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有牛角弓,复合弓和滑轮弓,后两种弓都是现代材料制成,一般是作为比赛用器具。牛角弓是中国古代弓箭的巅峰之作,到目前为止也不亚于现代材料制作的弓。牛角弓由牛角,竹木胎,牛筋,动物胶等材料经过百十道工序加工而成,技术难度高,制作周期长,却不能长期保存,最长也就能保存百十年。弓箭作为古代战上的重要武器,最终被枪炮所淘汰,传统弓箭文化从此成为历史,现如今会制作传统弓箭的人寥寥无几,可能就只有北京聚元号和祥弓坊的几位师傅会做了。 在我国,有许多和弓箭相关的美丽故事、人物,如后弈射日等。近代,随着火器的出现和使用,弓箭等冷兵器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但由于它的健身功能,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在上流社会,一段时期内,弓箭狩猎曾被世界各地的皇亲贵族所喜好。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射箭逐渐普及化、平民化,现代社会生活中,发展成了人们娱乐休闲的一项体育运动。这项充满挑战性、竞技性的古老运动,在现代人追求新奇、刺激、重返自然的心理要求下,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好,久已沉寂的休闲娱乐业希冀刮起射箭风暴。 射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了,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二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随着箭头从石头到金属的发展,射箭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譬如射箭在周代就被列入当时教育的内容之一,当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当时,射箭是一种礼仪,射箭活动要喝酒,还要奏乐,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射箭活动了。当时的孔子、荀子以及墨子等等,都是射箭爱好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射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射箭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极为盛行,据历史记载,欧洲射箭首次比赛于中世纪在瑞士举行,瑞士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是射箭能手。 现代射箭运动始于英国,而自1673年起,在英格兰约克郡举行的方斯科顿银箭赛一直延续至今。 1900年和1904年,射箭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190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射箭运动曾在1900年至1920年间光顾过奥运会几次,但随后就消失了50多年,直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它才重新回来。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之后,射箭就一直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目前,除奥运会射箭比赛外,重要的国际射箭比赛还有世界射箭锦标赛,世界室外射箭锦标赛,以及国际野外射箭锦标赛。 弓箭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已具有马克思所分析的机器的三个要素:
弓箭以及传统弓箭在现在社会也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目前一些专业的传统弓箭论坛和弓箭专卖网站如(中华弓箭社)在逐步发展之中,传统射箭队弓箭馆也在各地成立,弓箭是静与动的完美结合的一个体育运动项目,是一项现代的新的贵族运动。 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相比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考工记》对于弓的材料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考工记》中认为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为重要。 六材之干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考工记》中注明: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这些木头的材质坚实无比,任凭推拉也不会轻易折断,发箭射程远杀伤力大。南方弓与北方弓在材质上明显不同,南方多用竹子为干,而北方,特别是东北一带尤其以这种硬实木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北方军队总能占得先机的原因之一。 六材之角 “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据《考工记》,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即牛的头上顶着的不是牛角,而是两头“牛”)。中国北方多是黄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来代替,从这一点讲,这又是南方弓的长处。 六材之筋 “筋”,即动物的肌腱,贴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入。据《考工记》,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 六材之胶 “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黄鱼鳔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六材之丝 “丝”,即丝线,将缚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 六材之漆 “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够起到保护弓臂的作用。
|
|
来自: gutuchanyu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