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有光、蓝英年档案资料入藏苏州市档案馆

 苏迷 2013-10-12
周有光、蓝英年档案资料入藏市档案馆
比档案更珍贵的,是他们的口述人生
  本报记者 褚馨
  苏州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不久前前往北京征集档案资料,专程拜访著名汉语文字学家周有光、著名翻译家蓝英年等,并有幸征集到周老著作的签名本《我的人生故事》、《有光一生,一生有光》各一册,以及蓝英年的123页原始手稿。
  拜访多位名人,虽然时间紧张,节奏紧凑,不过档案馆工作人员感觉收获颇丰,“与这些文化名人长谈,会觉得他们的人生经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纪录,是另一种形式的珍贵档案。”

  108岁苏州女婿的通透人生

  周有光今年已是108岁高龄,他曾笑侃自己是被“上帝遗忘的老人”。周老生于常州,后来随全家迁居苏州。他留学日本,当过经济学教授,后来改行研究汉语言文字,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不过,很多苏州人熟悉他,不止因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光环,更因为他夫人是九如巷张家四姐妹之中的张允和。
  如今夫人已经去世,他独自居住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国家语委的一幢家属楼里,平时由一位保姆照顾日常生活。“再过四个月,我就要109岁了!”虽然年事已高,听力也略有下降,不过周老思路非常清爽,谈及旧事,碰到有的人名一下子想不起来,他忍不住在家乡人面前自嘲,“到底老了,脑袋就好像接触不良的电器。”一位同去的苏州同乡告诉他,“您的书深入浅出,从中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我非常喜欢,看过很多。”周有光立即开玩笑,“那你不要中毒哦。”
  谈及读书话题,周老非常热忱,“我们读书的时候,倡导的都是独立思考,一个人之所以要读书,就是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都活得糊里糊涂?因为他从来不懂如何独立思考。”谈教育,周有光认为,最好的教育“不是教你东西,而是把你脑袋中本来就有的东西抽出来。”
  “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但是现在年纪大了,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去了。”周有光当年主攻经济学,回国后一度在上海的银行工作,但因其西方化的经济主张被否定,因此改投汉语言文字研究,没想到因此“躲过一劫”,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定居北京,不过他仍习惯于通过报纸等媒介,关注苏州这些年的点滴变化。
  很多人问及周有光的长寿秘诀,他必定谈到两点:不抽烟、不喝酒,“不过啤酒不算,在国外人们一般不把啤酒当酒。”当有人问他,是不是还与他这些年“活得特别明白”有关,他连连点头。
  周有光表示自己还将继续写作著书,“不过以我现在的年纪,只能做一年计划,不能做五年规划了。”

  俄罗斯文史专家的123页手稿

  在北京期间,市档案馆工作组还拜访了俄罗斯文史专家蓝英年,并征集到了蓝的123页珍贵手稿。
  蓝英年出生于苏州吴江,先后任教于北京俄语学院、山东大学外语系、河北大学外语系、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等单位,译有《日瓦戈医生》(与人合译)、《亚玛街》、《库普林中短篇小说选》、《回忆果戈理》、《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塞纳河畔》等著作。
  此次他将自己多篇文章的手稿交给苏州市档案馆工作组,其中包括《高尔基和他的女秘书》、《天边冷月葬诗魂》、《也谈索尔仁尼琴》等,《也谈索尔仁尼琴》后来刊于《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7年第二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