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三节 现代医学与医学模式
2013-10-12 | 阅:  转:  |  分享 
  
第三节现代医学与医学模式

一、现代科技革命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二、医学革命

【一、二、是谈现代医学的发展,,他们又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基础。在此归纳如下。】

现代医学的发展为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先后兴起了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不仅使基础科学各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同时还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组新技术群,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带来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它们的推动下,医学科学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化学治疗成为新的有效手段;以X-CT为代表的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带来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革命。同时,医学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命观和死亡观、健康观和疾病观、治疗观和预防观的转变,显示出辩证、整体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

(二)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1977年,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恩格尔根据新的形式变化,率先指出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及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要性,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形成一种共识。

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概括为以下4点,参见教材中(二)的内容,有修改】

1.现代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和社会致病因素。现代大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的劳动、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导致竞争加剧、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使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环境污染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吸毒、酗酒、纵欲、饮食过度等不良生活方式则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这些来自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致病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2.现代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揭示了心理和社会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在现代疾病谱和死因谱中占据前三位的,已从原来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病换成了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研究发现它们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这说明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各种病因和死因中所占的比例在增大。(见下表)





献花(0)
+1
(本文系梁润军图书...首藏)