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周月华)背着药箱,他(艾起)背着真爱

 笑龙图书馆 2013-10-12

她(周月华)背着药箱,他(艾起)背着真爱

来自:hi@timetimetime.net (huahua)  2013-10-06 10:59:31 |阅读原文

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慢慢地升起。

2013年2月19日晚,“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隆重播出,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主持人、受访者,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感动,不经意间热泪盈眶。当大屏幕上出现残疾乡村医生周月华趴在丈夫艾起的背上,提着药箱,在山村陡峭崎岖的小路上艰难前行的身影时,观众动容了。

43岁的周月华,是一名乡村医生,艾起是她的丈夫。周月华不满一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著,周月华从卫校毕业并成功在家乡开了一间诊所。结婚以来,艾起用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二十多年来,周月华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周月华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医生”。

当晚,在主持人的邀请声中,周月华拄着拐杖,在丈夫艾起的搀扶下一起走上颁奖台。周月华说:“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艾起说:“我说过要背她一辈子,就要实现这个诺言,永远都不放弃。”

身残志坚:用坚韧托起希望

1969年,周月华出生在重庆市北碚区西河村。不能正常行走的周月华每当看到小伙伴们快乐嬉戏的时候,她的心中都有种失落感。但是身残志坚的她,并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因为残疾,她比别人学习得更加刻苦。虽然行动不便,周月华的心态依然乐观向上。每天放学,她赶着回家打猪草、喂猪、做饭、洗衣,凡是农村健康孩子能干的,她都干。

她背着药箱,他背着真爱

转眼间到了周月华中学毕业时,为以后能有门手艺吃饭,她选择到一所职业中学学习电器修理专业。然而修理电器,需要搬动冰箱、电视等大物件,有时候还要上门服务。“你力气小,腿脚又不方便,这一行不适合你。我觉得你可以学医,做一名医生不是你从小的愿望吗?”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女儿建议。“我的确很想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可是,我真的可以吗?”周月华有些不自信,但当想到学医能让更多乡亲脱离疾病的困扰,她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坚定了自己学医的信心。

1987年,周月华几经波折,凭着执著的精神,终于如愿成为一所卫校的特殊学员。原本可以实现她成为白衣天使的梦了,但两年后,卫校毕业的她找工作时却四处碰壁,一位相关工作人员对她说的一句话给她强烈的刺激,这年头,身体健康的人工作都安排不过来,何况你一个残疾人!她委屈极了,但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触动和激励了她,她发誓一定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就自己开一间诊所。西河村离柳荫镇有近5公里路,周月华觉得村民看病很不方便,急需要有诊所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200元钱,加上父母赞助的、全家仅有的600元积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诊室,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正式挂牌营业。

起初的几年,周月华左手拄着拐杖,右肩背着药箱,独自一人在山间小路上,奔走于村民家与卫生室之间,其中的冷暖甘苦,并非常人可以想象,也非常人可以坚持。“很难坚持下去”,周月华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感觉,只是后来的际遇却让她不必再有顾虑。

天赐良缘:背起梦想,一起前行

“我要背她一辈子的,我不会放弃。”2013年2月19日晚,当艾起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经背着周月华和她的梦想,在西河村的山路上行走了18年。那时,艾起成了周月华人生中的精神和身体支柱。

周月华还记得,与这个朴实寡言的男人第一次相遇是在村边的小道上。当时她正挎着药箱,拄着拐杖出诊,而他刚从沿海地区打完工回乡,两人迎面相遇,眼神忽然就交汇在了一起。很快,艾起就托人去周月华家里提亲,周月华问艾起:“你为什么会愿意和我这样一个身体有残缺的人在一起?”艾起红着脸说:“是你的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精神打动了我,我很想和你一起去追寻美好生活。”周月华认真地说道:“你要考虑清楚,如果我们结婚,你是要背我一辈子的。”不善言辞的艾起回答:“我早就考虑清楚了。”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两人志趣相投,两颗心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1995年,艾起与周月华喜结良缘。婚后,周月华的父母将邻近西河村小学的一套三层旧楼房送给女儿当嫁妆,这里邻近公路,出入方便。夫妻俩就将卫生室也搬了过来。在这之后,无论跋山还是涉水,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周月华出诊,就有艾起这个周月华的“专职司机”。有路的地方开摩托,没路的地方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就这样,周月华趴在丈夫的背上,翻过这座山,越过那个岭,为村民服务。周月华被丈夫背着出诊的身影,成了乡村小路上一道感人的风景。

每个月,周月华都要到柳荫镇的医院去报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账目和明细。艾起会骑着摩托载她去医院,然后在窗口外等待。从镇医院出来后,周月华和艾起会到镇上的市集上去买些日用品。这是两人最轻松的时光。除此之外,周月华一直都在忙。平日里,家中洗衣做饭这样的活儿基本都是丈夫艾起揽起。有时周月华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艾起就把亲手做好的热腾腾的饭菜端到她跟前。诊所的药品需求大,周月华列出清单后,采购药品、给特殊病人送药,只要艾起有时间,他保证会完成任务。艾起是村里的会计,除了本职工作,这个憨实的男人默默地承担下了照料家庭的重担,给予妻子无限的力量。

心系病患:用脚步丈量责任

周月华把为村民们服务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不管是黄昏黎明,还是半夜三更,周月华都是随喊随到。

1998年的一天,凌晨三点,细雨蒙蒙。睡梦中的周月华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是村民杨光照家的儿媳临产了,想请周月华去接生。“艾起,快起床!”她赶紧摇醒沉睡的丈夫。艾起二话没说,背上周月华就出诊了。

那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啊!路面凹凸不平,盘旋陡峭。右边,是高高的峭壁;左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亮,艾起背着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杨家走去。在一个拐弯处,突然,艾起左脚一滑,右腿一下子跪在地上。趴在丈夫背上的周月华一下子被摔了下来。等她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坐在湿漉漉的路边上,艾起右腿膝盖处已是鲜血淋漓。但两人没有停留,又赶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为杨家顺利地接生了一个健康的小宝贝。

虽然那次的经历至今还让周月华有些后怕,但只要乡亲们需要出诊,她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起身就走。

伴随着夫妻俩的努力付出,这个乡村诊所给村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帮助,但也由于时常出诊,无暇照看年幼的儿子,让儿子险些出大事... ...

在周月华儿子4岁那年的一个夜晚,一件让周月华今生今世永远也忘不了的事情发生了那晚,周月华和丈夫刚刚围着火炉坐下来,端起碗吃晚饭,村里的杨老大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周医生,快,我的父亲又犯病了,喘得接不上气了!”周月华听了,立即放下饭碗,喊起丈夫就走。情急中,竟把刚睡着的4岁的儿子独自留在了家里。

不知过了多久,等他们出诊回来,远远地便听到孩子的哭声:妈妈!妈妈!妈妈……这哭声在寂静的山村之夜是那样地凄惨,把夫妻俩的心都撕碎了!一进门,眼前的一幕让两人惊呆了!地上一大片水,儿子坐在地上,小花脸蛋上全是泪水。原来儿子醒来后,不见爸爸妈妈,四处寻找,把烧在火炉上的一壶开水打翻了,孩子被滚烫的开水烫伤了手臂。他正抬起右手,惊哭不已,衣袖水淋淋的。周月华慌忙剪开衣服,只见儿子白嫩可爱的手臂已变得血淋淋的了,外侧的皮肤全脱去了,一大片猩红的血色像千万支钢针扎在他们心上。

给儿子治疗包扎之后,周月华抱着儿子,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至今在儿子的胳膊上,还留有一大片刺眼的疤痕。虽然有过这样惨痛的教训,可是一旦有人喊她看病的时候,周月华还只能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有时候到了吃饭时间,家里依然没人,孩子连饭也吃不上,就一个人躺在屋外的长椅上睡着了,醒来后身上全是被蚊子咬的包……回想起这一幕幕,周月华心痛不已。

如今周月华的儿子已经15岁,在江北中学念初三,他平时住在学校里,只有周末才回家。常年的忙碌让周月华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和生活,孩子对她甚至一度有过怨恨。但让她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他开始慢慢理解了她的工作,他甚至会跟周月华说:“妈妈,你不要担心,如果有一天,爸爸背不动你了,我会替他背着你去给别人看病。”

如今,头顶着“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乡村医生”等光环的周月华,依然坚守在乡村诊所。这些年来,她趴在丈夫的背上走遍了家乡的大山小岭,现在每个季度,周月华都要丈夫背着她把所有的村民家走一遍,做健康知识的普及,“只要乡亲们还需要我,我和丈夫就会一直这样走下去,为他们看病、为他们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