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教育智慧

 秀水拖蓝 2013-10-12

首先,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人、关涉人生的体认,直抵人发展的目标。《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此而无比强大。其一,孔子给我们描述了人生的轨迹:“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智慧让我们去追求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人生使生活有价值、有智慧。其二,孔子把智慧指向人的生活态度。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孔子称赞“贤哉,回也”。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实质上是关于心灵的问题。其三,孔子把智慧指向如何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此要“吾日三省吾身”,因此“仁者不忧”。教育是为了人的,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目标,直抵教育的本质。

其次,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对教育公平的追求,直抵教育的理想。2500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重大命题。它是历史的,却是现代的;是古老的,又是新生的。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不论贵贱,不论种族,不论性别,不论年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再次,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学习,直抵教育的核心。《论语》第一章即论述学习问题。孔子对学习作了精辟的论述:学习的态度---“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学习的志向---“博学而笃志”;学习的方式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的核心要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人心智之门的开启,直抵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这集中表现在他的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任务在于适时、适度的“启”、“发”。此外,他主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联系、迁移,在复习、巩固中发展,由此及彼,由旧而新。

第五,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师生关系,直抵师生关系的实质。孔子把师生关系提炼为“教学相长”,师生不只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是“相长”的关系。民主、平等、合作、促进、共生,这些现代理念尽在“教学相长”四个字之中。教学过程中师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多么精彩的时刻;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多么美妙的时刻。

孔子教育智慧的内涵不仅仅如此,但可窥见一斑。孔子对教育本质、核心的理解,是大智慧,是教育智慧之根、之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