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兰溪的真实记录
——英国女作家罗安逸两本书搜寻记
·王恩贶·
7月初,历时8年,新编《兰溪市志》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新编《兰溪市志》为二轮修志成果,系统翔实地记载兰溪自唐咸亨五年(674)建县后1300多年的沧桑历史。志书分上下两册,320万字,共刊载图照576幅,其中卷首彩页249幅,正文插图327幅。市志出版后,卷首彩页刊载的5幅拍摄于一百年前的兰溪照片,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好奇,纷纷向我询问其来历。
这5幅照片,原稿刊于一位英国女作家罗安逸当年所著的一本游记中,书名叫做《中国:机遇和变革》。
一
2005年,二轮《兰溪市志》编纂启动。2008年,我退休后加盟编纂团队,接手志书的图照搜集拍摄整理和编排工作。
21世纪是“读图时代”。为了提高志书的可读性和存史价值,二轮修志与一轮修志不同,已经把志书图照的重要性摆在了与文字同等的地位,或谓“两翼齐飞”。
当时,我手头仅有1986年第一轮修志时保存下来的百余幅照片,大多因质量问题不能用;还有二轮修志启动后从几个摄影爱好者那里收集来的二三百张照片,也均因主题不明等原因大多不能用。
这时,《兰溪市志》主编何百川为弥补前志之不足,提出了要修一部贯通古今(这里的“古”泛指兰溪解放以前)的兰溪通志的意图,这对图照的搜集选用要求更高了。“今”的图照,尚可千方百计收集,“古”的图照可到哪里去找?但“古”的图照又万万不可缺。怎么办?
我曾用好长时间在网上大海捞针般的搜寻兰溪老照片,对网上的老照片一一细细辨别,很遗憾,基本一无所获。我也曾对民国时期的一些画报、杂志一一翻阅查找,所获有限,且质量不高。
经过对图照选取、编排思路的反复探讨,在关心支持志书编纂的广大市民的帮助下,至2012年初,将搜集的图照筛选后,按照古代、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5月6日兰溪解放)、现代三个时段编排就绪。2012年4月,《兰溪市志》通过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复审。按专家组意见修改后,正式发排,于7月初送出版社编审。志书基本定稿。
但,我还在不遗余力地搜寻近代的兰溪照片。
二
2012年9月,一位在民国资料搜集中给过我许多帮助的市民蔡予新向我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说他在网上发现一篇题为《辛亥革命前后的浙江社会思潮和变革——英国女作家罗安逸眼中的杭州和兰溪》文章,文章中附有百年前兰溪的照片12幅。我欣喜若狂,赶紧找到这篇文章下载细阅。
《辛亥革命前后的浙江社会思潮和变革——英国女作家罗安逸眼中的杭州和兰溪》一文,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弘所写,刊载于2010年10月第3卷第5期《文化艺术研究》杂志上。沈老师从事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目录与版本、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多年,发表过许多著述,文章的可信度很高。文章中提到了罗安逸当年写的两本游记《我眼中的中国》和《中国:机遇和变革》。
沈老师的文章中介绍:英国女作家罗安逸,于1907年5月和1912年1月先后两次来中国旅行,并撰写出版了《我眼中的中国》(1910)和《中国:机遇和变革》(1920)两部游记。游记中真实记录了中国许多城市和乡村在辛亥革命前后受到西方和民国新思潮的冲击之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她之所以能够来中国旅行,全都倚仗于她在中国上海传教的嫂子,后者名叫凯(Kay),是中国内地会的女传教士。她又按凯的建议,坐船溯钱塘江而上,去兰溪玩了一星期左右。她第二次来中国时,专门到兰溪去住了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中国:机遇和变革》共有二十一个章节,其中第二至十章专门讲述她在兰溪的生活经历和感想。如果说辛亥革命时期的杭州是处于浙江省政治漩涡中心的话,那么被漫山遍野青翠若滴的毛竹所包围的兰溪乡村在罗安逸的眼中便是一个相对平静的世外桃源。她在书中很多地方都特意强调了兰溪。作为一位女作家,罗安逸的文笔细腻、流畅,而且富于感性,相当真实地记录下了她在兰溪的所见所闻。
“(1912年)十一月初,我到达兰溪,这时兰江两岸的乌桕树叶已经鲜红。人们即将采摘雪白的乌桕子,卖给做蜡烛的匠人。江岸上还立着樟树,树型高大,树叶四季常青。晴天,江对岸晾晒着新染的棉布,大约有一英亩的面积,看上去一抹孔雀蓝。”
“兰江的江面宽约三分之一英里,江上的货船日夜川流不息,还随处可见运载木材的木排。下游的一个角落里停泊着一些‘花船’,船上摆着花草,窗上挂着漂亮的窗帘,船上的年轻的女孩穿金戴银,向外窥视着外边的世界,她们的世界里只有悲伤和痛苦。水流急的地方经常有渔船,渔船上的鸬鹚机敏温驯,只要主人一个手势,就会下水捕鱼。这些鸟儿非常聪明,即便有上百只鸬鹚在同一个地方捕鱼,没有一只鸬鹚会认错自家的渔船。”
“兰溪的城墙以及城墙后面的房屋在墙上刷了石灰,泛出白色。西城门正对着兰江,矗立在两长段台阶的顶端,城门洞里漆黑一片,就像是条隧道。两段台阶之间有一块狭窄的平台,这里不到一年前还是公开执行死刑的地方。现在的死刑犯通常是被枪决而不是斩首。”
“江岸泥泞不堪,入城的石阶沾满河泥,城里的大街也是如此。每天早中晚三次,挑水工挑着水进出城市,水桶没有盖,水溅出来,水、泥土和路上成堆的垃圾混成一片。自从民国成立以后,垃圾就再没有人清理。每天早中晚三次,挑粪工进城来挑走粪便用作田里的肥料。一桶粪便的价格是三个法寻(一法寻是四分之一便士),不久以前有人想把价格提高一点,挑粪工们立即罢工抗议,因此价格仍然维持不变。”
“兰溪城的主街宽仅六英尺,街心铺着石板,有的石板踩上去会晃动。石板下面就是城市的下水道,可以从石板缝瞥见下面的臭水。街道两边都是巷子,宽约三英尺,蜿蜒曲折,巷子两边住着人家,但是房子藏在高墙后面,入口很不显眼。”
“巷子里比较冷清,主街上则过于拥挤。人们只能成单列行走,如果有人扛着大件东西,就会堵塞道路。扛东西的人边走边喊:“小心,扛着油呢!”。就算他扛的不是脏东西,嘴里也得吆喝成油或鱼,这样前面的人怕把油蹭到袍子上,才会让出路来。街上没有带轮子的车,偶尔会跑过一匹小矮马。”
“兰溪城靠着一座小山,山顶的宝塔控制着兰溪的运气。从塔上俯望兰溪狭窄的街道巷陌,宛如一幅黑白格子的棋盘摆在江边,不过一些棋盘格并不方正,一些又偏移了位置。”
“如今是民国,街上的巡警穿着半西式制服,戴着德国军帽,带着子弹上膛的步枪。他们一个个都昏昏欲睡。兰溪城里很少能看到皮鞋,一个冬日的下午,我看到一个全副武装的巡警脚上竟然穿着双拖鞋。”
“虽然兰溪只是一个县,却比临近的一些较大城市更为重要,因为钱塘江在此分叉,带来了频繁的水上贸易。兰溪人的主要产业是腌制火腿和制作冥钱,听上去不像能挣大钱,但当地生活富裕。兰溪薪水高,食物丰足,吸引了许多外省人来此定居。”
游记中,罗安逸还对兰溪的商铺、婚丧风俗等一一作了记述,书中插入12幅照片。有“民国革命军官兵”、“兰江上的革命军炮船”、“兰溪军政府焚烧鸦片烟具”、“城隍庙”、“城外石牌坊”、“新女性”、“穿西装的青年”、“裁缝”和“罗安逸的三位学生”等。
看到一百年前兰溪的真实记录,对正在遗憾志书中民国初年照片资料不足的我,不啻是一天大福音,我如获至宝,细阅许久。
三
我急于搜寻罗安逸的两本原著,想从中复制兰溪的照片,用于志书中。
因下载文章中的照片分辨率不高,不能用于印刷。我一边请杭州的朋友去找2010年10月第3卷第5期《文化艺术研究》杂志,一边在网上搜索到了沈老师工作室的地址,给他发了邮件,要求提供书中照片。
沈老师及时提供了包括这12幅照片在内的16幅民国时期兰溪照片。
可罗安逸两本游记我却在网上遍寻不着。苦恼之际,想到了同学之女、1997年浙江高考状元、现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徐溯,请她帮助在英文网上寻找。她很快替我在亚马孙网上找到了线索。后来,在美国工作的侄女买到了罗安逸的两本原著寄给了我。
后来,市志办顾问胡汝明在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时,从浙江省档案馆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编印的《辛亥浙江写真》画册中亦发现了刊载在游记中的3幅相同照片,只是照片说明略有不同。
百年前的兰溪照片,弥足珍贵,充实志书,可以极大地丰富志书内容。我赶紧与出版社和排版公司联系,在志书付印之前,要求在卷首彩页加插照片。在12幅照片中,我选择了有代表意义的5幅照片,在PS中作了精细调整后,将近代部分照片重新编排,增加两个页面,在政治部分安排了2幅“清宣统三年(1911)兰溪光复后民军士兵”照片和“清宣统三年(1911)兰溪军政府公开焚烧鸦片烟具”的照片(这3幅照片,采用了官方的《辛亥浙江写真》画册中的说明);在社会部分安排了民国元年(1912)县城城隍庙和城外石牌坊的照片。增加了这5幅照片后,市志近代部分的内容就丰厚得多了。
四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图表对文字资料的辅助作用。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一语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的联系,即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挖掘隐涵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图片进行适当的推理,对空间前后、古今的对比,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