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抛砖引玉之二--- 不同镜头背景虚化的比较

 思想年代 2013-10-12
   ---------------------------------------
这个主题原本是贴在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78357 中的, 但似乎和贴主讨论的问题不是很相关, 而俺自己又觉得是挺有意义的问题, 所以把它拉过来,扩充修给后重起一贴.
---------------------------------------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 85/1.8和135/2.8哪个背景虚化的更厉害? 100F2.8和50F2.8, 当主体的成像同样大小时, 景深哪一个大? 背景虚化哪一个更厉害?

景深是容易计算的, 下面是由 http://211.99.196.232/cgi-bin/pgc/test/formular.cgi 算出的结果
假定放大倍数是1:20(典型的135竖幅半身像), 计算的是后景深
50F2.8-----对焦距离1米----30.11mm
100F2.8----对焦距离2米----29.67mm
200F2.8----对焦距离4米----29.45mm
可知长焦头的景深稍浅, 但差别微乎其微. 笼统的说就是景深都是30mm. 但它们的背景虚化是很不一样的! 当我们想分离主体和背景时, 重要的不是景深, 而是虚化程度.本贴就想探讨一下如何计算背景的虚化, 以及比较不同镜头的虚化能力.

所谓虚化就是焦外的点在焦平面的成像的弥散圈超过了"容许弥散圆直径". 显然虚化的程度取决于弥散圈的大小. 用上面的例子, 当镜头对焦眼睛时, 耳朵基本还是清晰的,
后脑勺的头发开始落在景深外面, 但此时弥散圈的差别还不大, 但对于人身后4米的树林, 200mm镜头形成在底片的弥散圈会明显的大于50mm的, 所以给人的感觉是200mm的虚化能力更强.

弥散圈的计算也是容易的, 按 ( http://www./learn/optics/lensTutorial ) 给出的弥散圈近似计算公式:

So: --主体到镜头的距离
Soa: --焦外另一物体到镜头的距离
C: --焦外物体弥散圈直径  
N: --光圈 (f-stop)
f: --镜头焦距

C = f^2*(So/Soa-1)/(N*(So-f))

这里So, Soa是对原文中定义的简化描述, 当不是微距摄影时和原定义"近乎"一样. 想深究的请参看原文.

OK, 开始计算了,

第一组, 计算当放大倍数是1:20时, 28/2.8(物距56cm), 50/2.8(物距1米), 100/2.8(物距2米), 200/2.8(物距4米) 对主体后10米内不同距离物体的弥散圈直径.



图中的横坐标是焦外物体在主体后的距离, 纵坐标是弥散圈的直径, 曲线越高, 虚化程度越高.
可以看出, 在主体后50cm内时, 有差别但不大, 随着距离的增加, 差距迅速加大, 28F2.8的镜头从2米起就几乎是直线了, 最大弥散圈也就半毫米左右, 50F2.8则从6米左右开始拉平, 远处物体弥散圈在1毫米的左右. 而100F2.8尤其200F2.8则在10米的距离内越远虚化的越厉害.  

第二组, 让我们比较几只长用的人像头, 50F1.4, 85F1.8, 105F2, 200F2.8, 同样假设1:20的放大倍率.



结果是有趣的, 在背景离主体一米内时, 50F1.4有最强的虚化能力(其实比85和105也没强多少). 三米以外时,200F2.8就一骑绝尘而去了, 85F1.8和105F2表现接近, 在一到三米内的虚化能力超过50和200.  


第三组, 看一看几个超级人像头的表现, 85F1.2, 85F1.4, 135F2, 加一个上一组的85F1.8作对照, 放大率还是1:20



可见这几个大光圈头的虚化远胜85F1.8, 其中85F1.2更是一马当先, 它对离主体1.5米的背景的虚化, 相当于85F1.8对10米外背景的虚化! 85F1.4和135F2则差别不大.

希望这些比较能帮助选镜头的朋友消除心中的疑惑. 抛砖引玉, 不对之处还请DX们指正.

[黑旋风 编辑于 2002-04-19 01:30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