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王女,平素经先期,掌心热,阴虚肝热不能藏血也。 地黄12克牛膝9克山药9克萸肉9克阿胶9克丹皮9克泽泻9克赤苓9克车前子12克炒续断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 (《章次公医案》) 例二李xx,女,27岁。初诊日期:1972年5月19日。 主诉:月经后错、行经腹痛二年余。 现病史:1970年底开始月经后错8、9天,色黑紫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下肢瘦软。婚1 年多未孕,测基础体温为单相型,西医诊断为无排卵性月经,妇科检查,子宫前倾前屈,大小、活动均正常。苔薄白,脉细缓。 辨证:血虚肾亏,下焦寒冷。 治法:养血补肾,温暖下焦。 方药:当归9克炒白芍9克川芎3克熟地12克覆盆12克菟丝子12克山药15克巴戟天9克荔枝核9克 7月5日复诊时称:于5~6月间共服上方20剂,6月27日行经,血量增多,基础体温为双相,说明已有排卵现象,月经周期正常,量中等,色正,血块减少,无腹痛。 例三陈××,女,39岁。1973年5月24日初诊。 1963年起月经后期,40余天一行,经量涩少,历程三天,伴有凝块,每行经前一、二天自觉寒热,腹痛恶心。现月经逾数天未行,寒热又作,少腹疼痛,腰酸,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 辨证:厥阴气滞,寒温不化,营卫不调。 治法:和血调营。 方药:毛柴胡4.5克小桂枝6克(后入)枯黄芩6克泡吴萸4.5克北干姜4石克香藁本6克元胡索9克煮半夏9克秦当归6克(后入)川芎6克淡茯苓12克京丹参12克。 次诊:服3剂后,于5月30日月经来潮,量中等,未见寒热,今值经行第三天,少腹微痛,舌脉如上。上方加苏梗4.5克,香附9克,服3剂后,观察三个月,经期均无寒热发作。 (《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 【评按】月经先期多热,后期多寒。热证以清热凉血为主,寒证以温经为大法。例一月经先期,章氏抓住“掌心热”的症候特点,诊为阴虚肝热,故治以滋阴补肝法。例二为月经后期,常错后八九天而经色黑紫、有血块,西医诊为无排卵性月经。刘氏诊为血虚肾亏,下焦虚寒,治以养血补肾,温暖下焦法。方治标本兼顾,最后获得月经期正常(有排卵)的满意效果。例三月经后期兼有寒热,少腹痛,腰酸,诊为厥阴气滞,寒湿不化,营卫不调。治以和血调营,温寒行气。其方治即滑伯仁所说的“辛散苦温血药”对经行愆期和经前、经行寒热均有良效。清·宝辉认为:用行气药于散寒方中,其效倍捷(见《医医小草》)。从例三的治效,大致可以看到这个学术理论的实践性。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4.中医临床医案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