化痰之功,所以采用癫狂梦醒汤。癫狂梦醒汤是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方,主用于“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不接,如同作梦一样。”余据其药物组成,既有柴胡、香附、赤芍、青皮、大腹皮的理气,又有半夏、青皮、桑皮、苏子的化痰,且佐以桃仁、赤芍、木通的活血,故用于气滞、血瘀、痰郁共有之证奇效。
      2.寒饮蕴胃,反与理气启膈,降逆止呕,饮邪壅阻,吞咽不下
      钱××,男,38岁。
      吞咽难下,甚或食后即吐5年多。医诊食管痉挛。先用西药治疗曾一度好转,但不久即再无效,为此又配合中药降逆止呕、理气启膈、活血化瘀等药治之3年多,仍是开始有效,其后再不见效。细审其证,吞咽食物每到食管下段时即感噎塞难下,偶而也出现食后即吐,吐物为食物,无酸臭味,舌苔薄白,脉弦紧稍数。因思:弦紧而数者寒饮中阻也。世俗虽有数脉主热之论,然数脉不全主热,特别是紧数之脉相兼者更不全主热也,如《伤寒论》126条云:“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此病之吐虽非发汗之后引起者,然其久病过用克伐之品以伤胃气其理亦相似耳。再审其证,患者亦有遇冷或吃冷食加重的情况。综合脉证,此必胃气大衰,寒水阻滞所致。因拟温中健脾,利水化饮。处方:附子10克,肉桂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茯苓10克。
      冷服4剂后,吞咽时较前明显顺利,且在1周内没有出现呕吐现象。又继服10剂,噎膈之状竟全部消失,果愈。
      某医云:噎膈之治诸医都云:启膈、通幽、旋覆代赭等汤为治疗之要方,而本证却用之不效,其故何也?答曰:从脉来看:一无气郁,二无血瘀,三无阴虚,四无肝胃冲逆,而仅有脾胃虚寒,寒饮蕴结,故理气不应,活血不成,降逆无功,而采用附桂理中健脾,五苓散化饮利水,复佐冷服以解格拒,故治之得愈。
      3.脾虚胃燥,不腐水谷,反以温燥以伤其胃
      张××,女,29岁。
      吞咽困难,时轻时重2年多。医诊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先用西药曾一度见效,一周后又复如初,又配合中药苦辛通降、降逆止呕、理气启膈等治疗1年多,病证不减。特别是近3~4个月来病情更加严重,几乎每次吃饭、饮水都噎塞难下,并呕吐而出。细审其证,除上述者外,并见纳呆食减,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虚大。因思脉虚大者气阴两虚也。合之于症,乃气阴俱衰,脾虚胃燥,熟腐水谷不能之症。治宜半夏开结降逆,人参、白蜜补虚润燥。又思前用诸方之反剧者恐乃辛以耗气,苦以损阳,未顾正气之故。因处大半夏汤加减。人参10克,半夏10克,蜂蜜30克。
      服药1剂,不但未见吐药,而且呕吐食物、吞咽困难亦减;继服10剂,竟愈。
      某医云:大半夏汤乃仲景为反胃之证所设之方,仲景《金匮》云:“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而先生反用于噎膈者何也?答曰:辨证论治的主要精神乃辨一理耳。本病理者为何?气阴两虚也。大半夏汤乃补气养阴之品,故治之得愈也。

      食管裂孔疝
      1.不审虚实,不察寒热,久施调脾,佐以理气,其病不减
      汪××,男,38岁。
      剑突下灼痛,食后加重4年多。医诊食管裂孑L疝。先以西药治之不效,后又配合中药调理脾胃,疏肝和胃,活血化瘀等剂治之效亦不著。细审其证,胸骨后、剑突下、两胁均灼痛难忍,尤以食后更加严重,且时见心烦易怒,头晕头痛,胸胁窜痛,烧心泛酸,夜间口干,舌苔白,脉虚弦紧稍滑。综合脉证,思之:胸胁满痛,心烦易怒者,肝郁也;久痛不止者,瘀血也;灼痛而夜间口干者,阴虚也;食后即痛者,实也;脉虚弦滑者,气阴两虚,痰热阻郁也。合而论之,乃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痰积不化为标。治宜补气养阴以培本,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以治标。处方:党参30克,麦冬1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莱菔子10克,砂仁10克,夜交藤30克。
      服药2剂,灼痛,胸满心烦,头痛等证减;继服60剂,疼痛消失,诸证均解。
      某医云:前用理气疏肝、活血化瘀而不效者何也?答曰:未予扶正、未予消导,未予养阴之故也。
      2.久施克伐,正虚邪实,补正壅邪,消导正伤,难施药饵
      郝××,男,78岁。
      胃脘灼痛数十年。医诊食管裂孔疝。始以西药治之不效,继又配合中药疏肝和胃,活血化瘀、调理脾胃、消食导滞等亦不效。细审其证,剑突下疼痛,食后更甚,嗳气呃逆,口苦而干,舌苔黄白,脉沉紧而滑。综合脉证,思之:食后即痛者,实积也。当以消食导滞。然年高气血阴阳俱不足,过消其积则正气必伤,消导重剂不可为也。宜宗仲景缓中补虚法。处方:山楂化滞丸,1次半丸,1日3次。上方连续服药2个月,诸证消失,饮食增加。

      急性胃肠炎
      1.汤、丸有异,缓速不同,尤应区别章××.男,40岁。2年多来,胃脘疼痛,询之,正当心下疼痛,按之更甚,察其脉浮滑,乃予小陷胸汤。4剂后,痛减七八,乃嘱其继服3剂。不料,次日,突然吐泻不止,发热汗出。其子稍知中医,乃云:此伤暑吐泻霍乱也。乃急购藿香正气丸一盒,不想,服药4丸寸效不见。再急邀余前往诊治。审其除吐泻并作,身热乏力之外,并见其汗出遍身,头汗如雨,舌苔白,脉浮紧数。思之:病发暑季,其势急骤,且脉浮紧而数,必外感风寒,内伤暑湿,内外合邪之证。乃云:此乃伤暑之寒者,急宜解表和中,理气化浊,藿香正气散加减。刚予开方,患者之子曰:先生之论非也,此病既如先生之所言,当服藿香正气取效,然其不效者何也?此病实乃先生用陷胸之误造成,请不要推卸责任。回曰:先生之言差矣!假若如先生所言为陷胸所误,那么为什么你母之病开始用陷胸汤不但有效,而且效果甚佳,且在上次门诊时要求再服上方,事实胜于雄辩,请先生思之。至于为什么服藿香正气丸4丸无效,我认为丸者缓也,汤者荡也,即藿香正气丸不但药少力微,而且缓缓有功,因此服用藿香正气丸已3个小时不见效,而如改用汤剂,服药入胃即可荡涤病邪,而不久可愈也。患者及其家属始信余言之有理。急处:藿香10克,大腹皮10克,紫苏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神曲10克,白芷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煎药20分钟时,即开始一匙一匙的服下,至服药30分钟时,呕吐停止,40分钟时吐泻止,至2小时时诸证均大减,至8小时时,病愈。又服1剂,善后。
      2.湿浊犯脾,邪结少阳,不审脉证,但与藿香正气,其效不见
      文××,男,66岁。
      慢性胃炎30多年,糖尿病十几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年。近2个多月以来,又发现吐泻并作,心悸气短,头晕头痛。急至某院住院治疗。诊为急性胃肠炎、心房纤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先用西药治疗1个多月不见好转,继又配合中药藿香正气胶囊、养心安神、养阴益气之汤剂8天,病情仍然不见改善。细审其证见精神疲惫,恶心呕吐,时而泄泻,心烦心悸,胸满胸痛,头晕头胀,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紧而涩。因思:脉弦者少阳之脉也,紧涩并见者寒湿犯脾也。综合脉证论之:乃少阳枢机不利,寒湿秽浊犯于脾胃。治宜和解少阳,燥湿温中化浊。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人参10克,黄芩10克,干姜3克,甘草6克,大枣5个,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
      处方刚毕,某医云:患者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何反用大枣,而不用生地、元参、花粉、麦冬?答曰:中医学的灵魂在于按照中医的理论去辨证论治。本病虽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无中医认为的阴虚证,故不可用生地之类,又从证来看本病乃湿寒客脾,若再加养阴之味必助寒湿而为害,此病之所大忌也。
      服药2剂,恶心呕吐停止,饮食稍进,心悸心烦,头晕脑胀亦减。继服6剂,诸证大部消失。
      10天后,又来复诊。云:2天来,脘腹胀痛,口苦咽干,疲乏无力,并于昨夜突然发生心动过速,急压眼球才停止。上午又急去某院诊治。诊为慢性胃炎、糖尿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审其脉弦大紧数,舌苔薄白。因思脉弦大紧数者气阴两虚,湿热蕴结,清升浊降之势失职耳。为拟补气养阴,燥湿清热,升清降浊。处方:人参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黄柏10克,葛根1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泽泻10克。
      服药2剂,诸证稍减。为了准确的观察药物疗效,嘱其停用其他任何药物。服药10剂后,诸证果然消减80%以上;又服1月,诸证消失。
      3.秽积于胃,反与止吐,浊邪不解,其病难除安××,男,10岁脘腹疼痛,频繁呕吐10天。医诊急性胃炎。先予西药治之不效,继又配用中药疏肝和胃、藿香正气治之仍无功。细审其证,呕吐频频,胃脘胀痛,拒按,闻油腻味则更甚,食纳全废,舌苔白厚腻,脉弦紧滑数。综合脉证,思之:此饮食不洁,秽浊犯胃,积滞不化所致。治宜化浊导滞。处方:神曲10克,苏叶10克。
      针:中脘、又足三里、内关。
      服药1剂,并配合针刺后,疼痛、呕吐已减八九,继服2剂,愈。
      某医云:前用藿香正气何故不效?答曰:藿香正气虽亦有芳香化浊之药与神曲,然其总以化浊为主,今用苏神煎者,消食化浊之力等也,复加针刺之导滞,其导滞之力大于化浊,故得愈也。医又云:余临证处方但注意大而不注意小,但注意宏观而不注意微观,失败者甚多,今后尤当熟记之。

      慢性胃炎
      1.寒热不分、病位不明,以热作寒,以胃作肝,难于奏效
      索××,男,45岁
      胃脘胀痛7~8个月。医诊慢性肥厚性胃炎。先用西药治疗4个多月未见明显效果,继又配合中药健脾和胃、温中健脾,疏肝健脾等亦无明显改变。细审其证,疼痛以剑突以下的上腹部为主,按之则痛甚,舌苔白,脉浮滑。因思脉浮者上焦病也,滑者痰实凝结也。合之于证,乃痰热之邪结于胃脘也。仲景《伤寒论》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医宗金鉴》云:“黄连涤热,半夏导饮,瓜萎润而下行。合之以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此病正相合拍。乃拟清热涤痰散结。处方:瓜蒌40克,半夏10克,黄连6克,枳实10克。
      服药1剂,诸证大减;继服4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慢性胃炎为什么用治胃病法而不效,而老师用小陷胸取效呢?答曰:此证从西医的诊断看是慢性肥厚性胃炎,其治疗的规律是有的,但是由于兼杂证甚多,故治疗起来就很复杂了。因此我们必须随时注意随证治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疗效。又问:为什么小陷胸汤又加枳实?答曰:小陷胸汤加枳实方本为鞠通《温病条辨》方,其本用于“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冷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而余根据其黄连、瓜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养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故加枳实,实践证明其效确实优于单纯的小陷胸汤。
      2. 寒热夹杂,不审比例,以热作寒或以寒作热,杂药乱投,始终不愈
      支××,男,成。
      嘈杂泛酸1年多。医诊慢性胃炎。始以西药止酸剂有效,但一停药即复如初,后又请中医以瓦楞、螵蛸、浙贝之属治之,亦时有减,但一停药即复如初。再改请某医诊治,云为胃寒,服1剂烧心即减,然再服则口舌生疮,后云其为胃热,然服药口疮减而烧心嘈杂则甚。细审其除嘈杂泛酸之外,并见口苦而干,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综合脉证,思之:此乃寒热夹杂,寒多热少之证也。为拟苦辛通降,热多寒少之剂。处方:半夏10克,黄连10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大枣7个。
      服药1剂,嘈杂泛酸即减;继服10剂,诸证消失,愈。
      何××,女,46岁。
      一年来,嘈杂泛酸,口苦口干。医诊慢性胃炎。先用西药治疗症稍减,但稍一停药,证复如初。又改用中药乌贼骨、瓦楞子之属治之,亦与西药相差无几。其后又遍请中医治疗,有云寒者,有云热者,但诸药仍不见效果。细审其证,除泛酸烧心外,并见口干,脉滑。因予半夏泻心汤。处方:半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大枣7个。服药4剂,诸证大减,继服20剂,愈。患者云:此方之药前医所开方中俱有,然其不效者何也?答曰:本病系寒热夹杂,热多寒少之证,故用寒多热少之药相伍为用,至于你所用方不效者,恐未顾及寒热多少之比例也。
      3.但知从病,不知从证,久治不效战××,男,45岁。5年前,发现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医诊慢性胃炎,胃窦部溃疡。住院治疗1年多稍有好转而出院。出院后仍然时痛时止。在2年前的一次劳动过程中,突然胃脘疼痛不止,胸闷气短。急住某院。诊为慢性胃炎、溃疡病、冠心病、心绞痛。住院后,不管应用什么西药均引起恶心呕吐,服用什么中药都感到心烦难于忍受。细审其证,胸脘俱痛,腹微烦满,胸满气短,头晕头痛,心烦失眠,时时叹气,面色呈忧郁状,舌苔薄白,脉弦细而涩。综合脉证,思之:此肝脾不和,血虚气滞之证也。治宜疏肝养血,健脾和胃。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干姜3克,薄荷4克,丹参15克,砂仁10克,檀香10克。
      服药2剂,胃脘疼痛消减七八,头晕头痛,胸满胸痛,心烦气短等证亦减,继服上药30剂,诸证竟然均失。
      某医云:本病治此伤彼,治彼伤此,难治之病也。而先生既不治胃,又不治心,而两者皆愈者何也?答曰:中医古代本无胃炎、溃疡病、冠心病之病名,而其治疗皆愈者何也?辨证论治也。此病从证、脉来看实属肝郁、血虚、脾虚三者为病,且有寒热夹杂,故以调和肝脾,养血之品得愈。
      4.但知寒热,不知经络,病在厥阴,反治阳明,其病不愈
      要××,女,65岁。
      头胃俱痛,频繁呕吐6个月。医诊慢性胃炎急性发作,神经血管性头痛。先用西药治疗1个多月不效,后又邀中医以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二陈汤加减治疗5个月左右,亦无明显改善。细审其证,除头痛、胃痛、呕吐外并见足冷如冰,烦躁不安,视物不清,舌苔白,脉弦紧。综合脉证,思之:此厥阴头痛吴茱萸汤证也。治以温肝和胃,降逆止吐。处方:吴茱萸10克,人参10克,生姜10克,大枣12个。
      服药1剂,头痛、胃痛、呕吐竞基本消失,继服2剂,愈。
      某医云:喻嘉言《医门法律》云: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即在此耳。余久久不信经方能治病,今视之果然神效也。
      5.不知阴阳,不审气血,不知夹杂,不别虚实,难于奏效
      戈××,男,40岁。
      胃脘胀痛,纳呆食减,日渐消瘦3年多。医诊慢性胃炎、胃窦部溃疡。先用西药治疗其效不显,后又配合健脾和胃、温中健脾、活血逐瘀等剂,其效不著。细审其证,胃脘满痛,烦热嘈杂,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头晕头痛,心烦失眠,口燥咽干,形体瘦削,体重35千克,面色皓白,舌质嫩红,舌苔薄白,脉弦紧而重按无力。综合脉证,思之:此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脾湿不化为标。治以补气养阴以培本,理气活血,健脾燥湿以治标。处方:党参30克,麦冬12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6剂,胃脘胀痛,烧心嘈杂,心烦心悸.头晕失眠均减;继服上方26剂,诸证消失,体重增加。

      消化性溃疡
      1.谨察舌脉,辨证求因,知其病位,病始得治
      郭××,男,成。
      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日渐消瘦3年多。医诊慢性胃炎、胃窦部溃疡。先以西药治疗1年多,效果不著,继又配合中药健脾温中亦未取得明显效果。细审其证,除胃脘满痛,烦热嘈杂,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外,并见其头晕头痛,心烦失眠,口燥咽干,体瘦如柴(35千克),面色皓白,舌质红,舌苔自,脉弦大紧重按无力。综合脉证,思之:面色皓白者,气阴两虚也;久痛胀满者,气滞血瘀也;脉弦大紧者,气阴俱虚,肝木失达,寒湿不化也。治宜补气养阴以治其本,理气活血,健脾燥湿以治其标。处方:党参30克,麦冬12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6剂,胃脘胀痛,烧心嘈杂,心烦心悸好转,继服24剂,诸证消失。
      2.察其脉证,健脾温中,大补气血,病始得解牛××,女,48岁。胃脘疼痛8年。医诊溃疡病,慢性胃炎。发病开始,应用西药治疗有所改善,但半年之后不再继续有效,且日渐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乃配合中药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进药开始疼痛稍减,但不久疼痛又剧。又经某院检查治疗,诊为溃疡病、慢性胃炎、胃下垂。中、西药配合治疗2年多未见明显效果。近5年来,不但胃脘经常疼痛,而且月经经常淋漓不断,时见衄血、紫斑,血色素下降至5克%。某院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年前,又因生气而突发休克,其后每2~3个月即发生一次,这种情况虽然经过医院抢救可以转危为安,但病情却日重一日。最近一个多月来,胃脘持续不止的疼痛,衄血,崩漏,连续两次发生休克。细审其证,除上述之证外,并见面色萎黄,瘦削,形销骨立(26千克),神志时昧时清,四肢厥冷,鼻尖、额、下颚亦冷,舌质淡暗,血压60/20mmHg,脉微欲绝。综合脉证,思之:病发于脾虚木乘,气血阴阳大衰,非健脾温中,补气养血,回阳救逆不可。乃拟健脾温中,大补气血,回阳救逆。处方:黄芪15克,肉桂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半夏10克,附子10克,肉苁蓉15克,干姜3克,大枣5个。
      服药1剂,神志转清,腹痛、呕吐、食纳好转;继服20剂,精神大增,食纳改善,出血停止;继服40剂,脘腹疼痛消失,体重增加5千克。为巩固效果,以上方加鹿茸3克。炼蜜为丸,每日3次,每次18克,共服1年,诸证全失,体重增至55千克。
      某医云:为了抢救休克何不用四逆或人参四逆汤?答曰:本方已具人参四逆之药也,然何故不用单纯之人参四逆汤?因本病气血阴阳俱衰,若但补其阳,恐伤其阴,恐伤其血,故不仅以人参四逆以回阳救逆,且以大补气血之十全大补汤以益气血阴阳,故收效明显。
      3.不审虚实,但胶于虚,久施补益,其病增剧芮××,男,61岁。胃脘疼痛10年多,耳鸣耳聋7年多。医诊慢性胃炎、溃疡病、神经性耳聋。为此曾反复住院治疗,但迄今无甚效果。细审其证,胃脘胀痛,吃l~2块饼干可稍缓和,吃4~5块即胀痛加甚,按之亦甚,心烦易怒,头晕头痛,两耳胀闷而聋,舌苔黄白,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思之:胃脘有压痛者,实也;稍食而痛减者,虚也;脉弦紧而数者,肝胃不和,实滞不化也。合而论之,乃肝胃不和,寒积不化。治宜疏肝和胃,温中导滞。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干姜3克,甘草10克,大枣5个,枳实10克,厚朴10克,大黄3克。
      服药3剂,脘痛停止,食纳增加,耳聋减轻。其后改为每周2剂,服药40天,诸证均失。
      某医云:何如此之速效也?答曰:此病之所以延误病期者,乃未注意夹实之一证也,实邪一去,病即解也。

      十二指肠壅积症
      1.脾肾同病,阴阳俱损,当治子母,宜培阴阳,益一损二,终非其治
      公××,男,45岁。
      胃脘满痛,食后加重十几年。医诊胃窦部溃疡、十二指肠壅积症、慢性浅表性胃炎。某医始用西药疼痛好转,但久用以后不再见效;后又配合中药健脾温中,逐瘀散寒等治疗,仍是时轻时重;尤甚是近半年来,胃脘满痛更加严重。细审其证,除胃脘满痛之外,并见头晕脑胀,心烦心悸,口苦咽干。因思其证乃肝胃不和之证。拟予疏肝和胃。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生姜4片,大枣5枚,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
      服药4剂,诸证不减。再细寻其脉右见弦大而紧,尺脉尤大,左弦紧。因思久病者,尤当遵脉去辨证。脉弦大者阳虚寒甚也,右大于左脉者肺脾之虚而肝邪来乘也,尺脉者-肾与命门也,尺脉弦大紧者肾阳虚而寒水上冲也。两胁属肝,肝病者两胁满,而寒邪冲逆者亦见胁满此仲景早有论说。综其脉证论之,乃脾肾阳虚,寒水阻郁。前方之治或从脾,或从肝胃之不效者,乃未顾及肾命之故。脾与肾命为子母,为先后天,但治其子,不益其母,或益脾而损肾,非其治也。因拟温脾肾,利水湿。处方:附子10克,肉桂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
      服药3剂,诸证均减,继服10剂,脘腹胀痛消失,又服20剂,愈。
      2.胃病治胃,不知标本,但从治标,延误病期
      郑××,男,40岁。
      4~5年来,胃脘胀痛,痛彻腰背,呕恶嗳气。医诊慢性胃炎、十二指肠壅积症。先用西药治疗效果不著,改请中医以疏肝和胃、健脾温中、降逆止呕、苦辛通降,以及甘淡辛平、大辛大热、芳香醒脾等法治之,亦无明显效果。细审其证,除胃脘胀痛,时轻时重,或痛彻腰背,或腰酸腰困之外,并见其形销骨立(体重30.5千克),神疲烦乱,时或腹部悸动,恶心呕吐,舌苔白润,脉弦大紧,尺脉尤甚,手足厥冷。综合脉证思之:胃脘者脾胃之部也,腰者肾之腑也,此脾肾之疾俱在也。且见其肢冷,脉弦大紧,尺脉尤甚。脉证合参,脾肾虚寒,寒饮中阻之证也。拟温脾益肾,化饮利水。处方:生地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
      服药3剂,脘腹胀痛,腰酸腰困俱减,恶心呕吐消失,继服30剂,诸证消失,体重增至45千克。
      某医云:何本病前用苦辛通降、降逆止呕、芳香醒脾和胃而呕吐不减,而用理中地黄汤反愈也?答曰:本方含五苓、理中二汤,理中者理中焦者也,五苓者利水止吐之剂,此病之吐实乃水逆之吐,故以此方而愈也。且本方亦寓肾气丸意,肾气丸者治肾虚微饮之剂也,肾虚微饮之吐者,用肾气丸非但治饮,亦且能降冲,故以本方获愈也。至于前用诸方所以不效之由,我认为有三因:治标不治本一也,降胃不纳肾二也,化饮不利水三也。故以本方综肾气丸、理中汤、五苓散、苓桂术甘、茯苓泽泻汤意而温脾肾、利水湿、降冲逆、去寒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